正文 ◎毀廟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恆慶 書名︰諫書稀庵筆記

    聞鄰縣新學界有劉歌丞者,不講聲光化電之事,亦不講經濟法政之學,但聞外國不供神像,破除迷信,即可自由,乃將門外關帝廟神像毀碎,思為一邑之倡。不數月,疽發于項而死。死後無敢繩其武者。忽有同邑文士李慈垣,奮然而興,曰︰“愚夫愚婦,燒香拜廟,殆為劉歌丞之死,故信神益虔與?吾為邑中文學士,當有以祛其惑。”遂將邑中大小廟宇神像,率數十工人全毀之,不留根株,頗覺快心。聞鄉人將群毆之,抉其目而斷其腕,大懼,夜奔境外,數月不敢歸。其子往尋之。不數旬,其子扶父柩而歸,言其無疾而終,事可異矣。予曰︰“是不為異。傳曰‘眾怒難犯’,宜其死也。”按塑像之始,原于三代祭先,以其孫為尸。祖孫一脈相傳,形多相肖,以相肖者為尸,具有深意。故民間欲奉某神,先塑像以肖之。其肖之也,亦想像而為之,如塑菩薩,則肖其慈善之容,塑閻羅,則肖其威嚴之容,均原于古人祭而為尸之義,敬而遠之可也,何必毀之?難之者曰︰“外洋不立神像,是必有道。”予曰︰“外國莫古于埃及,五千年王後石像,土人敬奉之,無敢毀。謂予不信,中國出使大臣曾拓而見贈,懸之書齋,請往觀之,其上題跋數百字,雖似蟲篆不能識,定為贊美之辭,頌其有功德于民也。記曰‘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舉凡載在祀典者,又何必盡毀之?”難之者又曰︰“廟中皆僧道住持,異端害正,故毀廟而逐之。”予曰︰“獨不閱《東華錄》,康熙時,有言官條陳,驅逐僧道,以杜異端。上曰︰‘今日僧道,絕不解虛無清淨之說,于人心風俗無關,留作詩料可耳。’”故予聞近日毀廟逐僧之事,有句雲︰“傷心奪我吟詩料,不見僧敲月下門。”


如果你對諫書稀庵筆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諫書稀庵筆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