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恩生怨二六

類別︰子部 作者︰趙蕤(唐) 書名︰長短經

    在現實生活中,有恩于人結果反目成仇的事屢見不鮮。原因何在?本篇之主旨便是要窮究人性的弱點,從而使你擺脫困惑,融洽人際關系,創這一個愉快的生活氛圍。

    【經文】

    《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親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

    “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越人于此,關弓射我,我則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兄弟關弓而射我,我則泣涕而道之。無他,戚之也。然則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

    晉使韓簡子視秦師雲︰“師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不報,所以來也。”[觀秦怒而來,則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鄴說王音曰︰“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謹;愛至者,其求謹。夫戚而不見異,親而不見殊,孰謂無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觀之,故知怨也者,親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譯文】

    《左傳》上引用了這樣一句諺語︰“不該怨恨的不要怨恨。可是有的人我卻禁不住要恨。”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遠的人,就是恨他所親近的人。怎麼來證明這一道理呢?高子說︰“《詩經•小弁》一詩是小人作的。”盂子說︰“何以見得?”高子說︰“該詩充滿怨恨情緒。”

    盂子說︰“真機械啊!高子竟是這樣來研究《詩經》的。假如有一個越國人在這里,彎弓射我,我可以一邊說笑一邊談論這件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為我和他素不相識。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會哭著訴說這件事,這也沒別的原因,只為他和我是親人。《小弁》這首詩里的怨恨情緒,正是熱愛親人的表現。熱愛親人,這是仁啊!”[《小弁》一詩是諷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師所作。]

    秦、晉之戰,晉惠公命韓簡子察看秦國軍容。韓簡子說︰“秦軍在人數上少于我軍,可斗士卻比我們多一倍。”晉惠公問︰“這是為什麼?”韓簡子回答說︰“我們出外流亡時,得到了秦國的資助;回國時受到秦國的護送;發生饑荒時,又得到秦國的糧食救濟。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卻不報答,所以秦軍才來攻打我們。”[從秦軍懷恨而討伐晉國,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

    杜鄴在游說王音時說︰“我听說過這樣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對恩情深的,其供養反而少;對最親愛的人,要求也少。關系親近卻顯不出與關系疏遠的人有何不同,怎麼能沒有怨氣呢?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麼會有《棠棣》、《角弓》二詩的原因。那就是寫兄弟之間互相怨恨的。”由此即可明白,為什麼關系親近的反而要生怨恨。所以說,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按語】

    恩可生怨,看似冷酷,然而卻是有相當的普遍性。假如東郭先生沒有救過狼的命,自認對狼有恩,那麼狼要吃他時就不會有該不該吃的問題。父母受兒子虐待,要比受外人欺負格外傷心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關系親命的人們之間,應格外注意,不要使親人之間的感情受到傷害,因為這種情感一旦受到傷害,治愈它反而更難。再者不要把人際關系搞得過俗,要善于保持適當的距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及俗語“好兄弟,勤算帳”都是講這個道理的。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態,既不要把自已對別人的幫助看作是施恩,期望回報,也不要對別人的允諾期望值太高,正如魯迅先生臨終所言︰

    “別人應允的事物不可當真。”這樣就可以不致因失望而產生怨恨。總之處理人際關系是一門學問,但歸根結底是要學會寬容。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有一種和諧溫馨的社會環境。


如果你對長短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長短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