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三十年》︰“王使周公閱來聘,饗在昌蜀 、白、黑、形鹽。”注曰︰“昌蜀 ,昌蒲菹。”而《釋文》蜀 音在感反,正義曰︰“齊有邴蜀 ,魯有公父蜀 ,其音為觸。《說文》︰”蜀 ,盛氣怒也。從欠,蜀聲。‘此昌蜀 之音,相傳為在感反,不知與彼為同為異。“今考顧氏《玉篇》有”[A227]“字︰”︰徂敢切,昌蒲俎也。“然則傳之昌[A227]正合此字,而唐人已誤作”蜀 “。是知南北之學陸、孔諸儒猶有不能遍通。《哀公二十五年》︰”若見之君將 之。“今本作”[A11M]“,《廣韻》注曰︰”《說文》從口。“蓋經典之誤文不自天寶、開成始矣。
《襄公二十四年》︰“日有食之。”正義曰︰“此與二十一年頻月日食,理必不然。但其字則變古為篆,改篆為隸,書則縑以代簡,紙以代縑,多歷世代,轉寫謬誤,失其本真,後儒因循莫能改易。”此通人之至論。考《魏書》江式言︰“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考經》。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相類,世謂之古文。”自古文以至于今,其傳寫不知幾千百矣,安得無誤?後之學者,于其所不能通,必穿鑿而曲為之說,其為經典之害也甚矣!
古之教人必先小學,小學之書,聲音、文字是也。《顏氏家訓》曰︰“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信褚詮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皮、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甦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吾有取乎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