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紡織之利

類別︰子部 作者︰清•顧炎武 書名︰日知錄

    今邊郡之民,既不知耕,又不知識,雖有材力而安于游惰。華陰王宏撰著議,以為延安一府,布帛之價貴于西安數倍,既不獲紡織之利,而又歲有買布之費,生計日蹙,國稅日逋。非盡其民之惰,以無教之者耳。今當每州縣發紡織之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給里下,募外郡能織者為師。即以民之勤惰工拙,為有司之殿最。一二年間,民享其利,將自為之,而為煩程督矣。計延安一府四萬五千余戶,戶不下三女子,固已十三萬余人,其為利益豈不甚多?按《鹽鐵論》曰︰“邊民無桑麻之利,仰中國絲絮而後衣之。夏不釋復,冬不離窟,父子夫婦內藏于專室土圜之中。”崔《政論》曰︰“僕前為五原太守,土俗不知緝績,冬積草,伏臥其中。若見吏,以草纏身,令人酸鼻。吾乃賣儲峙,得二十余萬,詣雁門、廣武迎織師,使巧手作機,乃紡以教民識。”是則古人有行之者矣。《漢志》有雲︰“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八月載績,為公子裳。”豳之舊俗也。率而行之,富強之效,龐之化,豈難致哉!吳華核上書,欲禁綾綺錦繡,以一生民之原,豐谷帛之業。謂今吏士之家,少無子女,多者三四,少者一二。通令戶有一女,十萬家則十萬人。人人織績,一歲一束,則十萬束矣。使四疆之內,同心戮力,數年之間,布帛必積。恣民五色,惟所服用,但禁綺繡無益之飾。且美貌者不待華采以崇好,艷姿者不待文綺以致愛,有之無益,廢之無損,何愛而不暫禁,以充府藏之急乎!此救乏之上務,富國之本業。使管、晏復生,無以易此方。今纂組日新,侈薄彌甚,斫雕為樸,意亦可行之會乎?


如果你對日知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日知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