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所傳五銖錢,皆雲漢物,非也。南北朝皆鑄五銖錢,《魏書》言︰“武定之初,私鑄濫惡,齊文襄王以錢文五銖名須稱實,宜稱錢一文重五銖者听入市用,計百錢重一斤四兩二十銖,自余皆準此為數。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于市門,民間所用之稱皆準市稱以定輕重。若重不五銖,或雖重五銖而多雜鉛錯,並不听用。然竟未施行。”《隋書》︰“高祖既受周禪,以天下錢貨輕重不等,乃更鑄新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銖’,而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悉禁古錢及私錢。置樣于關,不如樣者沒官銷毀之。自是錢幣始台,百姓便之。”是則改幣之議,始于齊文襄,至隋文帝乃行之,而今之五銖亦大抵皆隋物也。按四斤二兩是六十六兩,每一枚當重六分六厘,今五銖錢正符此數,不知漢制如何。
古錢惟五銖及開元通寶最多。五銖,隋開皇元年鑄;開元,唐武德四年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