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古人不忌重韻

類別︰子部 作者︰清•顧炎武 書名︰日知錄

    杜子美作《飲中八仙歌》用三“前”、二“船”、二“眠”、二“天”。宋人疑古無此體,遂欲分為八意,以為必分為八而後可以重押韻無害也,不知《柏梁台詩》三“之”、三“治”、二“哉”、二“時”、二“來”、二“材”已先之矣。“東川有杜鵑,西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求其說而不得,則疑以為題下注,不知古人未嘗忌重韻也。故有四韻成章成唯用二字者,“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是也。有二韻成章而惟用一字者,“大人佔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是也。有三韻成章而惟用一字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也。

    如《采薇》首章連用二“獫狁之故”句,《正月》一章連用二“自口”字,《十月之交》首章連用二“而微”字,《車犖》三章連用二“庶幾”字,《文王有聲》首章連用二“有聲”字,《召》卒章連用二“百里”字。又如《行露》首章起用“露”字,未用“露”字,又如《簡兮》卒章連用三“人”字,《那》連用三“聲”字。其重一字者,不可勝述。漢以下亦然。如《陌上桑詩》三“頭”字,二“隅”字,二“餘”字,二“夫”字,二“須”字。《焦仲卿妻作》三“語”字,三“言”字,二“由”字,二“母”字,二“取”字,二“子”字,二“歸”字,二“之”字,二“君”字,二“門”字,又二“言”字。甦武《骨肉緣枝葉》一首,二“人”字,《結發為夫婦》一首二“時”字。陳思王《棄婦詞》二“庭”字,二“靈”字,二“鳴”字,二“成”字,二“寧”字。阮籍《詠懷詩。灼灼西頹日》一首,二“歸”字。張協《雜詩。黑戾躍重淵》一首二“生”字。謝靈運《君子有所思行》二“歸”字。梁武帝撰《孔子正言競述懷詩》二“反”字。任《哭範僕射詩》二“生”字,三“情”字。沈約《鐘山詩》二“足”字。然則重韻之有忌,其在隋、唐之代乎?

    諸葛孔明《梁父吟》雲︰“間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又雲︰“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用二“子”字。古人但取文理明當而已,初不避重字也。今本或改作“田疆古冶氏”,失之矣。

    潘岳《秋興賦》︰“宵耿介而不寐兮,獨展轉于華省。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俯首而自省。”用二“省”字。

    初唐詩最為嚴整,而盧照鄰《長安古意》︰“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用二“相”字,今人謂必字同而義異者方可重用,若此詩之二“相”固無異義也。且《詩》曰︰“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其下文又曰︰“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有何異義哉!

    李太白《高陽歌》二“杯”字,《廬山謠》二“長”字;杜子美《織女詩》二“中”字,《奉先縣詠懷》二“卒”字,《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二“白”字,《八哀詩》張九齡一首二“省”字,二“境”字,《園人送瓜》二“草”字,《寄狄明府》二“濟”字,《宿鑿石浦》二“系”字;韓退之《此日足可惜詩》二“光”字,二“鳴”字,二“更”字、二“城”字,二“狂”字,二“江”字。詩有以意轉而韻須重者,如“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兮,猶求友聲。”“有杖之杜,其葉萋萋。王事靡監,我心傷悲。卉木萋止,汝心悲止。”于論鼓鐘,于樂闢 。於論鼓鐘,于樂闢 。“又若”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此皆承上文而轉者,不容別換一字。


如果你對日知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日知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