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王上書︰“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注謂︰“赦盜馬,秦穆公事,秦亦趙姓,故互文,以避上‘秦’字也。”趙至《與嵇茂齊書》︰“梁生適越,登岳長謠。”梁鴻本適吳,而以為越者,吳為越所滅也。謝靈運詩︰“弦高犒晉師,仲連卻秦軍。”弦高所犒者秦師而改為晉,以避下“秦”字,則舛而陋矣。李大自《行路難》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安足道。”杜子美《諸將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改“黃犬”為“蒼鷹”,改“玉碗”為“金碗”,亦同此病。
自漢以來,作文者即有回避假借之法。太史公《伯夷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本當是附夫子耳,避上文雷同,改作驥尾。使後人為之,豈不為人譏笑?謂高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