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新唐書

類別︰子部 作者︰清•顧炎武 書名︰日知錄

    《舊唐書。高宗紀》︰“乾封元年春正月戊辰朔,上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以高祖、大宗配饗。己巳,升山行封禪之禮。庚午,禪于社首。”是以朔日祭天于山下,明日登封,又明日禪社首,次序甚明。《新書》改雲︰“正月戊辰封于泰山,庚午禪于社首。”是以祭天、封山二事並為一事,而系于戊辰之日,文雖簡而事不核矣。

    《天後紀》︰光宅元年四月癸酉,遷廬陵王于房州。丁丑,又遷于均州,垂拱元年三月丙辰,遷廬陵王于房州。《中宗紀》︰嗣聖元年正月,廢居于均州,又遷于房州。按《舊書》︰嗣聖元年二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于別所。四月丁丑,遷廬陵王于均州。垂拱元年三月,遷廬陵王于房州,《中宗紀》亦同,而以四月為五月,然無先遷房州一節。疑《舊史》得之歐公,蓋博采而誤。《代宗紀》上書“四月丁卯,幽皇後于別殿”;下書“六月辛亥,追廢皇後張氏”。曰“追廢”,則張後之見殺明矣。而不書其死,亦為漏略。

    《文宗紀》︰“太和九年十一月任戌,李訓及河東節度使王、寧節度使郭行余、御史中丞李孝本、京兆少尹羅立言,謀誅中官,不克,訓奔于鳳翔。”下雲︰“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殺王涯、賈食束、舒元輿、李孝本、羅立言、王、郭行余。”而獨于李訓不言其死,況訓乃走人終南山,未至鳳翔,亦為未當。《藝文志》︰“蕭方《三十國春秋》三十卷。”當作“蕭方等”,乃梁元帝世子,名方等。

    《新唐書》志,歐陽永叔所作,頗有裁斷,文亦明達。而列傳出宋子京之手,則簡而不明。二手高下,迥為不侔矣。如《太宗長孫後傳》︰“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改曰︰“安業罪死無赦,然向遇妾不以慈,戶知之。”意雖不異,而“戶知之”三字殊不成文。又如《德宗王後傳》︰詔曰︰“祭筵不可用假花果,欲祭者從之。”改曰︰“有詔祭物無用寓,欲祭听之。”不過省《舊書》四字,然非注不可解也。

    史家之文,例無重出。若不得已而重出,則當斟酌彼此,有詳有略,斯謂之簡。如崔沔駁太常議加宗廟籩豆,其文兩載于本傳及《韋稻傳》,多至二三百言。又如來濟與高智周、郝處俊、孫處約四人言志,及濟領吏部,遂以處約為通事舍人,兩見于本傳及《高智周傳》;而石仲覽一人,一以為宣城,一以為江都。此而忽之,則亦不得謂之能簡矣。

    《楊場傳》言︰“有司帖試明經,不質大義,乃取年頭月日、孤經絕句。”帖試之法,用紙貼其上下文,止留中間一二句,困人以難記。年頭如元年、二年之類,月日如十有二月乙卯之類。如此則習《春秋》者益少矣,故請帖平文。今改曰“年頭日尾”,屬對雖工,而義不通矣。

    《嚴武傳》︰“為成都尹、劍南節度使。房瑯以故宰相為巡內刺史,武慢倨不為禮,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矣。李白作《蜀道難》者,乃為房與杜危之也。”此宋人穿鑿之論。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及玄宗西幸,升為南京,則又為詩曰︰“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一人之作前往不同如此,亦時為之矣。

    《張孝忠傳》︰“孝忠魁偉,長六尺。”《李晨傳》︰“長六尺。”古人以六尺為短,今以六尺為長,于他書未見。

    《舊書。段秀實傳》︰“陰說大將劉海賓,何明禮、姚令言判官歧靈岳,同謀殺⑷,以兵迎乘輿。三人者,皆秀實夙所獎遇。”此渭姚令言之判官歧靈岳,與海賓、明禮為三人耳。按文,“姚令言”上當少一“及”字。《新書》遂謂︰“結劉海賓、姚令言、都虞候何明禮,欲圖⑷。此三人者,皆秀實素所厚。”而下文方雲大吏岐靈岳。令言,賊也,安有肯同秀實之謀者哉?

    《舊唐書》高仙芝、封常清二傳,並雲四鎮節度使“夫蒙靈 ”,而李嗣業、段秀實二傳則雲︰安西節度使“馬靈 ”,《劉全諒傳》則雲安東副都護、保定軍使“馬靈 ”。按《王維集》有《送不蒙都護詩》,注︰“不蒙,著官姓也。”古“不”字有“夫”音,“不蒙”當即“夫蒙”,然未知其何以又為“馬”也。《新書》因之,兩姓並見。而《突厥傳》則雲安西節度使“夫蒙靈 ”。《馬總傳》︰李師道平,析鄆、曹、濮等為一道,除總節度,賜號天平軍。長慶初,劉總上幽鎮地,詔總徙天平。而召總還,將大用之。會總卒,穆宗以鄆人附賴總,復詔還鎮。上雲詔“總徙天平”,劉總也。下雲“召總還”,馬總也。又雲“會總卒”,劉總也。又雲“鄆人附賴總”,馬總也。此于人之主賓、字之繁省皆有所不當。當雲“詔徙天平”,而去“總”字;其下則雲“會劉總卒”,于文無加,而義明矣。

    《舊唐書。皇甫 傳》附柳泌事雲︰“泌系京兆府獄,吏叱之曰︰”何苦作此虛矯?‘泌曰︰“吾本無心,是李道古教我,且雲壽四百歲。’府吏防虞周密,恐其隱化。及解衣就誅,一無變異。”語雖煩而敘事則明。《新書》但雲︰“皆道古教我。解衣即刑,卒無它異。”去其中間語,則“它異”二字何所本邪?《曹確傳》︰“大宗著令,文武官六百四十三。”按《百官志》“太宗省內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舊唐書。鄭啟傳》︰“昭宗謂有蘊蓄,就常奏班簿側注雲︰”鄭啟可禮部侍郎、平章事。“中書胥吏詣其家參謁,啟笑曰︰”諸君大誤,使天下人皆不識字,宰相不及鄭五也。‘晉吏曰︰“出自聖旨特恩,來日制下。’啟抗其手曰︰”萬一如此,笑殺他人。‘明日果制下。“《新書》改曰︰”俄聞制詔下,嘆曰︰“萬一,然笑殺天下人。’”制已下矣,何萬一之有?《禮樂志》︰“貞觀二十一年,詔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賈逵、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範寧二十二人配享。”《儒學傳》復出此文,而缺賈逵,作二十一人。

    《林蘊傳》︰“泉州莆田人。父披,以臨汀多山鬼淫祠,民厭苦之,撰《無鬼論》刺史樊晃奏署臨汀令。”此當是署令在前,作論在後,而倒其文。凡吳氏《糾謬》所已及者不更論。

    昔人謂宋子京不喜對偶之文,其作史,有唐一代遂無一篇詔令。如德宗興元之詔,不錄于書。徐賢妃《諫大宗疏》,狄仁杰《諫武後營大像疏》。僅寥寥數言。而韓愈《平淮西碑》則全載之。夫史以記事,詔疏俱國事之大,反不如碑頌乎?柳宗元《貞符》,乃希恩飾罪之文,與相如之《封禪頌》異矣,載之尤為無識。


如果你對日知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日知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