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子部 作者︰清•章學誠 書名︰校讎通義

    敘曰︰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於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後世部次甲乙,紀錄經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闡大義,條別學術異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見於墳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鄭樵生千載而後,慨然有會於向、歆討論之旨,因取歷朝著錄,略其魚魯豕亥之細,而特以部次條別,疏通倫類,考其得失之故而為之校讎。蓋自石渠天祿以還,學者所未嘗窺見者也。顧樵生南宋之世,去古已遠,劉氏所謂《七略》、《別錄》之書,久已失傳;(《唐志》尚存,《宋志》已逸,嗣是不復見矣。)所可推者,獨班固《藝文》一志。而樵書首譏班固,凡所推論,有涉於班氏之業者,皆過為貶駁之辭。蓋樵為通史,而固則斷代為書,兩家宗旨,自昔殊異,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無足怪也。獨《藝文》為校讎之所必究,而樵不能平氣以求劉氏之微旨,則於古人大體,終似有所未窺。又其議論過於駿利。隋唐史志,甲乙部目,亦略涉其藩,而未能推闡向、歆術業,以究悉其是非得失之所在。故其自為《通志》,《藝文》、《金石》、《圖譜》諸略,牾錯出,與其所譏前人著錄之謬,未始徑庭,此不揣本而齊末者之效也。又其論求書之法,校書之業,既詳且備。然亦未究求書以前,文字如何治察,校書以後,圖籍如何法守;凡此皆鄭氏所未遑暇。蓋其涉獵者博,又非專門之精,鉅編鴻制,不能無所疏漏,亦其勢也。今為折衷諸家,究其源委,作《校讎通義》,總若干篇,勒成一家,庶於學術淵源,有所別。知言君子,或有取於斯焉。


如果你對校讎通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校讎通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