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徐存齋由翰林督學浙中,時年未三十。一士子文中用“顏苦孔之卓”。徐勒之,批雲“杜撰”,置四等。此生將領責,執卷請曰︰“大宗師見教誠當,但『苦孔之卓』出揚子《法言》,實非生員杜撰也。”徐起立曰︰“本道僥幸太早,未嘗學問,今承教多矣!”改置一等。一時翕然,稱其雅量。〔邊批︰何曾損文宗威重?〕
〔馮述評〕
不吝改過,即此便知名宰相器識。
聞萬歷初年有士作“怨慕章”一題,中用“為舜也父者,為舜也母者”句,為文宗抑置四等,批“不通”字。此士自陳文法,出在“檀弓”。文宗大怒曰︰“偏你讀『檀弓』!”更置五等。人之度量相越,何啻千里?
宋藝祖嘗以事怒周翰,將杖之。翰自言︰“臣負天下才名,受杖不雅。”帝遂釋之,古來聖主名臣,斷無使性遂非者。
又聞徐公在浙時,有二生爭貢,嘩于堂下,公閱卷自若。已而有二生遜貢,嘩于堂下,公亦閱卷自若。頃之,召而謂曰︰“我不欲使人爭,亦不能使人讓。諸生未讀教條乎?連本道亦在教條中,做不得主。諸生但照教條行事而已!”由是爭讓皆息,公之持大體皆此類。
【譯文】
明朝人徐存齋(徐階,字子升,號存齋,華亭人)以翰林的身份到江浙一帶督察學政時,年紀未滿三十歲。有一個應考的人在文章中引用“顏苦孔之卓”(顏淵學習孔子,苦于孔子的學行過于卓越)的句子。徐存齋評為︰“杜撰”,給他評了個四等。
這個書生受到徐存齋的批評,是不服氣,拿著文章找他說︰“大宗師(即今典試委員)的指教實在很好。但“苦孔之卓”並非杜撰,是有出處的,出自揚子(揚雄)《法言》。
徐存齋馬上站起來說︰“本官居官過分年輕,學問不足,承蒙指教。”
于是改評為一等。當時大家都稱贊他肚量大。
〔馮評譯文〕
不吝于改過,是名宰相的氣度。
听說萬歷初年有一書生作“怨慕聲”(怨慕即思慕,出《孟子•萬章上》。孟子說舜思慕父母)這個題目。文中引用“為舜也父者,為舜也母者”一句。被主考官打入四等,評為“不通”。
此生分辨說︰“文章此句出在《禮記•檀弓》。”主考官非常生氣說︰“只有你讀過《檀弓》!”反而給他改成五等。
人的度量。相差何止千里,
宋太祖曾因事生趙師民(字固翰,學問精博,志向清遠)的氣,要處他杖刑(五刑之一,用竹板打犯人),趙師民申訴說︰他享有天下才士的美名,受杖刑太不雅觀。〔好大膽!非聖主不能容。〕太祖就放過了他。
自古以來的聖主名臣,絕無做錯事、還是任性,一路錯到底的。
又听說徐公在浙的時候,有兩個書生為了爭取貢生的位置,在公堂下吵鬧,徐公則專注地閱卷,不為所動;過了一會兒,又有兩個書生為了推讓貢生的位置,在公堂下吵鬧,徐公也不理會。過後徐公把他們都叫到面前來,說︰“我不希望有人爭奪,也不希望有人推讓。諸位沒有讀過學規嗎?連我的職權在學規里也有明確規定,不可以隨意改變的。諸位只須按學規行事就好了。”
于是爭讓的事得以平息。
徐公的作風一向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