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韋孝寬為雍州刺史。先是,路側一里置一土堠,經雨輒毀。孝寬臨州,勒部內當堠處但植槐樹,既免修復,又便行旅。宇文泰後見之,嘆曰︰“豈得一州獨爾?”于是令諸州皆計里種樹。
魏李崇為兗州刺史,兗舊多劫盜,崇命村置一樓,樓皆懸鼓;盜發之處,亂擊之,旁村始聞者,以一擊為節,次二,次三,俄頃之間,聲布百里,皆發人守險。由是盜無不獲。
〔袁了凡曰〕
“薛季宣令武昌,鄉置一樓,盜發,伐鼓舉烽,瞬息遍百里,事與李崇合。亂世弭盜之法,莫良于此。獨宋向子韶知吳江縣,太守孫公杰令每保置一鼓樓,保丁五人,以備巡警,盜發則鳴鼓相聞。子韶執不可,曰︰“斗爭自此始矣。”是亦一見也。
大抵相機設法,顧其人方略何如。唯明刑、薄賦、裕民為弭盜之本。
【譯文】
韋存寬任雍州刺史時,雍州路旁每一里設立一個記里土台,往往一場大雨下來就整個沖毀。韋存寬到任後,命令部下在每個土台處種植槐樹。既免修復,又方便行人旅客。
後來宇文泰(後魏•武川人)見了,嘆息道︰“哪能只有一州這樣做呢?”于是各州都詳細計算道路的里程,並種樹為記。
後魏李崇(頓丘人,字繼長)任兗州刺史時,兗州本來有很多盜賊。李崇就下令每村建一座樓,樓上都懸掛著鼓。盜賊出現時則立刻急鼓告警。鄰村一听到鼓聲,先敲一響,再連敲二響,再連敲三響。頃刻間,鼓聲傳遍百里,各村都派人防守,于是盜賊沒有不很快就被逮捕的。
〔袁了凡評語譯文〕
宋朝薛季宣(字士龍)任武昌縣令時,每鄉建一座樓,有盜賊出現,就敲鼓並舉烽火作信號,瞬間傳遍百里,做法和李崇相同。亂世消弭盜賊的方法,沒有比這樣更有效的了。
只有宋代向子韶(字和卿)任吳江縣令時,太守孫公杰命令每一保設置一鼓樓,每保五個壯丁,負責巡邏警戒的任務,有盜賊就敲鼓相告。向子韶認為不可,他說︰“這樣做會開啟各保之間的爭斗。”這也是很有道理的看法。
一般說來,相機行事,每人有不同的策略,要依現實的狀況而定,很難說哪個一定比較有效。然而,刑罰公允、減輕賦稅、使人民富足,這才是消弭強盜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