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軌不端,司寇溺職;吏偷俗弊,競作淫慝。我思老農,剪彼蟊賊;摘伏發奸,即威即德。集“詰奸”。
【譯文】
高官濫權瀆職,小吏鑽營諂媚;智者便效法老農挑翦蚜蟲的精神,揭發奸邪,糾舉惡吏,造福百姓。
【原文】
趙廣漢為潁川太守。先是穎川豪杰大姓,相與為婚姻,吏俗朋黨。廣漢患之,察其中可用者,受記。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廣漢故漏泄其語,令相怨咎;又教吏為缶後筒,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托以為豪杰大姓子弟所言,其後強宗大族家家結下仇怨,奸黨散落,風俗大改。
廣漢尤善為鉤鉅,以得事情。鉤鉅者,設欲知馬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價,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譯文】
漢朝時趙廣漢(字子都,宣帝時為京兆尹,揭發奸邪如神,盜賊絕跡,後因受牽速被腰斬)出任潁川太守,當時潁川豪門與大族互相連親,而官吏間也都互結朋黨。趙廣漢很為此事擔憂,于是授計值得信賴的部屬,到外邊故意鬧事,自己再據實辦案,一旦罪名確立就依法處罰,同時他故意泄露當事人的供詞,目的在制造朋黨間的猜疑。
此外又命屬官設置意見箱,再命人投遞匿名信,然後向外散播這些信都是豪門和大族的子弟寫的,如此一來,原本很要好的豪門和大族,竟為了投書互相攻擊而翻臉成仇,不久豪門和大族所各自結成的小集團都陸續解散,社會風氣大為改善。
趙廣漢最擅長的還是利用“鉤鉅”來刺探情報。所謂“鉤鉅”,本是指帶有倒鉤的鉤針而言,後來比喻使人陷入詐術中,借以刺探隱情,在對方無所懷疑下,隱情不問而知。例如想要知道馬的價錢時,就先打听狗的價錢,然後再問牛羊的價錢,到最後才問馬的價錢。因為彼此互問的結果,可以打听出比較可靠的標準行情,到最後就能夠真正知道馬的價錢。
不過只有趙廣漢最精于此道,其他人模仿的成績都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