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同事景公,恃其勇力而無禮,晏子請除之,公曰︰“三子者搏之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請公使人饋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曰︰“接一搏豕肩,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田開疆曰︰“吾伏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餃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相驚,以為河伯。若冶之功,
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亦反其桃,挈領而死。使者復命,公葬之以士禮。其後諸葛亮作《梁甫吟》以哀之。
【譯文】
春秋時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同為齊景公的大臣,三人仗著自己力大無人能比,對景公驕蠻無禮,因此晏子請求景公將此三人除去。景公說︰“這三人力大無比,一般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派人謀刺又怕失手反而壞事,該如何是好?”
晏子于是建議景公使人送他們三人兩顆桃子,說︰“大王賜三位大人兩顆桃子,三位大人請自述其功以定誰該吃桃。”
公孫接一听,首先開口說︰“我曾一手打野豬,一手搏幼虎,說起我的勇力,無人能比,應該吃桃。”說完起身拿起一桃。
田開疆接著說︰“我曾率伏兵一再阻退來犯的敵軍,我的勇猛無人能比,應該吃桃。”說完也起身拿起一桃。
這時古冶子大聲說道︰“我曾隨景公渡河,突然一只巨大的河鱉竟一口餃住景車駕中靠左邊的那匹馬,將馬拖入河中央,當時我年紀尚小,不會游泳,只好閉氣往上游前行百步,再順河水飄流九里,這才殺了那只河鱉。我左手抓著馬尾,右手提著鱉頭,像巨鶴沖天般躍出水面,當時在河邊的人看到這一幕,還以為我為河神。說起我的勇力才是無人可比,才可以吃桃,你們二人還不快將桃子放回原處?”說完拔劍站起。
公孫接、田開疆說︰“我們的勇敢不及你,我們的功跡也不及你,強行奪桃不讓你吃是貪心的表現,若不能死在你面前,又是無勇的表現。”于是兩人都放回手中的桃子,然後自刎而死。
古冶子見他二人自刎,難過的說︰“你們二人死了,如果我獨活于世,就是我不仁;用言語使你們覺得受屈辱,是我不義;我痛恨自己的行為,若不死就是無勇。”說完也退還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
使者回宮向景公復命,景公為他們舉行隆重的葬禮。
後人諸葛亮曾作《梁甫吟》哀悼他們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