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宋)範曄 書名︰後漢書

    原文︰

    齊武王字伯升,光武之長兄也。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

    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

    莽末,盜賊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諸豪杰計議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

    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眾皆然

    之。于是分遣親客,使鄧晨起新野,光武與李通、李軼起于宛。伯升自發舂陵子

    弟,合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使宗室劉嘉往誘新市、平林兵王匡、

    陳牧等,合軍而進,屠長聚及唐子鄉,殺湖陽尉,進拔棘陽,因欲攻宛。至小長

    安,與王莽前隊大夫酎阜、屬正梁丘賜戰。時天密霧,漢軍大敗,姊元弟仲皆遇

    害,宗從死者數十人。伯升復收會兵眾,還保棘陽。

    阜、賜乘勝,留輜重于藍鄉,引精兵十萬南渡黃淳水,臨a水,阻兩川間

    為營,絕後橋,示無還心。新市、平林見漢兵數敗,阜、賜軍大至,各欲解去,

    伯升甚患之。會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乃往為說合從之勢,下江從之。語在

    《王常傳》。伯升于是大饗軍士,設盟約。休卒三日,分為六部,潛師夜起,襲

    取藍鄉,盡獲其輜重。明旦,漢軍自西南攻酎阜,下江兵自東南攻梁攻丘賜。至

    食時,賜陳潰,阜軍望見散走,漢兵急追之,卻迫黃淳水,斬首溺死者二萬余人,

    遂斬阜、賜。

    王莽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聞阜、賜軍敗,引欲據宛。伯升乃陳兵誓

    眾,焚積聚,破釜甑,鼓行而前,與尤、茂遇育陽下,戰,大破之,斬首三千余

    級。尤、茂棄軍走,伯升遂進圍宛,自號柱天大將軍。王莽素聞其名,大震懼,

    購伯升邑五萬戶,黃金十萬斤,位上公。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像于

    塾,旦起射之。

    自阜、賜死後,百姓日有降者,眾至十余萬。諸將會議立劉氏以從人望,豪

    杰咸歸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將帥樂放縱,憚怕升威明而貪聖公懦弱,先共定策

    立之,然後使騎召伯升,示其議。伯升曰︰“諸將軍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

    然愚鄙之見,竊有未同。今赤眉起青、徐,眾數十萬,聞南陽立宗室,恐赤眉復

    有所立,如此,必將內爭。今王莽未滅,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損權,非所

    以破莽也。且首兵唱號,鮮有能遂,陳勝、項籍,即其事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

    未足為功。遽自尊立,為天下準的,使後人得承吾敝,非計之善者也。今且稱王

    以號令。若赤眉所立者賢,相率而往從之;若無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後舉尊號,

    亦未晚也。願各詳思之。”諸將多曰“善”。將軍張n拔劍擊地曰︰“疑事無功。

    今日之議,不得有二。”眾皆從之。

    聖公既即位,拜伯升為大司徒,封漢信侯。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後

    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劉公一信,願先下。”及伯升軍

    至,即開城門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尋、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

    甚。

    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謀誅伯升,乃大會諸將,以成其計。更始取伯升寶劍

    視之,繡衣御史申屠建隨獻玉,更始竟不能發。及罷會,伯升舅樊宏謂伯升曰︰

    “昔鴻門之會,範增舉以示項羽。今建此意,得無不善乎?”伯升笑而不應。

    初,李軼諂事更始貴將,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復信。”又不

    受。

    伯升部將宗人劉稷,數陷陳潰圍,勇冠三軍。時將兵擊魯陽,聞更始立,怒

    曰︰“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邪?”更始君臣聞而心忌之,

    以稷為抗威將軍,稷不肯拜。更始乃與諸將陳兵數千人,先收稷,將誅之,伯升

    固爭。李軼、朱鮪因勸更始並執伯升,即日害之。

    有二子。建武二年,立長子章為太原王,興為魯王。十一年,徙章為齊王。

    十五年,追謚伯升為齊武王。

    章少孤,光武感伯升功業不就,撫育恩愛甚篤,以其少貴,欲令親吏事,故

    使試守平陰令,遷梁郡太守。立二十一年薨,謚曰哀王。子煬王石嗣。建武二十

    七年,石始就國。三十年,封石弟張為下博侯。永平十四年,封石二子為鄉侯。

    石立二十四年薨,子晃嗣。

    下博侯張以善論議,十六年,與奉車都尉竇固等並出擊匈奴,後進者多害其

    能,數被譖訴。建初中卒,肅宗下詔褒揚之,復封張子它人奉其祀。

    晃及弟利侯剛與母太姬宗更相誣告。章和元年,有司奏請免晃、剛爵,為庶

    人,徙丹陽。帝不忍,下詔曰︰“朕聞人君正屏,有所不听。宗尊為小君,宮衛

    周備,出有輜之飾,入有牖戶之固,殆不至如譖者之言。晃、剛愆乎至行,濁

    乎大倫,《甫刑》三千,莫大不孝。朕不忍置之于理,其貶晃爵為蕪湖侯,削剛

    戶三千。於戲!小子不勖大道,控于法理,以墮宗緒。其遣謁者收晃及太姬璽綬。”

    晃立十七年而降爵。晃卒,子無忌嗣。

    帝以伯升首創大業,而後嗣罪廢,心常愍之。時北海亦絕無後。及崩,遺詔

    令復二國。永元二年,乃復封無忌為齊王,是為惠王。立五十二年薨,子頃王喜

    嗣。立五年薨,子承嗣。建安十一年,國除。

    論曰︰大丈夫之鼓動拔起,其志致蓋遠矣。若夫齊武王之破家厚士,豈游俠

    下客之為哉!其慮將存乎配天之絕業,而痛明堂之不祀也。及其發舉大謀,在倉

    卒擾攘之中,使信先成于敵人,赦岑彭以顯義,若此足以見其度矣。志高慮遠,

    禍發所忽。鳴呼!古人以蜂蠆為戒,蓋畏此也。《詩》雲︰“敬之敬之,命不易

    哉!”

    北海靖五興,建武二年封為魯王,嗣光武兄仲。

    初,南頓君娶同郡樊重女,字嫻都。嫻都性婉順,自為童女,不正容服不出

    于房,宗族敬焉。生三男三女︰長男伯升,次仲,次光武;長女黃,次元,次伯

    姬。皇妣以初起兵時病卒,宗人樊巨公收斂焉。建武二年,封黃為湖陽長公主,

    伯姬為寧平長公主。元與仲俱歿于小長安,追爵元為新野長公主,十五年,追謚

    仲為魯哀王。

    興其歲試守緱氏令。為人有明略,善听訟,甚得名稱。遷弘農太守,亦有善

    政。視事四年,上疏乞骸骨,征還京師,奉朝請。二十七年,始就國。明年,以

    魯國益東海,故徙興為北海王。三十年,封興子復為臨邑侯。中元二年,又封興

    二子為縣侯。顯宗器重興,每有異政,輒乘驛問焉。立三十九年薨,子敬王睦嗣。

    睦少好學,博通書傳,光武愛之,數被廷納。顯宗之在東宮,尤見幸待,入

    侍諷誦,出則執轡。中興初,禁網尚闊,而睦性謙恭好士,千里交結,自名儒宿

    德,莫不造門,由是聲價益廣。永平中,法憲頗峻,睦乃謝絕賓客,放心音樂。

    然性好讀書,常為愛玩。歲終,遣中大夫奉璧朝賀,召而謂之曰︰“朝廷設廷問

    寡人,大夫將何辭以對?”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臣雖螻蟻,敢

    不以實?”睦曰︰“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時進趣之行也。大夫其對以孤襲爵

    以來,志意衰惰,聲色是娛,犬馬是好。”使者受命而行。其能屈申若此。

    初,靖王薨,悉推財產與諸弟,雖王車服珍寶非列侯制,皆以為分,然後隨

    以金、帛贖之。睦能屬文,作《春秋旨義終始論》及賦頌數十篇。又善《史書》,

    當世以為楷則。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立十年薨,子哀王基嗣。

    永平十八年,封基二弟為縣侯,二弟為鄉侯。建初二年,又封基弟毅為平望

    侯。基立十四年薨,無子,肅宗憐之,不除其國。

    永元二年,和帝封睦庶子斟鄉侯威為北海王,奉睦後。立七年,威以非睦子,

    又坐誹謗,檻車征詣廷尉,道自殺。

    永初元年,鄧太後復封睦孫壽光侯普為北海王,是為頃王。延光二年,復封

    睦少子為亭侯。普立十七年薨,子恭王翼嗣;立十四年薨,子康王嗣,無後,建

    安十一年,國除。

    初,臨邑侯復好學,能文章。永平中,每有講學事,輒令復典掌焉。與班固、

    賈逵共述漢史,傅毅等皆宗事之。復子及從兄平望侯毅,並有才學。永

    寧中,鄧太後召毅及入東觀,與謁者僕射劉珍著中興以下名臣列士傳。

    又自造賦、頌、書、論凡四篇。

    趙孝王良字次伯,光武之叔父也。平帝時舉孝廉,為蕭令。光武兄弟少孤,

    良撫循甚篤。及光武起兵,以事告,良大怒,曰︰“汝與伯升志操不同,今家欲

    危亡,而反共謀如是!”既而不得已,從軍至小長安,漢兵大敗,良妻及二子皆

    被害。更始立,以良為國三老,從入關。更始敗。良聞光武即位,乃亡奔洛陽。

    建武二年,封良為廣陽王。五年,徙為趙王,始就國。十三年,降為趙公。頻歲

    來朝。十七年,薨于京師。凡六十六年。子節王栩嗣。建武三十年,封栩二子為

    鄉侯。建初二年,復封栩十子為亭侯。

    栩立四十年薨,子頃王商嗣。永元三年,封商三弟為亭侯。元年,封商四子

    為亭侯。

    商立二十三年薨,子靖王宏嗣。立十二年薨,子惠王乾嗣。

    元初五年,封乾二弟為亭侯。是歲,趙相奏乾居父喪私娉小妻,又白衣出司

    馬門,坐削中丘縣。時郎中南陽程堅素有志行,拜為乾傅。堅輔以禮義,乾改悔

    前過,堅列上,復所削縣。本初元年,封乾一子為亭侯。乾立四十八年薨,子懷

    王豫嗣。豫薨,子獻王赦嗣。赦薨,子嗣,建安十八年徙封博陵王。立九年,

    魏初以為崇德侯。

    城陽恭王祉字巨伯,光武族兄、舂陵康侯敞之子也。

    敞曾祖父節侯買,以長沙定王子封于零道之舂陵鄉,為舂陵侯。買卒,子戴

    侯熊渠嗣。熊渠卒,子考侯仁嗣。仁以舂陵地勢下濕,山林毒氣,上書求減邑內

    徙。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猶以舂陵為國名,遂與從弟巨鹿都尉回

    及宗族往家焉。仁卒,子敞嗣。敞謙儉好義,盡推父時金寶財產與昆弟,刑州刺

    史上其義行,拜廬江都尉。歲余,會族兄安眾侯劉崇起兵,王莽畏惡劉氏,征敞

    至長安,免歸國。

    先是平帝時,敞與崇俱朝京師,助祭明堂。崇見莽將危漢室,私謂敞曰︰

    “安漢公擅國權,群臣莫不回從,社稷傾覆至矣。太後春秋高,天子幼弱,高皇

    帝所以分封子弟,蓋為此也。”敞心然之。及崇事敗,敞懼,欲結援樹黨,乃為

    祉娶高陵侯翟宣女為妻。會宣弟義起兵欲攻莽,南陽捕殺宣女,祉坐系獄。敞因

    上書謝罪,願率子弟宗族為士卒先。莽新居攝,欲慰安宗室,故不被刑誅。及莽

    篡立,劉氏為侯者皆降稱子,食孤卿祿,後皆奪爵。及敞卒,祉遂特見廢,又不

    得官為吏。

    祉以故侯嫡子,行淳厚,宗室皆敬之。及光武起兵,祉兄弟相率從軍,前隊

    大夫甄阜盡收其家屬系宛獄。及漢兵敗小長安,祉挺身還保棘陽,甄阜盡殺其母

    弟妻子。更始立,以祉為太常將軍,紹封舂陵侯。從西入關,封為定陶王。別將

    擊破劉嬰于臨涇。

    及更始降于赤眉,祉乃間行亡奔洛陽。是時宗室唯祉先至,光武見之歡甚。

    建武二年,封為城陽王,賜乘輿、御物、車馬、衣服。追謚敞為康侯。十一年,

    祉疾病,上城陽王璽綬,願以列侯奉先人祭祀。帝自臨其疾。祉薨,年四十三,

    謚曰恭王,竟不之國,葬于洛陽北芒。

    十三年,封祉嫡子平為蔡陽侯,以奉祉祀;平弟堅為高鄉侯。

    初,建武二年,以皇祖、皇考墓為昌陵,置陵令守視;後改為章陵,因以舂

    陵為章陵縣。十八年,立考侯、康侯廟,比園陵,置嗇夫。詔零陵郡奉祠節侯、

    戴侯廟,以四時及臘歲五祠焉。置嗇夫、佐吏各一人。

    平後坐與諸王交通,國除。永平五年,顯宗更封平為竟陵侯。平卒,子真嗣。

    真卒,子禹嗣。禹卒,子嘉嗣。

    泗水王歙字經孫,光武族父也。歙子終,與光武少相親愛。漢兵起,始及唐

    子,終誘殺湖陽尉。更始立,歙從入關,封為元氏王,終為侍中。更始敗,歙、

    終東奔洛陽。建武二年,立歙為泗水王,終為淄川王。十年,歙薨,封小子br />
    為堂侯,奉歙後。終居喪思慕,哭泣二十八日,亦薨。封長子柱為侯,以

    奉終祀,又封終子鳳曲陽侯。

    歙從父弟茂,年十八,漢兵之起,茂自號劉失職,亦聚眾亦、密間,稱厭新

    將軍。攻下潁川、汝南,眾十余萬人。光武既至河內,茂率眾降,封為中山王。

    十三年,宗室為王者皆降為侯,更封茂為穰侯。

    茂弟匡,亦與漢兵俱起。建武二年,封宜春侯。為人謙遜,永平中為宗正。

    子浮嗣,封朝陽侯。

    浮弟尚,永元中為征西將軍。浮傳國至孫護,無子,封絕。延光中,護從兄

    瑰與安帝乳母王聖女伯榮私通,遂取伯榮為妻,得紹護封為朝陽侯,位侍中。及

    王聖敗,貶爵為亭侯。

    安城孝侯賜字子琴,光武族兄也。祖父利,蒼梧太守。賜少孤。兄顯報怨殺

    人,吏捕顯殺之。賜與顯子信賣田宅,同拋財產,結客報吏,皆亡命逃伏遭赦日。

    會伯升起兵,乃隨從攻擊諸縣。

    更始既立,以賜為光祿勛,封廣漢侯。及伯升被害,代為大司徒,將兵討汝

    南。未及平,更始又以信為奮威大將軍,代賜擊汝南,賜與更始俱到洛陽。更始

    欲令親近大將徇河北,未知所使,賜言諸家子獨有文叔可用,大司馬朱鮪等以為

    不可,更始狐疑,賜深勸之,乃拜光武行大司馬,持節過河。是日以賜為丞相,

    令先入關,修宗廟宮室。還迎更始都長安,封賜為宛王,拜前大司馬,使持節鎮

    撫關東。二年春,賜就國于宛,典將六部兵。後赤眉破更始,賜所領六部亦稍散

    畔,乃去宛保育陽。

    聞光武即位,乃西之武關,迎更始妻子將詣洛陽。帝嘉賜忠,建武二年,封

    為慎侯。十三年,更增戶邑,定封為安成侯,奉朝請。以賜有恩信,故親厚之,

    數蒙宴私,時幸其第,恩賜特異。賜輒賑與故舊,有無遺積。帝為營冢堂,起祠

    廟,置吏卒,如舂陵孝侯。二十八年卒,子閔嗣。

    三十年,帝復封閔弟嵩為白牛侯。坐楚事,辭語相連,國除。閔卒,子商嗣,

    徙封為白牛侯。商卒,子昌嗣。

    初,信為更始討平汝南,因封為汝陰王。信遂將兵平定江南,據豫章。光武

    即位,桂陽太守張隆擊破之,信乃詣洛陽降,以為汝陰侯。永平十三年,亦坐楚

    事國除。

    成武孝侯順字平仲,光武族兄也。父慶,舂陵侯敞同產弟。順與光武同里,

    少相厚。

    更始即位,以慶為燕王,順為虎牙將軍。會更始降赤眉,慶為亂兵所殺,順

    乃間行詣光武,拜為南陽太守。建武二年,封成武侯,邑戶最大,租入倍宗室諸

    家。八年,使擊破六安賊,因拜為六安太守。數年,帝欲征之,吏人上書請留。

    十一年卒,帝使使者迎喪,親自臨吊。子遵嗣,坐與諸王交通,降為端氏侯。遵

    卒,子m嗣。m卒,無嗣,國除。永平十年,顯宗幸章陵,追念舊恩,封順弟子,

    三人為鄉侯。

    初,順叔父弘娶于樊氏,皇妣之從妹也。生二子︰敏,國。與母隨更始在長

    安。建武二年,詣洛陽,光武封敏為甘里侯,國為弋陽侯。敏通經有行,永平初,

    官至越騎校尉。

    弘弟梁,以俠氣聞,更始元年,起兵豫章,欲徇江東,自號“就漢大將軍”,

    暴病卒。

    順陽懷侯嘉字孫,光武族兄也。父憲,舂陵侯敞同產弟。嘉少孤,性仁厚,

    南頓君養視如子,後與伯升俱學長安,習《尚書》、《春秋》。

    及義兵起,嘉隨更始征伐。漢軍之敗小長安也。嘉妻子遇害。更始即位,以

    為偏將軍。及攻破宛,封興德侯,遷大將軍。擊延岑于冠軍,降之。更始既都長

    安,以嘉為漢中王、扶威大將軍,持節就國,都于南鄭,眾數十萬。建武二年,

    延岑復反,攻漢中,圍南鄭,嘉兵敗走。岑遂定漢中,進兵武都,為更始柱功侯

    李寶所破。岑走天水,公孫述遣將侯丹取南鄭。嘉收散卒,得數萬人,以寶為相,

    從武都南擊侯丹,不利,還軍河池、下辨。復與延岑連戰,岑引北入散關,至陳

    倉,嘉追擊破之。更始鄧王廖湛將赤眉十八萬攻嘉,嘉與戰于谷口,大破之。嘉

    手殺湛,遂到雲陽就谷。

    李寶等聞鄧禹西征,擁兵自守,馬嘉且觀成敗。光武聞之,告禹曰︰“孝孫

    素謹善,少且親愛,當是長安輕薄兒誤之耳。”禹即宣帝旨,嘉乃因來歙詣禹于

    雲陽。三年,到洛陽,從征伐,拜為千乘太守。六年,病,上書乞骸骨,征詣京

    師。十三年,封為順陽侯。秋,復封嘉子Z為黃李侯。十五年,嘉卒。子參嗣,

    有罪,削為南鄉侯。永平中,參為城門校尉。參卒,子循嗣。循卒,子章嗣。

    贊曰︰齊武沉雄,義戈乘風。倉卒匪圖,亡我天工。城陽早協,趙孝晚同。

    泗水三侯,或恩或功。

    譯文︰

    齊武王劉演字伯升,是光武帝的長兄。

    他性情剛毅,慷慨有大節。

    自從王莽篡奪了漢室以後,他常常氣憤不平,抱著恢復漢朝天下的想法,不管家中的生產,不惜竭盡全力、用光全部家產,結交天下莢雄豪杰。

    至莽末年,盜賊群起,在南方尤為嚴重。

    伯升便召集各位豪杰商議說︰“王莽的政治殘暴狠毒,百姓分崩離析。

    現在又連年大旱,戰事四起,逭也是在上天將要滅亡王莽之時,復興高祖的基業,使其傳之萬世的機會。”眾人都同意他的話。

    于是分別派遣親信,讓鄧晨在新野起兵,光武和李通、李軼在宛地起兵。

    伯升自己率領舂陵子弟,共七八千人,安排賓客,自稱柱天都部。

    派遣宗室劉嘉前往誘招新市、平林駐軍首領王匡、陳牧等,合兵後向前進發,剿滅長聚和唐子鄉,殺死湖陽縣尉,攻佔了棘陽,于是要攻打宛。

    軍隊行進到小長安,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交戰。

    這時天空中有大霧,漢軍被打得大敗,伯升的姐姐劉元和弟弟劉仲都在此遇害,宗族當中有幾十人也一起被殺死。

    伯升又收集兵士,退守棘陽。

    甄阜和梁丘賜乘勝前進,把輜重留在藍鄉,帶領精兵十萬向南渡過黃淳水,來到a水,在兩川之間扎下營寨,斷絕後路上的橋梁,以表示絕不返回的想法。

    新市和平林的降軍見漢軍幾次敗障,甄阜、梁丘賜的軍隊又大舉來到,各自打算離去,伯升為此十分憂慮。

    時逢下江有五千余人的軍隊到達宜秋,就去做合縱形勢的游說,下江同意了。

    這段事情記載在《王常傳》中。

    伯升于是為兵士舉行盛大宴會,訂立盟約。

    軍隊休整三天,之後把軍隊分成六路,部隊在黑夜悄悄行動,偷襲藍鄉,全部奪得那里的輜重。

    次日早晨,漢軍從西南攻打甄阜,下江的軍隊從東南攻打梁丘賜。

    到吃早飯時,梁丘賜的軍隊潰敗,甄阜的軍隊看見後也四散奔逃,漢兵緊緊追趕他們,逼迫他們退卻到黃淳水,被殺死和溺死的有二萬多人,于是殺死了甄阜和梁丘賜。

    玉莽的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听說甄阜、梁丘賜軍隊被打敗,想帶兵馬回守宛城。

    伯升就把軍隊列成陣式誓師,焚燒了積聚的財物,打碎了鍋碗,擊鼓前進,在育陽城下,與嚴尤、陳茂相遇,經過戰斗,大敗敵軍,斬殺三千多人。

    嚴尤、陳茂丟下部隊逃走,伯升就包圍了宛城,自己號稱柱天大將軍。

    王莽平時听說過伯升的威名,非常害怕,以五萬戶食邑,十萬斤黃金,和上公的爵位來懸賞索取伯升的人頭。

    命令長安城中的官署和天下的鄉亭都把伯升的像畫在門兩側的牆上,每天早起用箭射他的畫像。

    自徒甄阜、梁丘賜被殺以後,每天都有百姓前來投降,人眾達到十多萬人。

    諸將聚在一起商議,要立劉姓宗族的人為天子,以順從百姓的心願,豪杰都歸附伯升。

    但是新市、平林的將領們喜歡放縱,懼怕伯升的威嚴明察,喜歡劉玄的軟弱,預先謀立劉玄,然後派騎兵召來伯升,把擁立劉玄的意見告訴他。

    伯升說︰“各位將軍想立劉氏宗室,你們的恩德很深厚,但是我的想法和大家有所不同。

    現在赤眉軍隊從青州、徐州起兵,人眾多達幾十萬,听說南陽已立劉姓宗室,恐怕赤眉再立劉氏為天子,如果是這樣,一定會發生自相爭斗。

    現在王莽還未被消滅,而劉姓宗室之間互相攻打,這是使天下人疑慮而又自我減損威勢,這不是用來打敗王莽的方法。

    再說首先起兵打出帝號的,很少有能如願以償的,陳勝、項羽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舂陵距離宛城僅有三百里路而已,也不能說我們現在就已大功告成。

    匆忙地擁立皇帝,成為天下攻擊的目標,使後來者能夠趁我們疲憊攻擊我們,可見這不足最好的計策。

    現在暫時用稱王來號令天下。

    假如赤眉軍擁立的天子賢能的話,我們先後都去歸附;若是還沒有擁立天子,在打敗王莽招降赤眉軍後,再擁立天子,也不算晚。

    希望各位好好再仔細考慮一下。”各將領大多說“好”。

    只有將軍張印拔出劍砍在地上說︰“疑惑的事不會成功。

    今天的討論意見,不能再有第二種了。”眾將領都听從了張印。

    劉玄已經即位為天子,任命伯升做大司徒,封為漠信侯。

    因此豪杰感到失望,大都不服。

    平林後部攻打新野,沒有能攻克。

    新野縣令登上城門說︰“如果接到司徒劉公的一封信,願意先投降。”等到伯升的大軍開到,就立即打開城門投降。

    五月,伯升攻佔宛城。

    六月,光武打敗王尋、王邑。

    從此兄弟二人的威名更大了。

    璽始君臣很是不安,就共同謀劃殺死伯升,于是大規模地與各將領相會,來實現他們的計劃。

    更始拿遇伯升的寶劍觀看,繡衣御史申屠建隨後獻上玉殃,但是更始竟然不能動手。

    等到宴會結束,伯升的舅舅樊宏對伯升說︰“昔日在鴻門宴會上,範增舉玉殃暗示項羽殺漢王。

    今天申屠建的這種想法,莫非不是好意吧?”伯升笑而不答。

    當初,李軼以阿諛奉承侍奉更始寵愛的將領朱鮪等人,光武非常懷疑他,曾經告誠伯升說︰“這個人不能再相信了。”但是伯升沒育接受勸告。

    伯升的部將同宗人劉稷,多次沖鋒陷陣,勇冠三軍。

    在率軍攻打魯陽時,听說更始立為天子,大怒說︰“最早起兵謀劃大事的是伯升兄弟,現在更始算干什麼的?”更始君臣听說之後心中很忌恨他,任命劉稷焉抗威將軍,但他不肯就任。

    更始和諸將集結士卒幾千人,先逮捕了劉稷,要殺掉他,伯升極力諫夸。

    李軼、朱鮪乘機勸更始一起逮捕伯升,當天就殺害了他們。

    伯升有兩個兒子。

    建武二年,光武立他的長子劉章焉太原王,立劉興為魯王。

    建武十一年,調任劉章為齊王。

    建武十五年,追謐伯升為齊武王。

    劉章年幼時死了父親,光武深感伯升的功業沒有建立,所以對他撫育並關愛備至,因為他年輕顯貴,想讓他有親自處理政事的經驗,所以讓他試做平陰縣令,後來升遷為梁郡太守。

    在王位二十一年死去,謐號為哀王。

    他的兒子煬王劉石承襲爵位。

    建武二十七年,劉石開始到封國就任。

    建武三十年,封劉石的弟弟劉張為下博侯。

    永平十四年,封劉石的兩個兒子為鄉侯。

    劉石在王位二十四年死去,他的兒子劉晃承襲爵位。

    下博侯劉張由于長于論辯,永平十六年,與奉車都尉竇固等人都出擊匈奴,行動遲緩的人都嫉妒他賢能,他曾多次被人誣陷。

    建初年問去世,肅宗皇帝下詔褒揚他,又封劉張的兒子劉它人繼續供奉祭祀。

    劉晃及他的弟弟利侯劉剛與母親太姬宗互相誣告。

    章和元年,有司奏請皇帝削去劉晃、劉剛的爵位使他們成為平民,遷到丹陽郡。

    皇帝不忍心這樣,便下詔書說︰“我听說君主端正屏風,是想不听某些事情。

    太姬宗應尊稱焉小君,官室遍布侍衛,出行乘坐有帷幄的車,入室則有堅固的門窗,大概不至于像進語言者所說的那樣。

    劉晃、劉剛把崇高的品行當作罪過,攪亂了人類的基本倫理道德,《甫刑》有三千條款,沒有什麼罪過比不孝更大。

    我不忍心把他們交付法官,還是貶劉晃為燕湖侯,削減劉剛食邑三千戶。

    嗚呼!這兩個青年不致力于常理,以至法律,自控于毀壞祖先的緒業。

    現在派遣謁者收回劉晃和太姬宗的璽綬。”劉晃在位十七年而被降爵。

    劉晃死後,他的兒子無忌承襲封爵。

    皇帝認為伯升首創大業,而他的後人卻因有罪而被廢掉爵位,心中常常憐憫他們。

    這時北海王也沒有兒子。

    在駕崩時,遣詔命令恢復兩個封國。

    永元二年,就復封無忌為齊王,就是惠王。

    在位五十二年死去,他的兒子頃王劉喜承襲封爵。

    在位五年死去,他的兒子劉承承襲封爵。

    建安十一年時,封國被廢除。

    論曰︰大丈夫激動奮起的時候,他要達到的目的是遠大的。

    至于齊武王不惜把全部家產拿出來結交士人,豈只是游俠禮待門客的做法呢!他的志向存在于配祭天帝的中斷事業之中,可悲的是不能在明堂中舉行祭祀。

    等到他發動起義時,在匆忙慌亂之中,使敵人先成就了信義,赦免岑彭顯示了他的大義,這些事充分表現了他的氣度。

    他志向高,計謀遠,禍患發生是由于他的輕敵。

    唉!古人告誡我們要警惕蜂蠍的毒刺,大概怕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詩?周頌,敬之》說︰“戒慎白儆啊,戒慎自儆啊!承受天命真不容易啊!”北海靖王劉興,建武二年被封焉魯王,承襲了光武的哥哥劉仲的爵位。

    當初,南頓君娶了同郡樊重的女兒焉妻,她的字是嫻都。

    嫻都性情濕/慎,自從做童女時,不正容顏和服飾就不出閨房,同族人都敬重她。

    生有三男三女︰長子即是伯升,二子是劉仲;三子是光武;長女名黃,次女名丞,三女名伯姬。

    皇妣在剛剛起兵時病逝,族人樊巨公收殮安葬。

    建武二年,封劉黃為湖陽長公主,伯姬為寧平長公主。

    劉元和劉仲都死在了小長安,追謐劉元為新野長公主,建武十五年,又追謐劉仲為魯哀王。

    劉興在這一年試任緞氏縣令。

    他有高明的智謀,長于審案斷案,很受人稱道。

    後來升任弘農太守,也有很好的政績。

    他上任四年,便給皇帝上書請求告老還鄉,被征召回到京城,做奉朝請。

    建武二十七年,開始到封國就任。

    第二年,把魯國合並到柬海郡中,所以改封劉興為北海王。

    建武三十年,封劉興的兒子劉復為臨邑侯。

    中元=年,又封劉興的另兩個兒子焉縣侯。

    顯宗皇帝很器重劉興,每當遇有重大政事,便差遣驛站傳送文書詢問。

    劉興在位三十九年死去,他的兒子敬王劉睦承襲了爵位。

    劉睦年輕時好學,博覽並通曉詩書經傳,光武帝很喜歡他,多次被接到宮中。

    顯宗皇帝做太子時,劉睦特別受寵愛優待,入宮陪伴誦讀詩文,出行為太子駕車。

    漢室中興初期,禁令疏板,劉睦性情謙恭喜好交友,結交不遠千里而來的朋友,從著名儒者到年高有德者,無不登門拜訪,因此他的名聲傳播得更廣。

    永平年間,法令制度嚴格,劉睦便謝絕賓客,專心研究音樂。

    然而他生性喜好讀書,常因喜好而研習。

    這年年底,派遣中大夫捧璧玉朝賀,劉睦召來將出使的中大夫,對他說︰“天子如果問到我時,您準備怎麼回答呢?”使者說︰“我們大王忠孝仁慈,尊敬賢者,接納士人。

    下臣雖然是地位低微之人,怎麼敢不以實際情況相告?”劉睦說︰“唉,你這是在害我啊!這是我年輕時立志有所作為的行為。

    您應該說,我們大王自從承襲爵位以來,意志衰敗,完全沉湎于聲色之中,只喜好良犬寶馬。”使者受命前往。

    他是這樣地能屈能伸。

    當初,靖王死時,將其全部財產分給各位弟弟,即使按制度規定不是列侯可享用的車服珍寶,也都將這些東西分給弟弟們,然後隨即用金帛去贖買它。

    劉睦長于寫文章,寫作《春秋旨義終始論》和賦頌幾十篇。

    又擅長《史書》,當世人把他當作楷模和準則。

    到他臥病不起時,皇帝派驛馬傳令讓他作十首草書尺牘。

    他在位十年死去,他的兒子哀王劉基承襲爵位。

    丞平十八年,封劉基的兩個弟弟為縣侯,封雨個弟弟為鄉侯。

    建初二年,又封劉基的弟弟劉毅為平望侯。

    劉基在位十四年後死去,沒有兒子,肅宗憐憫他,不廢除他的封國。

    永元二年,和帝封劉睦庶子斟鄉侯劉威為北海王,承襲劉睦的爵位。

    在位七年,劉威因為不是劉睦嫡子,又以誹謗獲罪,用囚車把他召到廷尉官署,在路途中自殺。

    永初元年,鄧太後又冊封劉睦的孫子壽光侯劉普為北海王,就是頃王。

    延光二年,又冊封劉睦的小兒子為亭侯。

    劉普在位十七年死去,他的兒子恭王劉翼承襲爵位;劉翼在位十四年死去,他的兒子康王承襲爵位,康王無子,建安十一年,封國被廢除。

    當初,臨邑侯劉復好學,會寫文章。

    永平年問,每當朝廷有講學之事,總是讓劉復主持。

    與班固、賈逵一起撰寫漢史,傅毅等人都把他當作老師。

    劉復的兒子劉駒和劉復從兄平望侯劉毅,都很有才學。

    永寧年間,鄧太後召劉毅和劉駒進入柬觀,同謁者僕射劉珍撰寫中興以來的名臣志士傳。

    劉駒又自作賦、頌、書、論共四篇。

    趟孝王劉良字次伯,是光武帝的叔父。

    平帝時舉孝廉,做蕭縣令。

    光武帝兄弟少年喪父,劉良對他們撫養關懷備至。

    到光武起兵時,將起兵之事告訴他,他听了之後大怒,說︰“你與伯升志向不同,現在全家將要覆滅,你們反而共同謀劃這種事!”隨後不得已,便隨軍隊到小長安,漠軍大敗,劉良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被殺死。

    更始立為天子,讓劉良做國家三老,跟隨更始入關。

    更始失敗,劉良得知光武即位為皇帝,便逃奔洛陽。

    建武二年,封劉良為廣陽王。

    建武五年,改封他為趟王,開始到封國去。

    建武十三年,被降貶為趙公。

    每年都入朝參拜。

    建武十七年時,死于京城。

    在位共十六年。

    其子節王劉栩承襲爵位。

    建武三十年,冊封劉栩的兩個兒子為鄉侯。

    建初二年,又冊封劉栩的十個兒子為亭侯。

    劉栩在位四十年死去,其子頃王劉商承襲爵位。

    永元三年,封劉商的三個弟弟為亭侯。

    元年,封劉商的四個兒子為亭侯。

    劉商在位二十三年死去,其子靖王劉宏承襲爵位.劉宏在位十二年死去,其子惠王劉干承襲爵位。

    丞初五年,冊封劉干的兩個弟弟為亭侯。

    這一年,趟國相上奏劉干身居父喪時期私自納妾,又身著白色孝服出入司馬門,因此削除了其所屬中丘縣。

    這時郎中南陽程堅平時表現出有志向、品德好,任命他做劉干的師傅。

    程堅用禮儀教導劉干,劉干就改正先前的過錯,程堅逐一上報,皇帝恢復了他被削去的屬縣。

    本初元年,冊封劉干的一個兒子為亭侯。

    劉干在位四十八年死去,他的兒子懷王劉豫承襲爵位。

    劉豫死後,他的兒子獻王劉赦承襲爵位。

    劉赦死後,他的兒子劉承襲爵位,建安十八年改封劉為博陵王。

    在位九年,在曹魏初期做崇德侯。

    城陽恭王劉祉字巨伯,是光武帝族兄舂陵康侯劉敞的兒子。

    劉敞的曾祖父是節侯劉買,以長沙定王之子的身份冊封在零道的舂陵鄉,為舂陵侯。

    劉買死後,他的兒子戴侯劉熊渠承襲爵位。

    劉熊渠死後,他的兒子考侯劉仁承襲爵位。

    劉仁因為舂陵地勢低下潮濕,山林中有瘴氣,向皇帝上書要求減少封地戶邑,遷到內地。

    元帝初元四年,改封他到南陽的白水鄉,仍以舂陵為封國的名稱,于是他就輿堂弟巨鹿都尉劉回和宗族人到那里安家。

    劉仁死後,他的兒子劉敞承襲爵位。

    劉敞為人謙恭節儉、講義氣,把他父親留下的金銀財寶和家產全部給了他的兄弟,劑州刺史向皇帝報告他的義行,任命為廬江都尉。

    過了一年多,適逢他的族兄安眾侯劉崇起兵,王莽懼怕和厭惡劉氏,征召劉敞到長安,不允許他回封國。

    此先在乎帝時,劉敞和劉崇同時到京城朝見皇帝,祭祀時在明堂助祭。

    劉祟看到王莽將要危及漢室天下,私下對劉敞說︰“安漢公專擅朝政,群臣沒有不違心听從的,國家傾覆的時刻即將來到。

    太後年事已高,皇帝幼小軟弱,高皇帝所以要分封兄弟子佷,大概是為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吧。”劉敞心里也同意劉崇看法。

    到劉崇的事敗露時,劉敞很害怕,想結交幫手,樹立私黨,便為其子劉祉娶了高陵侯程宣的女兒焉妻。

    適逢翟宣的弟弟翟義起兵要攻打王莽,南陽的官兵捕捉殺害了翟宣的女兒,劉祉也因此被關入監獄。

    劉敞為此上書謝罪,表示願率子弟宗族做士卒的先驅。

    王莽剛剛攝政,想要安撫劉氏宗室,因此全家沒有被誅殺。

    到王莽篡權自立焉天子時,劉氏宗族中是侯爵的都被降為子爵,享受孤卿俸祿,以後又都被削去爵位。

    在劉敞死後,單單劉祉被廢置,又不允許他當官為吏。

    劉祉因為是已故舂陵侯的嫡子,德行淳厚,劉氏宗室的人都很尊敬他。

    到光武起兵時,型扯兄弟相繼從軍,王莽的前隊大夫甄阜將其家屬全部關入宛城獄中。

    當漢兵在小長安戰敗時,劉祉宗室四王三侯傅城陽恭王劉祉泗水王劉歙則挺身而出退守棘陽,甄阜將他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全部殺死。

    更始立為天子,讓劉祉做太常將軍,繼續封為舂陵侯。

    跟隨更始向西進入函谷關,封為定陶王。

    其它將領在臨涇打敗了劉嬰。

    到更始向赤眉投降時,劉祉從小路跑到洛陽。

    這時宗室中只有劉祉最先到達,光武帝見了他十分高興。

    建武二年,光武封他焉城陽王,賜予皇帝用的車乘、器物、車馬、衣服。

    追謐劉敞為康侯。

    建武十一年,劉祉病重,便上交城陽王璽綬,表示願意以列侯身份為先人祭祀。

    皇帝親自探望他的病情。

    劉祉死去,享年四十三歲,謐號為恭王,最後沒有歸葬到他的封國,而是埋葬在洛陽的北芒山。

    建武十三年,皇帝封劉祉的嫡子劉平焉蔡陽侯,為劉祉供奉祭祀;封劉平的弟弟劉堅為高鄉侯。

    當初,建武二年時,因為給皇祖、皇考建造昌陵,設置陵令來看守陵園;以後又改昌陵為章陵,于是又改舂陵焉章陵縣。

    建武十八年,立考侯、康侯廟,挨近墓地,設置嗇夫。

    詔令零陵郡奉祀節侯、戴侯廟,在四季和臘祭五次祭祀。

    設置嗇夫和佐吏各一人。

    劉平後來因為與諸王勾結而獲罪,封國被廢除。

    永平五年,顯宗皇帝改封劉平為竟陵侯。

    劉平死後,他的兒子劉真承襲。

    劉真死後,由他的兒子劉禹承襲。

    劉禹死了以後,又由他的兒子劉嘉承襲。

    泅水王劉歙字經孫,是光武帝的本家叔父。

    劉歙的兒子劉終,小時候和光武帝相親相愛。

    漢兵起事時,剛到唐子山,劉終誘殺了湖陽尉。

    更始立為天子,劉歙跟隨入闌,被封為元氏王,劉做侍中。

    更始失敗,劉歙和劉終都向東投奔洛陽。

    建武二年,光武帝立劉歙為泗水王,劉終為淄川王。

    建武十年,劉歙死去,光武便封他的小兒子劉為堂溪侯,供奉祭祀劉歙。

    劉終在居喪期間思念他的亡父,哭泣二十多天,也死去。

    封他的長子劉柱為己臣侯,來供奉祭祀劉終,又封劉終的兒子劉鳳為曲陽侯。

    劉歙的堂弟劉茂,十八歲,漠室起兵時,劉茂自己號稱劉失職,也在京、密二縣之間聚集兵眾,自稱為厭新將軍。

    攻打下穎川、汝南,人眾達到十多萬。

    光武已經到達河內,劉茂率眾投降,光武封他焉中山王。

    建武十三年,宗室是王爵的都降為侯爵,改封劉茂為穰侯。

    劉茂的弟弟劉匡,也同漠室一起起兵。

    建武二年,被封為宜春侯。

    他為人謙遜,水平年間焉宗正。

    他的兒子劉浮承襲,封為朝陽侯。

    劉浮的弟弟劉尚,永元年問做征西將軍。

    劉浮把他的封國傳到他的孫子劉護,劉護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延光年間,劉護的堂兄劉同安帝的乳母王聖的女兒伯榮私通,于是便娶了伯榮為妻子,得以繼承劉護的封號為朝陽侯,位列侍中。

    到王聖失利,他被貶為亭侯。

    安成孝侯劉賜字子琴,是光武帝的族兄。

    他的祖父劉利,做過蒼梧太守。

    劉賜小時候死去了父親。

    他的哥哥劉顯為了報仇而殺人,官吏捕捉到劉顯,殺死了他。

    劉賜同劉顯的兒子劉信變賣了田產屋宅,一同拋棄財產,結交賓客想對官吏報復,後來都逃跑隱藏起來,遇到了大赦返回鄉里。

    正趕上劉演起兵,便隨劉演去攻打各縣。

    更始已立為皇帝,使劉賜做光祿勛,封他為廣漢侯。

    到伯升被害,劉賜做代理大司徒,領兵討伐汝南。

    還沒有到平定天下,更始又讓劉信做奮威大將軍,代替劉賜攻打汝南,劉賜和更始一起到洛陽。

    更始想令他親近的大將軍攻佔河北,而不知道派遣誰好。

    劉賜則說各家子佷中惟有文叔可以任用,大司馬朱鮪等人認為不行,更始則猶豫不決,劉賜進一步勸說他,就任命光武兼攝大司馬,帶符節過河。

    當天又任命劉賜做丞相,命令他先入關,整修宗廟官室。

    然後迎接更始在長安定都,封劉賜為宛王,做前大司馬,派遣他帶著符節鎮撫函谷關以束。

    更始二年春天,劉賜到封國宛地去就任,主管六部的軍隊。

    後來赤眉軍隊打敗了更始,劉賜所率領的六部兵士逐宗室四王三侯傳安成孝侯劉賜成武孝侯劉順漸逃散,劉賜便離開宛城退守育陽。

    劉賜听說光武即位,便向西去武關,迎接更始的妻子兒女到洛陽。

    皇帝稱贊劉賜的忠誠,建武二年,光武封他為慎侯。

    建武十三年,又增加他的封地的戶數,確定封為安成侯,做奉朝請。

    因為劉賜有恩德講忠信,所以對他非常厚愛,劉賜多次受到天子的宴請,有時天子到他家去,對他的恩賜很不一般。

    劉賜則總是將財物分贈給過去的好友,而沒有積蓄。

    皇帝為其營造墓室,建立祠廟,設置守陵吏卒,與舂陵孝侯的標準相同。

    建武二十八年去世,由他的兒子劉閔承襲爵位。

    建武三十年,皇市又封劉閔的弟弟劉嵩為白牛侯。

    因楚王劉英謀反之事坐罪,口供中把他牽連進去,封國被廢除。

    劉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劉商承襲,改封為白牛侯。

    劉商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劉昌承襲爵位。

    當初,劉信為更始平定了汝南,于是被封為汝陰王。

    劉信接著領兵馬平定了江南,佔據了豫章。

    光武即位為皇帝,派遣桂陽太守張隆打敗了他,劉信到洛陽投降,光武封他為汝陰侯。

    永平十三年,也因為楚王劉英謀反之事坐罪而被廢除封國。

    成武孝侯劉順字平仲,是光武帝的族兄。

    他的父親劉慶是舂陵侯劉敞的同母弟弟。

    劉順和光武是同里鄰居,小時候就很要好。

    更始即位以後,封劉慶為燕王,劉順馬虎牙將軍。

    正趕上更始投降了赤眉,劉慶被亂兵殺死,劉順便星夜趕赴洛陽投奔光武,光武帝讓他做南陽太守。

    建武二年,封他為成武侯,所食邑戶數最多,租稅收入比宗室其它人的多一倍。

    建武八年,光武帝派遣他領兵打敗六安賊兵,于是讓他做六安太守。

    幾年以後,皇帝想征召他入京做官,當地官吏百姓上書請求留下。

    建武十一年死去,皇帝派遣使者迎接靈柩,還親自去吊唁。

    他的兒子劉遵承襲爵位,後來因與諸王互相勾結而獲罪,被降為端氏侯。

    劉遵死後,他的兒子劉弁承襲爵位。

    劉弁死後,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永平十年,顯宗皇帝來到章陵,追思過去的好處,便冊封劉順弟弟的三個兒子為鄉侯。

    當初,劉順的叔父劉弘娶樊氏女為妻,是已故皇太後的堂妹。

    生了兩個兒子︰名叫劉敏和劉國。

    他們都和母親隨從更始住在長安。

    建武二年時到了洛陽,光武帝封劉敏為甘里侯,封劉國為弋陽侯。

    劉敏通曉經書,品行好,永平初年,官至越騎校尉。

    劉弘的弟弟劉梁,以豪爽俠義聞名,更始元年,他在豫章起兵,想要攻打江束,自己號稱“就漢大將軍”,患暴病而亡。

    順陽懷侯劉嘉字孝孫,是光武帝的族兄。

    他的父親劉憲,是舂陵侯劉敞的同母弟弟。

    劉嘉小時候就死去了父親,他性情仁厚,南頓君收養他並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看待,後來他和劉演一起到長安求學,學習《尚書》和《春秋》。

    到義兵興起時,劉嘉便跟隨更始征戰討伐。

    漢軍在小長安被打敗時,劉嘉的妻子兒女一並遇害。

    更始即位後,讓他做偏將軍。

    到攻陷宛城時,封為興德侯,升為大將軍。

    在冠軍攻打延岑,迫使延岑投降。

    更始已經定都長安,封劉嘉為漢中王、扶威大將軍,持符節到封國就任,定都在南鄭,擁有幾十萬兵士。

    建武二年,延岑又反叛,進攻漢中,包圉南鄭,劉嘉兵敗而逃。

    延岑于是平定漢中,並且進軍武都,被更始的柱功侯李寶打敗。

    延岑逃到天水,公孫述派遣侯丹佔領了南鄭。

    劉嘉收拾演散兵士,得到幾萬人,以李寶為相,從武都向南攻打侯丹,沒有取勝,回軍到河池縣、下辨縣。

    又同延岑連續激戰,延岑率兵北入散關,到達陳倉,劉嘉領兵追擊並打敗了他們。

    更始的鄧王廖湛率領赤眉十八萬大軍攻打劉嘉,劉嘉同他們在谷口交戰,大敗了他們。

    劉嘉親手殺死廖湛,于是便到雲陽謀生。

    李寶等人得知鄧禹西征,便擁兵自守,還勸說劉嘉先觀察鄧禹成敗再行事。

    光武听說之後,便告訴鄧禹說︰“孝孫一向謹慎善良,小時候和我是好朋友,正是長安的輕佻浮薄之人誤了他啊。”鄧禹立即宣布皇帝的旨意,劉嘉就隨同來歙從雲陽到鄧禹那里。

    建武三年,劉嘉到達洛陽,隨從光武帝征伐,被任命焉干乘太守。

    建武六年,病重,便上書請求退職,被征召到京城。

    建武十三年,封焉順陽侯。

    秋天,又封劉嘉的兒子劉唐為黃李侯。

    建武十五年,劉嘉死去。

    他兒子劉參承襲爵位,後來因為有罪,被削焉南鄉侯。

    永平年間,劉參做城門校尉。

    劉參死後,他的兒子劉循承襲爵位。

    劉循死後,他的兒子劉章承襲爵位。

    贊曰︰齊武王劉演沉毅雄健,在風雲際會時舉起義旗。

    倉促間沒有周詳謀劃,喪失了天賜的職分。

    城陽王劉祉很早就協同劉氏攻打王莽,趙孝王劉良較晚贊同起事。

    泗水王劉歙有三個子孫封侯,有的因為有功勞,有的則是皇帝的恩典。


如果你對後漢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後漢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