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宋)範曄 書名︰後漢書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世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

    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

    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

    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

    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載。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常耽好《玄經》,謂崔璦曰︰“吾

    觀《太玄》,方知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

    陰陽之事,漢家得天下二百歲之書也。復二百歲,殆將終乎?所以作者之數,必

    顯一世,常然之符也。漢四百歲,《玄》其興矣。”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

    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

    《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

    職,五載復還,乃設客問,作《應閑》以見其志雲︰

    有閑余者曰︰蓋聞前哲首務,務于下學上達,佐國理民,有雲為也。朝有所

    聞,則夕行之,立功立事,式昭德音。是故伊伊思使君為堯、舜,而民處唐、虞,

    彼豈虛言而已哉,必旌厥素爾。咎單、巫咸,實守王家,申伯、樊仲,實干周邦,

    服袞而朝,介圭作瑞。厥跡不朽,垂烈後昆,不亦丕歟!且學非以要利,而富貴

    萃之。貴以行令,富以施惠,惠施令行,故《易》稱以“大業”。質以文美,實

    由華興,器賴雕飾為好,人以輿服為榮。吾子性德體道,篤信安仁,約已博藝,

    無堅不鑽,以思世路,斯何遠矣!曩滯日官,今又原之。雖老氏曲全,進道若退,

    然行亦以需。必也學非所用,術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楫不存焉。徒經思天

    衢,內昭獨智,固合理民之式也?故嘗見謗于鄙儒。深厲淺揭,隨時為義,曾何

    貪于支離,而習其孤技邪?參輪可使自轉,木雕猶能獨飛,已垂翅而還故棲,盍

    亦調其機而諸?昔有文王,自求多福。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曷若卑體屈己,

    美言以相克?鳴于喬木,乃金聲而玉振之。用後勛,雪前吝,懿蝗幔 砸br />
    誰靳也。

    應之曰︰是何觀同而見異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

    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是故藝可學,而行可力也。天爵高懸,得之在命,或不速

    而自懷,或羨旃而不臻,求之無益,故智者面而不思。阽身以徼幸,固貪夫之所

    為,未得而豫喪也。枉尺直尋,議者譏之,盈欲虧志,孰雲非羞?于心有猜,則

    簋饌猶不屑餐,旌瞀以之。意之無疑,則兼金盈百而不嫌辭,孟軻以之。

    士或解褐而襲黼黻,或委築而據文軒者,度德拜爵,量績受祿也。輸力致

    庸,受必有階。

    渾元初基,靈軌未紀,吉凶紛錯,人用S朦。黃帝為斯深慘。有風後者,

    是焉亮之,察三辰于上,跡禍福乎下,經緯歷數,然後天步有常,則風後之為也。

    當少吳清陽之末,實或亂德,人神雜擾,不可方物,重黎又相顓頊而申理之,日

    月即次,則重黎之為也。人各有能,因藝授任,鳥師別名,四叔三正,官無二業,

    事不並濟。晝長則宵短,日南則景北。天且不堪兼,況以人該之。夫玄龍,迎夏

    則陵雲而奮鱗,樂時也;涉冬則嘍斌矗 芎σ病9 ┐佬校 手頻淅褚br />
    尹天下,懼教誨之不從,有人之不理。仲尼不遇,故論《六經》以俟來闢,恥一

    物之不知,有事之無範。所考不齊,如何可一?

    夫戰國交爭,戎車競夠,君若綴旒,人無所麗。濁武縣縋而秦伯退師,魯連

    系箭而聊城弛柝。從往則合,橫來則離,安危無常,要在說夫。咸以得人為梟,

    失士為尤。故樊噲披帷,入見高祖;高祖踞洗,以對酈生。當此之會,乃黿鳴而

    鱉應也。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隱,奄受區夏,遂定帝位,皆謀臣之由也。故一

    介之策,各有攸建,子長諜之,爛然有第。夫女魃北而應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

    溽暑至而鶉火棲,寒冰Z而黿鼉蟄。今也,皇澤宣洽,海外混同,萬方億丑,並

    質共劑,若修成之不暇,尚何功之可立!立事有三,言為下列;下列且不可庶矣,

    奚冀其二哉!

    于茲|紳如雲,儒士成林,及津者風攄,失涂者幽僻,遭遇難要,趨偶為幸。

    世易俗異,事執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

    也。冒愧逞願,必無仁以繼之,有道者所不履也。越王勾踐事此,故厥緒不永。

    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雖有犀舟勁楫,猶人涉n

    否,有須者也。姑亦奉順敦篤,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獲不吝。不見是而不

    牽 酉攣歡揮牽 噬系輪 7傘7澆 μ炖隙訓氐洌 脛 醺唔br />
    談,孔甲且不足慕,焉稱殷彭及周聃!與世殊技,固孤是求。子憂朱曼之無

    所用,吾恨輪扁之無所教也。子睹木雕獨飛,愍我垂翅故棲,吾感去蛙附鴟,悲

    爾先笑而後號也。

    斐豹以斃督燔書,禮至以掖國作銘;弦高以牛餼退敵,墨翟以縈帶全城;貫

    高以端辭顯義,甦武以禿節效貞;且以飛逞巧,詹何以沈鉤致精;弈秋以棋

    局取譽,王豹以清謳流聲。僕進不能參名于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數子。愍《三墳》

    之既,惜《八索》之不理。庶前訓之可鑽,聊朝隱乎柱史。且韞櫝以待價,踵

    顏氏以行止。曾不慊夫晉、楚,敢告誠于知己。

    陽嘉元年,夏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餃銅丸,

    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

    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餃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

    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

    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曰︰

    伏惟陛下宣哲克明,繼體承天,中遭傾覆,龍德泥蟠。今乘雲高躋,磐桓天

    位,誠所謂將隆大位,必先倥傯之也。親履艱難者知下情,備經險易者達物偽。

    故能一貫萬機,靡所疑惑,百揆允當,庶績咸熙。宜獲福祉神祗,受譽黎庶。而

    陰陽未和,災眚屢見,神明幽遠,冥鑒在茲。福仁禍淫,景響而應,因德降休,

    乘失致咎,天道雖遠,吉凶可見,近世鄭、蔡、江、樊、周廣、王聖,皆為效矣。

    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謅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夫情勝

    其性,流遁忘反,豈唯不肖,中才皆然。苟非大賢,不能見得思義,故積惡成釁,

    罪不可解也。向使能瞻前顧後,援鏡自戒,則何陷于凶患乎!貴寵之臣,眾所屬

    仰,其有愆尤,上下知之。褒美譏惡,有心皆同,故怨溢乎四海,神明降其禍

    闢也。頃年雨常不足,思求所失,則《洪範》所得“c恆陽若”者也。懼群臣奢

    侈,昏逾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征。又前年京師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

    擾也。君以靜唱,臣以動和,威自上出,不趣于下,禮之政也。竊懼聖思厭倦,

    制不專已,思不忍割,與眾共威。威不可分,德不可共。《洪範》曰︰“臣有作

    威作福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國。”天鑒孔明,雖疏不失。災異示人,前後數

    矣,而未見所革,以復往悔。自非聖人,不能無過。願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舊,

    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若恩從上下,事依禮制,禮制修則奢c息,事合宜則

    無凶咎。然後神望允塞,災消不至矣。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

    附以言。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曰︰

    臣聞聖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于

    此。或觀星辰逆順,寒燠所由,或察龜策之佔,巫覡之言,其所因者,非一術也。

    立言于前,有征于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讖書始出,蓋知之者寡。自漢取

    秦,用兵力戰,功成業遂,可謂大事,當此之時,莫或稱讖。若夏侯勝、眭孟之

    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

    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尚書》堯使理洪水,九載績用不成,則

    殛死,禹乃嗣興。而《春秋讖》雲“共工理水”。凡讖皆雲黃帝伐蚩尤,而《詩

    讖》獨以為‘蚩尤敗,然後堯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

    戰國,非春秋時也。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漢世。其名三輔諸陵,

    世數可知。至于圖中訖于成帝。一卷之書,互異數事,聖人之言,勢無若是,殆

    必虛偽之徒,以要世取資。往者侍中賈逵摘讖互異三十余事,諸言讖者皆不能說。

    至于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于哀、平之際也。且

    《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後人皮傅,無所容篡。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

    歷紀推言水災,而偽稱洞視玉版。或者至于棄家業,入山林。後皆無效,而復采

    前世成事,以為證驗。至于永建復統,則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勢位,情

    偽較然,莫之糾禁。且律歷、封候、九宮、風角,數有征效,世莫肯學,而競稱

    不佔之書。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偽不窮也。宜

    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

    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其辭曰︰

    仰先哲之玄訓兮,雖彌高其弗違。匪仁里其焉宅兮,匪義跡其焉追?潛服膺

    以永靚兮,綿日月而不衰。伊中情之信修兮,慕古人之貞節。竦余身而順止兮,

    遵繩墨而不跌。志團團以應懸兮,誠心固其如結。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與瓊

    枝。糸雋幽蘭之秋華兮,又綴之以江蘺。美襞積以酷裂兮,允塵邈而難虧。既

     齠仕 猓 鞘鞘敝 洹7苡噯俁﹤猓 ж 愣 擰S畝朗卮素br />
    陋兮,敢怠皇而舍勤。幸二八之虞兮,喜傅說之生殷;尚前良之遺風兮,

    恫後辰而無及。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感鸞之特棲兮,悲淑人之稀

    合。

    彼無合其何傷兮,患眾偽之冒真。旦獲于群弟兮,啟《金滕》而乃信。覽

    蒸民之多僻兮,畏立闢以危身。曾煩毒以迷或兮,羌孰可與言已?私湛憂而深懷

    兮,思繽紛而不理。願竭力以守義兮,雖貧窮而不改。執雕虎而試象兮,阽焦原

    而跟止。庶斯奉以周旋兮,要既死而後已。俗遷渝而事化兮,泯規矩之圜方。珍

    蕭艾于重笥兮,謂蕙芷之不香。斥西施而弗御兮,羈要以服箱。行陂僻而獲志

    兮,循法度而離殃。惟天地之無窮兮,何遭遇之無常!不抑操而苟容兮,譬臨河

    而無航。欲巧笑以千媚兮,非余心之所嘗。襲溫恭之黻衣兮,披禮義之繡裳。辮

    貞亮以為兮,雜技藝以為珩。昭采藻與雕琢兮,璜聲遠而彌長。淹棲遲以恣欲

    兮,靈忽其西藏。恃已知而華予兮,鳴而不芳。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

    之為霜。時而代序兮,疇可與乎比伉?咨妒  巡ヾ猓 胍籃 粵魍觶 br />
    慚冉而無成兮,留則敝而不章。

    心猶與而狐疑兮,即岐址而攄情。文君為我端蓍兮,利飛遁以保名。歷眾山

    以周流兮,翼迅風以揚聲。二女感于崇岳兮,或冰折而不營。天蓋高而為澤兮,

    誰雲路之不平!易鄖慷幌ヾ猓 贛窠字i崢。懼筮氏之長短兮,鑽東龜以觀

    禎。遇九皋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游塵外而瞥天兮,據冥翳而哀鳴。雕鶚競

    于貪婪兮,我修潔以益榮。子有故于玄鳥兮,歸母氏而後寧。

    佔既吉而無悔兮,簡無辰而m裝。旦余沐于清原兮,余發于朝陽。漱飛泉

    之瀝液兮,咀石菌之流英。鳥舉而魚躍兮,將往走乎八荒。過少之窮野兮,

    問三丘乎句芒。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穢累而票輕。登蓬萊而容與兮,鰲雖\而不

    傾。留瀛洲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長生。憑歸雲而遐逝兮,夕余宿乎扶桑。q青

    岑之玉醴兮,餐沆瀣以為糧。發昔夢于木禾兮,谷昆侖之高岡。朝吾行于湯谷兮,

    從伯禹于稽山。集群神之執玉兮,疾防風之食言。

    指長沙以邪徑兮,存重華乎南鄰。哀二妃之未從兮,翩儐處彼相瀕。流目

    <兆見>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痛火正之無懷兮,托山陂以孤魂。愁蔚蔚以慕

    遠兮,越n州而愉敖。躋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揚芒隙 熨猓  br />
    V而涌濤。溫風翕其增熱兮,┬粢仄淠蚜摹n羈旅而無友兮,余安能乎留

    茲?

    顧金天而嘆息兮,吾欲往乎西嬉。前祝融使舉麾兮,朱鳥以承旗。躔建

    木于廣都兮,拓若華而躊躇。超軒轅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龍魚。聞此國之千歲兮,

    曾焉足以娛余?

    思九土之殊風兮,從蓐收而遂徂。H神化而蟬蛻兮,朋精粹而為徒。蹶白門

    而東馳兮,雲台行乎中野。亂弱水之潺 猓 夯 踔 匿盡︰歐胍餒慮褰蛸猓br />
    棹龍舟以濟予。會帝軒之未歸兮,蝔鬲菬辿茤策謘C 恿種 櫟梔猓 啊豆br />
    睢》之戒女。黃靈詹而訪命兮,天道其焉如。日近信而遠疑兮,六籍闕而不

    書。神逵昧其難復兮,疇克謨而從諸?牛哀病而成虎兮,雖逢昆其必噬。鱉令殪

    而尸亡兮,取蜀禪而引世。死生錯而不齊兮,雖司命其不晰。竇號行于代路兮,

    後膺祚無繁廡。王肆侈于漢庭兮,卒餃恤而絕緒。尉疵級汕闢猓 抖br />
    武。董弱冠而司袞兮,設王隧而弗處。夫吉凶之相仍兮,恆反側而靡所。穆負天

    以悅牛兮,豎亂叔而幽主。文斷而忌伯兮,閹謁賊而寧後。通人暗于好惡兮,

    豈愛惑之能剖?嬴`讖而戒胡兮,備諸外而發內。或輦賄而違車兮,孕行產而為

    對。慎、灶顯于言天兮,佔水火而妄誶。梁叟患夫黎丘兮,丁厥子而事刃,親所

    睇而弗識兮,矧幽冥之可信。毋綿攣以爰嘿猓 及儆且宰轅M。彼天監之孔明

    兮,用忱而佑仁。湯蠲體以禱祈兮,蒙褫以拯人。景三慮以營國兮,熒惑次

    于它辰。魏顆亮以從理兮,鬼亢回以敝秦。咎繇邁而種德兮,德樹茂乎英、六。

    桑末寄夫根生兮,卉既雕而已毓。有無言而不仇兮,又何往而不復?盍遠跡以飛

    聲兮,孰謂時之可蓄?

    仰矯首以遙望兮,魂蝝秧戌茧L疇。逼區中之隘陋兮,將北度而宣游。行積

    冰之兮,清泉Z而不流。寒風淒而永至兮,拂穹岫之騷騷。玄武縮于殼中

    兮,蛇蜿而自糾。魚矜鱗而並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坐太陰之屏室兮,慨含欷

    而增愁。怨高陽之相寓兮,鄏掙F頊之宅幽。庸織絡于四裔兮,斯與彼其何瘳?

    望寒門之絕垠兮,縱余乎不周。迅飆其媵我兮,鶩翩飄而不禁。趨

    <口>之洞穴兮,客ㄔㄖ @ぼ。經重陰乎寂寞兮,愍墳羊之潛深。

    追慌忽于地底兮,軼無形而上浮。出右密之暗野兮,不識蹊之所由。速燭龍

    令執拒兮,過鐘山而中休。瞰瑤之赤岸兮,吊祖江之見劉。聘王母于銀台兮,

    羞玉芝以療饑;戴勝\其既歡兮,又誚余之行遲。載太華之玉女兮,召洛浦之

    宓妃。咸姣麗以蠱媚兮,增 鄱昝肌J婷鈰褐 搜猓 鐫喲碇 鹿緇鍘@br />
    朱唇而微笑兮,顏的礪以遺光。獻環琨與縭兮,申厥好以玄黃。雖色艷而賂美

    兮。志浩蕩而不嘉。雙材悲于不納兮,並詠詩而清歌。歌曰︰天地煙保 倩芎br />
    花。鳴鶴交頸,雎鴆相和。處子懷春,精魂回移。如何淑明,忘我實多。

    將答賦而不暇兮,爰整駕而亟行。瞻昆侖之巍巍兮,臨縈河之洋洋。伏靈龜

    以負坻兮,亙螭龍之飛梁。登閬風之曾城兮,構不死而為床。屑瑤以為餱兮,

    <]斗>白水以為漿。抨巫咸以佔夢兮,乃貞吉之元符。滋令德于正中兮,含嘉禾以為

    敷。既垂穎而顧本兮,爾要思乎故居。安和靜而隨時兮,姑純懿之所廬。

    戒庶寮以夙會兮,僉恭職而並迓。豐隆其震霆兮,列缺曄其照夜。雲師

    <雲甚>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涂。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輅。百神森

    其備從兮,屯騎羅而星布。振余袂而就車兮,修劍揭以低昂。冠@@其映蓋兮,

    佩以輝煌。僕夫儼其正策兮,八乘攄而超驤。氛旄溶以天旋兮,霓旌飄而

    飛揚。撫軹而還睨兮,心灼藥其如湯。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左

    青以b芝兮,右素威以司鉦。前長離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屬箕伯以

    函風兮,澄L荻 濉R吩破  肜胭猓 耩街 印 I媲逑齠br />
    兮,浮蔑蒙而上征。紛翼翼以徐戾兮,焱回回其揚靈。叫帝閽使闢扉兮,覿天皇

    于瓊宮。聆廣樂之九奏兮,展泄泄以肜肜。考理亂于律鈞兮,意建始而思終。惟

    盤逸之無舉猓  滯S礎K馗 葉嘁餈猓 筧菀髟荒鈐鍘<確酪綞倉br />
    兮,迨我暇以翱翔。出紫宮之肅肅兮,集大微之閬閬。命王良掌策駟兮,逾高閣

    之鏘鏘。建罔車之幕幕兮,獵青林之芒芒。彎威弧之撥刺兮,射筅V 飫恰9br />
    壁壘于北落兮,伐河鼓之磅。乘天潢之泛泛兮,浮雲漢之湯湯。倚招搖、攝

    提以低回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皇。偃蹇夭矯岩粵 碣猓 禹炒br />
    瘋以方驤。<有gt;汨戾沛以罔象兮,爛漫麗靡貌以迭。凌驚雷之

    兮,弄狂電之淫裔。逾褂阱躥ト猓 岬咕岸呃鰲@ 吹雌湮捫餒猓 br />
    今窮乎天外。

    據開陽而盼兮,臨舊鄉之暗藹。悲離居之勞心兮,情而思歸。魂眷眷

    而屢顧兮,馬倚而俳回。雖遨游以偷樂兮,豈愁慕之可懷。出閶闔兮降天涂,

    乘飆忽兮馳虛無。雲霏霏兮繞余輪,風眇眇兮震余g土  夥裝蹬  墾br />
    兮反常閭。

    收疇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之遐心。修初服之娑娑兮,長余之參參。文章煥

    以粲爛兮,美紛紜以從風。御六藝之珍駕兮,游道德之平林。結典籍而為罟兮,

    歐儒、墨而為禽。玩陰陽之變化兮,詠《雅》、《頌》之徽音。嘉曾氏之《歸耕》

    兮,慕歷陵之欽。共夙昔而不貳兮,固終始之所服也;夕惕若厲以省愆兮,懼

    余身之未敕也。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墨無為以凝志兮,與仁義乎消

    搖。不出戶而知天下兮。何必歷遠以劬勞?

    系曰︰天長地久歲不留,俟河之清祗懷憂。願得遠度以自娛,上下無常窮六

    區。超逾騰躍絕世俗。飄<風 >神舉逞所欲。天不可階仙夫希,柏舟悄悄吝不飛。

    松、喬高孰能離?結精遠游使心攜。回志A來從玄,獲我所求夫何思!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

    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

    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于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

    《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

    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

    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事,會並卒,而衡常嘆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

    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撿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

    者十余事。又以為王莽本傳但應載篡事而已,至于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後本

    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宜以更始之號建于光武

    之初。書數上,竟不听。及後之著述,多不詳典,時人追恨之。

    論曰︰崔瑗之稱平子曰“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歟!推

    其圍範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

    之上術。記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藝而已哉?何德之損

    乎!

    贊曰︰三才理通,人靈多蔽。近推形,遠抽深滯。不有玄慮,孰能昭晰?

    譯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

    家中世代為望族。

    張衡的祖父張堪,做過蜀郡太守。

    張衡自小擅長寫文章,在三輔游學,順便來到京師,到太學接受學業,終于精曉《五經》,精通六藝。

    張衡雖然才學高于世人,但沒有驕傲凌駕于人的情況。

    化經常安閑舒緩,恬淡靜處,不喜歡結交世俗之人。

    丞五年間,被推舉為孝廉,他不去,公府連續召他為吏,他不接受。

    當時天下太平相承已經很久了,自諸王列侯以下的人,全都過分奢侈。

    于是張衡模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來作為諷諫。

    他精心構思,組織文辭,用了十年時間寫成。

    文章太長所以不能收錄。

    大將軍鄧鷺驚異張衡的才華多次召他,他都未答應。

    張衡擅長制作靈巧的裝置,尤其用心于天文、陰陽、歷法。

    他經常沉迷于《玄經》,對崔瑗說︰“我讀了《太玄》,知道楊子雲深究道數,《玄經》竟然可以同《五經》相比,並非只是記傳一類的東西,使他人很難再論述陰陽的事理,是漢得天下以後二百年來最好的書。

    又過二百年,是不是漢要結束呢?這部書寫作的道數,必定顯現于一個時代,是恆久不變的道理。

    漢四百年以後,《玄經》恐怕要興起了。”安帝素來听說張衡擅長算學,要公交車特別征召,授予他郎中職位,兩次升遷後任太史令。

    張衡于是就研討陰陽,窮究天體運轉的規律,制作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箅罔論》,論述非常詳細清楚。

    順帝初年,張衡被調遷,後來又擔任太史令。

    張衡不巴結當權的官員,每做一處官,經常好些年不升遷。

    自從離任太史令,五年後又擔任史官,于是他就假設有客人間他,寫了《應閑》來表述自己的志願,他寫道︰有人非難我說︰“似乎听說前代的哲人首先要做的,是一心下學人情事理,上知天命,輔佐朝廷,治理百姓,有所作為。

    早晨听到正確的意見,晚上就照著做。

    建立功業,做成事情,用以光大美好的聲譽。

    所以伊尹想著如何使天子變為堯、舜那樣的賢君,並且使百姓生活在唐、虞之世。

    伊尹豈是說一通空話而已嗎?他必定實現自己的真誠心願。

    咎單、巫咸,真心誠意掌管天子的家業,申伯、樊仲,踏踏實實料理周朝的事情,身穿禮服去上朝,大圭作為符信。

    他們的業績不朽,給後代留下了功業,不也很了不起嗎?而且學習並不是為了求利,但富貴集于一身。

    顯貴可以行使職權,富有能夠施行恩惠,恩惠得以施行,職權得以行使,造就是《周易》所說的‘大業’。

    質藉助文美,果實由于花生長,器物依賴雕飾好看,人憑借車馬衣服榮耀。

    您以德義為本性,遵循道德,專心誠信,安守仁愛,自我克制,博通道藝,凡是堅而難的東西都去鑽研,用這來考慮治世的方法,這不太迂曲了嗎!以前您當史官,現在又回任了史官。

    即使是老子的委曲求全,向前進如同後退,然而升遷也太緩慢了0一定是學非所用,而道術有所憑借,所以臨河準備遇河,但船和槳卻未保存。

    徒然縈思京師,內心昭明獨特的智慧,遭難道符合治理百姓的道理嗎?所以曾被鄙陋的儒者詆毀。

    遇到深水連衣過河,遇到淺水撩起衣服,根據當時情勢采取合宜的措施,何必貪求學習支離益的屠龍絕技呢?三個輪子就可使其轉動,木頭制作的雕尚能獨自飛翔,而您自己垂下羽翼回到從前棲息的地方,何不調整機關使其利于高飛呢?從前周文王,自己求得多福。

    人活在世上要勤勉,不去索求能得到什麼?何不卑身委屈,用好話來約束自己呢?在高大的樹上嗚叫,就會像金玉發聲那樣聲名速揚。

    以後來的功勛,洗去從前的恥辱,剛直而不柔順,以這樣的態度該嘲弄誰呢?”我回答謊︰“為何觀察相同而看法不同呢?有才德的人不擔心地位不尊貴,而恥于品德不夠高尚;不以俸祿不多為恥,而以知識不博為羞。

    因此技藝可以學習,行為則可以努力去做。

    天子高懸爵位,能否得到在于天命,有時不去追求,爵位自己而至;有時異常貪慕卻什麼也得不到,追求它沒什麼益處,所以聰明的人背遇臉不去想它。

    使自身危險以希冀寵幸,本是貪婪之人所做的事,尚未得到卻先失去了。

    屈曲一尺而伸直八尺,遭到評論者的嘲諷;滿足欲望而虧損志節,誰說不是羞辱?心里猜疑,各種食器盛放的飯菜都不屑去吃,爰旌瞀就是這種人。

    心里沒有猜疑,則上等的金子有一百鎰也不去推辭,孟軻就是這種人。

    有的士人脫下粗陋的衣服而套上繪繡花紋的禮服,有的士人丟掉番和築而登上華美的車子,估計自己的德行接受爵位,根據自己的功績接受俸祿。

    貢獻力量,作出功績,接受爵位俸祿就必定有了根基。

    “宇宙最初形成,天地日月的運行沒有記述,吉凶紛亂交錯,人類愚昧而未開化。

    黃帝為此深焉憂愁。

    有位叫風後的人,于是昭明天象,觀察天上的三辰,推究人間的禍福,規劃歲時節候的次序,而後天體運行有規律,這是風後所為。

    在少昊清陽末年,實是因為有人悖亂天德,人和神相互騷擾,不可識別及名狀,重相黎又輔佐顓項來加以治理,日月按次序運行。

    這是重和黎所做的事。

    人各有擅長,根據他們的技藝授以官職,以烏名官,作為不同的名稱,少氏的四位子孫分管夫正、金正和水正,每個官位只有一種職責,不同時做兩件事情。

    白天時間長夜里就短,太陽在南方,身影就在北邊。

    天神尚且不能兼有兩種職責,何況以人來兼做許多事呢?就拿黑龍來說吧,到了夏天它就振奮龍鱗在雲空翻騰,是因為樂于時節;遇冬時就掘開泥土潛水盤曲,是由于躲避災害。

    周公之道能夠得到實施,所以制訂典章禮窪以統治天下,因為擔心教誨得不到遵守,有些人不好治理;仲尼沒有逢時,所以論述《六經》留給將來的國君,因為恥于一個事物自己還不知曉,一件事情還沒有規範。

    他們所省察的事物不同,怎麼能夠要求一致?“戰國時代互相爭戰,戰車競相馳驅,君主為臣下挾持,百姓無所依附。

    燭之武懸繩出城而秦伯退兵,魯仲連寫信系箭而聊城廢止不柝。

    講合縱的人來就聯合,講連橫的人來就分離,安危沒有規律,關鍵在于說客。

    國君全都以得到士人作為梟雄,失去士人作為罪遇。

    所以樊嗆掀開帷帳,進去面見高祖;高祖坐床洗腳,面對酈生。

    在這個時候,是大灶嗚叫而鱉都響應。

    所以能夠同心合力,憂心憐惜百姓的苦痛,擁有得到華夏之地,最終確定帝位,都是出自謀臣的力量。

    所以每個人的計策,各自有所建樹,司馬子長著錄這些人的事跡,燦然而有次第。

    女魃退走應龍就翱翔,大鼎聲響干戈就止息;盛夏濕熱的氣候來臨鶉火就退而棲止,冬天寒冰凍緒就會伏藏。

    現在,朝廷恩澤宣明和洽,天下渾然一統,各方的億萬百姓,交換貿易券契,至于遵循已有的東西還忙不過來,哪里還有什麼功業可以建立!成就事情有三個方面,其中言論列在下等;列在下等的尚且不能指望,怎麼能夠指望那兩個方面呢!“這時候士大夾如雲,儒士成林,走對門路的人像風一樣舒展得志,而迷失道路的人淪于微賤荒野,際遇難于要求,趕上投合就算幸運。

    時世改變,習俗不同,事情的發展錯亂相異,不能通曉它們的變化,反而用一個標準去衡量,這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的做法。

    甘冒羞愧而得逞心願,一定不會有仁愛相繼,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去做的。

    越王勾踐這樣做了,所以他的事業不長。

    通過捷徑走斜路而到達目的地,我不忍心邁步;為了求得造升而苟且容身,我不願意縮肩諂笑。

    雖然有堅硬的舟船、剛勁的船槳,別人都遇河去了,而我卻不渡河,是因為有所等待的緣故。

    姑且奉守順道,安于篤厚,遵循忠信之道,得到了不以為美,得不到也不以為恥。

    未見到正確的不感到煩悶,處于低下的地位不感到憂慮,確實是有上等德行的人所經常做的。

    正準備以天老為師,以地典為友,與他們登高而望,高談閥論,孔甲尚且不值得羨慕,哪里談得上殷朝的老彭和周朝的老聃!具有不同于世人的才能,本來就追求獨立。

    您擔心朱汗曼所學用不上,而我恨制造車輪的扁役有教會他人。

    您看到用木做成的雕獨自飛翔,憐憫我垂下翅膀回到原先棲息的地方,而我有感于離開青蛙依從鷗鳥,為你先笑而後號哭感到悲傷。

    “斐豹因為殺死督戎而燒掉罪書,禮至由于掖殺圓子而寫下銘文;弦高用牛犒勞秦國軍隊而使敵人退走,墨翟以帶子環繞而保全宋國的城邑;貫高因為言辭端正而顯出道義,甦武由于節毛盡落而竭盡忠貞;蒲且以飛箭顯露其工巧,詹何以垂釣呈現其精湛;弈秋以下棋得到贊譽,王豹以清亮的歌喉流傳名聲。

    在下進不能得到立德和立功的名聲,退又不能同上面列舉的這些人為伍。

    憫悼《三墳》已經荒廢,惋惜《八索》役人攻讀。

    希冀前代的訓示可以鑽研義理,姑且家老子當柱下史那樣隱藏不露。

    暫懷抱才能等待時運,追隨顏淵而進退行止,我不會滿足于晉、楚的富有,所以我敢把真心話告訴解自己的人。”陽嘉元年,張衡又造了候風地動儀。

    地動儀用上等的銅鑄成,周長有八尺,頂蓋鼓起,形狀像酒樽,表面刻畫了篆文、山龜鳥獸的形像。

    中間有根大柱,周圍分八條道,安裝有機關。

    外面有八條龍,口中餃了銅丸,在龍的下方有銅蛤蟆,張著嘴接銅丸。

    發動機械的樞紐和精巧的制作,都藏在樽里面,而儀樽遮蓋細密,看不出縫隙。

    如果發生地震,儀樽受到震動,龍內機關發動,就吐出銅丸,而掉在蛤蟆口中。

    銅丸震動的聲音清脆激揚,等侯的人因而就能察覺。

    雖然一龍機關發動,但其它七龍不動,尋找銅丸所掉的方位,就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拿其事作驗證,應驗就好像有神助一樣。

    自從有典籍記載以來,從未有過。

    曾經有一龍機關發動但不覺得地動,京師的學者都對沒有應驗感到奇怪,幾天以後,驛使來京,果然隴西發生地震,大家于是都嘆服地動儀的神妙。

    自此以後,天子命令史官記載地震在何方發生。

    當時政事逐漸荒廢,權力轉移到臣下手中,張衡因此上奏章陳述政事,說︰伏思陛下聰智賢明,稟承天統,繼承皇位,中途遭到傾覆,天龍被迫盤曲泥涂。

    現在乘雲高升,登居皇位,誠然是將登大位,必定先遇窮困。

    親自體驗過艱難的人了解下層百姓的情況,充分經歷遇險惡的人懂得人世的真假。

    所以能夠用一種道理貫穿紛繁的政務,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疑惑,所有的政事平允適當,眾多的功業都興盛起來。

    這理應獲得神靈的福佑,受到百姓的贊譽。

    然而陰陽並未和諧,災異多次出現,神明幽隱遙遠,但神明給予的儆戒在此可見。

    由仁愛而賜福,由荒淫而遭禍,就像影子和聲響一樣應驗。

    因為仁德得到吉祥,因為過失招致災害,天道雖然遙遠,但吉凶可以見到,近代的鄭眾、蔡倫、江京、樊豐、周廣、王聖,都是這方面的驗證。

    所以恭敬省儉,做事顧忌謹慎,必定得福;奢侈荒淫,諂媚輕慢,很少有人不遭殺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情欲戰勝本性,就會沉溺忘返,難道僅是不賢的人這樣?中等才干的人也都如此。

    只要不是大賢之人,不可能在見到好處時想到義,所以壞事累積成為罪惡,不可能從中解脫。

    要是以前能夠瞻前顧後,對著鏡子告誡自己,那麼怎麼可能陷入到罪惡災難中去呢!顯貴受寵的大臣,為大家所注目和敬仰,一旦出現罪過,朝廷上下全都知道。

    稱贊美善,嘲諷丑惡,人心都是一樣的,所以誹謗充滿天下,神靈給那些人降臨災難。

    近年來雨水經常不夠,考慮尋找所犯的過失,就是《淇範》所說的“君王辦錯事情,就會久晴多旱”的情況。

    恐怕眾大臣過分奢侈,迷亂僭越典章規定,由下逼上,因此招致壞的征兆。

    又往年京師發生地震,地面裂開,裂開象征著權力分離,震動表明人世騷亂。

    天子安然不動而領唱,大臣奔走跑動而附和,威權由上面發出,而不是集中在臣下手中,這是合乎禮的政治。

    私下害怕聖上精神厭倦,決斷不由自己,恩寵不忍割離,而同許多人一道共同擁有權力。

    權力不可分開,德義不可共享。

    《洪範》說︰“臣下獨攬威權,專行賞罰,吃精美的食物,就會給家庭帶來危害,給國家造成災難。”上天的鏡子非常明亮,雖然粗疏但不會有差錯。

    向人們顯示災異,先後已經多次了,但沒見有所改變,對以往的事情有所悔恨。

    不是聖人,不可能不犯錯誤。

    希望陛下考慮怎麼能夠查考古代的事情,遵循舊有的制度,不要讓刑罰和恩德八種手段,不取決于天子。

    如果恩德上下順從,做事根據禮制,那麼遵循了禮制奢侈僭越的事情就會停止,做事適宜就會沒有災難。

    而後神靈的怨怒就會得到滿足,災害就會消失不再出現了。

    起初,光武喜歡讖語,顯宗、肅宗因此仿效。

    自中興以後,儒生們爭著學習圖錄讖緯,同時附會妖妄之言。

    張衡認為圖錄讖緯虛妄,不是聖人的學說,于是上疏說︰臣听說堊明的人明察樂律歷法以判斷吉凶,加上卜筮,雜用太一九官之術,測知天象,驗證天道,根本的東西盡在于此。

    或者觀測星辰運行是否正常,知道寒冷和溫暖的造成,或者察看龜甲和蓍策的佔驗,還有巫現所說,他們所沿用的,並非一種方法。

    預言說在前面,驗證出現在後面,所以有智識的人很重視它們,稱之為讖書。

    讖書剛出現的時候,大概知道的人很少。

    自漠打敗秦,靠軍隊全力作戰,建成功業,可以稱之為大事了,而在這個時候,沒有人提到讖語。

    像夏侯勝、眭孟這些人,憑著道術成名,但他們的著述,沒有一句提到讖語。

    劉向父子負責校理宮禁中的藏書,審查論定各派學說,也沒有讖語著錄。

    成帝、哀帝以後,開始听說。

    《尚書》記載堯派弦治理洪水,九年沒有成績,舷被處死,禹繼承舷而興起。

    然而《春秋讖》說“共工治水”。

    所有的讖書都說黃帝攻打蚩尤,然而《詩讖》偏偏認為“蚩尤失敗,而後堯稟承天命”。

    《春秋元命包》中說道公輸班和墨翟,他們的事情見于戰國而不是春秋時期。

    又說“另外有個益州”。

    益州的設置在漢代。

    三輔各個皇陵的名稱,代數都可以知道,而到了圖讖中到成帝結束。

    一卷書當中,許多事互相矛盾,聖人的言論,勢必不會如此,一定是弄虛作假的人,用來邀取功名利祿。

    過去侍中賈逵摘錄讖書當中互相矛盾的事情有三十多處,所有講述讖書的人都不能說明。

    到王莽篡位,漢遭遇大難,八十篇的讖書當中為什麼役有告誡世人?因此知道圖讖成于哀帝、平帝之間0而且《河圖》、《洛書》、《六蘞》,篇目的著錄已經確定,後人強行附會,不容妄加篡改。

    丞重年間,清河人宋景于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次序推論水災,並且假說可以透過玉板看東西。

    有的人甚至丟下家業,跑進山林。

    後來都沒有結果,就又采集前代現成的事情作為驗證。

    至于永建廢而復立,就不能知道。

    這都是欺騙迷惑世俗之人,用以貪圖勢利官位,真假昭著,但沒有一個人系q舉禁止。

    而且樂律、歷法、卦和節候相配、九宮、風角,多次得到驗證,世人沒有一個肯學,並且競相稱贊讖書是不用佔卜的書。

    譬如作畫的人,討厭畫狗馬而喜歡畫鬼魅,實在是因為真實的事物難以描繪,而虛假的東西可以無窮無盡。

    應當將圖錄讖書收藏起來,一概加以禁絕,那麼紅色和紫色不會再使人眼楮迷亂,典籍不會受到玷污了。

    張衡後來升為侍中,皇帝讓他在皇宮里面,在身邊諷諫論議。

    皇帝曾經向張衡詢問天下的人部憎恨誰,宦官害怕張衡說自己的壞話,都用眼楮望著他,張衡于是作了虛假回答就出來了。

    但宦官們恐怕他最終對自己不利,就聯合說他的壞話。

    張衡經常想著如何使自己平安的事情,認為吉凶互相依存,彼此轉化,幽深隱微,難以把握,于是寫了《思玄賦》,用來宣泄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志向。

    賦是這樣寫的︰景仰先哲深奧的教誨啊,雖然越來越覺得它高深但從不違背。

    不是仁愛的鄉里怎麼能夠居住啊,不合道義的蹤跡怎麼能夠追隨?暗自銘記在心而且長期靜守啊,隨著日月常年流逝而永不堿退。

    心靈誠焉美善啊,仰慕古人的堅貞品質。

    自身戒懼而順應禮義啊,遵循法度而沒有差失。

    心神憂苦不安而無所依傍啊,真心誠意地奉守堅固如結。

    顯示高尚的德行而制成玉佩啊,佩帶著夜光珠和玉樹。

    系結幽蘭秋天的花朵啊,又用江蘸將它們連綴。

    衣裙華美而且香氣濃郁啊,馨香誠為久遠而無止息。

    品貌美好而且精美無雙啊,但並不為時人所珍惜。

    施展我的華美而人們視若無睹啊,散發我的芬芳而人們置若罔聞。

    安然獨自守持這卑微啊,怎敢懈怠偷閑而停止努力。

    慶幸八元八愷遇到虞舜這樣賢明的天子啊,為傅說生在殷商而欣喜;向往前代賢德之士的遺風啊,痛心後來的時代不能相及。

    為什麼行為孤獨孑然一身啊,特交耿直卓立不群?感嘆鸞鵝的獨自棲息啊,悲哀善良之人不能合時。

    不能合時何必感傷啊,擔憂眾多的虛假把真善掩藏。

    周公遭到眾弟的誹謗啊,開啟《金滕》而後取信成王。

    見到眾人大都行為邪僻啊,害怕所立的法律會使自身危亡。

    增加煩躁苦痛而且迷惘疑惑啊,自己又能向誰來傾訴衷腸?私下心懷憂愁而深思啊,思緒紛繁而無法理清端詳。

    情願一心盡力而堅守道義啊,即位貧困也不改變願望。

    手抓身有花紋的老虎而同大象搏斗啊,身臨焦原而且立足其上。

    希望根據禮義來應酬對答啊,決心到死堅持不變。

    習俗移易而且世事變化啊,毀滅了行為規矩的圓方。

    將野草視若珍寶放進貴重的竹器啊,認為蕙草和白芷也不芳香。

    斥退西施而不寵幸啊,給駿馬要裊套上籠頭駕車奔忙。

    行為邪僻而心願得到滿足啊,遵循法度反而遭到災殃。

    想天地之廣闊無邊啊,為什麼我的遭遇這樣無常!不注意操守而苟合取容啊,就像過河而無舟船一樣。

    欲做出美好的笑容來取媚世人啊,又非我真心的願望。

    身穿溫仁恭敬的禮服啊,披上禮義的錦蛈蝏n。

    編織正直和誠信做成肇囊啊,融合才華和技藝做成玉佩玎璇。

    顯露彩色的華藻和經過雕刻的玉器啊,環佩的聲音悠遠久長。

    長久的游息而放任自己的欲望啊,太陽已經迅忽西落躲藏。

    自恃才智使己榮華啊,杜鵑烏一叫而百草不芳。

    希望像靈芝一年三次開花啊,又迫近白露凝結成霜。

    歲月更進順次替代啊,有誰能夠與我為友彼此相傍?感嘆嫉妒和美善不可能並行啊,想跟隨韓終速走流亡。

    擔心時光荏苒而沒有成就啊,留在塵世又被埋沒不能顥揚。

    內心猶豫而且有疑慮啊,去到岐山腳下抒發感情。

    文王為我手拿蓍草卜筮啊,利于隱遁可以保全聲名。

    翻越眾山到處遨游啊.駕著疾風傳揚名聲。

    二女交感于高高的山岳啊,凍冰毀折而無求營。

    天似乎很高卻變成了澤地啊,誰說道路崎嶇不平!勉力自強而不止息啊,腳踏玉階高峻歧嵋。

    害怕卜筮還有不足啊,又鑽束龜察看禎祥。

    北紋呈現大鳥在深遠的水澤上啊,怨恨自己平素的志向不能有成。

    遨游塵世之外遠視上蒼啊,站在深杏不測的地方而悲哀長嗚。

    雕和鸚競相貪婪啊,我修身潔行而更加光榮。

    您同玄鶴有故舊啊,回到母親身邊而後得到安寧。

    佔上既然吉利沒有災禍啊,挑選良辰整理行裝。

    早晨我在清澈的水源沐浴啊,將頭發晾干對著初升的太陽。

    用飛泉的泉水漱口啊,咀嚼石上靈芝飄下的落英。

    烏兒高飛魚兒翻騰啊,我將往游遙遠的地方。

    造訪少嗥的窮桑之野啊,向東方之神句芒打听三座神山位于何方。

    得道的真人為什麼這樣純一精粹啊,拋開污濁塵世的重負身心輕飄。

    登上蓬萊而安逸自得啊,巨龜拍擊著水面而神山不曾傾倒。

    留在瀛洲采集靈芝啊,暫且用它達到長生不老。

    藉著回歸的飄雲而遠去啊,晚暮我便棲息在扶桑。

    喝青山上的甜美泉水啊,將夜間的水氣作為餐糧。

    夜里夢見木禾啊,生長在昆蝓山的高岡。

    早晨我由湯谷出發啊,跟隨著大禹來到會稽山上。

    眾神會聚而且手拿玉板啊,憎恨防風氏把會聚的時間遺忘。

    取道斜徑奔赴長沙啊,存問虞舜在那長沙的南鄰。

    哀嘆虞舜的二妃沒有從葬啊,翩然留在那湘水之濱。

    放眼觀覽那彎曲起伏的衡山啊,目睹了有黎荒蕪的丘墳。

    痛心掌火之官而無所歸依啊,在山坡上寄托我的孤魂。

    滿懷憂傷而向往遠方啊,越遇印州遨游而其樂陶陶。

    太陽升到昆吾山頂啊,休息時猶如漫天熾熱的大火燃燒。

    火光飛揚映紅了天空啊,水流沸騰翻滾著波濤。

    熱風吹過更增加了炎熱啊,心里郁悒而無所托依。

    旅途孤獨而無友朋啊,我怎麼能留在此地。

    遇訪金天氏而嘆息啊,我打算去西方暢快嬉戲。

    讓祝融在蒔面舉旗啊,系來朱雀用以承接大旗。

    休息在那廣都之野的建木啊,采折若木的花朵而徘徊不已。

    越過西海的軒轅國啊,橫跨汪氏國生長著的龍魚。

    听說此國的人活到千歲啊,何曾足以使我歡愉?想著九州島的不同風俗啊,跟隨蓐收去遨游。

    迅疾仙化而脫去軀殼啊,以精一淳美作為朋友。

    由白門疾馳束去啊,我在曠野之中行走。

    橫渡流水潺潺的弱水啊,止息于華山北面急流環繞的小洲。

    喚來馮夷讓渡口的水流平靜啊,劃起送我過河的龍舟。

    偏偏黃帝的神靈沒有歸來啊,悵然徘徊而等立久久。

    在河畔茂密的林中喘息啊,贊美《關雎》對女子的告誡。

    黃帝歸來而去請教命運啊,欲知怎樣情形而探求天道。

    回答近的可信而速的可疑啊,《六經》闕如沒有記載報道。

    天神之道隱蔽而難于詳知啊,有誰能夠審察而且予以遵照?牛哀生病變做了虎啊,即使遇到其兄也必定吃掉。

    鰲令死去而尸體不見啊,接受蜀王的禪讓又長久存于世道。

    死生交錯而難于同一啊,雖是司命神也不知曉。

    實後在去代國的路上痛哭啊,後受福祚而子孫繁盛。

    王莽的女兒在漢宮恣意奢侈啊,最終懷著憂愁而死無人繼承。

    都尉眉雜黑白而埋沒在郎署啊,過了三朝遇到漢武。

    董賢二十歲就穿上了三公禮服啊,為他造了天子的墓道然而沒能葬入。

    吉凶互相依存啊,經常變化無常而沒有定處。

    叔孫穆子夢見背負上天而喜歡豎牛啊,豎牛卻發動禍亂而囚禁叔孫其主。

    晉文公斬斷了衣袖而忌恨伯楚啊,間人告發了賊寇而後文公獲得安寧。

    見識高速的人尚且難分善惡啊,愛寵昏惑之後豈能辨別清楚?秦始皇打開讖書而防備胡人啊,做了外備而禍亂起于官內。

    有人用車子拉了財物逃避張車子啊,孕婦生下孩子就做了應對。

    梓慎和裨灶擅長于預測天象啊,佔卜水火災害而胡說亂道。

    梁國的老人受剄黎丘之鬼的為害啊,見到自己的兒子而相向拔刀,親眼所見不能識別啊,何況幽冥中的事情怎可相信。

    不要受世俗的牽制而纏繞自己啊,讓各種各樣的憂愁來傷害身心。

    那上蒼主管人世非常賢明啊,他幫助誠信而保佑仁愛之人。

    成湯潔淨身體用心祈禱啊,得到上天的大福拯救了人民。

    宋景公三次為了國家著想啊,熒惑移居它辰。

    魏顆誠信而听從其父清醒時的話啊,鬼魂抵擋杜回而削弱了強秦。

    皋陶勤勉地傳布仁德啊,他所種下的仁德在英、六繁榮茂盛。

    寄生的植物生長在桑樹枝上啊,百草凋謝而寄生獨榮。

    有什麼話一定有應答啊,怎麼可能有往而無來?何不遠游以傳揚聲名啊,有誰認為時機能夠等待?抬起頭而仰望遠方啊,沒有朋友麗心中惆悵。

    迫近狹隘鄙陋的人世啊,準備渡河而遍游北方。

    走在皚皚堆積的冰雪上啊,清洌的泉水凍結而不流淌。

    寒風淒厲遼速而至啊,勁風吹拂著長空深谷。

    玄武躲縮在它的軀殼中啊,塍蛇蜷曲而糾結在一旁。

    魚兒豎起魚鱗在冰里聚在一塊啊,鳥兒登上樹木但已枝枯葉黃。

    坐在極北之地遮蔽的屋子里啊,感嘆歡欷更加憂傷。

    埋怨高陽氏相視住所啊,為顓頊住在北方感到淒涼。

    奔波往來于四方邊遠之地啊,這里同那兒相比又有什麼兩樣?望寒門天邊之地啊,在不周山縱馬飛揚。

    疾風勁吹送我上路啊,放馬奔馳而不收韁。

    直奔深廣的洞穴啊,漂浮在暢通的深淵之上。

    經過寂靜的地中啊,同情土怪墳羊的深自潛藏。

    追究幽昧無形的地底啊,穿過無形而浮出地上。

    出了西方密山的幽暗原野啊,不知道路在何方。

    召來燭龍要他手持火把啊,過了鐘山稍作休息。

    觀看瑤溪的赤色河岸啊,憑吊被殺害的祖江。

    訪問住在銀台的西王母啊,獻上玉芝飽充饑腸;西王母頭戴玉勝非常喜悅啊,又責備我來得太遲。

    用車接來太華山的玉女啊,召請來洛水的宓妃。

    她們都美麗而嫵媚啊,眼神流波而蛾眉細長。

    舒展苗條的細腰啊,飄動五彩斑斕的彩帶和衣裳。

    啟朱唇而微笑啊,光彩照人而煥發著容光。

    獻上環琨和玉帶啊,用彩色絲帛來表達友好出願望。

    雖然容顏艷麗所贈精美啊,我志向廣大心里並不稱揚。

    玉女、宓妃因為汝被接納而悲哀啊,一並詠詩唱出的歌聲委婉而清亮。

    歌聲唱到︰天地姻氣彌漫,百卉含苞欲放。

    仙鶴交頸而嗚,雎鳩彼此應唱。

    處女心懷春情,心神來回蕩漾。

    這樣賢惠聰穎,令我實在難忘。

    想要答賦但沒有時間啊,又整理車駕上路匆忙。

    遠望高峻的昆侖山啊,來到遼闊縈回的黃河旁。

    伏下神龜背走河中的小洲啊,橫過螭龍凌空架起橋梁。

    登上板風山的多重城牆啊,用不死樹架做臥床。

    將瓊瑤的花蕊研成粉末作為糧食啊,舀取白水的水作為酒漿。

    讓巫咸給佔夢啊,那是吉祥的象征。

    內心有正直盛美的德行啊,猶嘉禾而祥瑞流布。

    嘉禾垂穗向著本根啊,你總在想念舊居。

    安閑和順而跟隨時世啊,暫且將純一美德作為自己的住處。

    命令眾神早晨會合啊,全都恭于職守迎接奔忙。

    雷神轟隆發出霹靂啊,閃電映照夜空放射靈光。

    雲師將黑雲聚攏來啊,暴雨傾瀉路途。

    雕飾車輿樹起華蓋嚴裝待發啊,馴服身有雙翼的龍來駕車。

    眾多的神都跟隨我啊,聚集的車騎星布四方。

    抖抖自己的衣袖上了車啊,舉著長劍隨車低昂。

    高高的頭冠輝映著車蓋啊,玉佩盛多燦爛輝煌。

    車夫莊重駕馭啊,八匹馬騰躍奔放。

    彌漫的雲氣回旋成旗啊,像虹霓的旌旗啊飄飄飛揚。

    撫摸車箱回首望啊,心似沸水在翻騰。

    愛慕上都的光明興盛啊,為什麼要迷戀舊居而不忘?左邊有身呈花紋的青龍舉著華蓋啊,右側有白虎掌管鐃鈕。

    前面有朱雀振動羽翅啊,後面有掌水的玄冥跟從。

    吩咐箕伯收起風兒啊,讓污濁的雲空得到澄清。

    雲旗播曳歷歷務明啊,玉飾鸞鈴叮當琮琮。

    涉足清霄升上高速的太空啊,在雲氣中飄浮上行。

    眾神行列整齊慢慢行進啊,光明燦爛顯揚光靈。

    喚來天帝的守門人打開天門啊,面見天帝在華麗的天宮。

    聆听《廣樂》演奏九次啊,令人心情舒暢而寧靜。

    根據律鈞察知天下的治亂啊,不停地思考從始到終。

    想著逸樂縱放而不滿足啊,害怕歡樂過去悲哀到來。

    素女彈弦余音繚繞啊,大容吟誦說“念哉,念哉”!既然防止滿溢而平靜心志啊,那就趁我閑暇而翱翔遠行。

    出了冷清的紫微宮啊,到達遼闊的太微垣旁。

    讓王良駕馭天馬啊,越過高峻的閣道。

    拉起覆蓋細密的罔車啊,在廣闊無邊的青林打獵。

    拉起勁猛的弧星為弓啊,箭射蟠冢上的天狼。

    在北落星上觀看壁壘啊,砰砰敲打河鼓星。

    登上在水中漂流的天潢船啊,渡過雲漢滾滾的波浪。

    倚在招搖、攝提星上听憑河水迥轉紆曲啊,觀看日月五星的連綿不斷和你來我往。

    驕傲縱恣,呈現相連曲轉啊;眾多紛雜,颯然奔馳各方。

    疾速迅猛,猝然化做虛無;散發光華,飄渺跌宕。

    凌駕轟隆的驚雷之上啊,戲弄連續閃擊的雷電。

    越過朦朧未分的窈冥混沌啊,穿過日上的倒影高飛。

    空蕩蕩遙無邊際啊,于今到達天外。

    身在開陽星上俯視啊,見到遙遠的故鄉。

    哀傷離開故鄉心神疲倦啊,心情憂郁想著歸去。

    心神依戀不時回首啊,馬靠車轅徘徊不前。

    雖然遨游心情愉悅啊,難道能夠安于常懷憂慮?出了天門啊走下天道,駕疾風啊馳向虛無。

    雲起紛飛啊纏繞我的車輪,風吹陣陣啊吹動我的車旗。

    繽紛連續啊昏暗不清,倏忽之間啊回到故里。

    收起往常的安閑歡樂啊,卷起過度縱放的遠游之心。

    修整從前飄動輕揚的衣服啊,增加身上的玉佩短短長長。

    色彩明亮燦爛啊,華美繁盛隨風傳揚。

    把六藝當做寶貴的車子來駕馭啊,在道德組成的平原森林中遨游。

    將典籍結成網罟啊,驅使儒、墨作為禽烏。

    研習陰陽的變化之理啊,吟詠《雅》、《頌》的美善之音。

    贊訐曾子的《歸耕》啊,向往著歷陵的高峻。

    早晚恭奉而無二心啊,一生本來始終遵循。

    夜晚戒懼反省過失啊,擔心自身不夠端謹。

    只要心中端平正直啊,無人知我並不羞慚。

    靜默無焉專注心志啊,伴隨仁義而自得安閑。

    不出門就知天下事啊,何必經歷遠游勞苦而又疲倦?系曰︰天長地久歲月不留,等候黃河澄清只會懷憂。

    願能夠遠渡自我快樂,四方上下窮極漫游。

    超然高遭脫去世俗,飄搖神飛任我所求。

    天不可登仙人稀少,《嘀邸酚嗆薏蝗譚芤懟br />
    赤松、王喬高踞在上怎能攀附,凝聚心神速游他方使心離異。

    回心歸來順從玄道,得我所求還想何事!丞和初年,張衡出京擔任河間相。

    當時河問王驕傲奢侈,不遵守典章法度,而且豪強大族很多,一同做違法的事情。

    張衡下車以後,治理威嚴,整頓法度,暗中了解了奸黨姓名,將他們同時收捕,河問上下秩序井然太平,被稱為治理有政績。

    張衡擔任河間相三年,上書請求辭職,被征召授予尚書一職。

    六十二歲時,張衡于永和四年去世。

    張衡著有《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諸儒不能提出不同的看法。

    他又想繼承孔子的《周易》論說《彖》、《象》中殘缺的部分,最終未能完成。

    他所著的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一共有三十二篇。

    丞初年間,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駒賒等人在東觀著書,撰寫《漢記》,因而論定漢家禮儀,上書請張衡參加討論這些事情。

    剛好劉珍等人一並去世,而張衡經常嘆息,想最終完成這些事。

    到他擔任侍中時,上書請求在束觀專心致志,收檢遺文,盡力補缺綴遺。

    又上書列出司馬遷、班固的敘述與典籍不合的事情有十多件。

    又認為王莽的本傳應當記載篡位的事情而已,至于編排年月,記載災祥,應當記載在元後本紀。

    又更始做皇帝,人們沒有異議,光武起初擔任更始的將領,然後登皇帝位,應該將更始的帝號排在光武前面。

    他多次上書,皇帝始終不予理睬。

    後來的著述,大都不了解典據,當時的人想起來都感覺遺憾。

    論曰︰崔瑗稱贊平子“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

    其精密怎能用語言論說啊!論其涵括陰陽兩儀,天地的變化全都包蘊其中;運用心思造出儀器,任何人不可能比得上他的心智。

    所以知道張衡的思考指向深遠精微,為人類的上等數術。

    《禮記》說︰“成就道德馬上,成就技藝為下。”衡量張衡的思考,難道僅是技藝而已嗎?哪里有損道德呢!贊曰︰天地人三才的道理相通,但人類的性靈經常受到障蔽。

    近前推知有形之物的測算,往遠演繹深奧疑難的規律。

    沒有深遠的思慮,誰能夠使之明晰?


如果你對後漢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後漢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