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宋)範曄 書名︰後漢書

    原文︰

    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之子也。在《方術傳》。固貌狀有奇表,

    鼎角匿犀,足履龜文。少好學,常步行尋師,不遠千里。遂究覽墳籍,結交英賢。

    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風而來學。京師咸嘆曰︰“是復為李公矣。”司隸、益州

    並命郡舉孝廉,闢司空掾,皆不就。

    陽嘉二年,有地動、山崩、火災之異,公卿舉固對策,詔又特問當世之敝,

    為政所宜。固對曰︰

    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王道得則陰陽和穆,政化乖則崩震為災。斯

    皆關之天心,效于成事者也。夫化以職成,官由能理。古之進者,有德有命;今

    之進者,唯才與力。伏聞詔書務求寬博,疾惡嚴暴。而今長吏多殺伐致聲名者,

    必加遷賞。其存寬和無黨援者,輒見斥逐。是以淳厚之風不宣,雕薄之俗未革。

    雖繁刑重禁,何能有益?前孝安皇帝變亂舊典,封爵阿母,因造妖{薛女},使樊

    豐之徒乘權放恣,侵奪主威,改亂嫡嗣,至令聖躬狼狽,親遇其艱。既拔自困殆,

    龍興即位,天下喁喁,屬望風政。積敝之後,易致中興,誠當沛然思惟善道;而

    論者猶雲,方今之事,復同于前。臣伏從山草,痛心傷臆。實以漢興以來,三百

    余年,賢聖相繼,十有八主。豈無阿乳之恩?豈忘貴爵之寵?然上畏天威,俯案

    經典,知義不可,故不封也。今宋阿母雖有大功勤謹之德,但加賞賜,足以酬其

    勞苦;至于裂土開國,實乖舊典。聞阿母體性謙虛,必有遜讓,陛下宜許其辭國

    之高,使成萬安之福。

    夫妃後之家所以少完全者,豈天性當然。但以爵位尊顯,專總權柄,天道惡

    盈,不知自損,故至顛僕。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太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

    《老子》曰︰“其進銳,其退速也。”今梁氏戚為椒房,禮所不臣,尊以高爵,

    尚可然也。而子弟群從,榮顯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宜令步兵校尉

    冀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豈不休乎!

    又詔書所以禁侍中尚書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者,以其秉戚權,容請托故

    也。而中常侍在日月之側,聲勢振天下,子弟祿仕,曾無限極。雖外托謙默,不

    干州郡,而諂偽之徒,望風進舉。今可為設常禁,同之中臣。

    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許,賜錢千萬。所以輕厚賜,重薄位者,為官

    人失才,害及百姓也。竊聞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候羊迪等,無他功德,初拜

    便真。此雖小失,而漸壞舊章。先聖法度,所宜堅守,政教一跌,百年不復。

    《詩》雲︰“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刺周王變祖法度,故使下民將盡病也。

    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下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斗

    斟酌元氣,運平四時。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若不平

    心,災眚必至。誠宜審擇其人,以毗聖政。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

    內則常侍黃門,譬猶一門之內,一家之事,安則共其福慶,危則通其禍敗。刺史、

    二千石,外統職事,內受法則。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猶叩樹本,百

    枝皆動也。《周頌》曰︰“薄言振之,莫不震疊。”此言動之于內,而應于外者

    也。由此言之,本朝號令,豈可蹉跌?間隙一開,則邪人動心;利競暫啟,則仁

    義道塞。刑罪不能復禁,化導以之浸壞。此天下之紀綱,當今之急務。陛下宜開

    石室,陳圖書,招會群儒,引問失得,指`變象,以求天意。其言有中理,即時

    施行,顯拔其人,以表能者。則聖听日有所聞,忠臣盡其所知。又宜罷退宦官,

    去其權重,裁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黃門五人,才智閑雅者,

    給事殿中。如此,則論者厭塞,升平可致也。臣所以敢陳愚瞽,冒昧自聞者,儻

    或皇天欲令微臣覺悟陛下。陛下宜熟察臣言,憐赦臣死。

    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即進出阿母還弟舍,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

    以固為議郎。而阿母宦者疾固言直,因詐飛章以陷其罪,事從中下。大司農黃尚

    等請之于大將軍梁商,又僕射黃瓊救明固事,久乃得拜議郎。

    出為廣漢<召隹>令,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梁

    商請為從事中郎。商以後父輔政,而柔和自守,不能有所整裁,災異數見,下權

    日重。固欲令商先正風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

    《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

    義路閉也。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林 劍  攀藶福br />
    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朝廷初立,頗存清靜,未能數年,稍復墮損。

    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守死善道者,滯洇窮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又即位

    以來,十有余年,聖嗣未立,群下繼望。可令中宮博簡嬪媵,兼采微賤宜子之人,

    進御至尊,順助天意。若有皇子,母自乳養,無委保妾醫巫,以致飛燕之禍。明

    將軍望尊位顯,當以天下為憂,崇尚謙省,垂則萬方。而新營祠堂,費功億計,

    非以昭明令德,崇示清儉。自數年以來,災怪屢見,比無雨潤,而沉陰郁泱。宮

    省之內,容有陰謀。孔子曰︰“智者見變思刑,愚者睹怪諱名。”天道無親,可

    為祗畏。加近者月食既于端門之側。月者,大臣之體也。夫窮高側危,大滿則溢,

    月盈則缺,日中則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數也。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

    功遂身退,全名養壽,無有怵迫之憂。誠令王綱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

    高,全不朽之譽,豈與此外戚凡輩耽榮好位者同日而論哉!固狂夫下愚,不達大

    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

    商不能用。

    永和中,荊州盜賊起,彌年不定,乃以固為荊州刺史。固到,遣吏勞問境內,

    赦寇盜前釁,與之更始。于是賊帥夏密等斂其魁黨六百余人,自縛歸首。固皆原

    之,遣還,使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歲間,余類悉降,州內清平。

    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臧穢。賜等懼罪,遂共重賂大將軍梁冀,冀為千里移檄,

    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為太山太守。時,太山盜賊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

    追討不能制。固到,悉罷遣歸農,但選留任戰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誘之。未滿歲,

    賊皆弭散。

    遷將作大匠。上疏陳事曰︰

    臣聞氣之清者為神,人之清者為賢。養身者以練神為寶,安國者以積賢為道。

    昔秦欲謀楚,王孫圉設壇西門,陳列名臣,秦使萑唬   薇N何暮釷Σbr />
    子夏,友田子方,軾段干木,故群俊競至,名過齊桓,秦人不敢窺兵于西河,斯

    蓋積賢人之符也。陛下撥亂龍飛,初登大位,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廣漢楊厚、

    會稽賀純,策書嗟嘆,待以大夫之位。是以岩穴幽人,智術之士,彈冠振衣,樂

    欲為用,四海欣然,歸服聖德。厚等在職,雖無奇卓,然夕惕孽孽,志在憂國。

    臣前在荊州,聞厚、純等以病免歸,誠以悵然,為時惜之。一日朝會,見諸侍中

    並皆年少,無一宿儒大人可顧問者,誠可嘆息。宜征還厚等,以副群望。瓊久處

    議郎,已且十年,眾人皆怪始隆崇,今更滯也。光祿大夫周舉,才謨高正,宜在

    常伯,訪以言議。侍中杜喬,學深行直,當世良臣,久托疾病,可敕令起。

    又薦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痢 鹿瘟佟ぉ搴臃恐駁取J僑沼洶 br />
    用倫、厚等,而遷瓊、舉,以固為大司農。

    先是,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多所劾奏,其中並是宦者親屬,輒為請乞,詔

    遂令勿考。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時皆特拜,不復選試。固乃與廷

    尉吳雄上疏,以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帝感其言,乃更

    下免八使所舉刺史、二千石,自是稀復特拜,切責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稱善。

    乃復與光祿勛劉宣上言︰“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又

    宜止游,專心庶政。”帝納其言,于是下詔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

    人無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穢重罪,收付詔獄。

    及沖帝即位,以固為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明年帝崩,梁太後以楊、徐

    盜賊盛強,恐驚擾致亂,使中常侍詔固等,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固對曰︰

    “帝雖幼少,猶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

    亡于沙丘,胡亥、趙高隱而不發,卒害扶甦,以至亡國。近北鄉侯薨,閻後兄弟

    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孫程手刃之事。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後從

    之,即暮發喪。

    固以清河王蒜年長有德,欲立之,謂梁冀曰︰“今當立帝,宜擇長年高明有

    德,任親政事者,願將軍審詳大計,察周、霍之立文、宣,戒鄧、閻之利幼弱。”

    冀不從,乃立樂安王子纘,年八歲,是為質帝。時,沖帝將北卜山陵。固乃議曰︰

    “今處處寇賊,軍興用費加倍,新創憲陵,賊發非一。帝尚幼小,可起陵于憲陵

    塋內,依康陵制度,其于役費三分減一。”乃從固議。時太後以比遭不造,委任

    宰輔,固所匡正,每輒從用,其黃門宦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專,

    每相忌疾。

    初,順帝時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既怨,又希

    望冀旨,遂共作飛章虛誣固罪曰︰

    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

    坐則見堯于牆,食則睹堯于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太尉李固,

    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間近戚,自隆支黨。至于表舉薦達,例皆門徒,及所闢

    召,靡非先舊。或富室財賂,或子婿婚屬,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又廣選賈

    豎,以補令史;募求好馬,臨窗呈試。出入逾侈,輜曜日。大行在殯,路人掩

    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山陵

    未成,違矯舊政,善則稱已,過則歸君,斥逐近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莫固

    之甚。臣聞台輔之位,實和陰陽,璇機不平,寇賊奸軌,則責在太尉。固受任之

    後,東南跋扈,兩州數郡,千里蕭條,兆人傷損,大化陵遲,而詆疵先主,苟肆

    狂狷。存無廷爭之忠,沒有誹謗之說。夫子罪莫大于累父,臣惡莫深于毀君。固

    之過釁,事合誅闢。

    書奏,冀以白太後,使下其事。太後不听,得免。

    冀忌帝聰慧,恐為後患,遂令左右進鳩。帝苦煩甚,促使召固。固入,前問︰

    “陛下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冀

    亦在側,曰︰“恐吐,不可飲水。”語未絕而崩。固伏尸號哭,推舉侍醫。冀慮

    其事泄,大惡之。

    因議立嗣,固引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與冀書曰︰

    天下不幸,仍遭大憂。皇太後聖德當朝,攝統萬機,明將軍體履忠孝,憂存

    社稷,而頻年之間,國祚三絕。今當立帝,天下重器,誠知太後垂心,將軍勞慮,

    詳擇其人,務存聖明。然愚情眷眷,竊獨有懷。遠尋先世廢立舊儀,近見國家踐

    祚前事,未嘗不詢訪公卿,廣求群議,令上應天心,下合眾望。且永初以來,政

    事多謬,地震宮廟,彗星竟天,誠是將軍用情之日。”傳曰︰“以天下與人易,

    為天下得人難。”昔昌邑之立,昏亂日滋,霍光憂愧發憤,悔之折骨。自非博陸

    忠勇,延年奮發,大漢之祀,幾將傾矣。至憂至重,可不熟慮!悠悠萬事,唯此

    為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

    冀得書,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所立。固、廣、戒及大鴻臚杜喬皆

    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先是蠡吾侯志當取冀妹,時在

    京師,冀欲立之。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奪,中常侍曹騰等聞而夜

    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

    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保也。”冀然其言,

    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凶凶,而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之。皆

    曰︰“惟大將軍令。”而固獨與杜喬堅守本議。冀厲聲曰︰“罷會。”固意既不

    從,猶望眾心可立,復以書勸冀。冀愈激怒,乃說太後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

    是為桓帝。

    後歲余,甘陵劉文、魏郡劉鮪各謀立蒜為天子,梁冀因此誣固與文、鮪共為

    妖言,下獄。門生勃海王調貫械上書,證固之枉,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亦要詣

    闕通訴,太後明之,乃赦焉。及出獄,京師市里皆稱萬歲。冀聞之大驚,畏固名

    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遂誅之,時年五十四。

    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

    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凶,成事為敗乎?

    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覆大事,後之良史,豈有所

    私?固身已矣,于義得矣,夫復何言!”廣、戒得書悲慚,皆長嘆流涕。

    州郡收固二子基、茲子郾城,皆死獄中。小子燮得脫亡命。冀乃封廣、戒而

    露固尸于四衢,令有敢臨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學洛陽,乃

    左提章鉞,右秉,詣闕上書,乞收固尸。不許,因往臨哭,陳辭于前,遂守

    喪不去。夏門亭長呵之曰︰“李、杜二公為大臣,不能安上納忠,而興造無端。

    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詔書。干試有司乎?”亮曰︰“亮含陰陽以生,戴乾履坤。

    義之所動,豈知性命,何為以死相懼?”亭長嘆曰︰“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

    啵 睪癲桓也慧。耳目適宜視听,口不可以妄言也。”太後聞而不誅。南陽

    人董班亦往哭固,而殉尸不肯去。太後憐之,乃听得斂歸葬。二人由此顯名,

    三公並闢。班遂隱身,莫知所歸。

    固所著章、表、奏、議、教令、對策、記、銘凡十一篇。弟子趙承等悲嘆不

    已,乃共論固言跡,以為《德行》一篇。

    燮字德公。初,固既策罷,知不免禍,乃遣三子歸鄉里。時,燮年十三,姊

    文姬為司郡趙伯英妻,賢而有智,見二兄歸,具知事本,默然獨悲曰︰“李氏滅

    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密與二兄謀豫藏匿燮,托言還京師,

    人咸信之。有頃難作,下郡收固三子。二兄受害,文姬乃告父門生王成曰︰“君

    執義先公,有古人之節。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滅,其在君矣。”成感其義,

    乃將燮乘江東入下,入徐州界內,令變名姓為酒家佣,而成賣卜于市。各為異人,

    陰相往來。

    燮從受學,酒家異之,意非恆人,以女妻燮。燮專精經學。十余年間,梁冀

    既誅而災眚屢見。明年,史官上言宜有赦令,又當存錄大臣冤死者子孫,于是大

    赦天下,並求固後嗣。燮乃以本末告酒家,酒家具車重厚遣之,皆不受,遂還鄉

    里,追服。姊弟相見,悲感傍人。既而戒燮曰︰“先公正直,為漢忠臣,而遇朝

    廷傾亂,梁冀肆虐,令吾宗祀血食將絕。今弟幸而得濟,豈非天邪!宜杜絕眾人,

    勿妄往來,慎無一言加于梁氏。加梁氏則連主上,禍重至矣。唯引咎而已。”燮

    謹從其誨。後王成卒,燮以禮葬之,感傷舊恩,每四節為設上賓之位而祠焉。

    州郡禮命,四府並闢,皆無所就,後征拜議郎。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

    皆舍短取長,好成人之美。時,潁川荀爽、賈彪,雖俱知名而不相能,燮並交二

    子,情無適莫,世稱其平正。

    靈帝時拜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續為張角賊所略,國家贖王得還,朝廷議復其

    國。燮上奏曰︰“續在國無政,為妖賊所虜,守藩不稱,損辱聖朝,不宜復國。”

    時議者不同,而續竟歸藩。燮以謗毀宗室,輸作左校。未滿歲,王果坐不道被誅,

    乃拜燮為議郎。京師語曰︰“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擢遷河南尹。時既以貨賂為官,詔書復橫發錢三億,以實西園。燮上書陳諫,

    辭議深切,帝乃止。先是,潁川甄邵謅附梁冀,為鄴令。有同歲生得罪于冀,亡

    奔邵,邵偽納而陰以告冀,冀即捕殺之。邵當遷為郡守,會母亡,邵且埋尸于馬

    屋,先受封,然後發喪,邵還至洛陽,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車于溝中,笞捶亂下,

    大署帛于其背曰“諂貴賣友,貪官埋母”。乃具表其狀。邵遂廢錮終身。燮在職

    二年卒,時人感其世忠正,咸傷惜焉。

    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也。少為諸生,舉孝廉,闢司徒楊震府。稍遷為南

    郡太守,轉東海相,入拜侍中。

    漢安元年,以喬守光祿大夫,使徇察兗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為天下第一;

    陳留太守梁讓、濟陰太守汜宮、濟北相崔瑗等臧罪千萬以上。讓即大將軍梁冀季

    父,宮、瑗皆冀所善。還,拜太子太傅,遷大司農。

    時,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無功並封,喬上書諫曰︰“陛下越從藩臣,

    龍飛即位,天人矚心,萬邦攸賴。不急忠賢之禮,而先左右之封,傷善害德,興

    長佞諛。臣聞古之明君,褒罰必以功過;末世暗主,誅賞各緣其私。今梁氏一門,

    宦者微孽,並帶無功之紱,裂勞臣之土,其為乖濫,胡可勝言!夫有功不賞,為

    善失其望;奸回不詰,為惡肆其凶。故陳資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無勸。苟遂

    斯道,豈伊傷政,為亂而已,喪身亡國,可不慎哉!”書奏不省。

    益州刺史種本汆烙啦 亓蹙酪越鶘咭帕杭劍 路   隕呤淥九 <br />
    從喬借觀之,喬不肯與,冀始為恨。累遷大鴻臚。時,冀小女死,令公卿會喪,

    喬獨不往,冀又餃之。

    遷光祿勛。建和元年,代胡廣為太尉。桓帝將納梁冀未,冀欲令以厚禮迎之,

    喬據執舊典,不听。又冀屬喬舉汜宮為尚書,喬以宮臧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

    日懺于冀。先是李固見廢,內外喪氣,群臣側足而立,唯喬正色無所回橈。由是

    海內嘆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數月,以地震免。宦者唐衡、左〉紉蜆糙謨詰墼唬br />
    “陛下前當即位,喬與李固抗議言上不堪奉漢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

    起,梁冀遂諷有司劾喬及李固與劉鮪等交通,請逮案罪。而梁太後素知喬忠,但

    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脅喬曰︰“早從宜,妻子可得全。”喬不肯。明日冀遣

    騎至其門,不聞哭者,遂白執系之,死獄中。妻、子歸故郡。與李固俱暴尸于城

    北,家屬故人莫敢視者。

    喬故掾陳留楊匡聞之,號泣星行到洛陽,乃著故赤幘,托為夏門亭吏,守衛

    尸喪,驅護蠅蟲,積十二日,都官從事執之以聞。梁太後義而不罪。匡于是帶

    詣闕上書,並乞李、杜二公骸骨。太後許之。成禮殯殮,送喬喪還家,葬送行

    服,隱匿不仕。匡初好學,常在外黃大澤教授門徒。補蘄長,政有異績,遷平原

    令。時國相徐曾,中常侍璜之兄也,匡恥與接事,托疾牧豕雲。

    論曰︰夫稱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哉,將以定去

    就之概,正天下之風,使生以理全,死與義合也。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騫

    義,專為物則害智,專為己則損仁。若義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義,全生可

    也。上以殘暗失君道,下以篤固盡臣節。臣節盡而死之,則為殺身以成仁,去之

    不為求生以害仁也。順、桓之間,國統三絕,太後稱制,賊臣虎視。李固據位持

    重,以爭大義,確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觀其發

    正辭,及所遺梁冀書,雖機失謀乖,猶戀戀而不能已。至矣哉,社稷之心乎!其

    顧視胡廣、趙戒,猶糞土也。

    贊曰︰李、杜司職,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道亡時晦,終離

    罔極。燮同趙孤,世載弦直。

    譯文︰

    李固,字子堅,漢中郡南鄭縣人氏,司徒李合的兒子。

    李合在《方術傳》中有記載。

    李固的相貌身材很特殊,頭頂有三骨突起如鼎足,額骨也突起,而且足下有龜紋。

    少年好學,常不遠千里步行尋師。

    因而能綜觀歷代典籍,結交各地英豪。

    四窮有志之士,多欽佩其風采而來求學。

    京城的人贊嘆說︰“又出了一位李公。”司隸和益州都叫郡府推薦他為孝廉,聘任為司空掾。

    他都沒有到任。

    順帝陽嘉二年有地震、山崩、火災的發生,公卿大臣們推舉李固對策,詔書問時政的弊端和治理的要略。

    李固對答說︰臣下听說君主以天為父以地為母,珍愛山川土地。

    王道通行則陰陽和暢,政事乖張則地震山崩。

    這都是關于天心民意而見于往事效驗的啊。

    政治成就是由供職之人辦成的,官府的功能是靠能吏來實現的。

    古代用人有德有命,現今用人惟財惟勢。

    我听說詔書旨意以寬厚淵博為高,十分痛恨苛嚴暴虐之人。

    而現在長吏大多是以殺伐立威名者,他們總能加官晉爵,而那些寬厚無背景無勢力者則多被排斥。

    是以淳厚之風不能宣揚,凋薄之俗未能革除。

    即使國家用嚴刑重罰來處治,又怎能禁絕?以往安帝任意改變舊章成規,給其乳母加封,她便造作妖孽,使樊豐這幫人當權用事,恣意妄為,侵奪君主權威,混亂皇家後嗣,致使皇上受苦受難,親身遭遇磨難。

    廄已從困頓中奮起,登上了皇帝寶座,天下人都急切地期盼著出現新政。

    積弊之後,容易達成中興之業,實在該當下決心考慮如何推行善政;然而論者還在那里說︰方今之事,跟以往一樣。

    臣下我來自山野,為之痛心為之傷情!實在是因為漢興以來三百余年了,賢明的君主相繼也有十八代了。

    難道他們就沒有乳母的恩情?就吝惜爵祿的報答?然而他們上畏天威,俯查經典,知道在原則上不能那樣做,所以不給封爵啊。

    現在皇上的乳母宋娥,雖有大功勤儉的德行,只要加以賞賜,就足以酬報其辛勞了;至于分土封國,實在不符合國家典制。

    听說阿母秉性謙遜,必然要辭讓,皇上應該批準其辭封的高風亮節,從而成就政權萬安的大福。

    後妃之家之所以難以長期保全,難道天性本該如此?只因為爵位尊榮,專制權柄,而天道惡盈惡忌滿,其人又不知克制,所以招致顛僕。

    先帝寵幸閻氏,過快過高地給以封爵,所以招禍也迅速。

    《老子》上說︰“其進銳,其退速”就是這個道理。

    而今梁氏親人貴為皇後,其父禮在不臣之列,尊以高爵,也還說得通,但其子弟群從們一個個榮貴顯赫,明帝、章帝時可不是這樣!應該讓步兵校尉梁冀回到他本有的位置上去,讓梁家任侍中者退回去當小黃門,從而使大權不歸外戚,政事全由國家,那蚩不是大好事嗎!另外,詔令之所以禁止侍中、尚書、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是因為這些職官都手握大權,會接受人情請托的緣故。

    而中常侍整天在皇帝、皇後身邊,聲勢震天下,子弟進入官場簡直沒有任何止境。

    雖說表面上似乎謙虛沉默不干預地方,而吹牛拍馬之徒自會望風進舉。

    現在可以下個永久性禁令,比照中臣子弟不得為吏等規定執行。

    當年館陶公主為兒子求為郎,明帝未曾答應,賜錢一千萬。

    之所以輕視厚賜而看重官位,為的是官不得人則害及百姓。

    我听說今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候羊迪等人,沒有什麼功德,一任命便是實職。

    這雖說是小小失誤,但也破壞了用人原則。

    祖宗留下的法度,是應該堅持的,政教上一有差失,一百年也彌補不了。

    《詩經》中說︰“上帝板板,下民卒瘴”,這是諷刺周幽王變更祖宗法度,而使下民受盡苦難呀!而今陛下之有尚書,就如同上天有北斗星。

    北斗是上天的喉舌,尚書也就是皇上的喉舌。

    北斗斟酌運化宇宙元氣,調節四時;尚書則傳宣王命,布政于四海。

    其權尊而勢重,因為是職責所在。

    若不能平心辦事,災變必然發生。

    實在應當慎重地選擇人才,從而輔佐聖政。

    今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者,外廷為公卿尚書,內朝則是常侍黃門。

    好比一門之內,一家之事,安則共享幸福,危則同受禍敗。

    刺史和二千石,外統職事,內承法典。

    天文器具銅表若彎曲了其影必歪,水源若清純了其流必潔,如同敲打樹干,百枝皆動一般。

    《周頌》有言︰“薄言震之,莫不震疊。”這是說動之于內,而應之于外也。

    由此看來,本朝號令,豈能失誤?間隙一開則邪人心動,利益啟動則仁義之途梗阻。

    刑罰不能禁絕,教化因而凌夷。

    這足天下萬事的總綱,國家政治的急務啊!陛下應開石室、閱圖書,召會群儒,征詢得失,分析災異,弄清天意。

    其言之有理者就立即實行,超拔其人,來推獎能人。

    那麼皇上就可以日有所聞,忠臣也能盡其所知了。

    另外應該罷退宦官,削其重權,只設兩名常侍,讓方正有德之人在皇上左右管事;小黃門五人,選才智清明者在宮中侍奉。

    如此,輿論就會平息,天下太平也能實現了。

    我之所以敢陳述這些不成熟的意見,冒昧地上書皇上,也許是皇天要通通我來使天子覺悟。

    皇上要認真考慮我的這番話,赦免我的直言冒犯。

    順帝看了李固的對策,許多意見都采納了+、當時就讓乳母回到她弟弟處,諸常侍也叩頭謝罪表示悔改。

    朝廷為之肅然。

    任李固為議郎。

    但乳母和宦官們嫉恨李固直言,因而用匿名信的手段來構陷他,皇上批文從宮內發出。

    大司農黃尚等向大將軍梁商求情,又有僕射黃瓊在皇帝面前剖明李固情由,久之拜為議郎。

    出京任廣漢郡雒縣令,行至白水關,自解印綬回到漢中,在家閉門不出,斷絕交際,、年中,梁商招請他做從事中郎。

    梁商以皇後之父的身份輔佐政務,而為人優柔,不能有所整肅,災異常常發生,威權逐步下移。

    李固想著要他先整頓風化,並辭讓高位顯爵,于是寫信給梁商說︰“《春秋》褒揚邾儀父從而開啟道義之路,貶斥展無駭從而堵塞求利之門。

    義路一閉則利門必開,利門開則義路必閉。

    先前安帝內用伯榮、樊體之流,外托周廣、謝憚等輩,他們開門納賄,越級用人,弄得天下紛擾,怨聲滿道。

    當今皇上初立之時,頗有清靜之風,不過數年,便漸漸衰竭下來。

    左右結黨而進者,幾乎每天都有人升遷,而守死善道則困窘窮愁滯落于底層,國家也沒有改革弊政建立新功的措施。

    同時,皇上即位以來,十多年了,皇太子都沒有,群臣在盼望著。

    可下令中宮廣泛地物色筒選,同時派人征集身賤而宜子的婦人獻給皇上,順助天意,促使早生貴子n若有皇子,就交給其母撫養,不要讓保妾與醫巫之類去喂養,以免釀成趙皇後之災。

    您將軍位商名重,應當以國事為憂,崇尚清靜謙退,以垂範于天下。

    而新近營造私家祠堂,費功以億計算,這不能說是昭顯您的美德而示人以清明節儉啊。

    自最近幾年來,災怪屢見。

    近來沒有降雨,天氣陰沉沉濕悶。

    是否宮廷台閣之內,有人策劃某種陰謀?孔子說︰‘智者見變異而思刑罰,愚者遇怪異而忌其名。

    ’天道無親,實在可怕!加以近日發生月食在端門一側,月亮是大臣的象征。

    俗說太高了就危險,太滿了就溢出,月滿盈會虧,日正午就會偏,四者都是自然規律。

    天地之心,降福于謙巡而忌盛滿。

    所以賢達之人功成身退,全名養壽,不生怵迫之憂。

    倘若真能令國政一清,道能行而忠已立,您老人家就可以追蹤古賢人伯成的足跡,保全自己的終身榮譽了。

    那怎麼會與那些庸俗的外戚之流,貪位戀祿者相提並論呢!我李固很是愚昧,不識大體,只是有感于古人一飯必報的榜樣,何況受您知遇之恩怎能知而不言言而不盡呢!”梁商不能采用。

    永和年間,劑州造反者起,經年不能平定,于是用李固為荊州刺史。

    李固一到任,就派使者慰問境內人民,赦免造反者此前的罪過而讓其重新做人。

    因此叛軍統領夏密等人集中其黨羽六百多人,自己捆了來自首。

    李固一律原諒並遣還鄉里,使他們自相招集,告訴他們法不容情。

    不到半年,其余造反人員全部投降,州境清平。

    李固上奏朝廷,彈劾南陽太守高賜等人貪髒枉法。

    高賜等人害怕判罪,就一齊用重金賄賂大將軍梁冀。

    梁冀為他們發千里飛騎的救命公文,而李固則堅持審理更為堅定。

    于是梁冀就讓遷任李固為太山太守。

    當時太山造反者已屯聚多年,郡府常有千兵但不能制服。

    李固一到將其全部解散使之歸農。

    只挑選能戰的百余人留下來,以恩信招誘那些造反的。

    不到一年,屯聚者都解散淌失了。

    改任為將作大匠。

    李固便條陳政見說︰臣下我听說氣之清者為神,人之清者為賢。

    養身之人以練神為首務,安國家者以集賢為要道。

    從前秦國謀劃攻楚,楚國王孫圉在都城西門設壇,讓國內名臣一一就座。

    秦使見了一驚,于是秦國打消了動武的主意。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和田子方交友,向段干木致敬,所以一大批雋彥英才聚到魏國,名聲壓倒了齊桓公,秦人不敢向魏的西河地方用兵。

    這都是聚集賢士的效驗啊。

    皇上撥亂反正,龍飛登基。

    剛即位之初,就聘用南陽的樊英、江夏的黃瓊、廣漢的楊厚、會稽的賀純,詔書稱美他們,用大夫的禮儀接待他們。

    因而全國山野幽人、智術之士,無不彈冠相慶,樂意為國家效力。

    四海欣欣歸服于聖德。

    楊厚一班人在職任事,雖說沒有突出建樹,倒也兢兢業業,志在國家。

    我前時在劑州,就听說楊厚、賀純等人以病而免職歸鄉,我-時心中惆悵,為時政嘆惜。

    一日上朝,見諸侍中全是年輕人,役一個宿儒老臣可以說話咨詢的,真讓人感嘆。

    應當把楊賀他們召回來,以孚眾望。

    黃瓊久在議郎任上,已經快十年了,眾人都奇怪怎麼開始對他那麼推崇而現在卻老讓他呆在原地呢?光祿大夫周舉,才略高明正派,應在公卿行列,常常征求他的看法。

    侍中杜喬,學問淵深而行為正直,是當代良臣,長期托病在家,可下令叫他出山。

    同時推薦了陳留的楊倫、河南的尹存、束平的王憚、陳國的何臨、清河的房植等人。

    這一天,皇上下令征召楊倫、楊厚等,同時改任了黃瓊與周舉,任李固為大司農。

    這以前周舉等八使臣按察天下各州郡政情民生,多所揭發彈劾。

    其中都是宦官親屬,就為這些人求情乞命。

    皇帝便下詔不要再追究了。

    又,舊例朝廷三府選用令史,光祿寺試用尚書郎,這時也都變成皇上直接特命,不再有選用試用之說。

    李固就和廷尉昊雄一起上書,認為八使所劾,應及時給予懲處,選舉錄用人員,可歸相關職能部門去辦。

    皇帝有感于其言,就下令免去八使所彈劾的刺史、二千右,從此很少有特拜的事,而且嚴格要求三公,對擬用人才進行深入考察。

    此舉滿朝稱善。

    李固就又和光祿勛劉宣一起上言︰“近年來選用的地方長官,多非其人。

    以致有人肆行無道,殘民害物。

    還應禁止游玩取樂,提倡專心政務。”皇帝听從他們的話,于是下詔各州,檢舉郡守縣令中政績不佳、乖張枉濫、待民無恩的人,罷免他們;其中有奸惡重罪的,逮捕起來交詔獄嚴審。

    及至沖帝即位,用李固為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

    次年,沖帝死。

    梁太後因楊州、徐州造反者勢盛,擔心驚擾致亂,派中常侍命令李固等人,擬等待所通知的各位王侯到京後再發喪。

    李固回答說︰“皇帝雖然幼小,名分上是天下之父。

    今日死亡,人神都焉之感動。

    豈有人臣人子反而一起加以掩蓋的呢?從前秦始皇死于沙丘,胡亥、趙高隱而不發喪,終于謀害了扶甦,導致亡國。

    近代北鄉侯去世,間皇後兄弟及江京等人也一起商議加以掩蓋,釀成孫程手刃江京的事變。

    這是天下的大忌,最最不該的事。”太後听取了,當晚就發喪。

    李固因為清河王劉蒜年長有德行,想擁他為帝,就對梁冀說︰“當今立帝,應選年長的、高明的、有德的、能親自處理政事的。

    願大將軍認真思謀社稷大計,考察周勃、霍光擁立文帝、宣帝的用意,鑒戒鄧太後、間太後的私心于年幼弱小。”梁冀不從。

    就立了樂安王的兒子劉績為天子,八歲,造就是質帝。

    這時要為沖帝建造陵墓,李固建議說︰“現在天下處處造反,軍用耗費倍增,新創的憲陵,征賦不僅一種。

    帝尚幼小,可以在意陵之內造墓,仿照當年殤帝康陵制度,這樣可以減省三分之一的經費與勞役。”就照李固的建議辦了。

    這時梁太後因連著發生不幸事故,就委任大臣,李固所匡正諫止的事,往往能采納。

    那些黃門宦者一律斥退遣散,天下都希望走向太平,而梁冀則猜忌專橫,總是忌恨李固。

    這以前,順帝時所任命的官員,大多不講資歷。

    及至李固任職,奏免了一百多人。

    這幫人既心懷怨很,又伺察著梁冀的意圖,于是共同炮制了匿名信誣告李固︰我們知道君主不稽古不足以承天命,臣不述舊不足以奉君王。

    當年堯去世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在牆,飲則見堯在湯,這叫作追思孝敬、不失臣子之節。

    太尉李固,因公濟私,依正行邪,離間皇家近戚,自己培植私黨。

    至于表舉推薦的人,照例都是他的門徒;所征召任用的人,無非是故舊熟人。

    或是富豪用財買到,或是子婿因親而成,其中列入朝廷官牒門籍的就有四十九名。

    又廣泛選用商人小子,來補充令史缺員;多方募求好馬,親自臨窗觀試。

    出入逾制而奢侈,車馬豪華而耀日。

    去世的皇帝還沒安葬,路人都傷心落淚,李固偏偏要香粉撲面,搔首弄姿,扭腰蹶臀,怪模妖樣,一點也沒有傷心苦痛的表現。

    皇帝陵墓還沒修成,他就著手改變成規舊制,好事歸自己,過失推君王,斥逐近臣,不許送喪,作威作福,誰也比不上李固厲害n我們知道台輔的高位是要調理陰陽助成國家大政的。

    天上璇璣不平,人間盜賊遍地,責任就在他太尉身上!李固上任以來,東南紛亂,兩州數郡,千里拋荒。

    億萬百姓受苦受難,政局不穩,卻詆毀先皇,指責皇上,放肆地表現其狂狷之態。

    在世時他沒有廷爭抗辯的忠直,去世後他卻有誹謗攻擊的言論。

    兒子的罪過沒有比牽累父母更甚的了,臣下的惡德沒有比毀謗君王更深的。

    李固的罪行,該當砍頭!這封信送上來之後,梁冀報告了梁太後,要求交朝臣討論,梁太後沒有答應,得以免禍。

    梁冀擔心幼帝聰明,恐為後患,就令左右近侍進上毒酒。

    皇帝苦于煩躁太甚,派人趕快召來李固。

    李固一到就上前詢問︰“皇帝您是怎麼得病的呢?”這時帝還能說話,講︰“吃了塊煮餅,現在腹中煩悶,喝點水還能活下去。”當時梁冀也在場,說︰“恐怕要嘔吐,不可飲水。”話役說憲皇帝就死了。

    李固伏尸痛哭,追查侍醫責任。

    梁冀害怕事情敗露,十分反感這麼做。

    于是商量立新帝,李固找到司徒胡廣、司空趟戒,事先給梁冀一信,說︰“天下不幸,接連遭受特大憂患。

    皇太後聖明,當朝掌政,統理萬機;您將軍明哲,又忠又孝,心存社稷。

    而近幾年問,連著三個皇帝去世。

    現在該立新帝了。

    當然知道太後留心,將軍操持,定會認真挑選合適的人,務得聖明。

    然而我們愚笨的心理還是有所考慮。

    遠的追尋前代廢立的故事舊典,近的見到國家擁立的前例,未嘗不詢問于公卿,廣泛征求意見,希望能上合天心,下符人望。

    而且永初以來,政事多有錯謬,地震毀官殿,彗星貫長空,實在是您將軍要專心考慮的時候了。

    傳曰︰‘以天下給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以前昌邑王被立之後,一天比一天昏亂,霍光憂愧發憤,後悔之極。

    要不是霍光的忠勇,田延年的奮發,大漢的政權,幾乎就要傾覆了。

    這是最大的責任,最重的擔子,可要深思熟慮萬分用心呀。

    悠悠萬事,只有這一件是最重大的。

    國家的興衰,在此一舉了。”梁冀得信後,召集三公、中二干石、列侯等大議所立的人選。

    李固、胡廣、趟戒及大鴻臚杜喬都認為清河王劉蒜明德早已聞名,又是與皇室血統最近最年長的一位,適合立為新君。

    這以前,蠡吾侯劉志當娶梁冀妹妹,正在京城,梁冀想立他。

    眾人報說不合心意,恨恨不已,但沒有道理可以壓服別人。

    中常侍曹騰等人知道逭情況後,夜晚到梁冀家說︰“將軍家幾代人都是皇親,手握重權,賓客縱橫于世,常常有過失差錯。

    清河王嚴明,若真的立他為帝,將軍一家受禍就不遠了啊!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以長遠保住啊。”梁冀同意這種說法。

    第二天重會公卿,梁冀惡狠狠地言辭急切地要大家重新想想,自胡廣、趙戒以下,沒有人不懾服于他,都說︰“我們听從您大將軍的。”只有李固和杜喬堅持原來的意見。

    梁冀厲聲宣布︰“散會。”李固意見既不被采納,尚蕭望眾人的意見能起作用,就又給梁冀寫信。

    梁冀更加激怒,便動員梁太後先免去李固太尉之職,終于立了蠡吾侯,這就是漢桓帝。

    其後一年多,甘陵劉文、魏郡劉鮪二人各自都策劃立劉蒜為帝,梁冀因此誣陷李固與二人共作妖言,將李固投入監獄。

    門生勃海人王調自戴枷鎖上書辯明李固無罪,河內趙承等敷十人也自配躓叩朝門而聯名通訴,梁太後心中清楚,就赦免了李固。

    及出獄之時,京城街巷都歡呼萬歲‘j梁冀知後大驚,畏懼李固名德總是給自己造成威脅,就又一次翻出以前的事情上奏,于是殺害了李固。

    當時李固五十四歲。

    李固臨刑前,給胡廣、趟戒一信,說︰“我李固受國家厚恩,所以盡自己一點力量,不顧死亡。

    一心想扶助漠室,追蹤文帝、宣帝。

    何曾料到梁氏一朝迷誤,您等違心曲從,因而以吉為凶成事為敗呢?漠家的危亡從此開始了。

    您等都受主上厚祿,竟然顛而不扶!國家傾覆的大事,後代良史,豈有偏私?我李固死了,但贏得了道義,我還有什麼說的呢!”胡廣、趙戒得信後,十分悲痛慚愧,長嘆流淚。

    州郡逮捕李固二子李基、李茲于郾城縣,都死于獄中。

    小兒子李燮逃脫流亡。

    梁冀封了胡廣、趙戒而將李固尸體曝露在十字大街上,下令有敢哭喪者加罪處割。

    李固弟子汝南人郭亮,十五歲,常時游學于洛陽,就左手提著斧子奏章,右手握著頒,到朝門上書,請求收尸。

    不許,就前往憑吊,致悼詞後就在那兒守尸,不肯離去。

    洛陽夏門亭亭長呵斥他說︰“李固、杜喬二公為國家大臣,卻不能安君上效忠誠,反而無端找事。

    你這種人是什麼樣一群腐儒書生,敢公開對抗詔害,干犯官府的威嚴麼?”郭亮回答說︰“我小郭亮秉受陰陽之氣生在人世,頂著天,踩著地。

    道義所在,不顧性命。

    你為啥要拿死來嚇唬人!”亭長嘆氣說︰“生活在這個衰亂顛倒的世界上,大高也小得小彎下腰,地厚也不得不踮著腳。

    有耳朵眼楮,就多看看多听听,有嘴巴可不能亂說呀!”梁太後聞而不誅。

    南陽人董班也前往哀悼,在李固尸前巡走著不肯離去。

    太後同情他,就讓他裝殮了尸體歸鄉埋葬。

    二人因此而出名,太師等三公皆召聘他們。

    董班就隱居起來,無人知道他後來的情況。

    李固所著章表奏議、教令封策及記銘等共十-一篇。

    弟子趙承等悲嘆不已,就共同論列李固一生言論行事,成為《德行》一文。

    李燮字德公。

    當初李固被罷官,知道不免于禍,就讓三個孩子回家鄉去。

    當時李燮十三歲。

    姐姐李文姬嫁給同郡趟伯英,她賢能而有智慧,見二兄歸來,知道了事情的前前後後,獨自悲哀地說︰“李氏滅了!自從太公以來,幾代人積善累仁,何以這般遭遇?”秘密地跟兩位哥哥商量預先把小弟藏起來。

    托言李燮又回京城去了,人們都很相信。

    不久災難發生,到郡收系李固兒子,兩個哥哥遇害。

    李文姬就對父親的門生王成說︰“先生對我父親很講道義,有古人的品節。

    現在把一個孤兒托付給您。

    李氏血脈的存亡就在先生了。”王成為其義理所服,就帶著李燮順江東下,進入徐州界內,讓他改了名姓給酒家常小工,而王成則在市上賣卜。

    各自成了異鄉之客,暗地里保持往來。

    李燮隨人受教,酒家很奇怪,認為他不是一般人,把女兒嫁給他。

    他特別用心鑽研經學,十幾年內,梁冀已被嚴懲而天災人禍不斷。

    這一年,史官上書建議應頒發大赦令,又應存錄大臣冤死者之子孫,于是大赦天下,並尋找李固的後代。

    李燮便將身世本末告訴酒家,酒家準備了車馬重資送他上路,他都沒接受。

    這就回到家鄉,追服喪服為父親守孝。

    姐弟相見,悲慟感傷在場的人。

    事後姐姐告誡他說︰“父親為人正直,是漢家忠臣。

    而遇朝廷傾亂,梁冀肆虐逞威,令我們家族差點絕了後代。

    現在弟弟你幸而存活下來,遭難道不是天意麼?今後應杜絕眾人,不要隨便交往。

    千萬注意不要有一自怨言加于梁氏n你若加于梁氏必至連及皇上,大禍又會降臨。

    只有自責罷了。”李燮恭敬地听從姐姐的教誨。

    後來王成去世,李燮以禮送葬,感激他的舊恩,設了上賓牌位,四時祭奉他。

    地方州郡政府以禮召請,朝廷四府都聘他為吏,他一概不應。

    後來被征為郎。

    及至在位,始終廉潔方正以自守,交友都取其所長而舍其歷短,特好成人之美。

    當時穎川荀爽和賈彪,雖都知名當世而互相不友好,李燮跟二人都友善而無所輕重,人們稱贊其公允平正。

    靈帝時被任為安平相。

    以前安平王劉續被黃巾軍俘虜,國家把他贖了回來。

    朝廷討論給他恢復封國。

    李燮上奏說︰“劉續在封國沒有好的政績,又被黃巾所虜。

    他守土不稱職,玷污了朝廷,不應復國。”當時多數人意見不同,而劉續則以安平王身份歸藩。

    李燮被朝廷以毀謗宗室之罪而罰為輸作左校。

    未滿一年,劉續果然以不道罪而被殺,于是拜李燮為議郎。

    京城傳語︰“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提升為河南尹。

    這時朝廷不僅以貨賂為官,詔書又無故征發百姓錢財三個億來充實西園。

    李燮便上書進諫,辭義情切,皇帝停止了。

    這以前穎川郡有個甄邵,依附于梁氏,當上了鄴令。

    有個同歲生員得罪于梁氏,逃奔到甄邵家。

    甄邵假裝同情收容了他卻背地向梁冀報告,梁冀當即假裝同情收容了他卻背地向梁冀報告,梁冀當即親去世,甄邵便把母親臨時埋在馬房里,先接受任命,然後發喪。

    甄邵回到洛陽,李燮在路上踫上了,使小卒將其車投到溝中,鞭杖亂下,又抽又捶,選大書布帛掛在甄邵的背上,內容是“諂媚貴人出賣朋友,貪圖作官私埋其母。”便上表列敘甄邵的無賴情形,甄邵便被禁錮終生。

    李燮在職只有兩年就死去了,時人有感于他家世代忠正,都很傷嘆可惜他。

    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

    少年入學為諸生,舉孝廉,被司徒楊震聘入府中。

    不久遷為南郡太守,轉任束海相,入朝被任為侍中。

    漢安元年,任杜喬為光祿大夫,派他去巡察兗州。

    上表奏稱太山太守李固政績天下第一;陳留太守梁讓、濟陰太守汜宮、濟北相崔瑗等貪髒千萬以上。

    梁讓是大將軍梁冀的叔父,汜宮、崔瑗都是梁冀所交往的。

    巡察回京,任太子太傅,改任大司農。

    當時梁冀有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全都無功加封,杜喬上書進諫說︰“陛下從藩臣中龍騰一般登上帝王寶座,天意民心所注視,四誨萬邦所仰賴。

    不首先盡忠賢之禮,卻急于將左右親近加封增賞,這是傷善害德,助長了佞幸諂媚。

    古代明君賞罰必因其功遇,末代昏君,賞割都取決于私情。

    現今梁氏一門,包括當宦官的、小妾生的,都成了無功拜爵的人,成了分享俸祿的人,這樣的乖張濫舉,簡直敷都數不清。

    有功不賞,必然會讓好人失望;奸惡不懲,必然會讓壞人逞其凶。

    所以陳列斧鑽人們不知畏懼,頒賞爵位人們不知感激。

    如果就這樣下去,豈止是有傷國政,制造混亂而已,必將破國喪身,能不警惕而又警惕嗎!”此奏章送上去後沒有回音n益州刺史種嵩檢舉永昌太守劉君世獻給梁冀一條金蛇,事情發覺之後,把金蛇沒收了送歸司農。

    梁冀向杜喬說要“借來瞧瞧”,杜喬不答應,梁冀從此忌恨杜喬。

    杜喬升任大鴻臚。

    當時梁冀小女兒死了,要求公卿一齊去吊喪,杜喬獨沒有去.梁冀更恨他了。

    杜喬改任光祿勛。

    建和元年,取代胡廣任太尉。

    桓帝將娶梁冀妹妹,梁冀要讓朝廷用最隆重的禮儀來迎親,杜喬堅持照舊有制度辦事,不听從梁冀。

    同時,梁冀又為汜宮托情讓其任尚書,杜喬認為汜官貪贓之罪顯著,就不肯用汜宮,因此天天得罪于梁冀。

    此前李固被罷官,朝廷上下莫不喪氣,人人膽戰心驚,惟有杜喬不低頭不示弱無所遷就回避。

    因此海內都暗暗贊嘆並寄以希望。

    在太尉任上幾個月,發生了地震,被免了職。

    宦官唐衡、左倌等人趁機一起在桓帝面前進讒言說︰“皇上先前當登皇位時,杜喬和李固強烈反對說皇上繼承不了漢家大業。”桓帝心中也怨恨杜喬。

    待到清河王劉蒜事發,梁冀示意有關人員彈劾杜喬及李固跟劉鮪等里外串通,奏請逮捕審理他們的罪行。

    而梁太後本來就知道杜喬的忠直,只是下令免去其職而已。

    梁冀更氣惱,派人威脅杜喬說︰“早點做出合適的安排,或許妻子兒女還可以保全!”杜喬不肯自殺。

    第二天梁冀派人到其門前刺探,知其家中沒有哭聲,便無故地把杜喬逮捕關進了監獄,死在獄中。

    妻子兒女歸故鄉。

    杜喬和李固一起曝尸于城北大街,家屬故人沒有誰敢前去探親的。

    杜喬以前府中小吏陳留人楊匡听到噩耗,號哭著連夜趕到洛陽,穿上先前當小吏時的衣帽,假括為夏門亭亭吏,守衛尸喪,驅趕蠅蟲,前後十二天,都官從事押著他向朝廷報告,梁太後認為楊匡講義氣不給他治罪。

    楊匡于是自帶斧礦上午門進奏,要求將李、杜二公的尸體給他去安埋。

    太後允諾了。

    舉行簡單儀式後把尸首裝進了棺材,送喪回家。

    安葬送喪都由他操持,事後便隱姓埋名終身未入仕。

    楊匡當年很好學,在外黃大澤教授門徒。

    補為薪長,有突出政績,升平原令。

    而平原國相是徐曾,此人為中常侍徐璜之兄,楊匡恥于跟這種人打交道,就稱病離職放豬去了。

    論曰︰被稱頌為仁人的人,其道義是很宏大的!立身處世,說話行事,豈止考慮個人名譽與保全性命而已?將用自己的言行來確立人生去就的大原則,匡正時代的風氣,使自己生而有道,死而有義。

    一心求義是會傷生的,一心求生是要違理的,一心求利則戕害心智,一心為己則損傷仁義。

    若是大義重于生命,那就舍生好了;若是生命重于仁義,求生好了。

    在上位的以其殘忍昏庸失去為君之道,在下位的仍然用其堅定的信念來盡臣子之節。

    臣子盡節而死去,這便是殺身以成仁;否則也不為求生而害仁!順帝桓帝之間,國統三絕,接連死去三個皇帝,由太後當朝,權臣虎視耽眈。

    李固堅守職責,原則問題寸步不讓,誰也扳不動。

    他豈不知守節必然觸禍,而是恥于政權傾危有傷于國家重任啊!我們看他所發的嚴正論議,他給梁冀前後所寫的信,雖然失去了決勝的良機策劃無法實現,仍然念念不忘舍身成仁。

    真是做到極致了,忠臣的一顆為國之心呀!回過頭來看胡廣、趙戒之流,就是糞土一堆了。

    贊曰︰李、杜二公任職盡責,同心合力扶持社稷,要使君王追蹤文帝、宣帝,高風亮節賽過伊尹、稷契。

    大道既隱,時世渾濁,終陷大難,呼天何及!李燮命運實同趙氏孤兒,世代傳誦其剛正忠烈。


如果你對後漢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後漢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