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類別︰史部 作者︰(南朝*宋)範曄 書名︰後漢書

    原文:

    張升字彥真,陳留尉氏人,富平侯放之孫也。升少好學,多關覽,而任情不

    羈。其意相合者,則傾身交結,不問窮賤;如乖真志好者,雖王公大人,終不屈

    從。常嘆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其有知我,雖胡越可親;苟不相識,從物

    何益?”

    仕郡為綱紀,以能出守外黃令。吏有受賕者,即論殺之。或譏︰“升守領一

    時,何足趨明威戮乎?”對曰︰“昔仲尼暫相,誅齊之侏儒,手足異門而出,故

    能威震強國,反其侵地。君子仕不為己,職思其憂,豈以久近而異其度哉?”遇

    黨錮去官,後竟見誅,年四十九。

    著賊、誄、頌、碑、書,凡六十篇。

    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也。體貌魁梧,身長九尺,美須豪眉,望之甚偉。

    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後屢抵罪,幾至死,友人救,得免。

    壹乃貽書謝恩曰︰

    昔原大夫贖桑下絕氣,傳稱其仁;秦越人還虢太子結脈,世著其神。設曩之

    二人不遭仁遇神,則結絕之氣竭矣。然而脯出乎車,針石運乎手爪。今所

    賴者,非直車之脯,手爪之針石也。乃收之于斗極,還之于司命,使干皮

    復含血,枯骨復被肉,允所謂遭仁遇神,真所宜傳而著之。余畏禁,不敢班班顯

    言,竊為《窮鳥賦》一篇。其辭曰︰

    有一窮鳥,戢翼原野。畢網加上,機在下,前見蒼隼,後見驅者,繳彈張

    右,羿子彀左,飛丸激矢,交集于我。思飛不得,欲鳴不可,舉頭畏觸,搖足恐

    墮。內獨怖急,乍冰乍火。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鳥也雖

    頑,猶識密思。內以書心,外用告天。天乎祚賢,歸賢永年,且公且侯,子了孫

    孫。

    又作《刺世疾邪賦》,以舒其怨憤。曰︰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駁。德政不

    能救世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愈復增其荼毒。秦、漢

    無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寧計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于茲迄今,情偽萬方。佞諂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女禹>

    名勢,撫拍豪強。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懾逐物,日富月昌。渾然同惑,孰溫

    孰涼?邪夫顯進,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攸興,實執政之匪賢。女謁掩其視听兮,近習秉其威權。所好則鑽

    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雖欲謁誠而盡忠,路絕而靡緣。九重既不

    可啟,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于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異涉海之失舵,積薪而

    待燃?榮納由于閃揄,孰知辯其蚩妍?故法禁屈撓干勢族,恩澤不逮于單門。寧

    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

    存。

    有秦客者,乃為詩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

    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抗髒倚門邊。

    魯生聞此辭,系而作歌曰︰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

    為芻。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爾分,勿復空馳驅。哀哉復哀哉,此是

    命矣夫!

    光和元年,舉郡上計,到京師。是時,司徒袁逢受計,計吏數百人,皆拜伏

    庭中,莫敢仰視。壹獨長揖而已。逢望而異之,令左右往讓之,曰︰“下郡計吏

    而揖三公,何也?”對曰︰“昔酈食其長揖漢王,今揖三公,何遽怪哉?”逢則

    斂衽下堂,執其手,延置上坐,因問西方事,大悅,顧謂坐中曰︰“此人漢陽趙

    元叔也。朝臣莫有過之者,吾請為諸君分坐。”坐者皆屬觀。既出,往造河南尹

    羊陟,不得見。壹以公卿中非陟無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門,陟自強許通,尚臥

    未起。壹徑入上堂,遂前臨之,曰︰“竊伏西州,承高風舊矣。乃今方遇而忽然,

    奈何命也!”因舉聲哭,門下驚,皆奔入滿側。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與語,

    大奇之。謂曰︰“子出矣。”陟明旦大從車騎,奉謁造壹。時,諸計吏多盛飭車

    馬帷幕,而壹獨柴車草屏,露宿其傍,延陟前坐于車下,左右莫不嘆愕。陟遂與

    言談,至燻夕,極歡而去,執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

    乃與袁逢共稱薦之。名動京師,士大夫想望其風采。

    及西還,道經弘農,過侯太守皇甫規,門者不即通,壹遂遁去。門吏懼,以

    白之,規聞壹名大驚,乃追書謝曰︰“蹉跌不面,企德懷風,虛心委質,為日久

    矣。側聞仁者愍其區區,冀承清誨,以釋遙悚。今旦,外白有一尉兩計吏,不道

    屈尊門下,更啟乃知已去。如印綬可投,夜豈待旦。惟君明睿,平其夙心。寧當

    慢R,加于所天。事在悖惑,不足具責。倘可原察,追修前好,則何福如之!

    謹遣主簿奉書。下筆氣結,汗流竟趾。”壹報曰︰“君學成師範,縉紳歸慕,仰

    高希驥,歷年滋多。旋轅兼道,渴于言侍,沐浴晨興,昧旦守門,實望仁君,昭

    其懸遲。以貴下賤,握發垂接。高可敷玩墳典,起發聖意;下則抗論當世,消弭

    時災。豈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誘之德,同亡國驕惰之志!蓋見機而作,

    不俟終日,是以夙退自引,畏使君勞。昔人或歷說而不遇,或思士而無從,皆歸

    之于天,不尤于物。今壹自譴而已,豈敢有猜!仁君忽一匹夫,于德何損?而遠

    辱手筆,追路相尋,誠足愧也。壹之區區,曷雲量己?其嗟可去,謝也可食,誠

    則頑薄,實識其趣。但關節動,膝炙壞潰,請俟他日,乃奉其情。輒誦來貺,

    永以自慰。”遂去不顧。

    州郡爭致禮命,十闢公府,並不就,終于家。初袁逢使善相者相壹,雲“仕

    不過郡吏”,竟如其言。

    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十六篇。

    劉梁字曼山,一名岑,東平寧陽人也。梁宗室子孫,而少孤貧,賣書于市以

    自資。

    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乃著《破群論》。時之覽者以為︰“仲尼作

    《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之作,俗士豈不愧心!”其文不存。

    又著《辯和同之論》。其辭曰︰

    夫事有違而得道,有順而失義,有愛而為害,有惡而為美。其故何乎?蓋明

    智之所得,暗偽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無適無莫,必考之以義焉。

    得由和興,失由同起,故以可濟否謂之和,好惡不殊謂之同。《春秋傳》曰︰

    “和如羹焉,酸苦以劑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濟水,誰能

    食之?琴瑟之專一,誰能听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過

    為正,以匡惡為忠。經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則上下和睦能相親也。”

    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緒,覆楚國

    之師,不谷之罪也。若以宗廟之靈,得保首領以歿,請為靈若厲。”大夫許諸。

    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從其善,不從其過。赫赫楚國,而君臨

    之,撫正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恭乎!”大

    夫眾之。此諱而得道者也。及靈王驕淫,暴虐無度,芋尹申亥從王之欲,以殯于

    乾溪,殉之二女。此順而失義者也。鄢陵之役,晉楚對戰,陽獻酒,子反以斃。

    此愛而害之者也。臧武仲曰︰“孟孫之惡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美也。

    毒滋厚,石猶生我。”此惡而為美者也。孔子曰︰“智之難也!有臧武仲之

    智,而不容于魯國,抑有由也。作不順而施不恕也。”蓋善其知義,譏其違道也。

    夫知而違之,偽也;不知而失之,暗也。暗為偽焉,其患一也。患之所在,

    非徒在智之不及,又在及而違這者矣。故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

    失之”也。《夏書》曰︰“念茲在茲,庶事恕施。”忠智之謂矣。

    故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進退周旋,唯道是務。苟失

    其道,則兄弟不阿;苟得其義,雖仇讎不廢。故解狐蒙祁奚之薦,二叔被周公之

    害,勃以逆文為成,傅瑕以順厲為敗,管甦以憎忤取進,申侯以愛從見退︰考

    之以義也。故曰︰“不在逆順,以義為斷;不在憎愛,以道為貴。”《禮記》曰︰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考義之謂也。

    桓帝時,舉孝廉,除北新城長。告縣人曰︰“昔文翁在蜀,道著巴漢;庚桑

    瑣隸,風移。吾雖小宰,猶有社稷,苟赴期會,理文墨,豈本志乎!”

    乃更大作講舍,延聚生徙數百人,朝夕自往勸誡,身執經卷,試策殿最,儒化大

    行。此邑至後猶稱其教焉。

    特召入拜尚書郎。累遷,後為野王令,未行。光和中,病卒。

    孫楨,亦以文才知名。

    邊讓字文禮,除留浚儀人也。少辯博,能屬文。作《章華賦》,雖多淫麗之

    辭,而終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諷也。其辭曰︰

    楚靈王既游雲夢之澤,息于荊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

    之,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聘觀終日。顧謂左史倚相曰︰“盛哉斯樂,

    可以遺老而忘死也!”于是遂作章華之台,築乾之室,窮木土之技,單珍府之

    實。舉國營之,數年乃成。設長夜之淫宴,作北里之新聲。于是伍舉知夫陳、蔡

    之將生謀也。乃作斯賦以諷之︰

    冑高陽之苗胤兮,承聖祖之洪澤。建列藩于南楚兮,等威靈于二伯。超有商

    之大彭兮,越隆周之兩虢。達皇佐之高勛兮,馳仁聲之顯赫。惠風春施,神武電

    斷,華夏肅清,五服攸亂。旦垂精于萬機兮,夕回輦于門館。設長夜之歡飲兮,

    展中情之魍瘛=咚暮V 鈁灩猓 ∩酥 贗妗br />
    爾乃攜窈窕,從好仇,徑肉林,登糟丘,蘭肴山竦,椒酒淵流。激玄醴于清

    池兮,靡微風而行舟。登瑤台以回望兮,冀彌日而消憂。于是招宓妃,命湘娥,

    齊倡列,鄭女羅。揚《激楚》之清宮兮,展新聲而長歌。繁手超于北里,妙舞麗

    于《陽阿》。金石類聚,絲竹群分。神輕,曳華文,羅衣飄,組綺繽紛。縱

    輕軀以迅赴,若孤鵠之失群;振華袂以逶迤,若游龍之登雲。于是歡骷惹 br />
    長夜向半,琴瑟易調,繁手改彈。清聲發而響激,微音逝而流散。振弱支而紆繞

    兮,若綠繁之垂干;忽飄以輕逝兮,似鸞飛于天漢。舞無常態,鼓無定節,尋

    聲響應,修短靡跌。長袖奮而生風,清氣激而繞結。爾乃妍媚遞進,巧弄相加,

    俯仰異容,忽兮神化。體迅輕鴻,榮曜春華,進如浮雲,退如激波。雖復柳惠,

    能不咨嗟!于是天河既回,淫樂未終,清發徵,《激楚》揚風。于是音氣發于

    絲竹兮,飛響軼于雲中。比目應節而雙躍兮,孤雌感聲而鳴雄。美繁手之輕妙兮,

    嘉新聲之彌隆。于是眾變已盡,群樂既考。歸乎生風之廣夏兮,修黃軒之要道。

    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嬪之素肘。形便娟以嬋媛兮,若流風之靡草。美儀操之姣

    麗兮,忽遺生而忘老。

    爾乃清夜晨,妙技單,收尊俎,徹鼓盤。惘焉若酲,撫劍而嘆。慮理國之須

    才,悟稼穡之艱難。美呂尚之佐周,善管仲之輔桓。將超世而作理,焉沈湎于此

    歡!于是罷女樂,墮瑤台。思夏禹之卑官,慕有虞之土階。舉英奇于仄陋,拔髦

    秀于蓬萊。君明哲以知人,官隨任而處能。百揆時敘,庶績咸熙。諸侯慕義,不

    召同期。繼高陽之絕軌,崇成、莊之洪基。雖齊醒之一匡,豈足方于大持?爾乃

    育之以仁,臨之以明。致虔報于鬼神,盡肅恭乎上京。馳淳化于黎元,永歷世而

    太平。

    大將軍何進聞讓才名,欲闢命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征召。既到,署令史,

    進以禮見之。讓善佔射,能辭對。時,賓客滿堂,莫不羨其風。府掾孔融、王朗

    並修刺候焉。

    議郎蔡邕深敬之,以為讓宜處高任,乃薦于何進曰︰

    伏惟幕府初開,博選清英,華發舊德,並為元鬼。雖振鷺之集西雍,濟濟之

    在周庭,無以或加。竊見令史陳留邊讓,天授逸才,聰明賢智。髫齔夙孤,

    不盡家訓。及就學廬,便受大典。初涉諸經,見本知義。授者不能對其問,章句

    不能逮其意。心通性達,口辯辭長。非禮不動,非法不言。若處狐疑之論,定嫌

    審之分,經典交至,撿括參合,眾夫寂焉,莫之能奪也。使讓生在唐、虞,則元、

    凱之次,運值仲尼,則顏、冉之亞,豈徒俗之凡偶近器而已者哉!階級名位,亦

    宜超然。若復隨輩而進,非所以章瑰偉之高價,昭知人之絕明也。傳曰︰“函牛

    之鼎以亨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計則熬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

    有所不宜也。邕竊邑,怪此寶鼎未受犧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臠割之間。願明

    將軍回謀垂慮,裁加少納,貢之機密,展之力用。若以年齒為嫌,則顏回不得貫

    德行之首,子奇終無理阿之功。苟堪其事,古今一也。

    讓後以高才擢進,屢遷,出為九江太守,不以為能也。

    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

    其鄉人有構讓于操,操告郡就殺之。文多遺失。

    酈炎字文勝,範陽人,酈食其之後也。炎有文才,解音律,言論給捷,多服

    其能理。靈帝時,州郡闢命,皆不就,有志氣。作詩二篇曰︰

    大道夷且長,窘路狹且促。修冀無卑棲,遠趾不步局。舒吾陵霄羽,奮此千

    里足。超邁絕塵驅,倏忽誰能逐。賢愚豈常類,稟性在清濁。富貴有人籍,貧賤

    無天錄。通塞苟由已,志士不相卜。陳平敖里社,韓信釣河曲。終居天下宰,食

    此萬鐘祿。德音流千載,功名重山岳。

    靈芝生河洲,動搖因洪波。蘭榮一何晚,嚴霜瘁其柯。哀哉二芳草,不植太

    山阿。文質道所貴,遭時用有嘉。絳、灌臨衡宰,謂誼崇浮華。賢才抑不用,遠

    投荊南沙。抱玉乘龍驥,不逢樂與和。安得孔仲尼,為世陳四科。

    炎後風病慌忽。性至孝,遭母憂,病甚發動。妻始產而驚死,妻家訟之,收

    系獄。炎病不能理對,嘉平六年,遂死獄中,時年二十八。尚書盧植為之誄贊,

    以昭其懿德。

    侯瑾字子瑜,敦煌人也。少孤貧,依宗人居。性篤學,恆佣作為資,暮還輒

    燃柴以讀書。常以禮自牧,獨處一房,如對嚴賓焉。州郡累召,公車有道征,並

    稱疾不到。作《矯世論》以譏切當時,而徙入山中,覃思著述。以莫知于世,故

    作《應賓難》以自寄。又案《漢記》撰中興以後行事,為《皇德傳》三十篇,行

    于世。余所作雜文數十篇,多亡失。河西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稱為侯君雲。

    高彪字義方,吳郡無錫人也。家本單寒,至彪為諸生,游太學。有雅才而訥

    于言。嘗從馬融欲訪大義,融疾,不獲見,乃復剌遺融書曰︰“承服風問,從來

    有年,故不待介者而謁大君子之門,冀一見龍光,以敘腹心之願。不圖遭疾,幽

    閉莫啟。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華夏,猶揮沐吐餐,垂接白屋,故

    周道以隆,天下歸德。公今養痾傲士,故其宜也。”融省書慚,追謝還之,彪逝

    而不顧。

    後郡舉孝廉,試經第一。除郎中,校書東觀。數奏賦、頌、奇文,因事諷諫,

    靈帝異之。

    時,京兆第五永為督軍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會,祖餞于長樂觀。議郎葵

    邑等皆賦詩,彪乃獨作箴曰︰“文武將墜,乃俾俊臣。整我皇綱,董此不虔。古

    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呂尚七十,氣冠三軍,詩人作歌,如

    鷹如。天有太一,五將三門;地有九變,丘陵山川;人有計策,六奇五間。總

    茲三事,謀則咨詢。無曰己能,務在求賢,淮陰之勇,廣野是尊。周公大聖,石

    純臣,以威克愛,以義滅親。勿謂時險,不正其身。勿謂無人,莫識己真。

    忘富遺貴,福祿乃存。枉道依合,復無所觀。先公高節,越可永遵。佩藏斯戒,

    以厲終身。”邕等甚美其文,以為莫尚也。

    後遷外黃令,帝敕同僚臨送,祖于上東門,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彪到官,

    有德政,上書薦縣人申徒蟠等。病卒于官,文章多亡。

    子岱,亦知名。

    張超字子並,河間人也,留侯良之後也。有文才。靈帝時,從車騎將軍

    朱俊征黃巾,為別部司馬。著賦、頌、碑文、薦、檄、箋、書、謁文、嘲,凡十

    九篇。超又善于草書,妙絕時人,世共傳之。

    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興平中,

    避難荊州。建安初,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剌,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

    字漫滅。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或問衡曰︰“盍從陳長文、司

    馬伯達乎?”對曰︰“吾焉能從屠沽兒耶!”又問︰“荀文若、趙稚長雲何?”

    衡曰︰“文若可借面吊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常

    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也。”融亦深愛其才。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上疏薦之曰︰

    臣聞洪水橫流,帝思俾V,旁求四方,以招賢俊。昔孝武繼統,將弘祖業,

    疇咨熙載,群士響臻。陛下睿聖,纂承基緒,遭遇厄運,勞謙日昃。惟岳降神,

    異人並出。竊見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初涉

    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于口;耳所瞥聞,不忘于心。性與道合,思若

    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之,誠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

    若驚,疾惡若仇。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鷙鳥累伯,不如一鶚。使

    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余。昔賈誼求試屬

    國,詭系單于;終軍欲以長纓,牽致勁越。弱冠慷慨,前世美之。近日路粹、嚴

    象,亦用異才,擢拜台郎,衡宜與為比。如得龍躍天衢,振翼雲漢,揚聲紫微,

    垂光虹,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門之穆穆。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

    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激楚》、《楊阿》,至妙之容,

    台牧者之所貪;飛兔、,絕足奔放,良、樂之所急。臣等區區,敢不以聞。

    融既愛衡才,數稱述于曹操。操欲見之,而衡素相輕疾,自稱狂病,不肯往,

    而數有恣言。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聞衡善擊鼓,乃召為鼓史,因大

    會賓客,閱試音節。諸史過者,皆令脫其故衣,更著岑牟、單絞之服。次至衡,

    衡方為《漁陽》參撾,蹀 而前,容態有異,聲節悲壯,听者莫不慷慨。衡進

    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裝,而輕敢進乎?”衡曰︰“諾。”于是

    先解衣,次釋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單絞而著之,畢,復參撾而去,

    顏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數之曰︰“正平大雅,固當爾邪?”因宣操區區之意。衡許往。融

    復見操,說衡狂疾,今求得自謝。操喜,敕門者有客便通,待之極晏。衡乃著布

    單衣、疏巾,手持三尺杖,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罵。吏曰︰“外有狂生,坐

    于營門,言語悖逆,請收案罪。”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

    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于是遣人騎

    送之。臨發,眾人為之祖道,先供設于城南,乃更相戒曰︰“禰衡勃虐無禮,今

    因其後到,咸當以不起折之也。”及衡至,眾人莫肯興,衡坐而大號。眾問其故,

    衡曰︰“坐者為冢,臥者為尸。尸冢之間,能不悲乎!”

    劉表及荊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賓禮之,文章言議,非衡不定。表嘗與

    諸文人共草章奏,並極其才思。時衡出,還見之,開省未周,因毀以抵地。表憮

    然為駭。衡乃從求筆札,須臾立成,辭義可觀。表大悅,益重之。

    後復侮慢于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

    待焉。衡為作書記,輕重疏密,各得體宜。祖持其手曰︰“處士,此正得祖意,

    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祖長子射,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嘗與衡俱游,共讀蔡邕所作碑文,射愛

    其辭,還恨不繕寫。衡曰︰“吾雖一覽,猶能識之,唯其中石缺二字,為不明耳。”

    因書出之,躬馳使寫碑,還校,如衡所書,莫不嘆伏。射時大會賓客,人有獻鸚

    鵡者,射舉卮于衡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

    采甚麗。

    後黃祖在蒙沖船上,大會賓客,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呵之。衡更熟視曰︰

    “死公!雲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衡方大罵,祖恚,遂令殺之。

    祖主簿素疾衡,即時殺焉。射徒跣來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斂。衡時年

    二十六,其文章多亡雲。

    贊曰︰情志既動,篇辭為貴。抽心呈貌,非雕非蔚。殊狀共體,同聲異氣。

    言觀麗則,永監淫費。

    譯文︰

    張升,字彥真,陳留尉氏人,富平侯張放的孫子。

    張升自小好學,瀏覽了許鄉書籍,而且任憑性情做事而不受束縛。

    同他意氣相投合,他就謙卑恭敬地去結交,不論對方貧窮微賤;要是違背他的意志愛好,即使是王公達官,也始終不肯屈服。

    他經常感嘆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如果有人了解我,即使他是胡越之人也可以親近;要是不相了解,追求功名富貴有什麼益處呢?”他出任郡府主簿,由于有才能出調代理外黃令。

    有位佐吏接受賄賂,張升立刻將他判罪處死。

    有人譏刺張升代理只是一時,有什麼值得敦促申明威權和殺戮的呢?他回答說︰“從前孔子臨時擔任國相,殺掉了齊國的侏儒,將侏儒的手和腳從不同的城門丟出去,所以能夠威震強大的齊國,將侵佔的土地歸還。

    君子做官不是為了自己,要考慮其應該考慮的事情,怎麼能夠以做官的時間長短而改變法度呢?”趕上黨人被禁錮,張升辭去官職,後來竟然被殺,年齡四十九歲。

    張升所著的賦、誅、頌、碑、書,一共有六十篇。

    趟壹,字符叔,漢陽西縣人。

    趟壹身材魁梧,身高九尺,胡須漂亮,濃眉,看上去非常高大。

    但他自恃才學,傲慢不恭,為同鄉的人所排斥,于是他寫了《解按》。

    後來他多次被判罪,差點兒死掉,經朋友相救得以免死。

    趟壹于是寫信給友人,感謝其恩情。

    信上寫道︰從前原大夫趙盾接濟桑樹下快要斷氣的人,害傳稱贊他的仁愛;秦越人扁鵲救活了脈搏遲緩而有間歇的虢國太子,世代記述他的神奇。

    設想當時這兩個人沒遇到仁愛的趙盾和神奇的扁鵲,他們已經窒息的呼吸就要完全停止了。

    然而干糧和肉脯從車上欄木間拿出,石針由人的手指操縱。

    現在我所依賴的,絕非僅僅是車上橫木問的干糧肉脯和手指上的石針。

    這是從帝王的手上救回我的性命交還掌管命運的司命神,使干枯的皮膚重新充含血液、枯死的骨頭重新覆蓋活肉,誠然是上面所說的遇上了仁愛而神奇的人,真正應該得到傳揚和記載。

    我害怕法禁,不敢明明白白地說出來,私下做了一篇《窮鳥賦》。

    賦是這樣寫的︰“有一只窮困的鳥,在平原曠野間收斂了羽翼。

    在他的頭上是羅網,在他的下面是裝有機關的陷阱,葡面發現凶猛的鸚烏,後面見到有人追逐。

    系有絲繩的石彈像張網似的封住右側,像後羿一樣的神箭手正在左側拉弓。

    彈丸和箭矢疾飛,從各個方向向我集中射來。

    想飛不能夠,想叫不可得,抬起頭害怕踫上羅網,動一下腳擔心掉下陷阱。

    心中是又怕又急,一會兒像冰,一會兒似火。

    幸而虧了大賢之人,對我同情又憐憫,從前曾救我向南,現在又救我向西。

    烏雖然愚鈍,但也懂得深厚的恩情,暗暗將其記在心中,外表只是向上天禱告。

    上天啊降福給大賢的人,送給他長壽,或為三公,或為列侯,子子孫孫,永遠如此。

    ,趟壹又寫了《刺世疾邪賦》,用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恨。

    他寫道︰五帝時的禮樂制度不同,三王時的禮樂制度又有差異,天數到了極限自然變化,並非故意相對立。

    仁德的政治不能拯救社會的混亂,賞罰又怎能足以勸善懲惡?春秋是風氣敗壞的開始,戰國又加重了毒害。

    秦和漠拿不出能夠超越前代的地方,于是就加重狠毒和殘酷。

    有誰去考慮百姓的性命,他們只是焉自己的利益著想,滿足自己。

    從古到今,真假變化多種多樣。

    阿諛奉承日益盛行,以剛直取勝的人逐漸消失。

    為人舔痔的人並駕四馬,品行正直的人徒步而行。

    卑躬屈膝的人擁有聲名和權勢,諂媚親昵的人竟成為豪門強族。

    清高不俗的人立刻折致災禍。

    拼命搜刮追逐財物的人一天比一天富足和興旺。

    善惡渾然不別,一切讓人迷亂,誰知道世情的冷暖是非?奸邪小人顯達升遷,剛直之士隱退埋沒。

    推究這種病態的興起,實在是執掌政權的人不夠賢明。

    後宮中的寵幸遮蔽了他的 听,親近佞幸的人把持了權力。

    對所喜愛的入寧可鑽透皮膚讓他長出羽毛,對所厭惡的人就洗掉污垢也要找出瘢痕。

    雖然想對朝廷竭盡忠誠,但道路艱險而且沒有邊際。

    宮門已經不可能打開啊,群犬又對著你狂吠。

    面對朝夕之間的安危安然不顧,只管放縱眼前的嗜好和欲望。

    這與在海中航行而失去船舵,堆積柴草等待燃燒有什麼不同?受到寵幸重用的是因為諂媚奉承,有誰知道去辨別丑惡和美好?所以法律禁令屈從于有權勢的豪族,朝廷的恩德到達不了勢力單薄的寒門。

    寧願在堯舜時代的災荒年份忍受饑寒,也不願意在當今的豐收年份享受飽暖。

    奉行德理,即使死去,也不算死;違背道義,即使活著,也不算活。

    有一位秦地來的客人,就寫了一首詩說︰“黃河的清澈不可能等到,人的生命不可能延續。

    順著風向吹刮倒伏的草,富貴的人被稱贊為有才德。

    滿腹的文章,不如一口袋錢。

    迎合人意的人升堂做官,高抗耿直的人被摒棄門邊。”一位魯國的儒生听到這首詩,接著題旨作了一首歌︰“有權勢的人家做什麼都合宜,咳嗽和唾液都自然成為珍珠。

    穿著粗布衣服的人身懷金玉,蘭花和蕙草變成了喂牲畜的干草。

    有才能的人雖然獨自明悟,但自身困于一般愚蠢的人。

    暫且各自守著自己的本分,不要再徒然奔走,悲哀啊悲哀,這就是命運啊!”光和元年,趙壹被舉薦焉佐理郡上計事務的官吏到京師。

    當時,司徒袁逢接受郡國以上的計簿,佐理郡國上計的官吏有幾百人,全都趴在堂下拜見,沒有人敢抬頭看,惟獨趟壹拱拱手而已。

    袁逢看到後感到奇怪,派身邊的人去責備他說︰“作為下級郡的負責上計的佐吏對三公作揖,這是為什麼?”趟壹回答說︰“從前酈食其對漢王作揖,現在是對三公作揖,焉什麼馬上就感到奇怪呢?”袁逢于是整飭衣襟,拉著趟壹的手,迎請他在上首坐下,順便向他詢問西部的事情,交談後大為高興,袁逢掉過頭對在座的人說︰“這是漢陽的趟元叔。

    朝廷中的大臣沒有超過他的,請允許我當著大家另外給他設座。”在座的人全都對他注目。

    出來以後,趙壹去拜訪河南尹羊陟,但見不到羊陟。

    趙壹認為公卿大臣中夠得上藉重名聲的只有羊陟,所以就白天到羊陟府門,羊陟勉強答應見他,但還在睡覺役起床,趟壹徑直進到堂上,接著走到羊陟面前,說︰“我在西州,敬奉您高尚的名聲很久了,直到現在遇上但您突然死去,命運為什麼這樣啊!”接著高聲哭了起來,羊陟手下人大驚,全都奔進來,把旁邊都站滿了。

    羊陟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就起了床,迎請他,與他交談,對他大為奇異。

    羊陟對他說︰“您出去吧。”第二天,羊陟帶了人隊的車騎前來拜見趙壹。

    當時那些負責郡國上計的佐吏們大都將車馬和帷幕裝飾得十分華麗,惟獨趙壹車子簡陋,用草遮蔽,晚上露天在車旁休息。

    他邀請羊陟上前坐在車旁,羊陟身邊的人無不嗟嘆驚愕。

    羊陟于是同他談論,一直到黃昏,極盡歡樂而去。

    羊陟拉著趟壹的手說︰“好的玉璞沒有剖開,一定會有哭出了血來證明它的人!”于是羊陟和衰逢一起稱贊推薦趟壹。

    趙壹的名聲響動京師,士大夫們都想著目睹他的風采。

    西還的時候,趙壹途中經過弘農,順道拜訪太守皇甫規,守門人沒有立即通報,趟壹就走了。

    看門人害怕,就桌告皇甫規。

    皇甫規听說趙壹的名字大驚,就派人追送書信道歉說︰“沒有見過面,但想望您的品德和風采,一心歸附,為時很久了。

    在下听說您這樣的仁者能夠憐憫我的專心一意,能得到您的教誨,以便除去我這個遠方人內心的恐懼。

    今天早晨外邊的人桌報說有一名尉官和雨名負責上計的佐吏,役料到是您屈辱尊者身份來到門上,再稟告時知您已離去。

    如果印綬可以放棄,我一定連夜去做,您會等到天亮?希望以您的明見睿智,評判我一向的想法。

    對您這樣尊貴的人,怎麼能夠加以傲慢?說這件事出于悖亂胡涂,不足以承擔全部的責任。

    如果您能夠原諒明察,繼續從前的友好,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福氣呢!我謹派主簿送上書信,下筆的時候呼吸都停止了,汗水一直流到了腳趾上。”趙壹回信說︰“您的學問為人所師法,士大夫們歸往仰慕,仰慕您高尚德行和才識的人,歷年都有增多。

    人們掉轉車子蒹程趕路,渴望在您身邊侍奉。

    他們沐浴身體,清早起床,從晚上到早上守候在您門前,實在指望您明白他們長期的仰慕之情。

    以尊貴的身份對微賤的人謙讓,禮賢下士,高可以鋪陳玩味典籍,引發聖上的想法;下可以在當代建立學說,消除眼前的災禍。

    怎能想到有才德的人,自己生發了怠惰之心,丟棄循循善誘的品德,和亡國的人的驕傲怠惰的想法相同!一見到捆微的動向就趕緊行動,而不要等到第二天,所以我自己及早引退,害怕讓您辛苦。

    從前有的人多次游說但沒遇到知己,有的人想得到有才能的人但役有人跟隨,他們都把原因歸結為天命,不怪罪他人。

    現在我責備自己罷了,怎敢對您有所猜疑!您輕慢一個平民百姓,于您的品德有什麼妨害呢?竟然親自寫信,從很遠的地方一路趕來相找,誠然足以使人慚愧。

    像我這樣微不足道的人,沒有度量自己的才德,人呼‘嗟來’就可離去,若是請罪方可進食,誠然有些愚頑刻薄,心里還知道趨向。

    只是關節生了疾病,膝蓋灼燒潰爛,請允許我改日接受您的情意。

    我會經常念誦您所賜的書信,長久地安慰自己。”徑直離去,沒有回頭。

    州和郡爭著送去禮品和任命,公府十次召用他,他都不去,在家中去世。

    起初,袁逢要擅長相面的人給趟壹看相,看相的人說“任職不超過邵的佐吏”。

    結果和他說的一樣。

    趙壹所著的賦、頌、箴、誅、書、論和雜文有十六篇。

    劉梁,宇曼山,又叫劉岑,束平寧陽人。

    劉梁是皇室的後代,但他自小孤苦貧寒,在市場上賣書,以養活自己。

    他平時憎恨世人為了利益而結交,以不正當的方式結成朋黨,于是寫了《破群論》。

    當時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認屬“孔子寫《春秋》,使制造禍亂的臣下知道害怕,現在這篇論文的寫作,豈不令庸俗的人心中有愧”o但這篇文章沒保存下來。

    他又寫了《辯和同之論》。

    文章寫道︰事情有時相悖但卻符合道德,有時順應反而失去德義,有時因喜愛反而構成禍害,有時因厭惡反而成為好事。

    這是什麼原因呢?大概所得是因為賢明睿智,所失是因為愚昧虛假。

    所以有才德的人對于事情,沒有厚薄之分,一定用德義的標準來加以衡量。

    得到是由于和諧造成,失去是因為等同引起,所以將能夠救助不足叫做和諧,將善惡不加分別叫做等同。

    《春秋傅》說︰“和諧就好比肉汁,用酸苦來調和它的味道,君子吃了以後心里就會平和。

    等同就好比水,如果用水去調濟水,誰能吃得下去?琴和瑟發一個聲音,誰願意听?”所以有才德的人與人相處,關系親密但不結黨,和諧而不等同,將補救缺點作為正直,將匡正罪惡作為忠誠。

    經書說︰“順從美善的方面,匡救過惡的方面,那麼就能做到上下和睦相親n”從前楚恭王有病,召見大夫們說︰“我沒有什麼德行,自小主持國家。

    有失先代國君的事業,使楚國的軍隊遭到覆敗,這是我的罪過。

    如果因為宗廟神靈的緣故,能夠使我保全腦袋而死,請給我謐號為靈或者為厲。”大夫們答應了。

    到楚恭王去世暗,子囊說︰“不是這樣。

    侍奉國君的人,遵從國君正確的意見,不遵從錯誤的意見。

    君王治理這麼顯赫的楚國,平定了極南地區,馴服了華夏地區,這個榮耀很大了。

    有這樣大的榮耀,並且知道自己的過錯,能不稱為‘恭’嗎!”大夫們同意了。

    這是違背了君王的意思但卻符合德義的事情。

    到楚靈王驕傲荒淫,殘暴毒虐而沒有止境,芋縣尹申亥順從靈王的欲望,將他葬在干溪旁邊,將兩個女兒殉葬。

    這是順從但卻失去德義的事情。

    鄢陵戰役,晉國和楚國交戰,陽谷獻上酒,王反因此送了命。

    這是因為喜愛而遭害的事情。

    臧武仲說︰“孟孫不喜歡我,這是給我的劑;季孫喜歡我,這是外表好看實際為一種疾病。

    疾病使我受毒日益加重,而藥劑部可以救治我。”這是不喜歡但卻有益處的事情。

    孔子說︰“人的智識太難了!像臧武仲這樣有智識的人,竟然不能為魯國相容。

    或許有原因,所做的事情不合道理並且所給予的又不合仁愛。”這是稱贊他知道義,諷刺他違背了道。

    知道而違背道義,這是虛偽;不知道而失去道義,這是愚昧。

    愚昧和虛偽,其弊端是一個。

    弊端的所在,不僅僅在于智識達不到,而且還在于智識雖然達到但卻故意違背。

    所以說“智識能達到但不能用仁愛去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要失去”。

    《夏書》說︰“念念不忘,對所有的事情都要推己及人。”這說的是忠和智。

    所以有才德的人做事,一舉一動都想到義,不為私利而做邪僻的事,不為義而心中有愧,出仕退隱和交游,一心只想到道。

    要是不符合道,即使是弟兄也不附同;要是行為符合義,即使是仇人也不作罷。

    所以解狐得到祁奚的推薦,管叔和蔡叔被周公處死,勃韃因反對晉文公後來助成晉文公,傅瑕因為順從鄭厲公而敗亡,管甦因為被憎恨和違逆得到進用,申侯因為被寵愛和順從遭到罷免,這是因為用義加以衡量。

    所以說︰“不在于連逆和順從,而在于用義來判斷;不在于憎恨和喜愛,而在于將道作為珍貴的東西。”《禮記》說︰“寵愛但知道其害處,憎恨但知道其好處。”這說的就是用義來衡量。

    桓帝時,劉梁被推薦為孝廉,朝廷任命他為北新城長。

    他諭告縣內的百姓說︰“從前文翁在蜀郡時,道德著稱于巴郡和廣漢;庚桑楚是一個卑微的人,但改變了碾碟的風氣。

    我雖然是個小縣令,但心里仍然想著國家社稷,如果只是趕著在規定期限內實施政令,處理法律文書,這難道是我本來的志向嗎!”于是重新建造了很大的講經學館,招攬聚集了幾百名學生,早晨和晚上,他親自前往勉勵和訓示,手拿經書,考試出最好和最差的學生,儒學教化大為流行。

    這個城邑到後來還稱贊他的教化。

    朝廷特別習他,任命他為尚書郎,以後多次升調。

    後來擔任野王令,但未能成行。

    光和年間,劉梁病逝。

    他的孫子劉楨,也以文章才華知名。

    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

    邊讓自小善辯博學,擅長寫文章。

    邊讓寫了《章華賦》,雖然其中有許多浮華艷麗的辭藻,但最終歸結到正道,類似于司馬相如的諷諭。

    賦是這樣寫的︰楚靈王游完雲夢澤,在荊台上休息。

    在他的前方是淮河的水,左面有洞庭湖的波浪,右面可看到彭蠡澤的曲岸,南面可遠眺璽山的山阿。

    放眼四望,游覽了一天。

    楚靈至掉轉頭來對左史倚相說︰“這是多麼快樂啊!能使人忘掉了年老和死!”于是建造了章華台,又修造了干溪的館舍,窮盡了各種建築技藝,用完了府庫中的珍寶收藏,積全國的力量去修建,幾年造好。

    整夜擺設越軌逾制的宴會,制作萎靡粗俗的新樂曲。

    這樣,伍舉知道陳國、蔡國將會生發計謀。

    于是寫了這一篇賦來諷諭楚靈王︰“本是高陽氏的後代啊,繼承聖明祖先的巨大恩澤。

    在南方的楚地建立藩國啊,其神威和中原兩個霸主等同。

    超過了商朝的大彭啊,勝過了周朝興盛時期的虢仲和虢叔。

    達到輔佐天子的很高功績啊,傳播了顯赫的仁愛名聲。

    仁慈惠愛像春風一樣普施,英明威武似雷電一樣明斷,華夏被完全平定,王畿以外的五服地區得到治埋。

    早晨集中精力處理各種政務啊,晚上駕車回到宮館。

    整夜擺酒宴歡樂痛飲啊,表達內心的安樂。

    囊括天下的奇妙珍寶啊,窮盡人世間罕見的玩物。

    “于是手攙著苗條美女,後面跟著漂亮的配偶,穿遇懸肉做成的樹林,登上酒糟堆成的丘山,佳肴和山中的野菜制作的美味芳香如蘭,用花椒浸制的酒像淵水一樣流遍。

    激起清澈的池水啊,小船擦遇微風行駛在水面。

    登上雕飾華麗的樓台掉頭觀望啊,希望終日以此消除憂煩。

    于是招來宓妃,叫來湘娥,面前站著齊國的倡人,鄭國的舞女排成隊列。

    奏起清越的宮調中的《激楚》曲啊,展現新作的樂曲而放聲長歌。

    變化繁復的手法超過了《北里》,絕妙的舞姿可以和《陽阿》比擬。

    金石樂器聚合一起,絲竹音聲分別有序。

    舞女們身披輕飄的長襦,拖著繪有精美花紋的絲裙,柔軟的衣服輕輕飄動,華美的絲帶繁盛繽紛。

    一挺輕盈的身體突然穿出,好似脫離群烏的孤鴻,揮動漂亮的衣袖舒展自如,猶如游龍登上雲空。

    造時宴會充滿歡快和樂,漫長的黑夜已過去一半。

    琴瑟更換樂調,彈奏者一改繁復手法,奏出清越激昂的旋律,樂曲到細微處流動消散。

    舞者抖動縴弱的腰肢回環縈繞啊,就像繁茂的綠樹垂下枝干;迅速飄過又輕盈逝去啊,好似鸞烏飛上河漢。

    舞蹈沒有相同的舞姿,大鼓沒有固定的節奏,隨聲響應,長短跌宕。

    展袖揮動生出風響,歌聲激越縈繞纏結。

    接著妍美媚人又進一層,舞姿更加精妙撩撥,前俯後仰,造型不同,出神入化,飄忽迅捷。

    身體舞動之快,好像鴻雁輕輕飛翔,舞姿繁茂鮮艷,就像春花一樣開放。

    進如浮雲飄過,退似波瀾涌躍。

    即使是柳下惠再世,也不能不為之感嘆驚愕!這時天河已經轉過,菀淫嬉樂還未結束,清麗的鑰管吹出微調,《激楚》的曲調高亢激昂。

    這時音樂雖出自絲竹的演奏,而樂聲直飛入雲空飄蕩。

    比目魚應和節奏雙雙跳躍啊,孤獨的雌鳥焉樂聲感動而向雄烏嗚叫。

    都贊美彈奏者輕妙的繁復手法啊,夸獎新樂曲的豐厚美好。

    此時所有的變化都已窮盡,種種歡樂都已結束,歸結于大廈中生發清涼之風啊,修煉黃帝的精要道術。

    拉著西施細弱的手腕啊,挽著毛嫡潔白的胳膊。

    體態輕盈美好啊,好像長風吹過草隨風倒。

    贊賞儀容節操的美麗啊,使人忘掉了活著和年老。

    “這時清靜的夜晚逝去,早晨來臨,精妙的技藝已經窮盡,于是收起樽和俎,撤丟鼓和盤。

    人們就像醉酒般迷迷糊糊,神志不清,一個個按劍而嘆。

    想到治理國家需要人才,悟到耕種收獲的艱難。

    贊美呂尚輔佐周天子,推崇管仲幫助齊桓。

    準備將天下治理得超乎尋常,怎麼能夠沉湎于這樣的歡樂!于是撤去歌舞,毀掉雕飾華麗的樓閣。

    想到夏禹時的宮室簡陋,羨慕虞舜時的以土為階。

    從地位卑微的人中舉薦杰出奇異的人才,從草野百姓中選拔秀美的士人中的俊杰。

    天子賢明睿智並能識別人才,官吏听從任命並且決斷有能。

    各種政務莫不承順,所有的功業無不興盛。

    諸侯仰慕德義,不待征召而同時朝拜。

    繼承高陽氏遙遠的業績,崇尚楚成王和楚莊王的偉人基業。

    即使是齊桓公的一匡天下,又怎能和持守遼闊的天下相比?于是以仁愛去化育百姓,以賢明把天下治理。

    向鬼神致以虔誠,對朝廷竭盡恭敬。

    將淳厚的教化傳布到百姓,保持世世代代長久太平。”大將軍何進听說邊讓的才華和名聲,想召用他,擔心他不來,就假說商議軍中事情征召邊讓。

    邊讓來到後,何進讓他暫任令史。

    何進以禮節召見邊讓。

    邊讓善于應對,精于辭令,當時滿堂的賓客,沒有不羨慕他的風采的。

    何進府中屬官孔融、王朗都置備名帖拜訪邊讓。

    議郎蔡邕非常敬重邊讓,認焉邊讓應當擔任很高的職位,就向何進舉薦邊讓說︰臣考慮將軍府剛剛設立,需要廣泛選拔杰出有才的人,德高望重的白發老臣,都是朝廷的謀士。

    即使是文王的闢雍聚集了操行純潔的賢士,周朝王庭濟濟多士,也不能超過。

    臣私下見令史陳留人邊讓,上天賜給他超群出眾的才能,明察事理,賢德有智。

    童年很早失去父親,沒有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等到進了學舍,就接受重要的典籍。

    剛剛涉獵各經,就能抓住根本,知曉經義,給他傳授經典的人不能回答他的問題,章句之學趕不上他的思想。

    他心里靈通,天性博達,口才善辮,長于論說。

    不合乎禮的他不去做,不合乎法的他不去說。

    要是處在大家見解猜疑不一,需要判定猜疑和準確分別的時候,邊讓就會多方引證經典,綜合參考法度,使眾人都寂然無聲,沒有人能勝遇他的看法。

    要是邊讓生在唐堯、虞舜時候,也就僅次于“八元”和“八凱”,要是趕上仲尼時候,也就在顏回和冉求之後,這豈是一般的平庸之輩!品位名聲,也應當超出一般人。

    若是隨著一般人往上升,這不能彰明才能卓異者具有的很高價值,昭示有獨特的知人之明。

    書傳上說︰“拿容得下牛的鼎來煮雞,湯多了就會淡得役法吃,湯少了就會干焦煮不熟。”這是說有大才的人派了小用場,本來就有不適合的地方。

    我私下感到憂憤,奇怪這樣的寶鼎沒有放進祭祀用的純色牛及不和五味的肉汁,而長期煎煮割下的碎肉。

    希望賢明的將軍回頭加以留意,稍稍加以采納,進用邊讓掌管機要的職務,讓他施展其能力。

    如果因為他的年齡而覺得不合適,那麼,顏回就不可能排列在德行的第一位,子奇最終不會有治理柬阿的功績。

    只要能勝任事情,古今都是一個道理。

    邊讓後來由于才能杰出被提拔,多次升遷,被派出擔任九江太守,他不認為自己有才能。

    初平年間,朝廷大亂,邊讓辭去官職回到家鄉。

    邊讓自恃有才氣,不向曹操屈服,說了很多輕視侮辱曹操的言論。

    建安中期,邊讓的同鄉有人向曹操構陷邊讓,曹操要郡守前去殺了邊讓。

    邊讓的文章很多都遣失了。

    酈炎,字文勝,範陽人,是酈貪其的後代。

    酈炎有文才,懂得樂律,談吐敏捷,很多人佩服他有才能、有條理。

    靈帝時,州郡召用他,他都不去。

    他很有志向氣節,他寫了兩首詩,其詩說︰寬闊的大道平坦又漫長,逼窄的道路狹小又迫促。

    有著很長的羽翼不會棲息在卑下的地方,能夠走得很遠的雙腳步履不會拘礙。

    伸展我凌雲的翅膀,放開這一雙千里腳。

    高超卓異勝遇人間的奔馳,飄忽之間有誰能夠追趕?賢明與愚蠢豈有固定的種類,因為人的天性所稟有清有濁。

    富貴的人自有人記載于典籍,貧賤的人不可能留名于圖書。

    通達和閉隔要是取決于自己,有志之士就無需問卜。

    陳平傲然于鄉里,韓信垂釣在河灣。

    晟終成為治理天下的人,享受這萬鍾的俸祿。

    美好的聲名流傳千年,成就的功名重于山岳。

    靈芝長在河中的沙洲,隨著巨大的波濤搖動。

    蘭華為何這麼晚繁榮,凜冽的寒霜又摧毀它的枝葉。

    可哀這兩種芳草,不能在泰山上面生長。

    文采質樸為道所崇奉,遭逢明時能施展而被稱道。

    絳侯與灌嬰把持朝政,認為賈誼推崇浮華。

    有賢德才能的人遭貶抑不用,遠遠地被打發到劑南的長沙。

    懷抱美玉乘跨游龍似的駿馬,卻遇不到伯樂與卞和。

    怎麼能夠再得孑L仲尼,為世人條列四科!酈炎後來患瘋病精神失常。

    他天性孝順,遇到母親去世,瘋病發作非常厲害。

    妻子岡g剛分娩受驚嚇而死,妻子家中的人提起訴訟,酈炎被關進監獄。

    酈炎發病不能公堂對質,結果在熹平六年死在獄中,當時二十八歲。

    尚書盧植為他寫了誅文和贊頌,以彰明他的美德。

    侯瑾,字子瑜,敦煌人。

    他從小失去父親,家中貧寒,跟著同宗的人生活。

    他生性酷愛學習,經常靠受雇為人打工謀生,晚上回到家他總是點燃木柴來讀書。

    他經常按照禮來自我修養,是點燃木柴來讀書。

    他經常按照禮來自我修養,次召用他,朝廷以他為有道,用公交車征召他,他都聲稱有病不去。

    他寫了《矯世論》用來勸諫當世的人。

    後來他搬進山中,靜心思考寫書。

    由于他不為世人所知,所以他寫了《應賓難》以寄托自己的思想。

    他又查考《漢記》中所寫的中興以後的事情,寫了三十篇《皇德傳》,流傳于世。

    其它所寫的幾十篇雜文,大都亡佚。

    河西一帶的人都敬重他的才華而不敢稱呼他的名字,都稱他焉侯君。

    高彪,字義方,昊郡無錫人。

    高彪家中本來寒微,到他成為儒生,到太學游學。

    他有不同尋常的才學而言辭笨拙。

    他曾經想跟著馬融請教經書要旨,馬融生病,汝能見著,高彪于是將名帖翻過來寫了一封信給馬融︰“敬奉佩服您的風雅名聲,到現在有許多年了,所以沒有等人介紹就到您的門上拜見,希望能看到您的恩寵榮光,表達自己的至誠心願。

    沒想到您遇到生病,關起門來不見客。

    從前周公旦父親是周文王,哥哥是周武王,官爵為九命上公,主宰華夏,但周公仍然禮賢下士,降低身份接待一般百姓,所以周朝的道德昌盛,天下的人都歸附于德政。

    您現在養病,對士人傲慢,所以自然這麼做。”馬融看到信覺得慚愧,追趕高彪,向他道歉,請他回來,但高彪徑去不理。

    後來郡府舉薦他為孝廉,經書考試高彪得了第一名,被朝廷任命為郎中,在柬觀校理書籍。

    高彪多次上奏詩賦、頌和奇妙文章,藉其它事情諷喻規勸皇上,靈帝對他刮目相看。

    當時京兆人第五永擔任督軍御史,朝廷派他督察幽州,百官在長樂觀舉行盛大宴會,為他餞行,議郎蔡邕等人都做了詩,惟獨高彪窮了一篇勸誡的文章︰“文武之道將要墜落的時候,上天就會派來才能出眾的大臣,整頓我朝廷的綱紀,理正這不敬的狀況。

    古代有才德的人,一旦從戎就忘掉自身。

    表明其果敢堅毅,崇尚勇猛威武。

    呂尚年齡七十,勇氣居三軍之首。

    詩人歌頌呂尚,說他像鷹鸛一樣勇猛。

    天上有太一帝星,有五將三門;地面存在九種變化,有丘陵山川;人則有計謀,有六奇五間︰總括逭三方面的事情,而向眾人詢訪計策。

    不要說自己有能耐,一定要訪求賢明的人,淮陰侯那麼勇武,還尊廣武君為師。

    周公是偉大的聖人,石碚是純正的大臣,用威法克制了愛心,用道義處死了親人。

    不要認為時事艱險,就不修正自身;不要認為沒有人了解自己的奧誠。

    忘卻富貴,能保存福祿。

    違背正道,投合時尚,也就役什麼可以觀賞的。

    您的先人具有高尚的節操,先人的做法可以長期遵守。

    心中銘記這告誡,終身以此勸勉自己。”蔡邕等人非常贊賞高彪的文章,認為沒有人超過他。

    後來高彪調任外黃令,皇帝吩咐高彪的同僚們都去送行,在上束門給他餞行,下詔書要東觀畫了高彪的像來鼓勵從學的人。

    高彪上任以後,用仁德施政,上書舉薦外黃縣人申徒蟠等人。

    高彪在任上病逝,他寫的文章大都亡佚。

    高彪的兒子高岱,也出名。

    張超,字子並,河閑鄭縣人,是留侯張良的後代。

    張超有文才。

    靈帝時,他跟隨車騎將軍朱y征討黃巾軍,擔任別部司馬。

    他寫的賦、頌、碑文、薦、檄、箋、書、謁文、嘲,一共有十九篇。

    張超又擅長寫草書,與同時代的人相比,精妙絕倫,世人都傳揚他的草書。

    稱衡,字正平,平原般縣人。

    彌衡從小有才善辯,但他意氣用事,剛強傲岸,喜歡故違時俗,待人接物傲慢不遜。

    興平年間,彌衡避難到劑州,建安初年,游歷來到許縣。

    他剛到穎川時,就悄悄帶了一個名帖,到了許縣以後沒有什麼人可以去拜訪的,結果名帖上的字都被磨掉了。

    當時剛在許縣建都,有才德的士大夫們從各地來這里相會。

    有人間彌衡說︰“您何不去跟著陳長文、司馬伯達昵?”他回答說︰“我怎麼能跟著以屠牲沽酒為業的人呢!”又問他︰“苟文若、趟稚長怎麼樣?”彌衡說︰“文若可以藉他的容貌給人吊喪,稚長可以讓他掌管做飯招待客人。”襦衡惟獨同魯國人孔融和弘農人楊修要好。

    他經常稱贊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

    其它的人都是庸庸碌碌的人,沒有一個能數得上的。”孔融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

    襦衡剛二十歲,而孔融年已四十,竟然與他結為朋友。

    孔融上書舉薦彌衡說︰臣听說洪水泛濫的時候,天子想著要治理洪水,四處搜求才德杰出的人。

    從前孝武帝繼承皇位,準備光大祖先的事業,訪求有誰能夠弘楊功業,許多有才德的人應聲而至。

    陛下聖明超凡,繼承祖先的基業,但遭遇時運艱難,勤勞謙恭而不敢懈怠。

    那高大的山岳降下神靈,不尋常的人紛紛出現。

    臣私下見未出仕的平原人彌衡,二十四歲,字正平,品質美善,忠貞誠信,才智絕異。

    涉足六藝群害,就登堂入室,看到精奧之處。

    眼楮看一次,口中就能朗誦出來;耳朵稍許听一遍,心中就不會忘掉。

    天性同道相合,他的頭腦就好像有神助一樣。

    桑弘羊心中謀算,張安世暗中記誦,拿彌衡去同他們比較,他們就實在不足為怪了。

    彌衡忠誠果敢,端正坦直,志向和心懷如霜雪一樣潔淨。

    他見到美善的事情就驚喜,看到壞人壞事就好像仇敵。

    任座的高尚行為,史魚的激勵節操,大概都不能超過他。

    幾百只凶猛的烏,不如一只鸚烏。

    如果讓彌衡在朝廷任職,一定有可觀之處。

    馳騁論辯才思,銳氣一並涌出;解決疑難問題,面對敵人而才智有余。

    過去賈誼請求讓自己試著去負責屬國,要求將單于拘系;終軍想拿著長畏的繩子,綁來強大的南越王。

    他們在二十歲年紀意氣激昂,前代的人都贊美他們。

    近來,路粹、嚴象也因有不同尋常的才能被提拔為尚書郎,彌衡應當與他們相同。

    如果使龍能夠在天上的道路飛躍,在天河鼓動羽翼,在紫微旁高揚音聲,光芒俯射彩虹,是玎以表明朝中官署有才德的人很多,使四方的人更加端莊恭敬。

    天上的仙樂,一定有綺麗的景觀;皇帝生活的地方,一定收藏非同一般的珍寶。

    像彌衡這樣的人,不可能得到很多。

    就好似《激楚》和《楊阿》這至極奇妙的樂舞,是從藝的人所貪圖得到的;飛兔和腰褒這馳騁千里的駿馬,是王良、伯樂急于得到的。

    臣等真心實意,怎敢不桌報皇上。

    孔融既然欣賞彌衡的才華,就多次向曹操稱贊描述。

    曹操想見彌衡,而彌衡對曹操一向輕視痛恨,自稱患有瘋癲癥,不肯前來,並且多次說驕縱的話。

    曹操心中憤怒,但由于彌衡的才華有名,不想殺掉他。

    曹操听說彌衡善于敲鼓,就召他擔任掌鼓的佐吏,接著舉行大規模的賓客聚會,考查敲鼓的音聲節奏。

    輪到其它鼓吏時,都要他們脫掉原先的衣服,換上鼓吏戴的帽子和一種暗黃色的薄衣。

    輪到彌衡,彌衡正在用摻撾技法演奏《漁陽曲》,遭著小步走到曹操跟前停住,官吏喝斥彌衡說︰“掌鼓小吏為什麼不改換裝束,竟敢輕率上前?”彌衡答應︰“是。”于是先脫掉近身內衣,而後脫掉其它衣服,裸著身體站著,從容拿遇鼓吏戴的帽子和暗黃色的衣服穿在身上,穿完以後,又接著演奏,敲完而去,臉上並無羞慚的樣子。

    曹操笑著說︰“原本打算羞辱彌衡,反倒讓他羞辱了我。”孔融退下來以後責備彌衡說︰“正平是有大才的人,原該這麼做嗎?”接著說明曹操是真心實意。

    彌衡答應去見曹操。

    孔融又去見曹操,說彌衡患瘋癲癥,現在請求能夠親自道歉。

    曹操很高興,吩咐看門的人只要有客人就通報,等他到很晚的時候。

    襦衡竟然穿著單層的粗布衣服,頭戴粗布頭巾,手中拿著三尺長的木杖,坐茌軍營大門前,拿木杖敲擊地面大罵。

    官吏稟告曹操︰外面有個狂妄的書生,坐在軍營門前,說話忤逆不道,請求將他抓起來治罪。

    曹操發怒,對孔融說︰“彌衡逭小子,我殺他就像殺一只麻雀老鼠罷了。

    考慮此人一向有虛名,遠近的人會認為我不能容他,現在把他送到劉表那里,看看會怎麼樣。”于是派人騎馬送他走。

    彌衡臨上路時,大家為他餞行,預先在城南準備了酒食用具,彼此互相告誡說︰“稱衡悖逆無禮,現在趁著他最後來到,大家都不站起來,挫挫他的銳氣。”等到彌衡來時,眾人沒有一個肯站起來,彌衡坐在地上就號啕大哭。

    大家問他原因,他說︰“坐著的人像墳墓,躺著的是尸體,我在尸體和墳墓之間,能不悲傷嗎!”劉表和劑州的士大夫們原就佩服彌衡的才華名聲,把他當做賓客,對他非常禮敬,文章奏議,一定要彌衡定奪。

    劉表曾經和許多文人一同起草奏章,而且竭盡各人的才思。

    當時彌衡外出,回來見到奏章以後,打開來沒看完,就撕掉扔在地上。

    劉表非常驚愕。

    彌衡于是要來筆和簡牘,一會兒功夾就寫好了,文辭和立論都值得觀賞。

    劉表大為高興,更加器重彌衡。

    後來彌衡又對劉表態度傲慢,劉表恥于不能容下彌衡,因江夏太守黃祖性情急躁,所以將彌衡送給黃祖,黃祖也待他不錯。

    櫚衡為黃祖撰寫公文,輕重疏密,每一樣都很得體。

    黃祖握著他的手說︰“處士,這正好說出我的想法,就像我腹中想說的話。”黃祖的長子黃射擔任章陵太守,尤其同彌衡要好。

    黃射曾經同彌衡一塊游玩,一道讀蔡邕所寫的碑文,黃射很喜歡這篇碑文,回來時懊恨沒有抄寫下來。

    彌衡說︰“我雖然瀏覽了一遍,還能記得住,但中間那塊碑缺了兩個字看不清楚。”接著將碑文寫了出來,黃射派人騎馬去將碑文寫下來,回來同彌衡所寫的核對,與彌衡所寫相同,大家沒有不嘆服的。

    黃射有次舉行大規模的賓客聚會,有人獻上鸚鵡,黃射舉起杯子對稱衡說︰“請先生寫首賦,讓嘉賓們高興高興。”彌衡拿過筆一揮而就,文章未作任何增刪改動,文采非常華麗。

    後來黃祖在名叫“蒙沖”的戰船上大規模聚會賓客,彌衡出言不遜,黃祖感到慚愧,就呵斥彌衡,彌衡眼楮緊盯著黃祖,又說︰“死老頭子!你說什麼呢?”黃祖大怒,下令要執杖行刑的人帶他出去,準備用刑杖打他,彌衡反而大罵,黃祖惱恨,就下令殺了他。

    黃祖的主簿一向痛悵彌衡,立刻就把他殺了。

    黃射赤著雙腳趕來相救,但設來得及。

    黃祖對此也很後悔,于是加以厚葬。

    彌衡當時二十六歲,他的文章大都散佚。

    贊曰︰感情和心志一旦啟動,所寫的辭章可貴。

    情發于內而流于外,不用雕琢,無需華美。

    不同的情狀具有相同的事體,相同的聲音又表現不同的特質。

    讀來華麗而有法度,可以長期照知浮華而又文辭多余的文章。


如果你對後漢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後漢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