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論語 泰伯第八

類別︰子部 作者︰宋•錢時 書名︰融堂四書管見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周大王之長子。知幼弟季歷之子昌,有聖德,遂與次弟仲雍之荊蠻。于是立季歷傳國,至昌是為文王。三讓,先儒謂固讓也。或曰荊蠻一也,文身斷發示不立二也,並仲雍而去之三也。其跡不著,故無得而稱。)

    泰伯讓國而直曰讓天下,何哉?泰伯知季歷之有子矣,殆非讓國也。民無得而稱之,此所以為至德歟,非吾聖人萬世無稱矣。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絲里切〕,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古卯切〕。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葸,畏懼貌。絞,急切也。君子,謂在上之人。興,起也。偷,薄也。)

    恭慎勇直,皆德也。無禮以節之,則未免有弊。雖然篤于親,不遺于故舊,又風俗之樞機。而禮之所以為禮者也,風移俗易,禮制行焉,則四者之弊去矣。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音扶〕!小子!”(啟,開也。詩小F篇。戰戰,恐懼。兢兢,戒謹。臨深,恐墜;履冰,恐陷也。)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豈特身體發膚之不敢毀傷也哉。戰戰兢兢,臨深履薄,平時所以戒謹恐懼而不敢須臾離者,其所全者大矣。啟手啟足而曰知免,學者毋徒曰手足雲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去聲下同〕暴慢矣;正顏色,斯近〔去聲〕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氏,名捷。問,問疾也。將死言善,謙辭也。貴,重也。暴,粗厲也。慢,放肆也。信,實也。辭,言語。氣,聲氣也。鄙,幾陋也。倍與背同,謂背理也。籩,竹豆。豆,木豆。)

    動容貌便須遠暴慢,正顏色便須近信,出辭氣便須遠鄙倍。三個斯字甚緊切,有不可須臾離之意。且要識所以遠暴慢,所以近信,所以遠鄙倍者,其實安在?非是臨時逐項旋整頓過也。君子切身日用,在此三事,器物之末,則有攸司。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校,計校也。吾友,先儒謂顏淵。詳味昔者二字,當是追述于既亡之後也。)

    所有者,忘不恥于問也。所得者,內不耀于外也。所樂者,天不競于物也。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平聲〕?君子人也。”(與,疑辭。也,決辭。)

    輔遺托國而不能不變于危疑之際者,多矣。必也處大變,定大難,節操凜然不可撓奪,然後為君子也。伊周而下,如諸葛孔明,當得可以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弘,寬大也。毅,剛立有守也。道,猶行也。)

    範圍無外,本未始不弘,剛健不息,本未始不毅,意起念動。始蔽始虧,隘矣,不弘矣。始回始撓,餒矣,不毅矣。斷斷曰不可以不弘毅,所以勉學者用力于仁也。任重道遠而下,特發揮其旨,以明不可不勉者如此耳。樂以忘憂,何重何輕,老將至而不知,何遠何近。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三百篇無邪之旨,抑揚諷詠,足以感發人心,油然興起,故興于詩。禮者,人心之大閑,天則之不可逾者,故立于禮。樂所以養人心之和,使無非僻之侵,故成于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豈不欲使知哉。蠢蠢群愚,其蔽已甚,雖欲使知之而不可得耳。斯言,所以嘆惜之也。

    子曰︰“好〔去聲〕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尚勇而惡貧,必自為亂。疾惡而已甚,必致其亂。安分有容,則無二者之患矣。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驕,矜夸。吝,鄙嗇也。)

    驕則易于自滿,吝則梏于自私,二者拒善之藩籬也。才愈美,病愈深,其它何足觀哉。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禾之實。)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谷,學之成實,時也。斯道無窮。夫子豈責成于三年者哉。所以甚言其不易得,以勉進後學耳。得後方實,未得皆虛。

    子曰︰“篤信好〔去聲〕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賢遍切〕,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乾初九文言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不是確乎不可拔,如何做得上面許多事?好學而信之篤,守道而死不變,確乎不可拔之謂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出位而思,只是不安分。與畔官離次者,其失均也。

    子曰︰“師摯〔音至〕之始,關雎〔七余切〕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師摯,魯樂師,名摯也。)

    師摯之始豈雅頌,未得其所之時乎,何獨關雎之洋洋也。不然則因摯之適齊,追感疇昔而嘆耳。

    子曰︰“狂而不直,侗〔音通〕而不願,6恍牛 岵恢  印!保 保 拗 病T福 骱褚病# 弈 病#br />
    書稱九德交濟其偏,聖人所以施教也。既狂而又不直,既無知而又不願,既無能而又多詐,聖人且奈何哉。故曰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此知及之,後仁守工夫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況悠悠自恕者乎。玩“如不及”三字,如何斯須懈?得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正此不及之謂。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去聲〕焉。”

    微動縴毫意念,便與了純德孔明。無體無方,巍巍天下我何與也。故舜不以為泰,禹行其所無事。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唯,猶獨也。則,法也。蕩蕩,無際畔也。煥,光明也。)

    天之所以大者,何如堯之所以則者。何在宜乎,莫得而名狀也。範圍無外,變化無方,事業文章光輝發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去聲〕。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五人,禹、稷、契、皋陶、益。亂,或作v,古治字也。十人,周公旦、召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婦人,邑姜也。)

    斯指武王時也。舜有五人,武王有十人。故曰唐虞之際,于斯為盛。然且邑姜預焉,此其為才,豈易得者乎。以服事殷,乃文王之德。而夫子特書于武王之後,其指微矣。

    子曰︰“禹,吾無間〔去聲〕然矣。菲〔音匪〕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音弗〕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呼域切〕。禹,吾無間然矣。”(菲,薄也。黻,蔽膝也,以韋為之;冕,冠也,皆祭服。溝洫,田間水道也。)

    間,如“連得間矣”之間。無間者,無罅之可議也。才有一毫之私,便有一毫之間。


如果你對融堂四書管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融堂四書管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