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字卷之九 助字總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馬建忠 書名︰馬氏文通

    凡虛字用以結煞實字與句讀者,曰助字。

    文心雕龍章句雲︰‘「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送末」雲者,即結煞實字與句讀之謂也。故古人謂助字為語已之辭,所以別于連字為句端之辭也。泰西文字,原于切音,故因聲以見意,凡一切動字之尾音,則隨語氣而為之變。古希臘與拉丁文,其動字有變至六七十次而尾音各不同者。今其方言變法,各自不同,而以英文為最簡。惟其動字之有變,故無助字一門。助字者,華文所獨,所以濟夫動字不變之窮。

    字以達意。意之實處,自有動、靜諸字寫之。其虛處,若語氣之輕重,口吻之疑似,動、靜之字無是也,則惟有助字傳之。

    助字所傳之語氣有二︰曰信,曰疑。故助字有傳信者,有傳疑者。二者固不足以概助字之用,而大較則然矣。傳信助字,為「也」「矣」「耳」「已」等字,決辭也。傳疑助字,為「乎」「哉」「耶」「歟」等字,詰詞也。古籍中參用「兮」「些」「只」「且」諸字,然皆用為有韻之文,而非所施于古文辭也,故不載。

    助字中惟「也」「矣」兩字最習用,而為用各別。「也」字所以助論斷之辭氣;「矣」字惟以助敘說之辭氣。故凡句意之為當然者,「也」字結之;已然者,「矣」字結之。所謂當然者,決是非,斷可否耳。所謂已然者,陳其事,必其效而已。凡此皆以為句也,而末始言讀。茲先引經籍中諸句有「也」「矣」兩字並用者,以明其所以各別之說,而後分疏焉。

    論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堂」乃已見者,故煞「矣」字。室之未入,夫子斷之,故煞「也」字。

    又季氏︰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語」「聞」在昔,「矣」字煞之。其人未見,斷自于今,「也」字煞之。

    又憲問︰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而或仁,事之可有者也,尾以「矣」字。小人而仁,理之所必無也,斷以「也」字。

    又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武之盡美,已見者也,故結以「矣」字。而韶之盡善與武之未盡善,一是一非,乃定論于目前也,故煞以「也」字。

    孟離上︰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天下之溺,已見者也,煞「矣」字。不援之詰,詰其故也,煞「也」字。

    禮中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行與不明,已知之事,結「矣」字,賢、知之過,愚、不肖之不及,斷其故也,結「也」字。至「不行也」與「不明也」兩「也」字煞讀,不在此例。

    莊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所好者道」,決其是也,故煞「也」字。「進乎技」者,言已造之境也,故煞「矣」字。

    左桓八︰天去其疾矣,隨未可克也。

    周語︰火朝覿矣,道不可行。

    吳語︰夫差將死,使人說于子胥曰︰‘使死者無知則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見員也?’

    史李廣列傳︰中石沒矢,視之石也。他日射之,終不能入矣。

    又信陵君列傳︰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

    又刺客列傳︰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

    漢蕭望之傳︰敞備衣二十余年,嘗聞人贖矣,未聞盜賊起也。

    三國諸葛亮傳︰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韓原鬼︰曰︰‘有形而無聲者,物之有矣,土石是也。有聲而無形者,物有之矣,風霆是也。’——所引諸句,凡決事物之已然者,皆煞「矣」字。凡決其當然者,皆煞「也」字。

    左傳成公十六年雲︰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于中軍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一節,凡句述所見之事者,煞「矣」字;凡答其事之所為者,煞「也」字。夫然,「也」「矣」一字之所別,其大較如是也。


如果你對馬氏文通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馬氏文通》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