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二十八、氣郁脅痛論

類別︰子部 作者︰明•孫一奎 書名︰醫旨緒餘

    或問治氣郁脅痛,有謂達之者,有謂瀉之者,于達、瀉二字,還有說否?生生子曰:脅者,肝之部分,又足少陽經所行之地,此經多有余,《經》曰:“東方實。”丹溪曰:“氣有余,便是火。”

    《內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蓋人于日用之間,不能恬淡虛無,而純合乎天和;惟不能恬淡虛無而合乎天和,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則生郁,郁久則生火,壅遏經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至于痛極而涌吐酸水者,猶洪範所謂曲直作酸,乃肝膽之咎征也。《經》曰:“木郁則達之。”啟玄子謂吐之令其條達,此固一說也。然于“達之”之義,猶有所未盡焉。達,是通達之達,非獨止于吐也。木郁于下,以柴胡、川芎之類升而發之,以順其挺然之性,正所謂因曲而為之直,又謂從其性而升之,皆達之之義也。仲景小柴胡湯,治少陽脅痛,以柴胡為君,得其旨矣。《經》曰:“有余者瀉之。”今肝實而脅痛,固宜瀉之矣。本草列青皮、香附、黃連、白芍、柴胡、川芎之類,均為瀉肝之劑,苟不擇而用之,吾未見得志也。何者?夫青皮、香附,瀉氣之沖逆者也;黃連、白芍,瀉血之沸騰者也。《經》曰:“上者抑之”,為其當下而不下,故用此辛酸苦寒之劑,以泄其沖逆沸騰之勢,使之降下,以致于平而已,此正治法也,群皆識其為瀉也。至若柴胡、川芎之所以為瀉者,則異乎是也。蓋柴胡、川芎,升發肝膽之清氣者也。《經》曰:“下者舉之”,為其當升而不升,故用此辛甘苦平之味,于陰中提陽,以扶其直遂不屈之性,使之上升,以復其常,是清陽升而濁陰降也,正前所謂木郁則達之之意,此從治法也,群皆未識其所以為瀉也。《經》曰:輕者正治,重者從治。又曰: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又曰:“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過者,謂郁實而為火也。折之者,為裁之也;畏者,如木郁之病,用辛散屬金之藥,而排闥其紛伙,剪伐其猖獗,以致于中和,乃撥亂反正之意也。此皆識陰陽升降之理,順逆之勢,有如是耳。噫!苟為醫而不明陰陽升降之理,順逆之勢,則用藥安能識其正哉!且夫人與天地相流通者也,即舉肝而言之,在天為雷,在方為東,在時為春,在五行為木,在人為肝,運動之氣,皆相參焉。故張子和曰:膽與三焦尋火治,肝與包絡都無異。丹溪曰:此指龍雷之火而言也,在人以肝膽應之。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彼陽氣久伏,壅遏于九地之下,則品物為之潛藏,當其升發之際,必轟然迅烈,大發聲震,驚于天關之外,然後品物咸亨,此勢也,理也。今木郁之病,亦近之,木郁于下,則春升之令不行,以故痛而猛,猛而吐,吐而愈者,亦均此勢也,均此理也。知夫此,則凡造物之所以有升降順逆者,皆得以遂其正矣,于用藥乎何有。


如果你對醫旨緒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旨緒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