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十六、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類別︰子部 作者︰明•高武 書名︰針灸節要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少陰之原出于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

    滑氏曰︰肺之原太淵至腎之原太,見靈樞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淵,心之俞大陵,肝之俞太沖,脾之俞太白,腎之俞太,膀胱之俞束骨,過于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于丘墟為原,胃之俞陷谷,過于沖陽為原,三焦之俞中渚,過于陽池為原,小腸之俞後,過于腕骨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于合谷為原,蓋五藏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或曰︰靈樞以大陵為心之原,難經亦然,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諸家針灸書,並以大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按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歧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兌骨之端也。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又第二篇曰︰心出于中沖,溜于勞宮,注于大陵,行于間使,入于曲澤,手少陰也。(按中沖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又素問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立已。

    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主五藏俞惟有心包經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

    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滑氏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系于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

    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于五藏六府也。通行三氣。

    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上達至于中焦,中焦受水谷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于上焦也。所以原為三焦之尊號,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于是而取之,宜哉,拔萃雲︰本經原穴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而內針,吸則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王海藏曰︰假令針肝經病了,于本經原穴亦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于本經原穴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于本經原穴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畢,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凡此十二原,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藏六府有病,皆取其原。

    六十七難曰︰五藏募皆在陰而俞在陽,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滑氏曰︰募與俞,五藏空穴之總名也。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在背為陽,則為之俞,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于此也。俞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于彼也。五藏募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陷中,心之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本五藏俞在背,行足太陽之經,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旁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藏府腹背,氣相通應。

    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針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按經言行陽行陰,是必然者,而滑注則言有時,似或然也。似非經旨也。)


如果你對針灸節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針灸節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