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佐以取之

類別︰子部 作者︰清•江之蘭 書名︰醫津筏

    陽虛而見陽熱之癥,此是真火無根而脫出也。陰虛而見陽熱之癥,此陰虛陽無所附而然也。陽盛而見陰寒之癥,陽盛拒陰也。陰盛而見陽熱之證,陰盛格陽也。四者用藥差訛,死生反掌。

    陽虛陰必走,水無氣以鼓之,不能周流循環,是以走也。故有陽虛失血者,然血本水類,水就下,既無氣運之上行,則當從二陰之竅脫出。今陽虛之血,往往見為吐衄者何也?要知命門火衰之人,真陽脫出,浮游于上,陰血擾亂不寧,亦從而脫出也。海藏雲︰激而為吐血、衄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邪也。其言可想。

    陰陽格拒,藥用反佐,謂之反治可也。至于真寒而見假熱,真熱而見假寒,藥用反佐,其實正治也。

    血脫益氣,是陰虛陽無所附,故不得不先補其陽,然後徐調其陰,此從權之治。尋常陰虛勞瘵,不得以之藉口,而以參耆為家常茶飯。

    熱則生風,雖有虛實之不同,然皆為假象也。只是古方養血清熱之中,而以風藥為佐,此不可不深惟其義。夫風者,肝木之氣,少陽之火系焉,喜條達而惡抑遏,火動風生,失其條達而抑遏也,佐以風藥,以辛利之,而復其性耳。

    黃連、苦參,久服而反熱;附子、干姜,多飲而反寒,雖雲久而增氣,反招見化之尤。究不外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痙證在外,陽病者仰而不能俯;在內,陰病者俯而不能仰,此不易之論也。而海髒附子散方下雲︰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夫頭項強直則非俯而不能仰也。奈何?陰病亦然。意者,陰盛格陽于外,陽經熱盛,故如此。如厥陰經,熱深厥亦深,亦舌卷囊縮,此又是熱乘其本,而陰反走于外也。予曾見頭項強直之證,有與寒涼而隨斃者,蓋未達此理故耳。

    腎者,胃之關,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太勝則開而為消,陰太勝則闔而為水明矣。仲景治水腫,主之以腎氣丸,而治消渴亦然。甯不與陽盛有乖乎?予謂︰此之消是腎中陽虛不能收攝也。此之渴是腎虛引水自救也。俞嘉言謂︰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騰,故渴。均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未必然。

    上虛,固是陽虛,以身半已上同天之陽也。下虛多是陰虛,以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然一陽根于地下,而水出自高原,陽虛則有降無升,或虛之極而真陽脫出,陰虛則有升無降,或虛之極而真陰四射,又不可不進求焉。

    陽中不可無陰者何?無陰則不能降也。陰中不可無陽者何?無陽則不能升也。故目︰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渴而汗出,小便利,大便硬,似不宜更利小便,重傷津液也。然仲景又有宜五苓散者,此蓋通因通用,其小便利乃是熱邪偏滲于小腸,故行乘勢利導之法,如下利之用承氣也。

    燥與濕不兩立之勢,然濕則郁,郁則熱,熱則燥生,有不得不然之理,亦濕位之下,風氣承之,風生燥也。仲景諸黃豬膏發煎,茵陳五苓散,分治氣血分之燥旨哉!

    截瘧劫嗽,本非王道,亦有不能不用。如瘧邪已去八九,胸中有痰癖留戀,其邪斯時不暇,顧其余而直攻其痰,則邪無留戀之處而病自愈。設邪氣方張,則驅邪之未遑,正氣已脫,則補救之未遑,敢用截藥乎?咳嗽邪已去八九,而肺氣虛耗,虛則氣逆,斯時亦不暇顧慮,其邪之未散,而直收澀之收,以止逆澀以固脫,則正氣復而余邪自解。設邪未去八九,而虛邪逆上,敢用劫藥乎?


如果你對醫津筏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津筏》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