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歙硯說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歙硯說

    唐侍讀硯譜雲,二十年前,頗見人用龍尾石硯。求之江南故老,雲昔李後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冠,當時貴之。自李氏亡而石不出,亦有傳至今者。景佑中,校理錢仙芝守歙,始得李氏取石故處。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別道行,自是方能得之。其後縣人病其須索,復溪流如初,石乃中絕。後邑官復改溪流,遵錢公故道。而後所得盡佳石也,遂與端石並行。按圖經龍尾山,在婺源縣長城里。唐開元中葉氏得其地,嘗取石為硯,不見稱於世,故無聞焉。甦易簡硯譜雲,龍尾山石亞于端溪。今雖多故坑,無有石出。環縣皆山也,而石雖出他山,龍尾之肢脈俱得,謂之龍尾。

    自州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谷林莽,盤屈鳥道又三十里;自縣三十里過溪,大嶺重復九十里,並至羅紋山下。   

    自州一百九十里,自縣八十里,並至濟口入山,又七十里至濟源。  

    龍尾山,亦名羅紋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余里,取之不絕。

    眉子坑,在羅紋山之西,從溪下至坑十余丈,坑中無土,深丈余,N二三尺許。

    羅紋里山,在羅紋山後。

    羅紋舊坑,地名寨頭,即錢雲所訪南唐采石故坑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外,臨溪,至冬水涸方能取之,入地丈余,石多金花。

    水蕨坦坑,在羅紋山西北,其理若浪。

    溪頭坑,在金星坑之北五里。

    葉九坑,在溪頭之西百里,亦有眉子,其理慢,與溪頭坑石相上下。

    金星坑,在羅紋山西北,相去四十五丈。

    驢坑,在縣西北七十里,景佑中曹平為令,後王君玉為守,嘉佑中刁為尉,皆取之,其石青中綠暈。

    濟源坑,在縣之正北,三坑相連。

    碧坑,在濟山上,色理青瑩。相去半里,有水步石、大雨點石。十里外,有里山石,青細有金紋花暈,其狀怪不常。

    洞靈岩,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連,石產於岩之左右無定所,色擬端溪,而燥,復多瑕璺。

    J石,出衢州開化縣界,斑若玳瑁然。

    麻石,三尺中硯材,數寸而已,猶玉之在璞也。坑往往在溪澗中,至冬水涸,合三二十人方可興工。每打發一坑,不三數日必雨,雨即坑平鑿穩=掀涔グΓ 督鷚又腥】笳擼 似淥怨笠病M北叵褥粢災欣危 矯庵罨肌

    大抵攻琢貴精,治之不盡工,雖有佳石,亦常硯而已。每得一石,以鐵鑿擊之,候其聲清圓,乃可攻治。度其所宜,然後制樣,須令人捧,不然內諸稻谷中,欲其不實也。甦易簡雲︰“硯有薄如紙者。”以薄為利用雲。

    龍尾石,多產於水中,故極溫潤;性本堅密,扣之其聲清越,婉若玉振,與他石不同;色多蒼黑,亦有青碧者。采人日增,石亦漸少,有得之岩崖中者,色白而燥,殊不入用。

    眉子,色青或紫,短者、簇者如臥蠶,而犀紋立理;長者、N者如虎紋,而松紋從理,其曰︰雁湖e︰,與對眉子,最為精絕。凡九品;   

    雁湖眉子;對眉子;金星眉子;豆眉子;錦蹙眉子;短眉子;長眉子;簇眉子;N眉子。   

    大抵石頑則光滑,而磨墨不快;石則黏墨,而滲漬難滌。唯羅紋理不,細羅紋石不 呶﹤選<甘 罰  

    細羅紋;羅紋;暗細羅紋;松紋羅紋;角浪羅紋;金星羅紋;刷絲羅紋;倒地羅紋;石心羅紋;卵石羅紋;泥漿羅紋;算子羅紋。   

    羅紋者,細者易為磨墨;細羅紋稍堅者,最能發墨。或者以易磨墨為發墨,非也。唯蔡君謨論得其要︰墨在硯中,隨筆旋轉,滌之泮然盡去,此乃石性堅潤,能發起不滯於硯耳。若刷絲、松紋、角浪,皆以其理,易於磨墨;至於金星之類,乃其余事,自有優劣;獨泥漿一品,較之諸石紋理細密,富於溫潤,但多不甚堅實;子羅紋,紋若瓜子羅紋,然此最佳者也,出水波坑中,幸而得之不可期。或取羅紋側為之,甚能亂真。   

    驢坑石,色青綠暈,今不復出,士大夫家間有藏者,亦罕見之。   

    棗心,青潤可愛,中有小斑紋,中廣,上下皆銳,形若棗核,然雖少疵瑕,多失之頑固。   

    唐公《硯錄》雲︰嘗過金陵,於翰林葉道卿處見一硯,方四五寸許,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霽,望暮天,表瑩潔,都無紋理,所謂硯之美者也。雲得於歙,不知出於甚坑,今不復有。   

    里山,一種,金星而慢。   

    水舷金紋,凡十種︰   

    青斑如舞鶴者;如長壽仙人者;如雙鴛鴦者;如枯槎仙人者;如朝霞雲氣者;如湖中寒雁者;如雙魚蹲鴟者;如壺瓶者;如臥蠶者;如斗者。   

    硯以瑩淨為先,小有痕線皆不足甚貴。石病有十︰   

    痕如蚓行跡。

    雞腳,如雞跡,麻石黯色。   

    鳥肫,有痕如木葉,若肉中脞也。   

    浪痕,湯s如布帛紋,作淺深黑色。   

    贅子,如烏豆起礙手,開之多成大璺。   

    搭線,斜紋若斷裂者。   

    黃爛者,土中石皮也。   

    硬線,起手,雖良工不能礪平也。   

    石上有微塵孔者,石之膚也。   

    斷紋,兩不相著。   

    硯之形制不一,古人有以蚌為之者,取其適用而已。舊有古端樣,並世傳晉右軍將軍王逸少端樣,皆外方內若峻阪然,使墨下入水中,至孀質備環蜒心й ゃ=裰 搜其遺法也。或有為硯板、硯鏡之類,微坳其首而已。或直用平石一片,別以器盛水,旋滴入研墨。以此知今人不如古人書字之多耳。


如果你對歙硯說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歙硯說》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