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東北流徑首陽縣西,與別源合,水南出鳥鼠山渭水谷,《尚書•禹貢》所謂渭出鳥鼠者也。《地說》曰︰鳥鼠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東北過同穴枝間,既言其過,明非一山也。又東北流而會于殊源也。渭水東南流徑首陽縣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廣相溪水,次東得共谷水,左則天馬溪水,次南則伯陽谷水,並參差翼注,亂流東南出矣。
東北過襄武縣北,廣陽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東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南徑襄武縣東北,荊頭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鳥鼠山荊谷,東北徑襄武縣故城北。王莽更名相桓,漢護羌校尉溫序行部,為隗囂部將苟宇所拘,餃須自刎處也。其水東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東南,不東北也。又東, 鑫髂先父還齲 本斷邐湎嗇希 繃魅胗諼肌!段褐盡煩疲合濤醵 輳 邐瀋涎裕 筧思 沓シ 捎啵 3シ 叨 紓 追 頻ё陸恚 粽齲 裘褳跏加鐫疲 竦碧 健J 攏 揮樂眨 誚 K燁ㄎ憾 陸 S佷 獾老嗇希 以蜥 臥蟯 闋笞 4臥蜆 易 妓 佷 希 對吹老毓食俏鰲N羥匭 髡度種 賜酢S 吭唬涸矗 忠匾病︰毫櫚壑釁轎迥輳 鷂 習部ゃ3嗤ズ 隹ヅ 匠喙齲 髁 凍潛保 先宋妓 N妓 志凍悄希 盟謁 鑫髂習捕脊齲 繃髯 諼肌N妓 佷 灤舜ㄋ 鑫髂餃謔笊劍 春仙帷 繃饔胝麼 稀K 鑫髂舷 攏 敝琳孟嗇稀1臼艄實籃蛭局危 蠛合} 澇 輳 偷鄯夤 罟 病M蚰甏ㄋ 瞿仙劍 繃髯 S佷 弊 灤舜 S佷 本緞灤訟乇保 督 櫚氐蘭恰罰 習倉 糲匾病F淥 佷 保 洗ㄋ 希 鑫髂仙較攏 碧 彼 佷 弊 諼妓 N妓 佷 段涑竅匚鰨 涑譴ㄋ 胙傘=蛟此 跡 雎共課魃劍 皆春獻 繃 堵共磕希 轡街 共克 S佷 保 鶿 鑫髂杴鶼攏 弊ぐ涑撬 伊鞫 弊ぐ妓 N妓 佷 胛溲舸 S鐘泄爻譴ㄋ 瞿希 渤槍人 霰保 醬 尾鈄ぐ妓 N妓 佷 新涿盼魃蕉 鰨 人 ㄍ騁唬 繃鰨 諼妓 S新涿啪郟 舴胍旃Ц涿牛 窗味 啊=ㄎ涫 輳 挫ㄓ止й 芷竅 喲浚 ヂ移健N妓 月涿哦 梁謁 浚 笥伊 型 W笤蛭溲糲 味 猛撩毆人 慍霰鄙劍 狹魅胛肌S以蛭鹿人 味 泄食竅 味 屑淅鏘 嗝 跋 味 瀉謁 瞿仙健1繃魅胛跡 妓 佷 齪謁 浚 醬 br />
又東過冀縣北,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則溫谷水,導平襄縣南山溫溪,東北流,徑平襄縣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謂平相矣。其水東南流,歷三堆南,又東流南屈,歷黃槐川,梗津渠,冬則輟流,春夏水盛則通川注渭。次則牛谷水,南入渭水。南有長塹谷水,次東有安蒲溪水,次東有衣谷水,並南出朱國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鳴,聲隱隱如雷,有頃止,聞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雞皆鳴,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著崖脅,去地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則有兵,是歲,廣漢鉗子攻死囚,盜庫兵,略吏民,衣繡衣,自號為仙君,黨與漫廣,明年冬伏誅,自歸者三千余人。信而有征矣。其水北徑冀縣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縣之。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鎮戎縣曰冀治,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漢陽郡,城即隗囂稱西伯所居也。後漢馬超之圍冀也,涼州別駕閻伯儉潛出水中,將告急夏侯淵,為超所擒,令告城無救。伯儉曰大軍方至,咸稱萬歲。超怒,數之。伯儉曰︰卿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乎?遂殺之。渭水又東合冀水,水出冀谷,次東有濁谷水,次東有當里溪水,次東有托里水,次東有渠谷水,次東有黃土川水,俱出南山,北徑冀城東,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出岑峽,入新陽川,徑新陽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並出南山。東北入渭水。渭水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右徑瓦亭南。隗囂聞略陽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隴山,東南流,歷瓦亭北,又西南合為一水,謂之瓦亭川。西南流,徑清賓溪北,又西南與黑水合,水出黑城北。西南徑黑城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水東北出隴垂,西南流,歷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水,又有水自西來會,世謂之鹿角口。又南徑阿陽縣故城東。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侵隴右,漢陽長史蓋勛屯阿陽以拒賊,即此城也。其水又南與燕無水合,水源延發東山,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左會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徑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徑成紀縣。故帝大 庖犧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夭水郡縣,王莽之阿陽郡治也。又東,潛源隱發,通入成紀水,東南入瓦亭水。瓦亭水又東南,與受渠水相會,水東出大隴山,西徑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流,歷僵人峽。路側岩上有死人僵尸巒穴,故岫壑取名焉。釋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單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唯無膚發而已。訪其川居之士,雲其鄉中父老作童兒時,已聞其長舊傳此,當是數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與略陽川水合,水出隴山香谷西,西流,右則單溪西注,左則閣川水入焉。其水又西歷蒲池郊,石魯水出東南石魯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歷略陽川,西得破社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並出南山,北流于略陽城東,揚波北注。川水又西徑略陽道故城北,星 瞿仙劍 本 邢勘保 氤恰=ㄎ滸四輳 欣山 挫 爰雷袼 炕キ 踔搖 腋 斐杞 耍 猿致鋇陡 W園裁襝} 畛恰T 級 輳 傻郯瞻捕ㄤ钁 芬暈 裁襝兀 鴯偎率欣鎩4臃 牖}校 Ю髂荊 降潰 諒匝簦 瓜 饗 蓯亟 鵒旱齲 隕敝 蟣F涑牽 笙 怕匝糲藎 ヅ諞怨я ズ 喑恰9 淝捉 戎 呶 牽 雷嬗肜挫 嵊詿恕F淥 猿潛弊 凰 竅 煲怨嗦匝粢病4ㄋ 韉冒籽釗 治韉悶壓人 治韉悶壓任鞔 治韉昧 蠶 肫壓人 希 慍瞿仙椒汕澹 比氪ㄋ 4ㄋ 治髂系盟 蹇冢 炊 悸ジ劍 端 逋ゅ 髂狹鰨 值枚顆 冢 雎ジ劍 抖顆 治 端 逋コ希 鞅弊 伊魑髂希 妒 畔浚 街 潘 髂獻 匝舸 B匝舸ㄋ 治鞅繃魅臚咄ズ M咄ズ 治髂銑魷鄖紫浚 此 K 霰鄙劍 繳嫌信 挫簟b音酥 螅 械叟 涎桑 衽┤ 室印F淥 狹鰨 く咄ズ 咄ズ 治髂暇斷鄖紫毓食嵌 希 悍獯蠛樺婉脊濤 罟 W允 創蔚孟後∠ 蔚媒鷙謁 值靡碩枷 壇鱟笥遙 尾釹噯搿M咄ズ 佷 蝦習慘拇 冢 炊 齪 齲 鞅繃骼 乃 獢@舸ㄋ 幔 街 ☉艚弧S治韉煤五創ㄋ 治韉寐蘚核 遠 蔽髂獻 乃 R乃 治 斷鄖紫嗇希 髯く咄ズ M咄ズ 佷 希 麼蠡 人 佷 希 謎劾鏘 佷 昧 人 猿黿 南浚 く咄ズ S佷 銑魴卵糲浚 籮侗諏 銎浼洌 街 卵粞濾 佷 獻 諼家病 br />
又東過上邦縣,渭水東歷縣北 山之陰,流徑固嶺東北,東南流,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佩眾溪,南流注于渭。渭水東南與神澗水合。《開山圖》所謂靈泉池也,俗名之為萬石灣。淵深不測,實為靈異,先後漫游者,多罹其斃。渭水又東南,得歷泉水,水北出歷泉溪,東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南,出橋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澗聲流,總成一川,東歷當亭川,即當亭縣洽也。左則當亭水,右則曾席水注之。又東與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東歷大弁川,東南流注于藉水。藉水又東南流,與竹嶺水合,水出南山竹嶺,二源同瀉,東北入籍水。藉水又東北徑上邦縣,左佩四水︰東會佔溪水,次東有大魯谷水,次東得小魯谷水,次東有楊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藉水右帶四水,竹嶺東得亂石溪水,次東得木門谷水,次東得羅城溪水,次東得山谷水,皆導源南山,北流入籍水。藉水又東,黃瓜水注之,其水發源黃爪西谷,東流徑黃爪縣北,又東,清溪白水左右夾注。又東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歷澗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黃瓜水。黃爪水又東北歷赤谷,咸歸于藉。藉水又東,得毛泉谷水,又東徑上邦城南,得核泉水,並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魎 桑 魷匚鞅邊山,翼帶眾流,積以成溪,東流南屈,徑上邦縣故城西,側城南出。上邦,故邦戎國也。秦武公十年,伐 縣之,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其鄉居悉以板蓋屋,《詩》所謂西戎板屋也,魎 幟獻 逅 !渡膠> 吩唬哼山, 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謂是水也。藉水又東得陽谷水,又得宕谷水,並自南山北入于藉。藉水又東合段溪水,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合藉水。藉水又東入于渭。渭水又歷橋亭南,而徑綿諸縣東,與東亭水合,亦謂之為橋水也,清水又或為通稱矣。水源東發小隴山,眾川瀉注,統成一水,西入東亭川.為東亭水,與小祗、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並出,東南差池瀉注。又有埋蒲水,翼帶二川,與延水並西南注東亭水。東亭水又西,右則嘆溝水,次西得宕谷水,水出東南,二溪西北流,注東亭川。東亭川水,右則溫谷水,出小隴山,又西,莎谷水出南山莎溪,西南注東亭川水。東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水導源東北隴山,二源俱發,西南出隴口,合成一水,西南流,歷細野峽,徑清池谷,又徑清水縣故城東。王莽之識睦縣矣。其水西南合東亭川,自下亦通謂之清水矣。又徑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東北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歷三泉合成一水,而歷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自是矣。秦水西徑降隴縣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隴山,合而西南流,徑降隴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歷隴川,徑六盤口,過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謂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引納眾流,合以成溪。水星會,謂之小羌水。西南流,左則長谷水西南注之,右則東部水東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清水又西南得綿諸水口,其水導源西北綿諸溪,東南有長思水,北出長思溪,南入綿諸水。又東南,歷綿諸道故城北,東南入清水。清水東南注渭。渭水又東南合涇谷水,水出西南徑谷之山,東北流,與橫水合,水出東南橫谷。西北徑橫水壙,又西北入涇谷水。亂流西北,出涇谷峽,又西北,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皇甫謐雲生壽丘,丘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注涇谷水。涇谷水又西北,白城溪東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東注白城水。啟城水又東北入涇谷水。涇谷水又東北,歷董亭下。楊難當使兄子保宗鎮董亭,即是亭也。其水東北流注于渭。《山海經》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渭,是也。渭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水出刑馬之山伯陽谷。北流,白水出東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陽水。伯陽水又西北歷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渭水又東歷大利,又東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馬山,北歷平作,西北徑苗谷,屈而東徑伯陽城南,謂之伯陽川。蓋李耳西入,往徑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東南流,眾川瀉浪,雁次鳴注,左則伯陽東溪水注之,次東得望松水,次東得毛六溪水,次東得皮周谷水,次東得黃杜東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則明谷水,次東得丘谷水,次東得丘谷東溪水,次東有鉗岩谷水,並出南山,東北注渭。渭水又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徑南由縣南,東與楚水合,世所謂長蛇水。水出F縣之數歷山也。南流,徑長蛇戍東。魏和平三年築,徙諸流民以遏隴寇。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闞 以是水為F水焉。渭水又東,F汗二水入焉。余按諸地志,F水出濟縣西北,闞 《十三州志》與此同,復以F水為龍魚水,蓋以其津流徑通,而更攝其通稱矣。渭水東入散關。《抱樸子•神仙傳》曰︰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候氣,知真人將有西游者,遇老子,強令之著書,耳不得已,為著《道》、《德》二經,謂之《老子》書也。有老子廟。干寶《搜神記》雲︰老子將西入關,關令尹喜好道之士,睹真人當西,乃要之途也。皇甫士安《高士傳》雲︰老子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以官隱,為周守藏室史,積八十余年,好無名接,而世莫知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適周見老聃。然幽王失道,平王東遷,關以捍移,人以職徒,尹喜候氣,非此明矣。往徑所由,茲焉或可。渭水又東徑西武功北,俗以為散關城,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蜀口棧道近山,無他豪,易高者是也。渭水又與I水合,水出周道谷北,徑武都故道縣之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縣有怒特祠,《列異傳》曰︰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雲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代之,樹瘡隨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猶不斷,疲士一人,傷足不能去,臥樹下,聞鬼相與言曰︰勞攻戰乎?其一曰足為勞矣。又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乃默無言,臥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隨所所以灰跋,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其水又東北歷大散關而入渭水也。渭水又東南,右合南山五溪水,夾澗流注之。又東過陳倉縣西。
縣有陳倉山,山上有陳寶雞鳴祠。昔秦文公感伯陽之言,游獵于陳倉,遇之于此阪,得若石焉,其色如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來也自東南,暉暉聲若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黃帝孫、舜妻盲冢祠。有羽陽宮,秦武王起。應劭曰︰縣氏陳山。姚睦曰︰黃帝都陳言在此。榮氏《開山圖注》曰︰伏犧生成紀,徙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成,諸葛亮圍之。亮使昭鄉人靳祥說之,不下。亮以數萬攻昭千余人,以雲梯、沖車、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還。今研水對亮城,是與昭相御處也。陳倉水出于陳倉山下,東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東與綏陽溪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綏陽溪,北屆陳倉,入渭。故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渭水又東徑郁夷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有F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東觀漢記》曰︰隗囂圍來歙于略陽。世祖詔曰︰桃花水出,船皆至郁夷,陳倉分部而進者也。F水入焉。水出F縣之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爾雅》曰︰水決之澤為F。F之為名,實兼斯舉。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岩嶂高險,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恩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采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自下亦通謂之龍魚川。川水東徑F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獵F田,因遂都其地,是也。又東歷澤,亂流為一。右得白龍泉,泉徑五尺,源穴奮通。淪漪四泄,東北流,注于F。F水又東,會一水,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三峰霞舉,疊秀雲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地理志》曰︰吳山在縣西,古文以為F山也。《國語》所謂西虞矣。山下石穴,廣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懸波側注,p`震蕩,發源成川,北流注于F。自水會上下,咸謂之為龍魚川。F水又東南,徑 麋縣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恥王莽之征,而遁跡于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況為侯國矣。F水東南歷慈山,東南徑郁夷縣[北],平陽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 之平陽亭也。城北有《漢 州刺史趙融碑》,靈帝建安元年立。F水又東流,注于渭。渭水之右, 溪水注之。水出南山茲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呂氏春秋》所謂太公釣茲泉也。今人謂之丸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跡罕交。東南隅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也。其投竿跽餌,兩膝遺跡猶存,是有 溪之稱也。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維堆城七十里。渭水又東徑積石原,即北原也。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司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亮必爭北原而屯,遂先據之。亮至,果不得上。渭水又東徑五丈原北。《魏氏春秋》曰︰諸葛亮據渭水南原,司馬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屯此原,與懿相御。渭水又東徑 縣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輔都尉治。《魏氏春秋》,諸葛亮寇 ,司馬懿據 拒亮,即此縣也。渭水又東徑 塢南。《漢獻帝傳》曰︰董卓發卒築 塢,高與長安城等,積谷為三十年儲,自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其愚如此。
【 譯文】
渭水發源于隴西郡首陽縣渭谷亭南邊的鳥鼠山,
渭水發源于首陽縣首陽山的渭首亭南谷,首陽山在鳥鼠山西北。首陽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叫渭源城,渭水就發源在這里。渭水由三個源頭合流而成,往東北流經首陽縣西,又與另匕個源頭匯合。這個源頭出自南邊的鳥鼠山渭水谷,就是《 尚書• 禹聲》 所說的渭水發源于鳥鼠山。《 地說》 說︰鳥鼠山是同穴山的主脈。渭水發源于其間,往東北流過同穴山支脈之間。既然說流過,顯然就不是一座山了。又往東北流,與另一個源頭匯合。渭水往東南流過首陽縣南,在右邊匯合了封溪水,稍南,匯合了廣相溪水;稍東,匯合了共谷水;左邊又有了天馬水;稍南,有伯陽谷水。諸水參差地從兩旁注入,亂流奔向東南。
往東北流過襄武縣北邊,
廣陽水發源于西山,由兩個源頭合流成為一水,往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流經襄武縣東北,有荊頭川水注入,荊頭川水發源于襄武西南的鳥鼠山荊谷,往東北流經襄武縣老城北邊,王莽改名為相桓。漢護羌校尉溫序視察下屬,被魄囂部將苟宇所扣留,就在此處餃須自則。此水往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總是往東南流,而不是流向東北的。又往東流,有某水注入。棠水發源于西南的雀富谷,往東北流經襄武縣南,往東北注入渭水。《 魏志》 說,咸熙二年(265 )襄武縣上書說,有巨人出現,身長三丈余,足跡長三尺二寸,滿頭白發,身穿黃色單衣,戴著黃頭巾,拄杖呼叫了幾聲民王,方才說道︰如今天下會太平了,到十二月,天位就此永遠終結,要由晉朝來繼承了。于是就廢魏而奉晉。又往東流過源道縣南邊,
渭水右邊有岑溪水,接著是同水,都從左邊注入;接著有過水,從右邊注入。渭水又往東南流經源道縣老城西。從前秦孝公西征,殺了戎族的源王。應劭說︰源是戎族的都邑。漢靈帝中平五年(188 ) ,分地設立南安郡。赤亭水發源于該郡東山的赤谷,往西流過城北,往南注入渭水。渭水又流經城南,接納了粟水。粟水發源于西南的安都谷,往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東流,新興川水發源于西南的鳥鼠山,兩條水源匯合後,流經東北與彰川匯合。彰川發源于西南方的溪下,往東北流到彰縣南邊。彰縣原屬故道候尉治所,後漢時立為縣。永元元年(89 ) ,和帝將彰縣封給耿秉,立為侯國。萬年川水發源于南山,往東北流,注入彰川;又往東北流,注入新興川。又往東北流經新興縣北。按《 晉書• 地道記》 ,新興縣是南安郡的屬縣,水又往東北流,與南川水匯合。南川水發源于西南山下,往東北流與北水匯合;又往東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經武城縣西,有武城川水注入。武城川水源出鹿部的西山,兩條水源匯合後,往東北流經鹿部南,也叫鹿部水。又往東北流,昌丘水發源于西南的丘崗下,往東北注入武城水,然後往東北亂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進入武陽川,又有關城川水自南而來,安城谷水自北而來,錯落地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三府谷水注入,三府谷水源出落門西山,往東流,三水合為一流後,往東北注入渭水。水邊有個落門聚。從前馮異攻打落門,沒有攻下就死了。建武十年(34 ) ,來款又去攻打,俘獲魄囂的兒子魄純,平定了隴右。渭水從落門往東流到黑水峽,左右兩邊有六條水注入︰左邊有武陽溪水,稍東又接納了土門谷水,兩條水都發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邊則有溫谷水,稍東有故城溪水,稍東有間里溪水 又名習溪,稍東有黑水,都發源于南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經黑水峽而出,流過冀川。又往東流過冀縣北邊,
渭水從黑水峽到岑峽之間,南北兩邊共有十一條水注入。北面有溫谷水,導源于平襄縣南山的溫溪,往東北流經平襄縣老城南邊。平襄就是舊時的襄戎邑,王莽稱為平相。此水往南流過三堆南;又東流南轉,流入黃槐川。水道梗塞不暢,冬季斷流,春夏水大時才能暢通,注入渭水。接著是牛谷水,南流注入渭水。南面有長塹谷水,稍東有安蒲溪水,稍東有衣谷水,都發源于南方的朱圍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敲自會發響,鼓響就有戰事。漢成帝鴻嘉三年(前18 ) ,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行發響,聲音隱隱有如雷鳴,響了一陣才停止。這聲音一直傳到平襄,遠達二百四十里,連野雞都叫起來。大石長一丈三尺,寬度和厚度約略相等。它擱在懸崖裂隙間,離地百余丈,民間俗稱石鼓,石鼓發聲就有戰事。那年廣漢鉗子攻打監獄,劫走死刑犯,盜竊武器庫里的兵器,劫掠官民。他身穿繡花衣服,自稱仙君,黨羽眾多,次年冬天被正法,自首的三千余人。可見傳說不但可信,而且確實應驗了。水往北流經冀縣城北。秦武公十年(前688 ) ,討伐冀戎,在那里設縣,這里也是舊時天水郡的治所。王莽改郡名為鎮戎,縣名叫冀治。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 ) ,改名為漢陽郡,郡城就是魄囂自封為西伯時所居的地方。後漢時馬超圍攻冀城,涼州別駕閻伯儉潛水出去,打算去向夏侯淵告急,結果被馬超所俘,要他回去報告城已無人救援。、伯儉說︰大軍正要來到,大家都歡呼慶賀。馬‘超發怒責罵他,伯儉說︰您想叫長者口出不義的話嗎?于是馬超就把他殺了。渭水又往東流,與冀水匯合。冀水發源于冀谷。稍東有濁谷水,稍東有當里溪水,稍東有托里水,稍東有渠谷水,稍東有黃土川水 諸水都發源于南山,往北流經冀城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穿過岑峽出山,進入新陽川,流經新陽下城南;發源于南山的溪谷水和赤篙水,往東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匯合了新陽崖水 就是隴水,發源于東北方的隴山。水往西流,右邊流經瓦亭南。魄囂听說略陽失守,就派牛邯去守瓦亭,就是此亭。另一條水也發源于隴山,往東南流經瓦亭北面,又往西南流,匯合為一水,叫瓦亭川。瓦亭川往西南流經清賓溪北面,又往西南流,與黑水匯合。黑水發源于黑城北面,往西南流,經黑城西面,往西南流,有莫吾南川水注入。莫吾南川水發源于東北方的隴垂,往西南流過黑城,往南注入黑水。黑水往西南穿過懸鏡峽流出,又往西南注入瓦亭水。又有諧水從西邊流來相匯合,人們把匯流處稱為鹿角口。瓦亭水又往南流,經過阿陽縣老城東邊。中平元年(184 )北地羌胡與邊章侵犯隴右,漢陽長史蓋勛駐兵于阿陽,抵抗敵兵,就是此城。瓦亭水又往南流,與燕無水匯合,燕無水源頭遠出于東山,往西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南流,左邊與方城川匯合,往西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南流,經過成紀縣東邊,流過長離川,稱為長離水,右邊與成紀水匯合。成紀水發源于西北的當亭川,東經破石峽流出,水流就斷了。舊水道東經成紀縣,漢時立為天水郡。古代帝王太峰、厄犧就降生在這里。成紀縣是王莽阿陽郡的治所。又往東,地下的伏流又冒出來了,通入成紀水,往東南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與受渠水匯合。受渠水發源于東方的大隴山,往西流經受渠亭北邊,又往西南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穿過僵人峽。路旁岩上一個山洞里有人死後成為僵尸,所以峽谷以僵人為名。下馬一直朝山洞攀登約百余初,石徑彎彎曲曲,勉強可容一人通行。僵尸倚著洞壁,尸骸還完好,只是沒有皮膚頭發而已。訪間在水邊居住的人,說是鄉中老人小時就早已听到長輩說起了。那麼僵尸應當是數百年前的骸骨了。瓦亭水又往西南流,與略陽川水匯合。略陽川水發源于隴山香谷西,往西流,右邊有單溪往西注入,左邊有閣川水流進來。水又往西流,經蒲池郊,發源于東南方石魯溪的石魯水,往西北注入。水又往西流經略陽川,往西流接納了破社谷水,稍西又接納了平相谷水,又西接納了金里谷水,又西接納了南室水,又西接納了蹄谷水 諸水都發源于南山,北流到略陽城東,揚著輕波往北注入川水。川水又往西流,經過略陽道老城北面,堅渠水發源于南山,往北流經堅峽北面,流入城中。建武八年(32 ) ,中郎將來款與祭遵部下護軍王忠、右輔將軍朱寵,率領二千人,都持著刀斧,從安民縣去到楊城。安民縣是元始二年(2 ) ,平帝撤廢安定淖沱苑後所立,當時修建官署和街市里巷。他們從番須、回中砍掉樹木,開闢了一條到略陽的山路,對魄囂的守將金梁等發起夜襲,把他們都殺了。佔領了此城。魄囂听說略陽失陷就調動了所有的軍隊去進攻來款,並決水灌城。光武帝親自領兵去援救,魄囂逃往西城,世祖與來款在此會師。堡渠水從城北注入川中,一水分成兩條,大概就是魄囂攔河引水淹略陽城時形成的。川水往西流,接納了白楊泉;又往西流,接納了蒲谷水;又往西流,接納了蒲谷西川;又往西流,接納了龍尾溪水,與蒲谷水匯合。諸水都發源于南山,清流飛濺,往北注入川水。川水又往西南流,就到水洛口。此口的水源出東方的隴山,西經水洛亭,往西南流,又到犢奴水口。此口的水發源于隴山,往西流過犢奴川,又往西流經水洛亭南,往西北注入川水,亂流往西南穿過石門峽,稱為石門水,往西南注入略陽川。略陽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西南流出顯親峽,有石宕水注入。石宕水發源于北山,山上有女蝸祠。厄羲以後有女蝸,與神農合稱三皇。水往南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經過顯親縣老城東南,漢時將該縣封給大鴻腫竇固,立為侯國。從石宕以下,接著有蝦蟆溪水,接著有金黑水,接著又有宜都溪水,都是從左右兩邊流來,參差地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匯合于安夷溪川口,安夷溪水源出東邊的胡谷,往西北流經夷水川,與東陽川水匯合,匯流處叫取陽交。又往西流,匯合了何宕川水;又往西流,匯合了羅漢水 二水都從東北流來,往西南注入夷水。夷水又往西流過顯親縣南,往西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大華谷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折里溪水;又往東流,接納了六谷水 諸水都發源于附近峽谷的急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東南流出新陽峽,兩邊崖岸陡峭如壁,水流經過其間,稱為新陽崖水;又往東南注入渭水。
又往東流過上邦縣,
渭水往東流,經過上卦縣北面的卦山北麓,流經固嶺東北,往東南流,有發源于北山的蘭渠川水,帶同諸溪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往東南流,與神澗水匯合,就是《 開山圖》 所謂的靈泉池,俗名萬石灣,深不可測,非常靈異,先後有不少游人在這里淹死。渭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歷泉水,歷泉水發源于北邊的歷泉溪,往東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莆流,從橋亭西邊流出;又往南流,就到藉水口。此口的水發源于西山,成百條山澗水涂涂流瀉,匯集成一條山溪,往東流經當亭川,當亭縣的治所就在這里。左邊有當亭水,右邊有曾席水注入。又往東流,與大棄川水匯合,川水發源于西山,二源匯合後,東經大棄川,往東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南流,與竹嶺水匯合。竹嶺水發源于南山竹嶺,二源同流,往東北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北流經上卦縣,左邊流來四條水︰往東先匯合了佔溪水,稍東有大魯谷水,稍東是小魯谷水,稍東有楊反谷水 諸水都從北山流來,注入藉水。藉水右邊也流來四條水︰在竹嶺東,匯合了亂石溪水,稍東有木門谷水,稍東有羅城溪水,稍東有山谷水,都發源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流,有黃瓜水注入。黃瓜水發源于黃瓜西谷,往東流經黃瓜縣北;又往東流,清溪和白水從左右兩邊注入。又往東北流,大旱谷水發源于南邊的旱溪,經山澗北流,溪流透逸長流,一同注入黃瓜水。黃瓜水又往東北流,穿過赤谷,都匯集于藉水。藉水又往東流,接納了毛泉谷水;又往東流經上卦城南,接納了竅泉水 二水都發源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就是洋水。北有檬水注入。檬水發源于上卦縣西北的卦山,兩邊匯合了許多澗水,匯集成為溪流,東流南轉,流經上卦縣老城西,傍著城邊往南流出上卦縣境。七卦就是古時的圭隊是個戎族小國。秦武公十年(前688 )伐卦,設置為縣,是舊天水郡的治所。這里有五城相連接,北城中有湖水,湖中曾出現過白龍,隨著就是一陣風雨,所以漢武帝元鼎三年,把它改名為天水郡。郡中鄉間的民房都用木板蓋成,就是《 詩經》 里的所謂西戎板屋。檬水又南流注入藉水。《 山海經》 說︰圭卜山,壕水就發源在這里,南流注入洋水,指的就是此水。藉水又往東流,接納了陽谷水,又接納了宕谷水,都從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東流,匯合了段溪水。段溪水發源于西南方的馬門溪,往東北流,匯合于藉水。藉水又往東流,注入渭水。渭水又經過橋亭南,流經綿諸縣東邊,與東亭水匯合,又稱橋水,清水或者也是通稱。水源出自東方的小隴山,諸澗流瀉,合成一水,往西流入東亭川,就是東亭水,與小抵、大抵二水匯合。又往西北流,接納了南神谷水。這三條水都發源于東南方,參差錯落地流瀉著。又有埋蒲水,帶著側翼的兩條川流,與延水一同往西南注入東亭水。東亭水又往西流,右邊有嘆溝水,稍西又有鞠谷水,發源于東南方,二溪都往西北流,注入東亭川。東亭川水的右邊,有溫谷水發源于小隴山;又西,有莎谷水發源于南山莎溪,往西南注入東亭川水。東亭川水又往西流,到了清水口。清水發源于東北方的隴山,兩個源頭齊發,往西南流出隴口,匯合成為一條水,往西南流經細野峽,流過清池谷,又流過清水縣老城東,這就是王莽的識睦縣。水往西南流,與東亭川匯合,自此以下也通稱為清水了。又流經清水城南邊,又往西流與秦水匯合。秦水發源于東北大隴山的秦谷,兩個源頭齊發,經過三泉匯合成一條,流過秦川。秦川舊時有秦亭,是秦仲所封的地方,秦的國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秦水往西流過降隴縣老城南邊,又往西南流,與發源于隴山的自亥水和松多水匯合,往西南流過降隴城北面,又往西南注入秦水。秦水又往西南流,穿過隴川,流經六架口,流過清水城,往西南注入清水。清水上下游一帶都叫秦川。又往西流,有羌水注入。羌水就發源于羌谷,接納了眾多的澗水,匯合成一條溪流,又有偕水注入。汾水稱為小羌水。羌水往西南流,左有長谷水往西南注入,右有東部水往東南注入。羌水又往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西南流,就到綿諸水口。綿諸水發源于西北的綿諸溪,往東南流,與長思水匯合。長思水發源于北方的長思溪,南流注入綿諸水。又往東南流經綿諸道老城北邊,往東南注入清水。清水往東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流,匯合了徑谷水。徑谷水發源于西南方的徑谷之山,往東北流,與橫水匯合。橫水發源于東南方的橫谷,往西北流經橫水擴,又往西北流,注入徑谷水,然後往西北亂流,穿過徑谷峽流出。又往西北流,有軒轅谷水注入。軒轅谷水發源于南山的軒轅溪。南安姚瞻認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卦城東七十里的軒轅谷。皇甫謐說︰黃帝生于壽丘,丘在魯東門北面。不知哪個說法正確。軒轅谷水北流注入徑谷水。徑谷水又往西北流,有白城溪往東北流,白娥泉西來,東注白城水,白城水又往東北流注入徑谷水。徑谷水又往東北流過董亭下。楊難當派他哥哥的兒子保宗鎮守董亭,就是此亭。水往東北流,注入渭水。《 山海經》 說︰徑谷之山是徑水的發源地,往東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有伯陽谷水注入。伯陽谷水發源于刑馬之山的伯陽谷,往北流,有白水發源于東南的白水溪,往西北注入伯陽水。伯陽水又往西北穿過山谷,匯集諸澗水流,往北注入渭水。渭水又東經大利,又往東南流,有苗谷水注入。苗谷水南發源于刑馬山,往北流經平作西北,穿過苗谷,折向東邊流經伯陽城南,稱為伯陽川。李耳(字伯陽)西行,沿途所經的山峰、原野、山谷,往往都留有他的名字。渭水往東南流,許多河流帶著滾滾的波浪奔瀉,依次潺潺注入︰左邊先有伯陽東溪水注入,稍東有望松水,稍東有毛六溪水,稍東有皮周谷水,稍東有黃杜東溪水 諸水都發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邊有明谷水,稍東有丘谷水,稍東有丘谷東溪水,稍東有鉗岩谷水 諸水都發源于南山,往東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從石門流出,流過小隴山,流經南由縣南邊,往東與楚水匯合。楚水,世人稱為長蛇水,發源于濟縣數歷山,往南流過長蛇戍東。這個這防城堡是魏和平三年(462 )所築,把流民遷到這里,以阻擋隴寇的進犯。楚水又往南流,注入渭水。闡馴以為這條水就是濟水。渭水又往東流,有沂水和汗水注入。我按各種地理書籍,濟水發源于沂縣西北。闡馳《 十三州志》 也持同樣的說法,又以為濟水就是龍魚水,都是因諸水干流、支流相通,于是就兼有通稱了。渭水往東流,進入散關。《 抱撲子• 神仙傳》 說︰老子西行出關,關令尹喜望氣,知道將有真人西游,踫到老子,就留住他非要他著書。李耳不得已,為他著了《 道德二經》 ,稱為《 老子書》 。那里還有老子廟。干寶《 搜神記》 說︰老子將西行入關,關令尹喜是個好道的人,看到真人要來西方了,于是就在路上強留住他。皇甫士安《 高士傳》 說︰老子在周朝做柱下史的官,到周衰微以後,就借做官而隱居。他在周做藏室史一連八十余年,追求無名,重修煉接納,世人都不知道他是真人。到周景王十年(前535 ) ,孔子剛十七歲,就往周去見老聘。但幽王無道,平王東遷,關址因所守衛疆域的改變而改變了,人也因職務的關系而調動了,尹喜望氣顯然不在這里;但老子經過這里倒還是可能的。渭水又往東流過西武功北,民間叫做散關城,卻弄錯了。褚少孫先生于是說︰武功是扶風西部邊境的小城。谷口蜀棧道近處的山峰,再也沒有別的大山比它們更高的了。渭水又與扦水匯合。扦水發源于周道谷,往北流過武都故道縣老城西,王莽改名為善治。故道縣有怒特祠。《 列異傳》 說︰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說是祠中神原是南山的大梓樹。從前秦文公二十七年(前739 )砍過這棵大樹,但樹上傷口隨砍隨合。于是秦文公派了四十人持斧去砍,還是砍不斷。有個人砍得精疲力盡,腳受了傷,走不動了,就躺在樹下,听到鬼和樹神在談話。一個間道︰這一仗打得夠累了吧?一個說︰夠累的了。又說︰秦公一定會干到底,不肯就此罷休的。一個回答道︰他又能把我怎樣呢?又問道︰拿火紅的灰把你圍起來又如何?樹神于是沉默無言了。躺在樹下的人把听到的話報告文公,文公就叫伐木人都穿上紅衣,一邊砍,一邊拿灰圍上,樹就被砍斷了,變成一條牛跳到水里去,所以秦給樹神立祠。扦水又往東北流過大散關,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南流,在右邊匯合了南山五溪水。溪水在山澗兩邊奔流,注入渭水。
又往東流過陳倉縣西。
陳倉縣有陳倉山,山上有陳寶雞鳴祠。從前秦文公因听了伯陽的話而心動,到陳倉去打獵,就在山坡上得到一塊寶石,顏色就像肝一樣。他回來後把它當作寶物供奉起來,所以叫陳寶。石頭是從東南方來的,光輝熠熠,聲如雷鳴,野雞也都叫起來,所以叫雞鳴神。《 地理志》 說︰有上公、明星、黃帝孫及舜妻盲的墳墓和祠堂;還有羽陽宮,是秦武王所建。應劭說︰陳倉縣因陳山而得名。姚睦說︰黃帝建都于陳,說是就在這地方。榮氏《 開山圖注》 說︰伏犧生成紀,把治所遷到陳倉,陳倉並非陳國所建。魏明帝派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建成後,諸葛亮包圍了此城。諸葛亮叫郝昭的老鄉靳祥去游說他,但沒有成功,于是就以數萬的兵力去進攻郝昭的千余人,用雲梯、沖車、地道攻城,向城上放箭;郝昭則用火射連石來抵抗。諸葛亮失利,就退兵而回。現在沂水上的對亮城,就是諸葛亮與郝昭對抗的地方。陳倉水發源于陳倉山下,往東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東流,與綏陽溪水匯合。溪水上流承接斜水,斜水從斜谷分流,注入綏陽溪,北流到陳倉,注入渭水。所以諸葛亮《 與兄瑾書》 中說︰有綏陽小谷,雖然山崖極其險峻,溪水縱橫交錯,行軍有很大困難,但從前巡邏守望,來來往往,有要道通向谷內。現在派先頭部隊去修築這條道路,逼向陳倉,就足以牽制敵人的兵勢,使他們不能分兵東進了。渭水又往東流,經過郁夷縣老城南面。《 地理志》 說︰郁夷縣有沂水祠。王莽改名為郁平。《 東觀漢記》 說︰魄囂把來款包圍于略陽,世祖下詔說︰桃花水漲,船架都可通向郁夷、陳倉。可分兵前進。沂水在這里注入渭水。沂水發源于沂縣的蒲谷鄉弦中谷,積成弦蒲蔽。《 爾雅》 說水流積成沼澤叫沂,沂水一名,實際上就兼有這一意義。沂水有兩個源頭,一個出自縣西山,人們稱為小隴山,山高峰險,車馬不通,所以張衡《 四愁詩》 說︰我所想念的人在漢陽,想去依從他,怎奈隴阪太長。水往東北流,穿過山澗,積成深淵,潭水升漲,深不可測,水中有五色魚,民間以為神靈,不敢去捕捉,因而把這條溪流稱為龍魚水;自此以下,也通稱龍魚川。川水往東流經濟縣老城北面。《 史記》 載,秦文公往東邊的沂田去打獵,于是就在那里建都。又往東流過沼澤,亂流合並成一條溪流,右邊接納了白龍泉。泉源口徑五尺,泉水從洞穴中涌出,水波蕩漾四散,往東北流注于濟水。濟水又往東流,匯合了一條溪水,溪水發源于南山西側,俗稱此山為吳山。三座峰巒層迭高起,秀色上與雲霞相接;危崖斜歌著,山頂仿佛靠在一起,望去像要塌下來似的。《 地理志》 說︰吳山在縣西,《 古文》 以為這就是沂山,《 國語》 卻叫虞山。山下石洞寬四尺,高七尺;水從石洞涌出,從懸崖上直瀉而下,轟隆之聲震動山谷。水從源頭下來,成為一條溪流,往北流注入沂水。從兩水匯合處起,上下流都可叫龍魚川。沂水又往東南流,經過瑜糜縣老城南。喻糜就是王莽的扶亭,從前郭象以王莽的征召為恥,避世隱居在這里。建武四年(28 ) ,光武帝將這地方封給耿況,立為侯國。沂水往東南流經慈山,往東南流經郁夷縣平陽舊城南。據《 史記》 ,秦寧公二年(前714 ) ,遷都平陽。徐廣說︰平陽就是舊時郡縣的平陽亭。城北有漢那州刺史趙融碑,是靈帝建安元年(196 )所立。濟水又往東流,注入渭水。渭水右岸,有播溪水注入。播溪水發源于南山茲谷,水從高處流瀉而下,注入溪中。溪中有泉,稱為茲泉。泉水積成深潭,就是《 呂氏春秋》 中所說的太公垂釣處的茲泉。現在人們叫那里的山谷為丸谷,谷中石壁又高又險,幽靜的竹林又深又密,有深林和高山阻隔,人跡很少到這樣的地方。東南角有個石洞,傳說是太公住過的地方。水邊有一塊平坦的岩石,就是太公垂釣處。他放釣竿,跪著裝魚餌,兩膝的印痕還在,所以有播溪之稱。溪水清涼異常,北流十二里注入渭水,這里北距維堆城七十里。渭水又往東流,經過積石原,就是北原。青龍二年(234 ) ,諸葛亮取道斜谷進兵,此時司馬爵屯兵于渭南。雍州刺史郭淮料定諸葛亮必定會奪取北原屯兵,于是先去佔領。諸葛亮到時,果然就上不去了。渭水又往東流,經過五丈原北面。《 魏氏春秋》 說︰諸葛亮佔據了渭水的南原。司馬鼓對諸將說︰諸葛亮若從武功出兵,依山勢轉向東邊,那就是他的膽略了;如果他西上五丈原,諸位就都平安無事了。諸葛亮果然屯兵于五丈原,與司馬鰓相對抗。渭水又往東流,經過郡縣老城南邊。《 地理志》 說︰這是右輔都尉的治所。《 魏氏春秋》 載,諸葛亮侵犯郡,司馬彭據守于郡,抗截諸葛亮,說的就是此縣。渭水又往東流經郡塢以南。《 漢獻帝傳》 說︰董卓調兵去修築郡塢城。築得和長安城一樣高,城內貯糧可供三十年食用。他自己這樣說︰事情如果成功,就可以稱雄于天下;不成功,守住這里也足以安度晚年了。真是愚蠢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