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四十 斤江水

類別︰子部 作者︰酈道元(北魏) 書名︰水經注

    【原文】

    斤江水出交龍編縣,東北至郁林領方縣,東注于郁。

    《地理志》雲︰徑臨塵縣至領方縣,注于郁。

    容容、夜、湛、乘、牛渚、須無、無濡、營進、皇無、地零、侵離、侵離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東至臨塵,入郁。

    無會、重瀨、夫省、無變、由蒲、王都、融、勇外,此皆出日南郡西,東入于海。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轉北也。

    右二十水,從江已南至日南郡也。

    嵩高為中岳,在穎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陰含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合而言之為崧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有少室,東北有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又雲︰山有玉女台,言漢武帝嘗見之,因以名台。

    泰山為東岳,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霍山為南岳,在廬江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雲︰大山宮,小山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岳,在弘農華陰縣西南。

    《古文》之 鍔揭病br />
    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也。

    昔黃帝受丹訣于是山也。

    大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恆山為北岳,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

    大禹鑿其石,夾右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嘗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東C澤縣西南。

    大岳山在河東永安縣。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

    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

    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F山在扶風F縣之西也。

    隴山、終南山、 鍔皆詵齜縹涔ο匚髂弦病br />
    西傾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禹貢》中條山也.

    冢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

    南條山也。

    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

    鄭玄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鳥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似雞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內而鳥外。孔安國曰︰共為雌雄。杜彥達曰︰同穴止宿,養子互相哺食,長大乃止。張晏言不相為牝牡,故因以名山。

    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雲︰山在鄧林東,河所入也。

    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

    縣在姑臧城北三百里,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徑姑臧縣故城西,東北流,水側有靈淵池。王隱《晉書》曰︰漢末,博士躉禿鉈  頗諮⑶  蘢釉唬毫怪莩俏鰨   苯擼 興 諂鵪瀋稀V廖杭紋街校 渫 靨趺  鷓 幔 謨詿巳 L 靨釧  炱鵜怕ュ 胙g諳嗤H 瘁惴  氐加謁梗 視辛樵ㄖ 病T笏 佷 繃 堵沓嵌  羌蔥萃老} 食且病1拘倥 萃勞醵肌N街 沓嗆櫻 佷 庇牒崴 希  齬藐俺竅攏 渫ゅ 怪 巍!兜乩矸縊準恰吩唬漢何淶墼 啡輳 撓涸渙怪藎 雲浣鸚校 戀睪 構室病Gㄓ詡劍 闃未恕M躋督欏吩唬毫怪縈辛危 試晃粵恰D媳逼呃錚  魅錚 拘倥 病<罷攀現 讕右玻 衷鮒某牽 涓髑E劍  侵吃骯 喚參涑。 背侵吃骯 恍淦裕 雜泄 睢V諧悄謐魎氖憊  娼謨渦遙  沙俏 濉=軸橄嗤   擰4笊曬俚罟鄹螅 社滄筆危 庵邢囊病F淥 喑潛繃鰨  沓嗆印︰鈾 佷 保 褰  胙桑 滓轡街  褰  病K 齬藐俺嵌  鞅繃髯 沓嗆印︰鈾 鐘氤シ  希  齬藐岸T次縣,王莽之播德也。西北歷黃沙阜,而東北流注馬城河,又東北徑宣成縣故城南,又東北徑平澤、晏然二亭東,又東北徑武威縣故城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渾邪玉殺休屠王,以其眾置武威縣,武威郡治。王莽更名張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屆此水流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俗謂之為西海;一水又東徑百五十里入豬野,世謂之東海,通謂之都野矣。

    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合黎山也。

    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尚書》所謂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也。亦言出鐘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徑日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言動火之事,發疾經年,放不敢輕近耳。流沙又徑浮渚,歷壑市之國,又徑于鳥山之東,朝雲國西,歷昆山西南,出于過瀛之山。《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徑夏後開之東,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歷員丘不死山之西,入于南海。

    三危山在躉拖嗇稀br />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里,在鳥鼠山西,即《尚書》所謂竄三苗于三危也。《春秋傳》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躉停 毆現菀病V  蔽錚 爻齪霉希 褚蚴現 9現  植 讜率險咭病︰何淶墼 α輳 志迫 茫 掀呃鎘忻成劍 室 簧持菀病br />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則鳴,有常應。

    又雲︰石鼓山有石鼓,于星為河鼓,星動則石鼓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鳴深則殃君王矣。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漢書》以為瀆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

    是山也,谷水出其北林也。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東條山也。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懷璧哭于其下,王後使玉人理之,所謂和氏之玉焉。

    內方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禹貢注》︰章山也。

    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崧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

    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于是得金簡玉字之書。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九江地在長沙下`縣西北。

    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

    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

    敷淺原地在豫章歷陵縣西。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

    《尚書》所謂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也。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于海。震澤在吳縣南五十里。

    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于海。

    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

    縣即王莽之猶亭也。《尚書》殛鯀于羽山,謂是山也。山西有羽淵,禹父之所化,其神為黃熊以入淵矣。故《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羽郊者也。

    陶丘在濟陰定陶縣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渮澤在定陶縣東。

    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

    渮水在山陽湖陸縣南。

    蒙山在太山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在山陽巨野縣東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縣北。

    《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邳,然則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其一在郫縣西南,皆還入江。荊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痰卦諛峽ノ縣北沱。

    《尚書》曰︰導漢水,過三獺!兜廝怠吩唬恆嫠  校 毯狹鰨 ヶ蟊鶘節妗9事砣  Pく跛唷?裝補齲 桃暈 蹋  病P砩餮裕陶擼 鏊 咄粒 慫掛病0礎洞呵鎰蟠 罰何墓  辛輳 斡誥蹋 苑й鈑埂P 哪輳 鉅釉絞τ謖獺6  哪輳 笏韭硎 饈τ謨獺U壓  輳 韭硭e越縊于獺br />
    服虔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杜預亦雲︰本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U陽二縣之間,U水之濱,有南獺 桃印6釗逯 郟  較喟耄 治奚皆闖齟χ  蟯竟羋罰 ┬P傲醭沃 栽誥沽 亟紜!毒 吩七縣北沱,然沱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

    【譯文】

    斤江水發源于交趾郡龍編縣,東北到郁林郡領方縣,東流注人郁水。

    《 地理志》 說︰經過臨塵縣,到領方縣,注入郁水。

    容容水,

    夜水,

    緬水,

    湛水,

    乘水,

    牛者水,

    須無水,

    無濡水,

    營進水,

    皇無水,

    地零水,

    侵離水,

    侵離水發源于廣州晉興郡,此郡是晉太康年代(280 一289 ) 從郁林郡分置的,東流到臨塵縣注入郁水。

    無會水,

    重獺水,

    夫省水,

    無變水,

    由蒲水,

    王都水,

    融水,

    勇外水,

    上列各水,均發源于日南郡西,東流入海。容容水在南部邊疆,其余各水均按次排列于此水之北。

    上列二十水,位于江以南到日南郡。

    篙高是中岳,位于穎川郡陽城縣西北;

    《 春秋說題辭》 說,陰中含陽,所以岩石凝結成山。《 國語》 說,禹封九山,土聚集起來,稱為山。《 爾雅》 說︰大而高的山稱為篙,合起來稱為篙高,分開來稱為二室。西南有少室,東北有太室。《 篙高山記》 說︰山下岩石中有一所石室,據說里面有自然形成的經書,有自然形成的飲食。又說︰山中有玉女台,漢武帝見過,所以稱為玉女台。

    泰山是東岳,位于泰山郡博縣西北;

    五岳中的正宗,帝王在此山封禪,以增高其地位。這里有金的書冊和玉的印章。

    霍山是南岳,位于廬江郡瀚縣西南;

    霍山就是天柱山。《 爾雅》 說︰大山稱為宮,小山稱為霍。《 開山圖》 說︰此山上通神明,下達地府。

    華山是西岳,位于弘農郡華陰縣西南;

    華山就是《 古文尚書》 中的悼物山。

    雷首山位于河東郡蒲阪縣東南;

    砒柱山位于河東郡大陽縣東的黃河中;

    王屋山位于河東郡垣縣東北;

    從前黃帝在此山接受丹訣。

    太行山位于河內郡野王縣西北;

    這是王烈獲得石髓的地方。

    恆山是北岳,位于中山郡上曲陽縣西北;

    喝石山位于遼西郡臨渝縣南的海水之中;

    大禹開鑿此石,阻其右側而接納河水。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登臨。海水向西侵入,長期以後而全山淪入海中,所以說山在海中。

    析城山位于河東郡菠澤縣西南;

    太岳山位于河東郡永安縣;

    壺口山位于河東郡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位于河東郡皮氏縣西;

    梁山位于馮朔郡夏陽縣西北的黃河之上;

    荊山位于馮翔郡懷德縣南;

    岐山位于扶風郡美陽縣西北;

    濟山位于扶風郡濟縣以西;

    隴山、終南山、悖物山,位于扶風郡武功縣西南;

    西傾山位于隴西郡臨挑縣西南;

    西傾山就是《 禹貢》 的中條山。

    蟠家山位于隴西郡氏道縣以南;

    蟠家山就是南條山。

    鳥鼠同穴山位于隴西郡首陽縣西南;

    鄭玄說︰鳥鼠之山有鳥,與鼠共同飛行。它們共同居住之處則是同穴之山,這是兩座山。鳥的名稱叫鴕,和鵬相像而顏色黃黑,鼠像家鼠而尾巴短,它們穿地共居,鼠在內而鳥在外。孔安國說︰雌雄共居。杜彥達說︰同穴居住,產養以後就互相哺育,長大後才中止。張晏說︰雌雄不相混雜,所以稱此山為鳥鼠同穴山。積石山位于隴西郡河關縣西南;

    《 山海經》 說︰此山在鄧林以東,是黃河流入的地方。都野澤位于武威縣東北;

    武威縣在姑減城北三百里,其東北就是休屠澤,《 古文尚書》 稱為豬野。此水上流接姑減武始澤,澤水有兩個源頭,向東北流合成一條河流,經過姑藏縣舊城以西向東北流,水邊有一個靈淵池。王隱《 晉書》 說︰漢朝末年,敦煌人博士侯瑾善于佛學,他對其弟子說,涼州城以西的泉水行將枯竭,當有雙網在此處興建。到了魏嘉平年代(249 ? 254 ) ,武威太守條茂在此興建學校房舍,在此泉上修築雙網,太守把泉水填平,造起門樓,和學校房舍及雙網相對。泉水的源頭遷移到此重發,所以有靈淵這個名稱。澤水又東北流經過馬城以東,這就是休屠縣的舊城,是原來匈奴休屠王的都城。澤水到此稱為馬城河。又東北流與橫水會合,橫水發源于姑減城下,姑減城是武威郡治和涼州州治。《 地理風俗紀》 說︰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雍州改成涼州,因其五行屬金,而土地寒涼的緣故。州治遷到冀,晉朝又把州治遷到這里。王隱《 晉書》 說,涼州形狀像龍,所以叫做臥龍城,此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原是匈奴所修築的。等到張氏到這里世居,又增築了各為一千步的四個城箱,東城種植果樹,名為講武場;北城種植果樹,稱為玄武圃,兩處都有宮殿。中城內修建了一所四時宮,按時按節地供其游賞。把舊城並成五區,二十二門,大街小巷互相溝通。’宮殿樓閣,大加修繕,妝飾得五彩繽紛,和京城皇宮比美。此水從城側北流,注入馬城河。馬城河又東北流,與清澗河會合,世俗也稱它為五澗水,發源于姑減城東,西北流注入馬城河。馬城河又與長泉水會合,長泉水發源于姑減城東的婿次縣,就是王莽的播德縣,西北流經過黃沙阜,再東北流注入馬城河。馬城河又東北流經過宣威縣舊城南,又東北流經過平澤、晏然二亭以東,又東北流經過武威縣舊城以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 ) ,匈奴的渾邪王殺掉了休屠王,他的士民眾人就建置了武威縣,是武威郡的郡治,王莽改名為張掖。《 地理志》 說,谷水發源于姑減南山,北到武威注入海中。到了這里,河流分成兩條,一條北流注入休屠澤,通常叫做西海;一條又東流一百五十里,注入豬野,通常稱為東海,一般也稱為都野。

    合離山位于酒泉郡會水縣東北;

    合離山就是合黎山。

    流沙地在張掖郡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居延縣舊城東北,即《 尚書》 所稱的流沙。其形狀像五日的新月。弱水注入流沙。所謂流沙,就是河流與沙一起漫流。也有說流沙發源于鐘山的,西流遠達西海郡以北的腌峨之山。山上有紅色和白色的石頭,用兩石互相打擊,石上就生水而潤滑。若繼續不斷打擊,水干以後就發火,山上的石頭都燒起來,火勢高達數丈,整日不滅,並發生大黑風。要用流沙之水才能淹滅,石頭就恢復原狀。對于此山發火的事情,因為發生很快,而且常年不熄,所以不敢輕易接近它。流沙又經過浮諸和壑市之國,又經過鳥山以東、朝雲國以西,經過昆山西南,從過流之山流出來。《 大荒西經》 說︰流沙從西南海外出來,經過夏後開以東。夏後開將三個美女獻給天帝,獲得了《 九辯》 和《 九歌》 。流沙又經過員丘不死山,注入南海。

    三危山在敦煌縣南;

    《 山海經》 說︰三危之山,有三只青鳥住在那里。這座山,在鳥鼠山以西,廣圓達百里。《 尚書》 所說的把三苗放逐到三危,就是此山。《 春秋傳》 說︰有允姓的奸邪之人,居住在瓜州。瓜州是地名,杜林說︰古時的瓜州就是敦煌。瓜州的土地出好瓜,是這里的貢物,所以人們稱這里為瓜州。瓜州之戎,為月氏所並,也就是這個瓜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 ,分出酒泉縣的地方置這個縣。縣南七里有鳴沙山,所以也叫沙州。

    朱困山位于天水北、冀城南;

    朱圍山就是冀縣山,山上有石鼓,所以《 開山圖》 稱它天鼓山。中國有災禍時石鼓就鳴,常常得到應驗。又說︰石鼓山有石鼓,與星宿對應,星宿動的時候石鼓就鳴,石鼓鳴的時候中國就有災殃。石鼓鳴聲輕,災殃及于萬物;石鼓鳴聲重,災殃及于君主。

    眠山位于蜀郡渝氏道西;

    就是《 漢書》 所稱的讀山。

    熊耳山位于弘農郡盧氏縣東;

    殷水從此山以北的森林發源。

    荊山位于南郡臨沮縣東北;

    荊山就是東條山,卞和在此山得到一塊美玉,但楚王不加以琢治,卞和抱著美玉在山下哭。楚王後來叫琢玉的人琢治此玉,稱為和氏之玉。

    內方山位于江夏郡竟陵縣東北;

    《 禹貢》 稱為章山。

    大別山在廬江郡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就是篙高;

    桐柏山位于南陽郡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位于江夏郡安陸縣東北;

    衡山位于長沙郡湘南縣南;

    禹治理洪水時,殺了馬在衡山祭祀,因而得到《 金簡玉字之書》 ,對此書進行研究,懂得了治水的道理。

    九江位于長沙郡下雋縣西北;

    雲夢澤位于南郡華容縣東;

    東陵地位于廬江郡金蘭縣西北;

    敷淺原位于豫章郡歷陵縣西;

    彭鑫澤位于豫章郡彭澤縣西北;

    《 尚書》 所說︰彭澤氫已經形成,鴻雁就到這里居住。中江位于丹陽郡蕪湖縣西南,東到會稽郡陽羨縣人海;

    震澤位于吳縣南五十里;

    北江位于毗陵縣北界,東人海;

    蜂陽山位于下邪縣西;

    羽山位于東海郡祝其縣南;

    祝其縣,就是王莽的猶亭。《 尚書》 說︰鯨在羽山被處死刑,就是此山。山的西面有羽淵,是禹的父親鯨所變化的,他的神是一只黃熊,進入了禹淵。所以《 山海經》 說︰洪水滔天,鯨不听帝的命令,在帝的土地上築堤障水,帝命令祝融殺鯨于羽郊。

    陶丘位于濟陰郡定陶縣西南;

    陶丘是再次形成的丘阜。

    渮澤位于定陶縣東界;

    雷澤位于濟陰郡成陽縣西北;

    渮水位于山陽郡湖陸縣南;

    蒙山位于太山郡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位于山陽郡巨野縣東北;

    大鄭地位于河南郡成皋縣北;

    《 爾雅》 說︰山一重稱為邱,所以大任是山名而不是地名。明都澤位于梁郡唯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位于蜀郡泣江縣西南,其一在郭縣西南,都回流人江;荊州,沱水位于南郡枝江縣;二

    三遨地位于南郡郎縣北沱;

    《 尚書》 說︰疏導漢水,經過三灌。《 地說》 說︰河水向東,經過三噬而會合,與大別山山坡接近。所以馬融、鄭玄、王肅、孔安國等,都把三噬作為水名。許慎說︰所謂涯,就是在水邊加土作岸,以讓人止息。根據《 春秋左傳》 文公十六年(前611 ) ,楚軍駐扎在句噬,’以討伐庸國。宣公四年(前605 ) ,楚國的令尹子越帶領部隊到漳途。定公四年(前506 ) ,左司馬戍,在雍噬打敗吳國的部隊。昭公二十三年(前519 ) ,司烏篷越在劫荃自殺。對于這個噬,服虔說是城邑,又說是地方。京相潘和杜預也都說是水中和水邊的地名。現在南陽和清陽二縣之間,清水沿岸有南噬和北噬。對于這個三噬,各學者的說法,在水中和在陸上各居其半,又沒有說出它發源于何山以及經過的路程,只有鄭玄和劉澄之說它在竟陵縣縣界。《 水經》 說,是鄧縣以北的長江支流。但長江的支流很多,卻不能辨明它的位置,論證這個.IW 題的人是有懷疑的。以上是《 禹貢》 山水澤地所在,共六十。


如果你對水經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水經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