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上

類別︰子部 作者︰宋•宋敏求 書名︰春明退朝錄

    國朝宰相︰趙令、盧相、文潞公四十三登庸,寇萊公四十四,王沂公四十五,賈魏公四十八。

    樞密副使︰趙令三十九,寇萊公三十一,晏元獻公三十五,韓魏公三十六。

    參知政事︰甦侍郎易簡三十六,王沂公三十九。

    知制誥︰甦侍郎二十六,王沂公二十七,盧相、楊文公、晏元獻公、宣獻公、今宣徽使王公拱辰皆二十八,夏文莊三十。

    學士︰甦侍郎二十八,晏元獻公、宣徽王公皆三十,宣獻公三十五,王沂公、李邯鄲皆三十六,楊文公、錢子飛皆三十七,盧相、今參政王禹玉皆三十八。

    吳正肅言︰律令有「丁推」,推字不通少壯之意,當是「丁稚」。唐以大帝諱避之,損其點畫雲。

    真宗朝,歲時始賜飲于宰相第,大兩省、待制以上赴,林尚書特以諫議大夫為三司副使亦預焉。既而並諸副使,遂以為常。王太尉主會,唯用太官之膳,少加堂餐。自丁晉公助以家饌,至今踵之。

    天聖七年,玉清宮災,遂罷輔臣為宮觀使,而景靈、會靈、祥源三宮觀以學士、舍人管勾。康定元年,李康靖公罷參知政事,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會靈觀,自後學士皆為提舉。至和初,晏元獻公以舊相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而武臣今致政李少師端願為觀察使,止得管勾祥源觀,自陳于樞府宗袞,宋元憲也。謝眺謂謝安為宗袞。乃加以都管勾,今朝官亦雲提舉,非故事也。

    宗袞嘗言︰「律雲『可從而違,堪供而闕』,亞六經之文也。」

    宋景文言︰「人之屬文,自穩當字,第初思之未至也。」又曰︰「為文是靜中一業爾。」

    本朝置樞密使、副,或置知樞密院、同知院,然使與知院不並置也。熙寧元年,文潞公、呂宣徽為使,而潤州陳丞相自越州召為知院。前一歲,陳丞相為副使,位在呂公之上故也。

    國初,範魯公、王祁公、魏僕射三相罷,趙令獨相,始置參知政事。自是一相或二相,至咸平中,始有呂文穆、李文靖、向文簡三相。又至至和中,文潞公、劉丞相、富鄭公三相。

    太平興國四年,石元懿始以樞密直學士簽書院事。八年,張司空齊賢、王公沔並以諫議大夫同簽書樞密院事。景德三年,馬正惠以檢校太傅、韓公崇訓以檢校太保並簽書樞密院事。治平二年,今郭宣徽為同簽書院事。

    文臣為樞密使,皆帶檢校太尉、太傅兼本官。干興元年,錢文僖以兵部尚書為樞密使,不帶檢校官,有司之失也。

    趙德明歸款,真宗賜以宗姓,然不附屬籍。晁文元草制雲︰「奕世荷殿邦之德,舉宗聯命氏之榮。」寶元二年,元昊叛,詔削屬籍,非也。

    唐太宗自撰鄭元成碑,德宗亦撰段秀實碑。

    本朝太宗撰中令趙公碑。皇中,王侍郎子融守河中還,乃以唐明皇所題裴耀卿碑額上之,仁宗遂御篆賜沂公碑曰旌賢。其後踵之者,懷忠呂許公。顯忠李忠武。旌忠寇萊公。全德元老王太尉。教忠積慶文潞公父洎。親賢李侍中用和。親齊國獻穆公主。旌功曹襄悼。舊學晏元獻。崇儒丁文簡。舊德張鄧公。顯先積慶趙中令子承詔。旌忠懷德張侍中耆。儒賢高文莊。賢範文正。思賢劉丞相沆。清忠王武恭。旌忠元勛狄武襄。忠陳恭公。純孝張文孝。英宗御篆忠規德範宋元憲。上御篆淳德守正呂文穆。大儒元老賈魏公。

    國朝歷三師、三公者,太祖即位,天雄節度符魏王彥卿,自守太尉為太師;定難節度、西平王李中令彝興,自守太傅為太尉;荊南節度、南平王高中令保融,自守太保為太傅。

    趙令以司徒、太保、侍中在中書,以太保、中書令留守西京,又以太師西京養疾。王文正以司空、司徒、太保在中書,以太尉罷為玉清昭應宮使。

    範魯公以司徒在中書,王祁公、薛文惠、呂文穆並以司空在中書,丁晉公、馮魏公、王冀公並以司空、司徒在中書,韓魏公以司空在中書、司徒為節度侍中,曹襄悼、文潞公並以司空為樞密使、侍中,呂文靖罷相,以司徒監修國史,曾魯公以司空為節度、侍中。

    呂許公以太尉致仕,張鄧公、曾魯公並以太傅致仕,陳恭公以司徒致仕,李相P、張相齊賢、章郇公、宋鄭公、富韓公並以司空致仕。

    國朝宰相為僕射,魏公仁浦、趙令、薛文惠、沈恭惠、宋惠安、李文正、呂文穆、呂正惠、李文靖、張司空、王文正、向文簡、王冀公、寇萊公、呂許公、王沂公、賈魏公、陳恭公、韓魏公、文潞公、富鄭公、曾魯公二十二人,樞相為僕射,陳文忠、曹襄悼、張榮僖、王康靖四人,樞密使為僕射,石元懿一人。

    列聖神御殿,始咸平初,真宗令供奉僧元藹寫太宗聖容于啟聖院,後玉清昭應宮範金祖宗像,余多塑像。其殿名,在京曰︰慶基、奉先禪院,奉宣祖。開先、太平興國寺奉太祖。二聖、玉清昭應宮,奉太祖,太宗同殿,見上。永隆、啟聖院,奉太宗,見上。安聖、玉清昭應宮,以下並奉真宗。奉真、景靈宮。崇真、慈孝寺。延聖、萬齡觀。永崇、崇先觀。孝嚴、景靈宮,奉仁宗。英德、景靈宮,奉英宗。在外曰︰章武、楊州建隆寺,以下奉太祖。興元、西京應天院。端命、滁州。帝華、西京應天院,以下奉太宗。統平、太原府。昭孝、西京應天院,以下奉真宗。信武、澶州。集真、華陰雲台觀。又鳳翔太平宮有祖宗神御殿,南京鴻慶宮有三聖神御殿,西京永安縣會聖宮有五聖神御殿,今京師定力院有太祖御像。國初待詔王藹畫。諸後影殿,曰重徽、奉先禪院,奉明德太後,章穆皇後同殿。彰德、慈孝寺,奉章獻太後。廣孝、景靈宮,奉章懿太後。廣愛。萬齡觀,奉章惠太後。

    開寶八年十一月,江南平留,汴水以待李國主舟行。盛寒,河流淺涸,詔所在為壩閘,瀦水以過舟。官吏擊凍督役稍稽,則皆何校,甚者劾■〈自上辛下〉,以次被罰,州縣官降敕而杖之者,凡十余人。

    舊制,將相食邑萬戶,即封國公。王太尉為相,過萬戶,而謙挹不封。慶歷七年,南郊,中外將相唯夏鄭公合萬戶,中書請封英國公。因詔使相未滿萬戶皆得封,于是王康靖封遂國公,章文簡封郇國公,王武恭封冀國公。其後遂以邑封合萬戶者徹國。

    國朝以來,封國公者︰範侍中、魯。王文獻、祁。向侍中拱、譙、秦。靜難節度劉公重進、燕。保大節度趙公贊、。定國節度馮公繼業、梁。張侍中永德、鄧、。張尚書昭、舒、鄭、陳。孟中令昶、秦。王中令彥超、。趙中令、梁、許、陳。呂文穆、蔡、徐、許。寇忠愍、萊。丁秘監、晉。馮文懿、魏。曹襄悼、韓、魯、鄆。王文穆、冀。張榮僖、岐、鄧、徐。呂文靖、申、許。王文正、沂。張文懿、郢、鄧。章文簡、郇。夏文莊、英、鄭。王康靖、遂、鄧。王武恭、祁、冀、魯。賈文元、安、許、魏。陳恭公、英、岐。文侍中、潞。杜正獻、祁。宋元憲、莒、鄭。龐莊敏、穎。韓侍中、儀、、魏。曾侍中、英、兗、魯。富相。祁、鄭、韓。

    太子︰昭成、許王元僖,初恭孝,改。悼獻。周王元。

    諸王︰悼、魏王廷美。懿、魏王德昭。康惠、秦王德芳。恭憲、楚王元佐。恭靖、陳王元。文惠、安王元杰。恭懿、鄧王元 9N蕁 芡踉9 唷 嗤踉 病;塵浮 P。悼穆、豫王昕。悼懿。鄂王羲。

    公主︰恭懿、宣祖女,燕國大長公主,降高懷德。賢肅、太祖女,秦國大長公主,降王承衍。賢靖、太祖女,晉國大長公主,降石保吉。恭惠、太祖女,許國長公主,降魏咸信。初正惠,改。英惠、太宗女,燕國長公主,降吳元︰途病ぎ 諗  蟪エ 鰨 擋褡誶 \菜場ぎ 諗  9エ 鰨 低蹶縈饋4讓鰲ぎ 諗  旯蟪エ 鰨  日醮笫η逶!O啄隆ぎ 諗  牘蟪エ 鰨 道鈄衩恪U鴉場 孀諗  鏊孜 朗浚 徘逍榱檎汛笫ΑW  H首諗  蟪エ 鰨 道鉉狻br />
    宗室︰恭裕、申王德文。康孝、南陽郡王惟吉。安懿、濮王。孝定、相王允弼。榮易、定王允良。恭肅、廣平郡王德隆。思恪、永嘉郡王允迪。懿恭、平陽郡王允升。僖簡、信安郡王允寧。康簡、廣陵郡王德循國公承慶。和懿、定安郡王承簡。恭僖、舒國公承蘊。僖靖、同安郡王惟正。僖穆、丹陽郡王守節。安僖、榮王從式、楚國公從信。安簡、信都郡王德彝。安恭、博平郡王允初。慈惠、申國公德恭。僖安、楚國公守巽。和惠、河東郡王承衍。惠恪、楚國公從古。僖溫、遂寧郡王承範。良靜、魏國公宗懿。恭簡、韓國公宗禮。良、祁國公宗述、吉國公克紹。昭裕、遂國公宗顏。孝、南康郡王世永。恭靜、樂平郡王承亮。康僖、光國公克廣。榮僖、陳國公承錫。恭。昌國公世滋。

    宰相︰文獻、王祁公溥,改文康。宣懿、魏僕射仁浦。忠獻、趙中令普。文惠、薛相居正、陳相堯佐。恭惠、沈相倫。惠安、宋相琪。文貞、李司空P、王太尉旦。貞惠、呂相端。文穆、呂許公蒙正、王冀公欽若。文定、張司空齊賢、李相迪。文靖、李相沆、呂許公夷簡。文簡、畢相士安、向相敏中。忠愍、寇萊公準。文懿、馮魏公拯、張鄧公士遜。文正、王沂公曾。文節、張相知白。章惠、王相隨,改文惠。文憲、章郇公得象,改文簡。元獻、晏公殊。正獻、杜祁公衍。恭、陳相執中。文元、賈魏公昌朝。莊敏、龐穎公籍。元憲。宋鄭公庠。

    樞密使︰元靖、李公崇矩。景襄、楚公昭輔。元懿、石僕射熙載。恭懿、王公繼英。文莊、高公若訥。宣簡、田公況。惠穆。呂公公弼。

    樞密使、相︰武惠、曹侍中彬。文忠、陳僕射堯叟。襄悼、曹侍中利用。榮僖、張侍中耆。文僖、錢公惟演思改。恭毅、楊公崇勛,恭密改。文康、王相晦叔。康靖、王侍中貽永。文莊、夏鄭公竦。武恭。王公德用。

    參知政事︰文懿、郭尚書贄、孫少傅樸。文恭、李公穆。景肅、趙公昌言。康節、辛少傅仲甫。恭肅、溫尚書仲舒。惠獻、王尚書化基。文定、趙右丞安仁、石少師中立。文僖、陳公彭年。康懿、任尚書中正。肅簡、魯公宗道。簡肅、薛公奎。宣獻、先公。文忠、蔡公齊。文肅、盛少傅度、吳公奎。忠憲、韓少傅億。忠穆、王公。康靖、李少傅若谷。文莊、晁公宗U。安簡、王尚書舉正。文正、範公仲淹。正肅、吳公育。文烈、明公鎬。文簡、丁右丞度。康穆、程公戡。文安、王公堯臣。質肅。唐公介。

    樞密副使、知院、同知院︰宣靖、錢鄧州若水。恭質、宋公。景莊、王公嗣宗。貞惠、馬公知節,安惠、周侍郎起、任少傅中師。武穆、曹公瑋。忠獻、範尚書。僖質、趙少師棋。憲成、李侍郎咨。文孝、張左丞觀。文肅、鄭公戩。恭惠、任少師布。威敏、孫公沔。孝肅、包公拯。文恭、胡少師宿。忠簡。王侍郎疇。

    使相︰恭惠、安仲王審琦。元靖、王中令景。貞懿、高中令保融。武烈、石中令守信。莊烈、何中令福進。恭孝、孟中令昶。武穆、高公懷德。忠順、陳公洪進。忠懿、錢中令m。莊武、李侍中繼勛、石公保吉。安僖、錢侍郎惟F。莊惠、宋太師 9N蕁 攀討忻饋V椅洹 罟 搪 N浠蕁ぇ斯 饋V宜唷く豕 浴H倜塴 窆 誶 9 塴 罟 繆 9]搖 釷討杏煤汀N募頡 滔嗔鍘A假搖@罟 蚜痢br />
    文臣︰文安、宋尚書白。文莊、江陵楊公。忠定、張尚書詠。文恭、薛尚書映。忠肅、馬少保亮。文、楊侍郎億。恭惠、李中丞及。文元、晁少傅迥。宣、孫少傅]。康肅、陳公堯咨。章靖、馮侍郎元。宣懿、楊侍郎察。恪、李右丞昭述。景文、宋尚書祁。襄、余尚書靖。恭安、張尚書存。莊、李尚書兌。修懿、錢左丞明逸。懿敏、王尚書素。懿靖。李少師柬之。

    武臣︰溫肅、杜公審肇。恭僖、杜公審瓊。恭惠、杜公審進。武毅、曹公翰、崔公翰。忠武、郭公守文。勤威、馮公守信。和惠、王公昭遠。恭肅、王公承衍。忠惠、吳公元T 蕁 芐沼 N淇怠く豕  N灄病 芄 病V乙恪ぇ砉薄 芄 饋9[  毆 薄P蕁ぉ 艉笪┘謾︰臀摹 罟 衩恪W熾  墓 妗く豕  0慘恪 9 }搖V屹搖 男帳剄。忠隱、葛公懷敏。壯愍、劉公平、任公福。恭壯、高公化。壯定、楊留後景宗。忠恪、曹公琮。密、郭宣徽承。良惠、劉觀察從廣。榮毅、許公懷德。良定、李留後端懿。勤惠。張公孜。

    外戚︰武懿、劉公通。康懷、劉從德。安僖、曹公■〈王巳〉。恭懷、曹公傳。景思。張堯封。

    內臣︰忠肅、劉承規。安簡、王承住Y揖浮 都套 0層   ャY夜⑴く蹺┬搖0操搖ぅ 廝亍Y伊肌 矢 堂鰲A箋  龐籃汀H巽  對 謾V野病 盼┘ Y儀 が煩縲擰が  Y毅  醮釉浮 吮< M  笤恃浴Y野病M跏}搖br />
    任恭惠與呂許公同年進士,而同為博士。恭惠登樞,年耆康。許公時尚為相,嘗所嘆羨,詢其服餌之法,恭惠謝曰︰「不曉養生之術,但中年因讀文選有所悟爾,謂『石韞玉以山輝,水含珠而川媚』也。」許公深以為然。

    父子掌誥,國初至熙寧元年,凡九家︰李文貞、昌武。王兵部、文正。王惠獻、安簡。晁文元、文莊。錢希白、懿。梁翰林、莊肅。呂文靖、仲裕。宣獻公、敏求。甦儀甫。子容。

    咸平六年,並三部為三司使,官輕則為權使公事。慶歷中,葉翰林道卿再總計,止雲「權使」,蓋中書誤也。其後遂分權使與使公事為兩等。

    舍人院每知制誥上事,必設紫褥于庭,面北拜廳,閣長立褥之東北隅,謂之「壓角」。宗袞作掖垣叢志而不解其事。按唐舊書亦無聞焉,惟裴廷裕正陵遺事雲︰「舍人上事,知印宰相當壓角。」則其禮相傳自唐也。予為舍人日,邵興宗入院,不疑為閣長,壓角,時議美之。

    太平興國中,始置譯經院于太平興國寺,延梵學僧翻譯新經。始以光祿卿湯公悅、兵部員外郎張公洎潤色之,後趙文定、楊文公、晁文莊、李尚書維,皆為譯經潤文官。天禧中,宰相丁晉公始為使。天聖三年,又以宰相王冀公為使,自後元宰繼領之,然降麻不入餃。又以參政、樞密為潤文,其事寢重。每歲誕節,必進新經,前兩月,二府皆集,以觀翻譯,謂之「開堂」,亦唐之清流盡在也。前一月,譯經使、潤文官又集,以進新經,謂之「閉堂」。慶歷三年,呂許公罷相,以司徒為譯經潤文使,明年致仕,章郇公代之,自後降麻入餃。

    宗袞嘗曰︰「殘人矜才,逆詐恃明,吾終身不為也。」亦繇唐相崔渙曰︰「抑人以遠謗,吾所不為。」

    予治平初,同判尚書禮部,掌諸處納到廢印極多,率皆無用。按唐舊說,禮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謂之「南宮舍人」,百日內須知制誥。王元之與宋給事詩雲︰「須知百日掌絲綸。」又謂員外郎為「瑞錦窠」。員外郎廳前有大石,諸州府送到廢印,皆于石上碎之。又圖寫祥瑞,亦員外郎廳所掌。令狐楚元和初任禮部員外郎,有詩曰︰「移石幾回敲廢印,開箱何處送新圖」是也。今之廢印,宜準故事碎之。

    唐內人墓,謂之「宮人斜」,四仲遣使者祭之。見唐人文集。

    京師街衢置鼓于小樓之上,以警昏曉。太宗時命張公洎制坊名,列牌于樓上。按唐馬周始建議置鼓,惟兩京有之,後北都亦有鼓,是則京都之制也。二紀以來,不聞街鼓之聲,金吾之職廢矣。

    太常寺,國初以來,皆禁林之長主判,而禮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縟,別建禮儀院,輔臣主判,而兩制為知院。天禧末,罷知院。天聖中,省禮儀院。而寺與禮院事舊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並兼禮儀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唐太常置卿一員,少卿二員,博士四員。祥符中,置博士二員,後加至四員。今若置判寺一員,同判寺二員,則合唐之卿數矣。天聖元年,改同判院為同知院,即博士也。

    太常寺舊在興國坊,今三班院是也。景初,燕侍郎肅判寺,廳事畫寒林屏風,時稱絕筆。其後為判寺好事者竊取之。嘉八年,徙寺于福善坊,其地本開封府納稅所,英宗在藩邸,判宗正寺,建為廨舍。既成而已立為皇子,遂為太常所請焉。

    端拱中,兩掖六舍人,既而田錫罷職,知陳州;頃之,宋貶均州團練副使,王元之商州團練副使。熙寧二年,閣老錢君倚守江寧。明年,予自請出院,李才元、甦子容皆落職,惟吳沖卿權三司使,不供職,閣下無人草制,遂命二直院焉。

    開寶二年,李文貞中書舍人、盧相以知制誥,並命直學士院。六年,知制誥張公澹直學士院。太平興國元年,湯率更悅、徐騎省鉉直學士院,王梓州克正、張侍郎洎直舍人院,四人公皆江南文士也。至熙寧二年,復置舊官。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為太清宮使,次三相皆帶館職,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此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領焉;集賢,次相領焉。三館職,惟修史有職事,而頗以昭文為重,自次相遷首相乃得之。趙令初拜,止獨相,領集賢殿大學士,續兼修國史,久之,方遷昭文館。薛文惠與沈恭惠並相,薛自參政領監修,拜相仍舊,而沈領集賢。畢文簡與寇忠愍並相,而畢領監修,寇領集賢。王太尉獨相,亦止領集賢。近時王章惠、龐莊敏初拜及獨相,悉兼昭文、史二職,非舊制也。

    文臣自使相除樞相,罷節而還舊官。景元年,王沂公自使相帶檢校官,復為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慶歷七年,夏鄭公自使相入樞,仍帶節度使,亦非舊制也。

    太祖、太宗時,文臣為使相,惟趙令一人。真宗時,寇萊公、王冀公二人,節度使李南陽一人。干興後,難遽數矣。

    唐文武參用,袁滋自尚書右丞出華州刺史,召為左金吾大將軍,如是者數人。本朝頗循其制,工部侍郎王公明兼黃州刺史,給事中喬公維岳換海州刺史,三司使、尚書左丞李公士衡換同州觀察使,學士承旨、刑部尚書李公維換相州觀察使,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陳公堯咨換宿州觀察使。如錢鄧州及慶歷初韓、範、龐、王四公,皆換觀察使,以用兵擢之也。龍圖閣直學士馬公季良換秦州防御使,非美遷也。

    武臣換文資者,太宗時,白州刺史錢昱換書監,遷工部侍郎,復換觀察使。

    真宗優待王冀公,景德中,罷參知政事,始置資政殿學士以命之。宰相寇萊公頗抑之,令班翰林之下,乃命為大學士。冀公請鑄印,不許,遂領尚書都省,以都省自有印也。

    後唐明宗以樞密使安重誨不通文義,置端明殿學士,以翰林學士馮道、趙鳳為之,班樞密使之後,食于其院。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也。本朝程侍郎羽為之,後隨殿名改為文明殿學士,李司空P嘗為之。慶歷中,以同永定號,改為紫宸殿學士,丁文簡罷參知政事為之,何右丞郯時為御史,言「紫宸」非人臣所稱,又改為觀文殿學士,未幾賈魏公以使相換僕射,因置大學士處之。仍詔非歷宰相不除。明道中,改承明殿為端明殿。會先公自南都召歸,特置學士,班翰林、資政之下,與舊職名同,而立位異矣。

    唐姚南仲不歷尚書、侍郎,而入省便為僕射。近世鄭文肅、劉丞相、張尚書方平、王宣徽拱辰、滕侍讀甫,皆不歷郎中、員外,而便為諫議大夫,呂給事惠卿、鄧中丞潤甫亦然。

    尚書省二十四司,唐世以事簡者兼學士、舍人。本朝唯重左曹。館職、提點刑獄例得名曹,省府判官、轉運使得名曹,又遷左曹。學士、舍人、待制遷二資,帶史撰,更得優遷。如甦儀甫自刑部員外郎遷禮部郎中,王原叔自工部郎中遷吏部郎中是也。朝官帶史撰亦得優遷,李邯鄲自博士為禮部員外郎,賈魏公自司封員外郎為禮部郎中是也。景中,宋景文修樂書成,遷工部員外郎。慶歷中,呂仲裕、王原叔修崇文總目成,並為工部員外郎。予預修唐書,亦忝此官。又朝選久不磨勘者,郭諫議申錫遷右司員外郎、祖擇之工部員外郎、張修撰問禮部郎中。

    邇英閣,講諷之所也。閣後有隆儒殿,在叢竹中,制度特小。王原叔久在講筵而身品短,同列戲之曰︰「宜為隆儒殿學士。」

    孫之翰言︰太祖一日召對趙中令,出取幽州圖以示之。趙令詳觀,稱嘆曰︰「是必曹翰所為也。」帝曰︰「何以知之?」普對︰「方今將帥材謀無出于翰,此圖非翰,他人不可為也。翰往,必可得幽州。然既得幽州,陛下遣何人代翰?」帝默然,持圖歸內。

    楊庶幾孜言︰胡監旦退居襄陽,大硯以著漢春秋。書成,瘞其硯。每聞大臣名士薨卒,必作傳以紀其善惡,然世不傳。庶幾亦自有所述。

    杜甫終于耒陽,葬之。至元和中,其孫始改葬于鞏縣。元微之為志。而鄭刑部文寶謫官衡州,有經耒陽杜子美墓詩。豈但為志而不克遷,或已遷而故冢尚存耶。

    唐官有定員,闕則補之。後唐長興二年,詔諸州得替節度、防御、團練使、刺史,並令隨常朝官逐日立班。二年,敕免常朝,令五日赴起居。國初尚多前資官,今門儀制尚有見任、前任節度、防御、團練使。

    太宗時,始置磨勘差遣院,後改為審官。真宗時,京朝官四年乃得遷。天聖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外任者不得遷,須至京引對,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許外任歲滿亦遷。時恭謝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並遷者,于是朝士始多。皇明堂覃恩,隔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與上即位,故復用恭謝之例。

    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禮,二府必進官。天聖二年南郊,呂許公懇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每大禮,兩府加恩,功臣、階勛、食邑、實封,內得三種;學士至待制、大兩省,得階勛而下二種;大卿監至少卿監一種,得加食邑;郎中而下至朝、京官一種,階勛而已。

    凡加食邑,宰相千戶,實封四百戶;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戶,實封三百戶;直學士以上,食邑五百戶,實封二百戶;舍人、待制、散尚書至少卿監以上,食邑三百戶,實封一百戶。

    凡食邑三百戶,封縣開國男,五百戶封子,七百戶封伯,千戶封郡侯,二千戶封公,千五百戶以上始加實封。

    唐大帝時,始有同中書門下三品,時中書令、侍中皆正三品,大歷中並升為二品。晉天福五年,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國初,樞密使吳廷祚以父諱璋,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用升品也。

    每南郊大禮,循唐制命五使,宰相為大禮使,學士為禮儀使、鹵簿使,御史中丞為儀仗使,知開封府為橋道頓遞使。而禮儀使本太常卿事。尚書兵部主字圖,鹵簿使是其職也。儀仗使排列之,而鹵簿使督攝之,其職事頗相通。真宗時,東封西祀,奉祀皆輔臣為五使,南郊則用學士而下。仁宗田,恭謝大饗明堂,饗、上大饗,並循真廟之制。


如果你對春明退朝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春明退朝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