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回 忠烈題詩郭安喪命 開封奉旨趙虎喬裝

類別︰集部 作者︰石玉昆(清) 書名︰七俠五義

    且說何太監听了一怔,道︰“奴婢瞧都堂為人行事卻是極好的,而且待你老人家不錯,怎麼這樣恨他呢?想來都堂是他跟的人不好,把你老人家鬧寒了心咧。”郭安道︰“你小人家不懂得聖人的道理。聖人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他害了我的叔叔,就如害了父母一般,我若不報此仇,豈不被人恥笑呢?我久懷此心,未得其便。如今他既用人參做酒,這是天賜其便。”何太監暗暗想道︰“敢則與都堂原有仇隙,怨不得他每每的如有所思呢。但不知如何害法?我且問明白了,再做道理。”便道︰“他用人參乃是補氣養神的,你老人家怎麼倒說天賜其便呢?”郭安道︰“我且問你,我待你如何?”常喜道︰“你老人家是最疼愛我的,真是吃虱子落不下大腿,不亞如父子一般,誰不知道呢?”郭安道︰“既如此,我這一宗事也不瞞你。你若能幫著我辦成了,我便另眼看待于你。咱們就認為義父子,你心下如何呢?”何太監听了,暗忖道︰“我若不應允,必與他人商議。那時,不但我不能知道,反叫他記了我的仇了。”便連忙跪下道︰“你老人家若不憎嫌,兒子與爹爹磕頭。”郭安見他如此,真是樂得了不得,連忙扶起來道︰“好孩子,真令人可疼!往後必要提拔于你。只是此事須要嚴密,千萬不可泄漏。”何太監道︰“那是自然,何用你老人家囑咐呢。但不知用兒子做什麼?”郭安道︰“我有個漫毒散的方子,也是當初老太爺在日,與尤奶奶商議的,沒有用著。我卻記下這個方子。此乃最忌的是人參。若吃此藥,誤用人參,猶如火上澆油,不出七天,必要命盡無常。這都是‘八反’里頭的。如今將此藥放在酒里,請他來吃。他若吃了,回去再一喝人參酒,毒氣相攻,雖然不能七日身亡,大約他有年紀的人了,也就不能多延時日。又不露痕跡。你說好不好?”何太監說︰“此事卻用兒子做什麼呢?”郭安道︰“你小人家又不明白了。你想想,跟都堂的那一個不是鬼靈精兒似的。若請他吃酒,用兩壺斟酒,將來有個好歹,他們必疑惑是酒里有了毒了。那還了得麼。如今只用一把壺斟酒。這可就用著你了。”何太監道︰“一個壺里怎麼能裝兩樣酒呢?這可悶殺人呢。”郭安道︰“原是呀,為什麼必得用你呢?你進屋里去,在博古閣子上把那把洋鏨填金的銀酒壺拿來。”

    何常喜果然拿來。在燈下一看,見此壺比平常酒壺略粗些,底兒上卻有兩個窟窿。打開蓋一瞧,見里面中間卻有一層隔膜圓桶兒。看了半天,卻不明白。郭安道︰“你瞧不明白,我告訴你罷。這是人家送我的頑意兒。若要灌人的酒,叫他醉了,就用著這個了。此壺名叫轉心壺。待我試給你看。”將方才喝的茶還有半碗,揭開蓋灌入左邊。又叫常喜舀了半碗涼水,順著右邊灌入,將蓋蓋好。遞與何常喜,叫他斟。常喜接過,斟了半天也斟不出來。郭安哈哈大笑道︰“傻孩子,你拿來罷。別嘔我了,待我斟給你看。”常喜遞過壺去,郭安接來道︰“我先斟一杯水。”將壺一低,果然斟出水來。又道︰“我再斟一杯茶。”將壺一低,果然斟出茶來。常喜看了納悶,道︰“這是什麼緣故呢?好老爺子,你老細細告訴孩兒罷。”郭安笑道︰“你執著壺靶,用手托住壺底。要斟左邊,你將右邊窟窿堵住,要斟右邊,將左邊窟窿堵住,再沒有斟不出來的。千萬要記明白了。你可知道了?”何太監道︰“話雖如此說,難道這壺嘴兒他也不過味麼?”郭安道︰“燈下難瞧。你明日細細看來,這壺嘴里面也是有隔膜的,不過燈下斟酒,再也看不出來的。

    不然,如何人家不能犯疑呢?一個壺里吃酒還有兩樣麼?哪里知道真是兩樣呢。這也是能人巧制想出這蹊蹺法子來。且不要說這些。我就寫個帖兒,你此時就請去。明日是十五,約他在此賞月。他若果來,你可抱定酒壺,千萬記了左右窟窿,好歹別斟錯了,那可不是頑的!”何常喜答應,拿了帖子,便奔都堂這邊來了。

    剛過太湖石畔,只見柳蔭中驀然出來一人,手中鋼刀一晃,光華奪目。又听那人說道︰“你要嚷就是一刀!”何常喜嚇得哆嗦做一團。那人悄悄道︰“俺將你捆縛好了,放在太湖石畔柳樹之下,若明日將你交到三法司或開封府,你可要直言申訴。倘若隱瞞,我明晚割你的首級!”何太監連連答應,束手就縛。那人一提,將他放在太湖石畔柳蔭之下。又叫他張口,填了一塊棉絮。執著明晃晃的刀,竟奔郭安屋中而來。

    這里郭安呆等小太監何常喜,忽听腳步聲響,以為是他回來,便問道︰“你回來了麼?”外面答道︰“俺來也。”郭安一抬頭,見一人持利刃,只嚇得嚷了一聲︰“有賊!”誰知頭已落地。外面巡更太監忽听嚷了一聲,不見動靜,趕來一看,但見郭安已然被人殺死在地。這一驚非同小可,急去回稟了執事太監,不敢耽延,回稟都堂陳公公,立刻派人查驗。又在各處搜尋,于柳蔭之下救了何常喜,松了綁背,掏出棉絮,容他喘息。問他,他卻不敢說,止于說︰“捆我的那個人曾說來,叫我到三法司或開封府方敢直言實說,若說錯了,他明晚還要取我的首級呢。”眾人見他說的話內有因,也不敢追問,便先回稟了都堂。都堂添派人好生看守,待明早啟奏便了。

    次日五鼓,天子尚未臨朝,陳公公進內請了安,便將萬代壽山總管郭安不知被何人殺死,並將小太監何常喜被縛一切言語,俱備奏明。仁宗聞奏,不由地詫異道︰“朕之內苑,如何敢有動手行凶之人?此人膽量也就不小呢。”就將何常喜交開封府審訊。陳公公領旨,才待轉身,天子又道︰“今乃望日,朕要到忠烈祠拈香,老伴伴隨朕一往。”陳林領旨出來,先傳了將何常喜交開封府的旨意,然後又傳聖上到忠烈祠拈香的旨意。

    掌管忠烈祠太監知道,聖上每逢朔望必來拈香,早已預備。聖上排駕到忠烈祠,只見桿上黃幡飄蕩,兩邊鼓響鐘鳴。

    聖上來至內殿,陳伴伴緊緊跟隨。正面塑著忠烈寇承御之像,仍是宮妝打扮,卻是站像。兩邊也塑著隨侍四個配像。天子朝上默祝拈香,雖不下拜,那一番恭敬也就至誠的很呢。拈香已畢,仰觀金像。惟有陳公公在旁,見塑像面貌如生,不覺的滴下淚來。又不敢哭,連忙拭去。誰知聖上早已看見,便不肯正視,反仰面瞧了瞧佛門寶幡。猛回頭,見西山牆山花之內字跡淋灕,心中暗道︰“此處卻有何人寫字?”不覺移步近前仰視。老伴伴見聖上仰面看視,心中也自狐疑︰“此字是何人寫的呢?”幸喜字體極大,看得真切,卻是一首五言絕句詩。寫的是︰

    忠烈保君王,哀哉杖下亡。

    芳名垂不朽,博得一爐香。

    詞語雖然粗俗,筆氣極其縱橫,而且言簡意深,包括不遺。聖上便問道︰“此詩何人所寫?”陳林道︰“奴婢不知。待奴婢問來。”轉身將管祠的太監喚來,問此詩的來由。這人听了,只嚇得驚疑不止,跪奏道︰“奴婢等知道今日十五,聖上必要親臨。昨日帶領多人細細撢掃,拂去浮塵,各處留神,並未見有此詩句。如何一夜之間竟有人擅敢題詩呢?奴婢實系不知。”仁宗猛然省悟道︰“老伴伴,你也不必問了。朕卻明白此事。你看題詩之處,非有出奇的本領之人,再也不能題寫;郭安之死,非有出奇的本領之人,再也不能殺死。據朕想來,題詩的即是殺人的,殺人的就是題詩的。且將宰相包卿宣來見朕。”

    不多時,包公來到,參見了聖駕。天子便將題詩殺命的原由說了一番。包公听了,正是白玉堂鬧了開封之後,這些日子並無動靜,不想他卻來在禁院來了,不好明言,只得啟奏︰“待臣慢慢訪查。”卻又踏看了一番,並無形跡,便護從聖駕還宮,然後急急乘轎回衙。立刻升堂,將何常喜審問。何太監便將郭安定計如何要謀害陳林,現有轉心壺,還有茶水為證。

    並將捆他那人如何形相、面貌、衣服,說的是何言語,一字不敢撒謊,從實訴將出來。包公听了,暫將何太監令人看守,便回轉書房,請了展爺、公孫策來,大家商酌一番。二人也說︰“此事必是白玉堂所為無疑,需要細細訪拿才好。”二人別了包公,來到官廳,又與四義士一同聚議。

    次日,包公入朝,將審何常喜的情由奏明。天子聞听,更覺歡喜,稱贊道︰“此人雖是暗昧,他卻秉公除奸,行俠作義,卻也是個好人。卿家必須細細訪查,不拘時日,務要將此人拿住,朕要親覽。”包公領旨,到了開封,又傳與眾人。誰不要建立此功?從此後,處處留神,人人小心,再也毫無影響。

    不料愣爺趙虎,他又想起當初扮花子訪得一案實在的興頭。

    如今何不照舊再走一遭呢?因此叫小子又備了行頭。此次卻不隱藏,改扮停當,他就從開封府角門內大搖大擺的出來,招得眾人無不嘲笑。他卻鼓著腮幫子,當正經事辦,以為是查訪,不可褻瀆。其中就有好性兒的跟著他,三三兩兩在背後指指戳戳。後來這三兩個人見跟的人多了,他們卻煞住腳步,別人卻跟著不離左右。趙虎一想︰“可恨這些人沒有開過眼,連一個討飯的也沒看見過。真是可厭得很咧!”要知端底,且听下回分解。


如果你對七俠五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七俠五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