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魯肅、孔明辭了玄德、劉琦,登舟望柴桑郡來。二人在舟中共議、魯肅
謂孔明曰︰“先生見孫將軍,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孔明曰︰“不須子敬
叮嚀,亮自有對答之語。”及船到岸,肅請孔明于館驛中暫歇,先自往見孫權。
權正聚文武于堂上議事,聞魯肅回,急召入問曰︰“子敬往江夏,體探虛實若何?”
肅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稟。”權將曹操檄文示肅曰︰“操昨遣使齎文至此,
孤先發遣來使,現今會眾商議未定。”肅接檄文觀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
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
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魯肅看畢曰︰“主公尊意若何?”權曰︰“未有定論。”張昭曰︰“曹操擁
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
萬安之策。眾謀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孫權沉吟不語。張昭又曰︰
“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孫權低頭不語。須
臾,權起更衣,魯肅隨于權後。權知肅意,乃執肅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肅
曰︰“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權曰︰
“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
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
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听也。將軍宜早定大計。”權嘆曰︰
“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但
操新得袁紹之眾,近又得荊州之兵,恐勢大難以抵敵。”肅曰︰“肅至江夏,引
諸葛瑾之弟諸葛亮在此,主公可問之,便知虛實。”權曰︰“臥龍先生在此乎?”
肅曰︰“現在館驛中安歇。”權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見。來日聚文武于帳下,
先教見我江東英俊,然後升堂議事。”
肅領命而去。次日至館驛中見孔明,又囑曰︰“今見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
多。”孔明笑曰︰“亮自見機而變,決不有誤。”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
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
禮已畢,坐于客位。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張
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
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
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
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
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
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
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
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
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
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
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
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
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
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
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
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孔明
听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痾,當先用糜
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髒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
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
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于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
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焚 鴨 幣玻 亂吧狡 ∠兀 嗣襝∩ 甘誠時。 br />
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
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 莧時殘木 眩呵暈焦苤佟 br />
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于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
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
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
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
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
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
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
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
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
區求教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
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
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
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
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甦秦張儀為辯士,不知甦秦、張儀亦豪杰也。甦秦佩
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
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甦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孔明答曰︰
“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今
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
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
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
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
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
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
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請安坐,
听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
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冑,當
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
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
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酸也。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
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m之輩,皆有
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
舞文弄墨而已乎?”嚴峻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
明視其人,乃汝陽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
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
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
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
德樞不能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時座上張溫、駱統二人,又欲問難。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
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
徒斗口耶!”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為東吳糧官。當時
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
乃與眾人辯論也?”孔明曰︰“諸君不知世務,互相問難,不容不答耳。”于是
黃蓋與魯肅引孔明入。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瑾曰︰“賢弟既到江東,
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後私。公事未畢,不敢及
私。望兄見諒。”瑾曰︰“賢弟見過吳侯,卻來敘話。”說罷自去。
魯肅曰︰“適間所囑,不可有誤。”孔明點頭應諾。引至堂上,孫權降階而
迎,優禮相待。施禮畢,賜孔明坐。眾文武分兩行而立。魯肅立于孔明之側,只
看他講話。孔明致玄德之意畢,偷眼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
“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說。等他問時,用言激之便了。”獻茶已畢,孫
權曰︰“多聞魯子敬談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見,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無
學,有辱明問。”權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必深知彼軍虛
實。”孔明曰︰“劉豫州兵微將寡,更兼新野城小無糧,安能與曹操相持。”權
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余萬。”權曰︰“莫非
詐乎?”孔明曰︰“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
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
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
明;孔明只做不見。權曰︰“曹操部下戰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
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權曰︰“今曹操平了荊、楚,復有遠圖
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權曰︰
“若彼有吞並之意,戰與不戰,請足下為我一決。”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
將軍不肯听從。”權曰︰“願聞高論。”孔明曰︰“向者宇內大亂,故將軍起江
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
州,威震海內;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權未及答。孔明又曰︰“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
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冑,英才蓋世,
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權听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眾皆哂笑而散,
魯肅責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寬洪大度,不即面責。先生之言,
藐視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彼不
問我,我故不言。”肅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視曹
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肅聞言,便入後堂見孫
權。權怒氣未息,顧謂肅曰︰“孔明欺吾太甚!”肅曰︰“臣亦以此責孔明,孔
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輕言,主公何不求之?”權回嗔作喜
曰︰“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便同魯肅重
復出堂,再請孔明敘話。權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孔明
亦謝曰︰“亮言語冒犯,望乞恕罪。”權邀孔明入後堂,置酒相待。
數巡之後,權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
耳。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于人。吾計決矣。
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
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
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
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
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惟將軍裁之。”權大悅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
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遂令魯肅將此意傳諭文武官
員,就送孔明于館驛安歇。
張昭知孫權欲興兵,遂與眾議曰︰“中了孔明之計也!”急入見權曰︰“昭
等聞主公將興兵與曹操爭鋒。主公自思比袁紹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將寡,尚能一
鼓克袁紹;何況今日擁百萬之眾南征,豈可輕敵?若听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
此所謂負薪救火也。”孫權只低頭不語。顧雍曰︰“劉備因為曹操所敗,故欲借
我江東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為其所用乎;願听子布之言。”孫權沉吟未決。張
昭等出,魯肅入見曰︰“適張子布等,又勸主公休動兵,力主降議,此皆全軀保
妻子之臣,為自謀之計耳。原主公勿听也。”孫權尚在沉吟。肅曰︰“主公若遲
疑,必為眾人誤矣。”權曰︰“卿且暫退,容我三思。”肅乃退出。時武將或有
要戰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議論紛紛不一。
且說孫權退入內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權如此,問曰︰“何事
在心,寢食俱廢?”權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
欲降者,或欲戰者。欲待戰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
豫不決。”吳國太曰︰“汝何不記吾姐臨終之語乎?”孫權如醉方醒,似夢初覺,
想出這句話來。正是︰追思國母臨終語,引得周郎立戰功。畢竟說著甚的,且看
下文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