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回 束公主水淹鶴鳴 花元帥兵退白璧

類別︰集部 作者︰華琴珊 書名︰續鏡花緣

    話說女兒國郡主坤蕙芳與天朝女學士劍俠易紫菱相見之後,略敘了幾句寒喧,便道︰“姊姊,古語雲‘救兵如救火’,妹子明日奏知主上,後日便要領兵去救鶴鳴關。未識姊姊以為然否?”紫菱听了大喜,道︰“難得賢妹心性爽直,合著愚妹性急的脾氣。愚姊也急欲去看那淑士國的兵勢,只是不好來催賢妹早行耳。賢妹既有此意,準定明日去奏明國王,並請調取海軍都督梅鳳英、先鋒掌中珍並熟諳水性的海軍,編入陸軍部伍,另調水軍將士去守水寨,以備不虞。分水犀牛也須奏請帶去。”惠芳郡主一一應諾,即便起身告辭。先別了緇氏伯母,然後別了紫菱姊姊、紫萱姊夫,又對寶英道︰“二阿姊早些收拾行裝,大阿姊那邊已命家人咨照去了。”說罷起身作別,早有郡馬府中的寶輦伺候外面,一行人送到大廳,郡主別了眾人,上輦回府。到了府中,將情稟知父母。老國舅知易紫菱是個劍俠,又與女婿枝蘭音同年。女兒有了此人作伴同行,方才放心。老夫人只得叮囑女兒,諸凡保重。郡主諾諾連聲,便去挑選了八名有些武藝的丫環,行囊對象都已齊備。一宿無話。

    次日進宮見了國王,便請敕旨明日啟行,調取梅鳳英、掌中珍並那熟諳水性的海軍,水寨中另調干員前去把守,並要帶取分水犀牛等情,奏知國王。當下國王一一準奏,道︰“表妹得勝回朝,孤家定當親自郊迎,以酬表妹之勞。”傳旨內侍速排御宴,與郡主娘娘餞行。不一時,御廚送進筵宴,國王便命排在昭陽殿左側,親遞御酒三杯。郡主娘娘起身謝恩,立飲干了。國王道︰“孤家欲往東宮,暫且失陪。御妻勸表妹多飲幾杯,聊壯行色。”說罷上了龍車,往東宮去了。娘娘陪郡主飲宴,宮娥在旁斟酒。奇珍異品,熊掌駝峰,說不盡海外繁華。國後並命宮娥吹彈歌舞,與郡主娘娘勸酒。國後因郡主與韋氏妹妹也是結義,故而認作他妹子,便道︰“四妹妹,待愚姊親敬幾杯。”郡主道︰“既是姊妹之間,阿姊也不須虛文客套,還是宮娥斟酒的暢意。”國後道︰“既如此,四妹妹請自多飲幾杯。愚姊量窄,不能奉陪。”郡主道︰“妹子酒已多了,倘飲得過醉,恐誤明日行期。妹子就此告辭。他日戰勝班師,再得與阿姊敘話。”說罷起身,深深萬福的作謝。國後娘娘坐上抬身,連忙回禮,送至宮門,各自依依不舍,含淚而別。郡主升輿回府。過了一宵,次日早朝,郡主娘娘與二位相國夫人、海軍都督梅鳳英、先鋒掌中珍並老國舅坤成與易紫菱等,都到朝堂。不一時,景陽鐘動,龍鳳鼓鳴,國王升殿,敕授郡主坤蕙芳為二路蕩寇大元帥,黎相國夫人韋麗貞、盧相國夫人韋寶英為中軍左右護衛使,海軍都督梅鳳英兼蕩寇先鋒,掌中珍管運糧草,易紫菱為賓師,與軍師同等,不受女兒國節制。傳旨︰“老國舅坤成、國丈周成美、大學士黎紅薇、盧紫萱代孤家與紫菱姊姊送行。”國王又對二路元帥道︰“表妹要帶多少人馬?”郡主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只須五萬精壯人馬足矣。”梅鳳英奏道︰“精壯軍士駐扎教場,已挑選了六萬余名。如今帶了五萬去征淑士,尚余一萬調往海口防守水寨。”國王道︰“卿家處置得當,著照所請便了。”國王傳旨卷簾退班,袍袖一拂,駕退回宮。二路元帥郡主坤蕙芳,並左右護衛使韋氏姊妹與賓師易紫菱等眾將來到校場,調齊人馬並海軍人等,發炮起行。老國舅、國丈與兩位相國,還有朝中的文武諸臣,都送至十里長亭。老國舅與郡主父女之親,兩位相國與左右護衛使夫妻之好,另有許多關愛之處,筆難盡述,再三珍重而別。郡主別了阿父,兩位夫人別了夫君,帶領大兵,于路秋毫無犯,潔浩蕩蕩徑奔淑士國來。在路行程非止一日,暫且按下慢表。

    且說那邊鶴鳴關上的元帥花如玉,被淑士國公主用葫蘆中的邪法把洪水淹沒兵馬,屯扎不住營寨,與軍師枝蘭音商議退守鶴鳴關,分撥精壯軍士日夜嚴防。關上多加灰瓶石炮並攢箭手等,以御攻城之兵,特派大將苗秀鴻、紅賽珠、水碧蓮、雲飛鳳分守四門,梭巡嚴密。城外淑士國的軍馬分布四面,日夜攻擊。公主束蓮芳急欲報那駙馬之仇。見軍士攻了三日仍然未破,心生一計,傳令軍士準備木筏應用,造得愈多愈妙。軍士奉令置辦,不上五日已造成七、八十排木筏,稟知公主。這日晚上,公主在營中用過夜膳,到了二更時分,帶領八名宮娥、五百名步兵,趁著星光悄悄而行。到了鶴鳴關的吊橋旁邊,扣定絲韁,口中念念有詞,便向懷中取出那個小小葫蘆,拔去塞頭,對著護城河內傾倒。登時水勢滔滔,宛如潮漲的一般涌將起來。公主那邊滴水全無,遂帶了宮娥步兵,慢慢的策馬回營,傳令軍士把造成的木筏運至鶴鳴關前,以備乘筏攻關。軍中有能攻破此關擒獲花如玉、花逢春者,每名賞給白銀五千兩。此令一出,淑士國的許多軍士莫不奮勇當先。公主著五百名步軍把那木筏拖到鶴鳴關下,點齊三千軍士,乘了木筏速速攻城。軍士領令而去,公主便去安寢,高枕無憂。暫且不題。

    話分兩頭,再言鶴鳴關上守關的軍士,忽听得城下水聲汨汨,各自驚疑。慌忙點上火把四下照看,見護城河中水勢大至,約有三四尺高。急急報知守城的大將。先是紅賽珠登城,軍士張了許多火把望下看時,大吃一驚,其時已近三更時分,紅賽珠飛馬來報元帥。那邊苗秀鴻亦已趕到,秀鴻忙問何事,賽珠就將水漲城濠之事說明。二人話未說完,前面雲飛鳳與水碧蓮也是飛馬而來,要稟元帥。二將問起情形,水碧蓮那邊城下水已高至四五尺了,“咱等只得稟明元帥作何道理,候令定奪。”四將都在轅門。時已三鼓,轅門上的守將俱已歸寢,無從稟報。欲思擊鼓,又無鼓槌。正在無計可施,苗秀鴻人急智生,道︰“不如尋些磚塊石片來拋擊。”三人听了,都道︰“苗將軍說的不錯。”各去尋覓石片磚塊。不多時,四人拾來,向鼓上亂拋,登時鼓聲吟吟,接連不絕。元帥花如玉在帳房中,見夜色已探,正思就寢,寬去了外罩的衣裙,走向鏡台前,把元色羅帕包了雲髻,除去耳環,揭起羅帳,坐在床沿,脫去了三寸弓鞋,重把金蓮纏裹好了,放下羅幃。尚未就枕,忽聞鼓聲如雷,慌忙推枕而起,穿了弓鞋,拔上鞋根,鞋帶也不及系了,親自開了帳房門,喚起隨營伏侍的丫環,速到外邊查問,為何鼓聲如此緊急。丫環領命出外,見外面的軍士都已睡熱,只得逕往轅門開看,恰好四員大將正在那里拋擊。丫環忙問何故,四人都道︰“有緊急軍情面稟元帥,元帥在那里?”丫環道︰“眾位將軍可隨婢子到中軍帳,待婢子去稟報便了。”于是丫環在前,四將在後,走近帳前。只見元帥晚妝已卸,秉燭而立。四人搶步上帳,各打一恭,便稟道︰”城濠水漲已有四五尺高了,恐怕又是淑士國公主使的邪法,要來灌城。請元帥定奪。”元帥听了大驚失色,便喚丫環快些備馬。軍中連忙點起燈火。丫環听了也都著急,可憐都是金蓮小足,顧不得地下的高低,如飛的一般,往後槽牽了元帥的馬匹,也不及鞍轡,元帥飛身上馬,正要加鞭,不料足上的弓鞋忽然墮地。忙喚丫環附耳道︰“快到帳房中將鞋上的帶子取來。”眾將見元帥住馬,正自不解,及見丫環取將帶子來,俯首去拾弓鞋,見元帥的金蓮又尖又細,真是不盈一握。丫環忙與元帥穿上弓鞋,系了鞋帶。元帥羞得滿面通紅,連忙加上幾鞭,到了關下,跳下馬來,飛步金蓮,逕上城來,望外一看,只見城外一片汪洋,水勢約有七尺多高。只嚇得面如土色,魄散魂飛。呆了半晌,只得步下城樓,復又飛身上馬,回到衙中,即命丫環打起聚將鼓來。軍師枝蘭音早巳驚醒,起身穿好了衣服,報時鐘已交四更二刻,疾忙來到元帥軍前。只見元帥也不披掛,也不穿裙,元帕包了雲髻,耳環也不帶,大有慌張之色。蘭音緊走一步道︰“元帥打鼓聚將,不知何故,乞道其詳。”元帥道︰“本帥正要來請軍師商議。”遂將城外水勢浩大,倘灌入城中,滿城將士豈不都要變做魚鱉。軍師听了也驚得目定口呆。元帥再三請計,蘭音道︰“事在燃眉,別無良法,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元帥以為何如?”元帥道︰“軍師之言有理。”當下傳令大小三軍,速速收拾馬匹器械、輜重糧草,退守白璧關去。”軍師道︰“避水退兵,城上須虛設旌旗。每城扎縛二三十個草人,身上穿了軍士號掛,腰間系著梆鈴,以疑敵兵。”元帥道︰“軍師計劃周詳。”便傳令能載坤︰“速命軍士去備草人,如法布置好,隨本帥到白璧關駐扎。關中舊有的軍士盡數帶至白璧關來。”能載坤一聲“得令。”立傳軍令,忙去辦理。元帥傳令已畢,天色大明。軍士疾忙造飯,各各飽餐一頓。元帥便喚隨身的丫環,梳了雲髻,帶上耳環,穿好衣服,也吃了些飯食,連忙上馬。又見軍士飛報︰“城中有水透進來了。”元師忙請軍師作速上馬同行,傳令守城的四將︰“待城上布置好了,也就收兵前來。”命花逢春斷後,偃旗息鼓,徑往白璧關來。在路行了半日,時已過午,軍士埋鍋造飯。能載坤等也趕上了,稟道︰“啟上元帥,城中之水已有四尺余高,幸而元帥早走一步,不知如今的水勢怎麼樣了。”元帥道︰“老將軍與眾位將軍都辛苦了。”當下各自用過午餐,元帥傳令趲行。將近黃昏時分,離白璧關尚有二十里之遙。元帥便令︰“就此安營,明日再去報知守關主將便了。今晚扎定營寨,大小三軍暫且安歇。”軍士領令安營。要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如果你對續鏡花緣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續鏡花緣》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