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論篇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樂記

    原文︰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譯文︰樂用來協調人們的關系,禮用來區別尊卑貴賤。有了樂的協調就能使人們互相親近,有了禮的區別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樂超過了限度就會讓人放蕩,禮超過了限度就會使人分離而不親密。使人們感情融洽,儀態莊重,這就是禮和樂的功用。

    原文︰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譯文︰樂由內心產生,禮在外表體現。樂由內心產生,所以能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心靈;禮在外表體現,所以具有各種禮儀制度。隆重的樂一定平易,隆重的禮一定簡樸。樂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沒有怨恨;禮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不會爭奪。用禮讓治理天下,說的就是實行禮樂。

    強暴的人不再出現,諸侯都歸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冑來發動戰爭,五種刑法也棄置不用,百姓沒有患難,天子也不動怒,這就表明樂教通達地實行了。父子之間親睦,長幼之間有次序,四海之內人們互相禮敬尊重,這就表明禮教通達的實行了。

    原文︰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

    譯文︰大樂和天地一樣協和,大禮和天地一樣調節,因為那樣協和,所以能夠概括一切事物的本質,因為那樣調節,所以能夠用來祭祀天地。社會上有禮樂,幽冥中有鬼神,這樣就能使四海之內所有的人都互相尊重互相親愛了。

    原文︰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故鐘、鼓、管、磬、羽、、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譯文︰禮,是規定尊卑貴賤的差別,使人們互相尊重的。樂,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影響人心,使人們互相親近的。禮和樂用來治國安民的本質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襲下來。他們制禮作樂都與時勢相合,為禮樂命名都與所建立的功業相符。

    鐘、鼓、管、磬、羽、、干、戚,都是樂的器具;屈、伸、俯、仰、綴、兆、舒、疾等姿態,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動的區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樂的表現情狀。、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種規定,都是禮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開或掩閉上衣,都是禮的表現形式。

    懂得禮樂性質的人就能制作禮樂,懂得禮樂表現形式的人就能傳承禮樂。制禮作樂人叫“聖”,傳承禮樂的人叫“明”。“明”與“聖”,是傳承和制作的意思。

    原文︰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譯文︰樂,表現天地間的和諧;禮,表現天地間的秩序。有了和諧,所以萬物都能化育生長;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區別。

    樂是根據天的道理而作的,禮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禮不合度就會引起混亂,作樂不合度就違背正道。明白天地間萬物的道理,然後才能興禮作樂。

    和諧而不淆亂,是樂的內在精神;使人欣喜歡愛,是樂的功能。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使人莊重恭敬順從,是禮的職能。至于用樂器使禮樂得道表現,通過聲音使禮樂得以傳播,在宗廟社稷中行施禮樂,用來奉祀山川鬼神,這些應用禮樂的事情是統治者讓人民一起來掌握的。


如果你對樂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樂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