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類別︰子部 作者︰(宋)李P 書名︰太平御覽

    ○西楚南越諸山

    景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景山,在上洛縣西南二百里,東與荊山連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荊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歸遍經其上,土人由茲改名為雁山,又為雁塞山。

    荊山

    《山海經》曰︰荊山首曰景山,金玉是出。此即卞和抱璞之處,南連青山,北接雁塞,通林交麓,峭峙相望。雖群峰競起,而荊山獨秀。卞和得玉於此山,獻厲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刖其左足。厲王薨,獻之武王,玉人相之,又曰,石也。刖其右足。和抱其璞哭荊山之下。

    《河圖括地象》曰︰荊山為地雌,上為軒星。

    荊門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南崖有山名荊門,北對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對,其荊門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徹,山南有像門也。

    勾將山

    袁山松《勾將山記》曰︰登勾將山南望,見宜都、江陵近在目前,沮潭沔漢諸山,肥奔 短髟潑沃 螅 ~然與天際。四顧總視眾山數千鄐b者,森然羅列於足下;千仞以還者,{山}嵬如丘浪勢焉。今在上洛縣西北。

    虎牙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虎牙山有石壁,其文黃赤色,形如齒形。

    孤山。

    《郡國志》曰︰安遠有陸抗城,故城之南有孤山。袁山松為郡,嘗登此山以四望,見大江如縈帶,舟船如鳧雁焉。

    高筐山

    袁山松《勾將山記》曰︰登勾將,北見高筐山,嶷然半天,《荊州圖副》雲︰"昔堯時大水,此山不沒如筐,因名也。"

    瀋br />
    《宜都記》曰︰瀋劍 焦戎 謨惺    鑾迦   猩裼悖 笳叨擼  咭懷擼 穌呦惹箹怴@ 荻脛  闃埂K 嚶幸旎   纈闈搿S鐘幸炷荊  輳 端圃媯  某G唷8從脅苑斷 嘟br />
    宜陽山

    《宜都記》曰︰宜陽山有風井,穴大如甕,夏出冬入。有樵人置笠穴口,風吸之,後於長楊溪口得笠,則知潛通也。

    丹山

    《宜都記》曰︰丹山,時有赤氣籠井如丹,故有此名。

    小酉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故梁湘東王雲"訪酉陽之逸典"是也。

    芋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芋山,有蹲鴟如兩斛大,食之終身能不饑,今民取食之。

    嵩梁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嵩梁山,在澧水之陽,望之如香爐之狀,今名石門。吳永安六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三百丈,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孫休以為嘉祥,置縣因山為名。隋文帝改曰石門山也。

    崇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崇山,《書》雲"放兜於崇山",崇山在澧陽縣南七十五里。

    武山

    《武陵記》曰︰武山,高可萬鄐b,山半有盤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雲是盤瓠之遺像。又有班蛇,四眼,身大十圍。山有水出,謂之武溪是也。在縣之西。

    壺頭山

    《武陵記》曰︰壺頭山,在縣東,馬援所穿室也。室內有蛇如百斛船,雲是援之余靈。

    天門山

    《武陵記》曰︰天門山,上有蔥,如人所種,畦隴成行。人欲取之,先禱山神乃取,氣味甚美;不然者,不可得。岩中有書數千卷,人見而不可取。

    黃聞山

    《武陵記》曰︰昔有臨沅黃道真,住黃聞山側釣魚,因入桃花源。陶潛有《桃花源記》。今山下有潭,立名黃聞,此蓋聞道真所說,遂為其名也。

    風門山

    《武陵記》曰︰風門山,有石門去地百余丈,每將欲風起,此門先有黑氣若煙,隱隱而上,斯須風起竟日。

    石帆山

    《武陵記》曰︰石帆山,石危起若數百幅帆形。

    虎齒山

    《武陵記》曰︰虎齒山,形如虎齒。民嘗六月祭之;不然,即輒有虎害。

    移山

    《武陵記》曰︰移山,在F陽界,本在江北岸,因風雨之勢,一夕移渡江南岸。後以此名之。

    淳于山

    《武陵記》曰︰淳于山,與白雉山相近,在辰州、武陵二郡界。絕壑之半,有一白雉,遠望首尾可二丈,申足翔翼若虛中翻飛,即上視之,乃有一石雉舒翅綴著石上。山下有石室數畝,望室里雖暗,猶見銅鐘高丈余,數十枚,其色甚光明。

    武陵山

    《武源記》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號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

    又雲︰山上有神母祠。

    平都山

    《神仙傳》雲︰後漢延光元年,陰長生於馬明生連求仙法,乃將長生入青天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唼血,取太清神丹經授之,乃別去。長生後於平都山白日N天,即此山是也。(山在南賓縣北二里。)

    陽歧山

    《荊南記》曰︰石首縣陽歧山,山無所出,不足可書,本屬南平界。

    範玄平記雲︰故老相承雲,胡伯始以本縣境無山,于此山上計偕簿。

    高都山

    《江源記》雲︰《楚辭》所謂"巫山之陽,高丘之阻",高丘,蓋高都山也。

    君山

    《博物志》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精衛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東海北山。

    庾穆之《湘州記》雲︰昔秦皇欲入湘觀衡山而遇風浪,溺敗至此山而免,因號為君山。又《荊州圖副》雲︰"湘君所游,故曰君山。有神,祈之則利涉。山下有道,與吳包山潛通。上有美酒數斗,得飲者不死。"

    《漢武帝故事》雲︰帝齋七日,遣欒賓將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因即便飲,帝欲殺之。朔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若其有驗,殺亦不死。"帝赦之。

    小廬山

    《衡山圖經》曰︰小廬山,一名浮丘山,在縣西一百八里,高六里三十步,東西二十里,南北四十里。言其山似九江廬山,故曰小廬山。

    又古老相傳,謂浮丘公上N之所,兼有道觀存焉。

    靜福山

    《衡山圖經》曰︰靜福山,在縣北五十里,有梁廖沖者守清虛,為本郡主簿西曹祭酒。湘東王國常侍,大同三年家於此山,先天二年飛N於此山。後刺史蔣防敬慕高風,刻石為碑。

    方台山

    蕭誠《荊南志》曰︰華容方台山,山出雲母,土人采之,先候雲所出之處,於下掘取,無不大獲。往往有長五尺者,可以為屏風。當掘之時,忌有聲響,則所得粗惡。

    攸縣雲陽山

    《遁甲經》曰︰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可以避時,可以隱居。雲陽氏,古之仙人姓氏,因號雲陽山。在攸縣。

    《仙方記》雲︰南岳山有福地,有松膏實甘鮮可餌。相傳雲,服食練行之人,多來采此松膏而服之,不苦澀,與余處松有別。

    烏龍白騎山

    《湘川記》雲︰汝城縣東有烏龍白騎山,遠望似城,有黑石如龍,白石如馬羅列,號曰烏龍白騎山。

    文斤山

    《湘川記》雲︰耒陽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面綠竹扶疏,常隨風委拂此床。大旱則禱雨時應。

    石燕山

    甄烈《湘州記》雲︰石形似燕,大小如一,山明雲淨,即翩翩飛翔。

    羅含《湘中記》雲︰石燕在零陵縣,雷風則群飛翩翩然,其土人未有見者,今合藥或用。

    萬歲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桂陽萬歲山,出靈壽草仙方,服之不死。又有話石山,石有聲,如人共話。

    黃箱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黃箱山,一名黃岑山,在東南三十里。其山郴水所出,即是五嶺之一,從東第二騎田嶺是也。又有浪井,井三日一涌。

    麓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長沙西岸有麓山,其下有精舍,左右林嶺環回泉澗,精舍傍有石,每至嚴冬,其上不停霜雪。

    宋淵《麓山記》曰︰山足曰麓,蓋衡山之足也。

    昭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昭山下有旋潭,深無底,是湘水最深之處。昔有舟人覆於此潭,其槽並甑有名題號,後於洞庭尋得,即知暗通也。

    五溪山

    《長沙圖經》曰︰五溪山,在縣西北五十八里,高二里,北入朗州界。昔吳黃龍三年,潘F將兵五萬討武陵五溪蠻,在此山下立營,截住徒黨,因以為名。按溪水自郡州武剛縣東北流,至岳州沅江縣合益水。《益陽城記》雲,在益水之陽,水出縣北,流入資口,在縣門橋下,皆五溪之下口也。又按關羽屯軍資水北岸,即一名茱萸江也。吳甘寧拒之,雲"聞吾咳唾,彼即不敢過江"是此處。今號為關羽瀨。

    錢石山

    《湘川記》雲︰曲江縣東有錢石山,其狀四方有若台,其石三面壁立,其上碎石如錢,故謂之錢石山。

    采玉山

    《湘川記》曰︰曲江縣有采玉山,卉木滋茂,泉石澄徹。相傳雲,古采玉於此得名。

    玉山

    《湘川記》曰︰玉山下有廟,昔有人得玉瑛於此,有銀山、白石山、越玉山。又浮山,其地躡一處,則百余步地動。

    臨賀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山,東山中有二竹,大數十圍,有盤石徑四五丈,極方正,青如彈棋局,兩竹垂拂掃石上,絕無塵穢,未至數十里,聞風吹簫管之音。

    馬嶺山

    《郡國志》曰︰郴州馬嶺山,本名牛脾山,山上有仙人甦壇,即郴人也。為兒童時,與眾童牧更直守牛,每耽守牛,牛不敢散。嘗與眾人獵,即乘鹿,人笑之,曰︰"龍也"。去郡百二十里,母臨食晚,往買,須臾即還。一旦有眾賓來,耽啟母曰︰"受性當仙,仙人合召耽去,今年疾疫甚,飲家中井水即無恙。又種藥於園梅樹下,可治百病,買此水及藥,過於供養。"便去。母遽視之,眾賓皆白鶴也。以耽常乘白馬,故號馬嶺山。

    彈丸山

    《水經注》曰︰臨桂彈丸山,有涌泉,奔流迅激,東注於灕水,山龕及溪中有石如彈丸,因以石名焉。驗其山有石竇,下深數丈,洞穴深遠,莫究其極。

    百丈山

    《桂林風土記》曰︰百丈山,在郡城東北七十五里,一名把杖山。疊障深重,遠延西南數百里,四接郡界,莫窮遠近。自府北驛路徑穿其中,俗以崎嶇險阻,故以百丈名之。又以林巒深邃,行人皆持兵杖以防猛獸,因亦名把杖山。

    灕山

    《桂林風土記》曰︰灕山,在城南二里,灕水之陽,因以名焉,一名沈水山。其山孤拔,下有澄潭,上高三百余尺,傍有洞穴,其穴廣數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藤蘿縈茂。世亂民保以避寇,旱或禱祀頗靈。

    隱山

    《桂林風土記》曰︰隱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古莫知者。寶歷初,李渤出鎮,遂尋其源,見石門半開,有水淵澈,乃夷蕪穢,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不可根本,因號隱山。

    獨秀山

    《桂林風土記》曰︰獨秀山,在城西北一百步,直聳五百余尺,周回一里,平地孤拔秀異,下有洞穴凝垂乳,竇路通山北,傍回百余丈,豁然明朗。宋光祿卿顏延年牧此郡,常於此石室中讀書,遺跡猶存。嘗賦詩雲︰"未若獨秀者,嵯峨郭邑開"是也。

    南溪山

    《桂林風土記》曰︰南溪山,在縣南五里余,其山聳拔千尺,煙翠凝空,古今所遺,其溪東注,與桂江合。

    龍蟠山

    《桂林風土記》曰︰龍蟠山,本名盤龍山,有石洞深致,洞中天然石室、石床、石盆,洞門數重。人秉燭游,常見龍跡大如碗。洞有水,水中有魚,四足有角如龍形,人殺則風雨晦冥立至也。前使李渤給事,改名隱山,連其所也。

    堯山

    《郡國志》雲︰廣州堯山,高四千丈,自番禺、交見之。有颶風,風發屋折樹翻湖焉。

    雲母山

    《續南越志》雲︰天後朝,曾城縣有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於羅浮山,山因所出以名之。

    馬鞍山

    《南越志》雲︰始皇朝,望氣者雲,南海有五色氣,遂發卒千人鑿之,以斷山之岡阜,謂之鑿龍。今所鑿之處,形如馬鞍,故名焉。

    慮山

    裴關《廣州記》雲︰東莞縣有慮山,其側有楊梅、山桃,只得於山中飽食,不得取下;如下,則輒迷路。

    火山

    《嶺表錄》雲︰梧州對岸西火山,山下水澄潭,水深無極,其火每三五夜一見於山頂。每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頂,如野花之甚者,廣十丈余,食頃而息。或言其下水中有寶珠,光照於上,如火。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熱,故謂火山也。

    浮石山

    《交州記》雲︰海中有浮石山而峙高數十丈,去永平營百余里,浮在水上。昔李遜征朱崖,欲審其實否,牽長索于山底洞過。


如果你對太平御覽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太平御覽》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