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釋名》曰︰羅,文羅疏也。 ,篩也,粗可以篩物也。
《魏文帝詔》曰︰江東為葛,寧比羅紈綺 ?
《魏志》曰︰自公侯已下,大夫以上,皆服綾、錦、羅、綺、金縷之物。自是以下,雜彩之服,通于賤人也。
《晉書》曰︰謝玄好帶紫羅香囊,叔父安惡之,不欲傷其意,因賭而焚之,遂絕。
《晉令》曰︰第一品已下,不得服羅綃。
《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絳真文羅一、幅帔一,絳杯文繡羅一、幅帔一,絳真衣羅褲一。
《王孫子》曰︰隨珠曜日,羅衣從風。
《燕丹子》曰︰荊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胸,秦王曰︰"願听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聲,曰︰"羅 單衣,可制而絕。"
《淮南子》曰︰齊俗有繁繡羅紈。
《漢武內傳》曰︰帝以七月七日,掃除宮掖之內,設大床於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香,燃九微燈,以待西王母。
《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後,女弟在昭陽殿,遺書曰︰"今日嘉辰,貴懋膺洪冊,上 三十條,以陳踴躍。金花紫羅面衣,織成襦,羅帷、羅幌、羅帳、羅幬。"
《黃庭經》曰︰黃庭為不死之道,受者先齋九日,然後受之。結盟立誓,期以勿渫。古者盟以玄雲之錦九十尺,金簡鳳文羅四十尺。
《徐延年別傳》曰︰道士姓徐,名延年,仙人以新黃羅衣衣之。
《王子年拾遺記》曰︰周成王五年,因祗國獻女工一人,善於工巧,體貌輕潔,被縴羅新繡之衣。
又曰︰吳主孫權居昭陽宮。趙夫人乃織羅 ,累月而成。裁之為幔,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動,而房內自涼。
《異苑》曰︰張仲舒為司空。廣陵城北,元嘉年七月中,輒見門側有赤氣赫然。後空中忽雨絳羅於其庭內,廣七八分,長五六寸,皆以箋紙繼之,廣長亦與羅等,紛紛甚。張惡而焚之。猶有數片,府州多相傳示。張經宿暴疾而死。
《世說》曰︰武帝常降王武子,供饌悉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褲,以手擎飲食。
宋玉《風賦》曰︰躋于羅帷,經于洞房。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女以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
張衡《南都賦》曰︰羅襪懾露 縈搿 br />
《古詩》曰︰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帷。
《古歌詩》曰︰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作,挾瑟上高堂。
阮籍詩曰︰西方有佳人,皎皎如日光。被服縴羅衣,左右佩雙 。
○綺
《廣雅》曰︰郁金、流黃、綦綺。
《說文》曰︰綺,文繒也。
《釋名》曰︰綺, 也,其文欹邪,不順經緯之縱橫也。有杯文,形似杯也。有"長命",其采色相間皆橫終輻。言"長命"者,服之使人命長,本造者之意也。有棋文,方文如棋也。
《漢書》曰︰班伯侍講金華殿,在織襦紈褲之間,非其好也。
又曰︰賈人不得衣錦繡綺 。
又曰︰孝文六年,遺匈奴書。使者言︰"單于服繡袷綺衣。"
《東觀漢記》曰︰馬後袍極粗疏,諸主朝,望見反以為綺。後曰︰"此繒染色好,故直用之。"
《漢官儀》曰︰祭天用六彩綺席,六重,長一丈。
干寶《晉紀》曰︰初,洛中名服有白石綺。織者尤之曰︰"石非繒彩之稱。"
《晉令》曰︰第三品已下,得服雜杯之綺;第六品已下,得服七彩綺。
《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七彩杯文綺被一、絳石杯文綺被一、七彩杯文絳褲、長命杯文綺褲。
司馬相如《長門賦》曰︰張羅綺之幔帷,垂楚組之連綱。
班固《西都賦》曰︰紅羅颯 ,綺組繽紛。
潘岳《秋興賦序》曰︰余兼虎賁中郎將,寓直散騎之省。珥蟬冕襲,綺紈之士,此焉游處。
《古詩》曰︰客從遠方來,贈我一端綺。文作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又曰︰緗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
曹植詩曰︰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清晨秉機杼,日暮不成文。
○織成
《廣雅》曰︰天竺出細織成。
《續漢書•輿服志》曰︰虎賁武騎皆 冠,虎文單衣。襄邑歲獻織成,虎文。
《魏略》曰︰大秦國用水羊毛、木皮、野繭絲作織成,皆好色。
《魏略》曰︰大秦國出金織成帳。
《吳時外國傳》曰︰大秦國、天竺國,皆出金縷織成。
《晉後略》曰︰張方兵入洛諸官府,大劫掠御寶,織成、流甦皆分割為馬棧矣。
《晉令》曰︰織成衣為禁物。
《搜神記》曰︰陳節謁諸神,東海君以織成青襦一領遺之。
《西京雜記》曰︰宣帝被收系郡邸獄,臂上猶帶史良娣合采婉轉絲繩系身毒國寶鏡一枚,大如八銖錢。及即位,常以琥珀笥盛之,緘以戚里織成,一曰斜文織成。
《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後,其女弟昭儀在昭陽殿,遺飛燕書曰︰"今日嘉辰,貴懋膺洪冊,上 三十五條,以陳踴躍之志,內有織成下裾。"
《杜蘭香傳》曰︰蘭香降南郡張碩,與碩織成褲形。
《鄴中記》曰︰石虎冬月施流甦斗帳,懸金薄織成腕囊。
又曰︰石虎皇後出女妓二千為鹵簿,冬月皆著紫綸巾、熟錦褲,腳著五文織成靴。
又曰︰石虎獵,著金縷織成合歡褲。
高柔婦與柔書曰︰今奉織成襪一量。
○綾
《釋名》曰︰綾者,其文望之似冰凌之理也。
《漢官典職儀》曰︰尚書郎直供青縑白綾被。
《魏略》曰︰大秦國有金縷繡雜色綾,其色利,得中國絲素,解以為胡綾。
《魏志》曰︰楊阜,字義山,為城門校尉。常見明帝著帽,被縹綾半袖,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
《晉咸康起居注》曰︰詔臨邑使主範柳所貢物,多絳綾,是其所珍,可籌量增賜。
《晉安帝紀》曰︰桓玄幼時,會于西堂,設伎樂,上施絳綾<巾交>,縷金以為飾。
《晉修復山陵故事》曰︰帝改服,著白綾帽。
荀勖《為晉文王與孫皓書》曰︰餉雜色綾十端。
《後魏書》曰︰辛穆,字叔宗,舉茂才,為雍州別駕。初,隨父在下邳,與彭城陳敬文友善。敬文弟敬武,少為沙門,從師遠學,經久不返。敬文病,臨卒,以雜綾二十匹托穆與敬武。穆久不得見,經二十年,始於洛陽見敬武。以物還之,封題如故,世稱廉信。
《唐書》曰︰太宗初,七品以上服龜甲雙具十花綾,其色綠;九品已上服絲布及雜小綾,其色青。
又曰︰長慶中,浙西觀察使季德裕上表曰︰"臣當道奉詔,更令織定羅絲袍段及滿幅盤綾綾一千匹,況立鵝天馬,掏豹盤絛,文彩珍奇,只合聖躬自服。今所織千匹,費用至多。在臣愚誠,亦所未諭。乞酌臣當道物力所宜,更賜節減。即海隅蒼生,無不受賜。"詔許罷進盤絛綾一千匹。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侍女服紺綾之袍。
《西京雜記》曰︰霍光妻遺淳于衍散花綾二十五匹。綾出鉅鹿,陳寶光妻傳其法。霍顯召入其弟,使作之,一匹直錢一萬。又與綠綾七百端,直錢百萬。
符丕《答謝玄書》曰︰今往大文羅、大絞綾各五匹。
○
《三禮圖》曰︰五彩方山冠,以彩 為之。
《說文》曰︰ ,細繒也。
《釋名》曰︰谷,粟也,其形戚戚如也。
《戰國策》曰︰王斗見齊宣王,宣王曰︰"願聞先生直言正諫。"斗曰︰"王之憂國愛民,不如王之愛一尺之 。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僻,而使工者,以為能也;今治齊國,非左右便僻無使也。故王之愛民,不如一尺之 "
《漢書》曰︰江充召見太一宮,自請願以所常被服衣冠見上。上許之,充衣紗 單衣。
《東觀漢記》曰︰建初二年,詔齊相其止勿復送冰紈方空 。
董巴《輿服志》曰︰羽林左右監、左右虎賁皆冠 ,紗 單衣。
《魏志》曰︰袁術遂c號,荒侈滋甚。後宮數百,服綺 ,餘粱肉。
楊子《法言》曰︰或曰︰"霧 之組麗。"曰︰"女工之蠹矣!"
《潛夫論》曰︰小民或刻剝綺 ,以成榆葉水波文。
《抱樸子》曰︰勁弩之餘力,不能洞霧 。
宋玉《風賦》曰︰主人女翳,承日之華,更被丹 之單衣。
司馬相如《子虛賦》曰︰雜羅綃,垂霧 。
劉楨《魯都賦》曰︰其女工則絳綺 。
荀勖《為晉文王與孫皓書》曰︰餉 三端。
○紗
《東觀漢記》曰︰馬融博洽通儒,教養諸生千數。融好侈飾,常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晉書》曰︰武帝泰始九年,帝多簡良家子女以充內職。自擇其美者,以絳紗系臂。
《梁書》曰︰王僧孺幼貧,其母蠰紗布以自業。(事具鹵簿門。)
《後魏書》曰︰游明根以年逾七十,表求致仕,優詔許之。引入陳謝,悲不自勝。帝言別殷勤,仍為流涕。賜青紗丹衣、委貌冠、被褥、錦袍等物。
《北齊書》曰︰瑯琊王儼,字威仁,武成第三子。拜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將軍、領御史中丞,遷大司徒。初,從北宮出將上中丞,凡京畿步騎領軍之官屬,中丞之威儀、司徒之鹵簿,莫不畢備。帝與後在華林園東門外張幕,隔青紗步障觀之。
《北史》曰︰齊盧道虔聘妻元氏,甚聰悟。常升高座講老子,道虔從弟元明隔紗帷以听焉。
《唐書》曰︰太宗幸蒲州,刺史趙元揩服黃紗單衣,迎謁路左。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有絳紗單衣。
《王子年拾遺記》曰︰漢武帝思李夫人,不可復得。詔董仲君曰︰"朕思李氏,其可得乎?"仲君曰︰"可遙見,而不可同帷幄。有潛英石,色青,輕如毛羽,寒盛則石溫,暑盛則石冷。刻之人像,不異真人。使此像往,則夫人至矣。"乃遣人至暗海,經年而還,得此石。命工衣李夫人形刻成,置於輕紗幕里,宛若生時。帝大悅。
又曰︰江漢之民,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沉於波中,以言蛟龍水蟲畏之,不侵食也。
《蔡克別傳》曰︰克字子尼,體貌尊嚴,莫有r 8咂攪跽 ﹝牛 滓戮蛹遙 搗 堇觶 餃嗽唬 quot;紗 ,吾之常服耳!"遇蔡子在坐,而經日不自安。
《齊諧記》曰︰餘杭縣有一人姓沈名蹤,與父同入山,至夜二更中,忽見一人,著紗帽,披絳綾袍,雲是斗山王。
《秦記》曰︰符堅以太常韋逞母宋氏傳其父業《周官音義》,乃就宋家立講堂,書生百人,隔絳紗幔而受業焉。
○綃
《毛詩義疏》曰︰《楊之水》"素衣朱繡",繡當為綃。綃,綺也。
《禮記•玉藻》曰︰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綃衣以裼之。(君子,大夫、士也。綃,綺屬也。染之於玄,以狐青裘相宜也。)
《廣雅》曰︰綃謂之緗。
《晉令》曰︰第六品已下,不得服羅綃。
《王子年拾遺記》曰︰燕昭王二年,廣延國來獻善舞者二人,昭王處以單綃華幄。
又曰︰吳主孫權居昭陽宮,倦暑,乃褰紫綃之帷。
曹植《洛神賦》曰︰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綈
《說文》曰︰綈,赤黃色也。
《釋名》曰︰綈,似<蟲弟>蟲之色,綠而澤也。
《史記》曰︰範睢改名為張祿,相秦。秦伐魏,魏使須賈於秦。睢為微行,弊衣徒步入邸,見須賈。賈驚曰︰"範叔無恙乎?今叔何事?"睢曰︰"為人賃。"賈意哀之,留坐飲食,曰︰"叔寒如此哉!"乃取其綈袍以賜之。後睢見賈,賈頓首言"死罪"。睢曰︰"公所以得不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
《漢書》曰︰文帝身衣弋、綈。(如淳曰︰弋,帛也。)
《漢官儀》曰︰太宮、湯官奴婢各三千人,大置酒日,皆綈 蔽膝。
《漢官舊儀》曰︰印綬盛以篋,篋以綠綈,白表赤里。
《西京雜記》曰︰漢制︰天子玉幾,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諸侯皆以竹木為之,不得加綈、錦之飾。
《王子年拾遺記》曰︰漢成帝於太液池傍起宵游宮,以漆為柱,鋪黑綈之幕。又造飛行殿,所幸之宮,咸以氈綈藉地,惡車轍馬跡之喧也。
《竹林七賢論》曰︰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爛然莫非錦綈。阮咸時總角,乃豎長竿,看蟛級勘慶鍛й校 唬 quot;未能免俗爾!"
《鄴中記》曰︰石虎尚方御府中,巧工作錦織成,署皆數百人。有青綈,或白綈,或緋綈,或黃綈,或綠綈,或紫綈。
《範子計然》曰︰綈出河東。
《鹽鐵論》曰︰ 貂貉不益錦綈之寶,是以王者不珍。
張衡《西京賦》曰︰木衣綈錦,土被朱紫。
○
韋輝光《毛詩問》曰︰七月之時無褐,《箋》雲︰"褐,毛布也,賤者之所服也。"今 亦用為之。
《爾雅》曰︰犛, 也。(郭璞注曰︰犛,毛,所以為 也。犍為舍人注曰︰犛,毛也。 ,胡人績羊毛作衣。)
《吳歷》曰︰魏文帝賜吳王太子 二張。
《說文》曰︰ ,西胡毳布也。
《吳志》曰︰孫堅為董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 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
干寶《晉紀》曰︰孫皓遣使,詔書賜班 五十張,絳 二十張,紫、青 各十五張。
崔鴻《十六國春秋•西秦錄》曰︰沮渠蒙遜尚書郎王朽,送戎 千匹、銀三百斤。
《鄴中記》曰︰石虎御府, 有巳頭文 、麗子 、花 。
《扶南傳》曰︰妥息國出五色 。
《鹽鐵論》曰︰今富者黃金馬腦勒, 繡馬掩@。
桓譚《新論》曰︰余歸沛,道病,蒙絮,被絳 ,乘 馬,宿下邑東亭。亭長疑是賊,發卒。余令勿斗,乃問而去。此安靜自存也。
曹植《辯道論》曰︰甘始謂王曰︰"諸梁時,西域胡來獻 ,悔不取也。"
班固《與弟超書》曰︰竇侍中,前寄人錢八十萬,市得雜 十餘張。
○
《說文》曰︰ ,大絲繒也。
《釋名》曰︰ ,抽也,抽引絲端細緒也。又謂之絲掛也,掛於杖端,振舉之也。
《北史》曰︰袁聿修為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令考校官人得失。經兗州時,邢劭為刺史,別後,送白 為別信。聿修不受,與劭書雲︰"今日仰遇,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劭亦欣然頓解,報書雲︰"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作清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