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左傳》曰︰昭公四年正月,大雪。劉向以為昭公娶吳,婚於同姓。董仲舒以為季孫宿專政,陰氣盛也。
《漢書》曰︰武帝時,十二月,大雨雪,人凍死。時衡山王謀反,廢而殺之。
又曰︰玄帝時,十一月,齊楚大雪,深五尺。時石顯陷魏郡,太守京房殺之。
又曰︰王莽天鳳中,地震,大雨雪,深一丈,竹柏枯死。其年,瑯琊女子呂母為子報仇,黨至數萬,時天下大亂,饑。
《晉書》曰︰吳孫權時,正月,大雨雪,平地三尺,鳥獸死者大半。將軍全琮于淮南,戰死者數十萬。
又曰︰孫亮時,春,大雨雪,震電。既雷,則雪不當復降。而亮見廢。
《宋書》曰︰孝武帝時,大雪,平地二尺。明年,虜侵冀州。
《後魏書》曰︰世祖太平真君八年,北鎮大雪,人畜凍死。時召肯急,司徒崔浩濫被誅。
○不時雪
《左傳》曰︰桓公八年八月,雨雪。劉向以為夫人有淫行,將弒之像。桓公不覺,與夫人如齊而弒死。雪,又雨之陰,出非其時,迫近像,陰氣盛也。
《易通卦驗》曰︰乾得坎之蹇,則夏雨雪。
《詩推度災》曰︰逆天地,絕人倫,則夏雨雪。
京房曰︰夏雨雪,臣為亂。
《漢書》曰︰文帝時,六月大雨雪。後二年,淮南王長謀反,遷蜀道,死。
又曰︰武帝時,三月雨雪,平地厚五尺。是歲,御史大夫張湯有罪自殺。丞相翟嚴青坐與三長史棄市。
又曰︰成帝陽朔四年,四月雨雪,燕雀死。後二年,許皇後廢。
《晉書》曰︰武帝時,大雪。其年吳將步闡敗,死傷甚眾。後又八月大雪,折木。
又曰︰穆帝時,八月大雪,人馬凍死。時政由臣下。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涼張祚和平玄年,大會,黑風冥暗,五月雨雪,行人凍死。祚廣征兵三十餘道,入擊南山諸種,時入千里。張掖人王鸞上書諫言︰"軍不可行,行有大變。"祚怒,以為妖言,斬之。祚與嚴展、吳綽升飛鸞觀,征虜趙長、校尉張 入謙光殿,拜張玄靜為主,咸稱萬歲。祚愕然便下曰︰"欲殺我耶?"長曰︰"然。"遂刺祚,傷額,殺之。
又曰︰後蜀李雄以晉咸康六年八月死。其日宮內積雪,自外則否。
《石虎鄴中記》曰︰虎以五月發五百里內萬人營華林苑。至八月,天暴雨雪,雪深三尺,作者凍死數千人。太史奏︰作役非時,天降此變。虎誅起部尚書朱軌以塞天災。
《廣五行記》曰︰梁武帝時,三月大雪,平地三尺。時義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於魏。大同中,七月,青州雪害苗稼,交州刺史李賁舉兵c號。
《後魏書》曰︰靜帝興和年,五月大雪。時北齊神武發卒十萬築鄴城,又有無君之心。
又曰︰武定時,二月大雪,人畜凍死,道路相望。時高歡專政,帝政臨虛器。
《隋書》曰︰北齊武成河清年二月,大雪連月,南北千里,平地數尺。時匈奴與周師入並州,殺掠吏人。
又曰︰武成任用和士開,至後主復寵之。隴東王胡長仁,玄舅之尊,欲理政,被士開所譖,出為齊州刺史。武平二年三月,天忽降雪一尺餘。時生苗已出,雪復之,蓋壟,禾頭微萎而不世。百姓相謂曰︰"禾不世,及壟凍。"長仁在齊州,密遣刺客殺士開。事發,敕遣使於齊州賜死。則"壟凍"之驗。
○赤雪
《晉書》曰︰武帝大康七年,河陰雨赤雪二頃。
○霜
謝承《後漢書》曰︰郎 上事曰︰"入歲常有霜氣,月不舒光,日不宣耀。陛下倦於萬機,政有闕也。"
《抱樸子》曰︰若霜氣有圍城,或入於城,則外兵得入;若霜氣從內出,主人出戰。
京房《易傳》曰︰興兵妄誅,厥災夏霜殺五 ;誅不原情,茲謂不仁,冬先雨,乃隕霜有芒角;賢聖遭害,其霜附木不入地。
《毛詩》曰︰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正月,夏之四月也。繁,多也。四月建巳,純陽用事,霜多急,恆寒苦之異,傷害萬物,故心憂也。)
《春秋考異郵》曰︰魯僖公即位,隕霜不殺草,李梅實。梅李,大樹,比草為貴,是君不能伐也。定公即位,隕霜不殺菽。菽者稼最強,季氏之萌。
又曰︰穆公即位,仲夏霜殺草,日中不消。
《春秋命歷序》曰︰桀無道,夏出霜。
《師曠佔》曰︰春夏一日有霜者,君父母治政大嚴,大殺,天以示之。何以言之?霜威殺萬草,坐大殺也。見變如此,宜損威殺,重人之命。
《漢書•五行志》曰︰《左傳》僖公時,八月,霜不殺草。謂襄仲專權,殺嫡立庶,公室遂弱。至三十三年冬,霜不殺草。劉向以為君誅不行,舒緩之應。是時,公子遂專政,三桓繼為卿,皆為亂矣。
又曰︰定公玄年八月,霜殺菽。劉向以為誅罰不由君出,在臣下之像。是時季氏逐昭公,死于外。
又曰︰武帝時,四月,霜殺草木。是時天下戶口減耗。
又曰︰玄帝時,三月,九月,隕霜殺稼。時弘恭、石顯專政,迫逐忠烈,進用邪佞。
又曰︰王莽天鳳六年四月,霜殺草木,則專政已亂。至地皇四年秋,霜,關東人相食。馬 、王匡等起兵,群盜大亂。
《晉書》曰︰武帝時,八月,霜害豆。又五月隕雪,傷 。時大舉征吳。又五月,霜殺桑麥。時王F大功被陷,無辜。
又曰︰惠帝時,三月,霜傷木,五曰雨雹。時賈後廢愍懷太子。
《隋書》曰︰梁武帝時,三月、六月,降霜殺草。時發卒拒魏,百姓勞距。
《唐書》曰︰太宗貞觀初,突厥頡利可汗部落五月霜降。至四年,為僕射李靖所滅。
○晝霜
《隋書》曰︰北齊武成時,晝霜下。其年傳位於太子緯。
○雹
京房《易飛候》曰︰雹下盡樹木枝、害五 者,君賦斂克民。
《禮記•月令》曰︰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 。
《左傳》曰︰昭公四年正月,大雨暴。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御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睹而出之,其出入也時。今棄而不用,雹之為災,誰能御之?"
《春秋考異郵》曰︰僖公九年秋,昭三年冬,並大雨雹。時僖公專樂,齊女、綺畫、珠璣之好掩月光,陰精凝為災異。昭公事晉,陰精用密,故災。
《史記》曰︰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動。及孝王崩,厲王立,王室大亂。
《漢書》曰︰宣帝本始中,山陽、濟陽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飛鳥,牛馬皆死。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皆伏誅。八月,霍皇後廢。成帝時,四月,襯搡雨雹,大如斧,飛鳥死。王氏專政。
又曰︰王莽時,雨雹,殺牛羊。莽殺其少子咸。時天下大亂,百姓窮愁,起為盜賊。
《後漢書》曰︰安帝玄初四年六月,郡國三雨雹,大如雞子,殺六畜。時鄧太後以陰盛專于陽政。
又曰︰獻帝初平四年六月,扶風雨雹,大如升,殺人。時天下潰亂,曹操專政,帝臨虛器。
《吳志》曰︰孫權時,雨雹。權听讒,太子和見廢。
《晉書》曰︰武帝時,五月,雹傷禾麥,壞屋。時王F有大功被陷,帝不斷,陰脅陽之應。
又曰︰惠帝時,六月雨雹,深三尺。時賈氏專政,遂廢愍懷太子。
又曰︰玄帝時,風雹殺人。時王敦擁兵不朝,內外戒嚴。
又曰︰明帝時,京都大雨暴,燕雀死。
又曰︰四月大雨雹,是年甦峻為亂。
又曰︰穆帝時,六月雨雹,大如升。後四年,張祚在涼州為宋混所滅。
《宋書》曰︰文帝玄嘉三十年五月,盱眙雨雹,大如雞卵。明年冬,太子劭兵亂。
《隋書》曰︰梁武帝大通年四月,雹。時帝數舍身作奴,為沙門所制,陰脅陽之應。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後趙石勒時,暴風,大雨雹,震建德殿端門、襄國市西門倒,殺五人。雹起西河,大如雞子,平地三尺,窪下丈餘。行人、禽獸,死者萬數。歷千餘里,樹木摧折,禾稼蕩然。勒問徐光,光曰︰"去年不禁寒食。介推,帝鄉之神也,歷代所尊,故有此災。"
又曰︰石遵時,雨雹,大如盂升。立百餘日,為石鑒所殺。鑒為冉閔殺之。
《隋書》曰︰陳宣帝太建二年六月,大雨雹。十年四月,又大雨雹。始興王叔陵刺後主於喪次,據痘援反,俄而伏誅。
○霧
《禮記•月令》曰︰仲冬行夏令,則氣霧冥冥。(霜霧之氣也,散相亂也。)
《晉書》曰︰成帝咸和玄年,大霧,步武不相見。會稽王道子專政之應。
《國志歷》曰︰晉咸和玄年三月,霧殺桑、果。
《宋書》曰︰晉安王子勛,帝子業景和年中即偽位,其日雲霧四合,旬日被殺。
《齊書》曰︰武帝時,大霧竟天,如煙,入人眼鼻。後二年,皇太子死。
《後魏書》曰︰靜帝武定年冬,大霧六旬,晝夜不解。明年,常侍荀濟、華山王大器及玄思僅等謀殺大將軍高洋。事泄,荀濟等並戮於市。
《隋書》曰︰陳後主末年正月朔,大會群官。大霧四塞,人眼鼻辛酸。明年降隋。
《陸機別傳》曰︰機被誅日,大風折木,天地霧合。
《抱樸子》曰︰伊尹受戮,大霧三日。
《兵書》曰︰霧四面圍城,必有兵到城下,不出其月。
○黃霧
《尚書中候》曰︰桀為無道,地吐黃霧。
《漢書》曰︰成帝初即位,封舅王鳳、王根等五人關內侯。其月,黃霧四塞,終日竟夜,著地者如黃土塵,奪日光。王鳳等大懼。
又曰︰王莽天鳳玄年六月,黃霧四塞。其年緣邊大饑,人相食。
《晉書》曰︰惠帝時,冬,黃霧四塞,六日乃止。明年,趙脫凶篡位。時朝昏兵亂,帝屢蒙塵。
又曰︰明帝初,頻有黃霧四塞。時王敦害尚書刁協、僕射周 。
又曰︰穆帝時,涼州黃霧下,如塵。時張重華納譖,後年重華死,嗣子見殺。
又曰︰孝武帝時,黃霧四塞。時會稽王道子專政,親近佞人。
又曰︰安帝時,黃霧昏濁,不雨。時桓玄謀逆,帝返正。頻年大霧。時帝室衰微,臣下擁斃藪,土地非君之有。
《晉中興書•徵祥說》曰︰大寧玄年,黃霧四塞,王敦之應。
《宋書》曰︰文帝玄嘉二十九年十二月,黃霧四塞。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涼張茂四年正月,黃霧四塞。其年茂死也。
又曰︰前趙劉聰玄年十月,聰將趙固與晉車騎將軍王申相拒於延津。時黃霧晝夜,人不相見,固軍大敗。
又曰︰後趙石勒建平四年,黃霧四塞,氛障蔽天。十月,大疫,死。
○赤霧
《春秋運斗樞》曰︰血濁霧。天下小冤。(血濁霧曏齒p血。)
《後魏書》曰︰世宗正始二年正月,夜,陰霧四塞,初黑後赤。又延昌玄年,黃霧蔽塞。時帝舅肇擅權,矯詔害諸王公之應。
○黑霧
《晉書》曰︰愍帝建興二年春,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日。時天下兵起。後二年,帝降劉曜。
又曰︰玄帝永昌玄年十月,京師大霧,黑氣蔽天,日月無光。十一月,王敦舉兵。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趙劉聰建玄玄年正月朔日,黑霧四塞,終日竟夜,著人如墨,五日而止。後三年,聰子粲殺其弟。
○虹霓
《易通卦驗》曰︰虹不時見,女謁亂公。虹者,陰陽交接之氣,陽倡陰和之像。今失節不見者,似人君心在房內,不循外事,廢禮失義,夫人淫恣而不制,故曰女謁亂公。
京房《易妖佔》曰︰虹出君池,若飲君井,其君無後。
《春秋潛潭巴》曰︰虹五梢 至,照于宮殿,有兵革之事。
《春秋感精符》曰︰九女並訛,則九虹並見。
《黃帝佔軍氣訣》曰︰攻城有虹,喻濂之勝。
京氏《別對災異》曰︰虹霓近日,則奸臣謀;貫日,客代主。其救也,釋安樂,試非常,正股肱,入賢良。
《漢書》曰︰虹霓,陰陽之精。(如淳曰︰雄曰虹,雌曰牟 。)
又曰︰兩虹下屬燕王旦糾晷,飲井水竭。其後誅。
《後漢書》曰︰靈帝光和玄年,有黑氣墮北宮溫殿東庭中,如車隆起,奮迅,五色,有頭,長十餘丈,形似龍。上問蔡邕,對曰︰"所謂天投霓者也。不見足尾,不得稱龍。"中平玄年,黃巾賊張角等起。
《東觀漢記》曰︰光和中,有虹霓降嘉德殿。上引楊D等入金商門崇德署,問以祥異,對曰︰"天投霓,天下恐,海內亂。"
《晉書》曰︰愍帝建興五年正月,帝在平陽,虹霓亙天。其年帝為劉聰所殺。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趙劉聰麟嘉玄年時,東西赤虹經天,南有一歧。
《隋書》曰︰周武帝建德五年,圍北齊後主於晉州。是夜,州城上有虹首,南向,尾入紫宮,長十餘丈。六月,晉州陷,被擒。
○白虹
《詩雅度災》曰︰撓弱不立。邪臣蔽主,則白虹刺日。為政無常,天下疑,則霓逆行。
《周禮•春官• 》曰︰掌十輝之法,以觀妖祥。七曰彌。(鄭司農雲︰彌,白虹彌天也。玄謂︰彌,氣貫日也。)
《史記》曰︰鄒陽上書曰︰"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應劭曰︰燕太子丹,秦始皇遇之無禮,丹亡去,故厚養荊軻,令刺秦王。精誠感天,白虹為之貫日。《烈士傳》曰︰太子丹見虹貫日不徹,曰︰"吾五事不成矣!")
《漢書》曰︰成帝即位,時年二十,委政諸舅,王鳳、王值刃值 迦說菸 紫唷N迦送 莘猓 盼搴睢N搴鈄ㄈ 駝咂鐐恕>┬滓 跽亂災毖員恢鎩U 攏 邪綴緋 謨 搖 br />
《後漢書》曰︰唐檀,永建五年舉孝廉,除郎中。是時白虹貫日,檀因上便宜三事,陳其咎徵。書奏,乃棄官去。
《吳志》曰︰諸葛恪自新城出住東興,有虹見其舡。還拜蔣陵,白虹繞其車,後遂被誅。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後趙石季龍建武六年,大旱,白虹經天。建武九年,白虹出太社,連天。至十四年,國亂。
○紫霓
《太玄經》曰︰紫霓圍日,其疾不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