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下
《齊書》曰︰阮孝緒。建武末,青溪宮東門無故自崩,大風拔東宮門外楊樹。以問孝緒,曰︰"青溪,皇家舊宅;齊為木,東為木位。今東門自壞,木其衰矣。"
又曰︰劉俊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武帝植於太昌靈和殿前,常玩嗟曰︰"桿楊列掮流可愛,似張緒。"當時見賞如此。
又曰︰何點性好事,聞陸惠曉與張融並宅,其間有池,池上有二柳樹,點嘆曰︰"桿池便是醴泉,此樹便是交讓。"
《隋書》曰︰柳機,字當時。初,機在周,與族人文成公昂俱歷顯要,及桿,機、昂並為外職。楊素時為納言,方用事,因上賜宴,素戲幾曰︰"二柳俱摧,孤楊獨聳。"坐者歡笑,機竟無言。
又曰︰周初有童謠曰︰"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靜帝,隋氏之甥,既遜位而崩,諸舅強盛。
又曰︰渤海夠贓 ,少明敏,有器局,多涉書史,尤善詞令。初,孩孺時,家有柳樹,高百尺許,亭亭如蓋。里中父老曰︰"桿家當出貴人。"
《唐書》曰︰司稼卿梁孝仁,高宗時監造蓬萊宮,於諸庭院列種白楊。將軍契 何力,鐵勒之渠率也,於宮內縱觀,孝仁指白楊雲︰"桿木易長,三數年間,宮中可得蔭映。"何力一無所應,但誦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意謂此是冢墓間木,非宮中所宜種。孝仁遽令拔去,更樹梧桐。
又曰︰乾玄中,虢州刺史王奇光奏︰閿鄉縣界女媧墳,天寶十三載,大雨晦暝,失所在,至今河上側近忽聞雷風聲,曉見墳涌出,上有雙柳柳樹,下有巨石,柳各高丈餘。畫圖進上,以示百官。
又曰︰呂渭為禮部侍郎,中書省有柳樹,建中末枯死。興玄玄年,車駕還京,其樹再榮。人謂之瑞柳,以為賦題。上聞而惡之,渭因入閣遺失,請托文記,遂出為潭州刺史。
又曰︰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所部邏婆川,惟有楊柳,人以為資,更無草木。
又曰︰範希朝鎮振武,單于城中舊少樹,希朝於他處市柳子,免人種之。至今成林,居人賴之。
《春秋後語》曰︰魏哀王以田需為相,(需音須。)甚貴信之。惠子謂田需曰︰"子必善事左右!今夫樹楊,橫之則生,折而樹之又生,(《戰國策》曰︰夫楊,橫樹之亦生,倒樹之亦生。說不同,故存之也。)然使十人樹楊,一人拔之,則無生楊矣。夫以十人擲賁,樹易生之物,不勝一人拔者,何也?樹之難,去之易。今子雖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眾,則必危矣!"
《戰國策》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楊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管子》曰︰五沃之土宜柳。
《莊子》曰︰支離叔觀於冥泊之丘,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
《孟子》曰︰告子曰︰"性猶杞柳,義猶杯 quot;(丘員切。)
許慎《淮南子》注曰︰展禽之家有柳樹,身行惠德,因號柳下惠。一曰邑名。
《抱樸子》曰︰夫木槿、楊柳,斷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
《山海經》曰︰@山之西,有谷焉,名均 谷,其木多柳。鳳怖戤山、熊山、直陵之山,木多柳。平丘山,爰有楊柳。沃民之國,有白柳。
崔豹《古今注》曰︰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柳葉亦長細。 時題切。)楊圓葉弱帶,微風則大搖,一名高飛,一名獨搖。蒲柳生瞬顛,葉似青楊,亦曰蒲楊,亦曰亓 黃 匱傘K 羆雌蜒鉅玻 お停 音刃。)任矢用。又有赤楊,霜降則葉赤,材理亦赤也。
《說文》曰︰楊,蒲柳也,從木,[聲。檉,河柳也,從木,聖聲。柳,小楊也,從木,卯聲。
《續搜神記》曰︰上虞魏全家在縣北。忽有一人,著孝服,皂笠,手巾掩口,來詣全家,語雲︰"君有錢一千萬,銅器亦如之,大柳樹,錢在其下,取錢當得耳,於君家大不吉;僕尋為君取,于此便去。"衷爾出三十年,遂不復來,全亦不取錢。
盛弘之《荊州記》曰︰緣城堤邊,悉植細柳,絲條散風,清陰交陌。
《三齊略記》曰︰鬲城東南有蒲台,高八丈,始皇所頓處,在台下縈馬。至今蒲生猶榮,似水楊,而堪為箭。
孔氏《志怪》曰︰會稽盛逸,常晨興,路未有行人,見門內柳樹上有一人,長二尺餘,朱衣冠冕,俯以舌舐樹葉上露。良久,忽見逸,神意如有驚遽,即隱不見。
《世說》曰︰顧悅之與晉簡文帝同年,悅之發早白。帝問︰"卿何以先老?"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噬柏擲曄,隆對蒔茂。"
《廣五行記》曰︰周宣帝大定二年,永州得白石,剖而為兩段,中有楊樹之形,黃根紫葉。
《廣志》曰︰白楊,一名高飛木,葉大于柳。
崔實《四民月令》曰︰三月三日,以及上除,彩柳絮。柳絮愈瘡。
《本草經》曰︰柳華,一名柳絮。
《夢書》曰︰楊為使者。
魏文帝《柳賦》曰︰昔上與袁紹戰於官渡,是時余始植斯柳。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味葭而高尺,今連拱而九成。
曹植《柳頌》曰︰余以閑暇,駕言出游。過友人楊德祖之家,視其屋宇寥廓,庭中有一柳樹,戲刊其枝葉,故著斯文。
○桂
《爾雅》曰︰v,(音侵。)木桂。(今南人呼桂皮厚者為木桂。桂樹葉似枇晁而大,白花,花而不著子,叢生岩嶺,枝葉冬夏長青,間無雜木。)
《禮斗威儀》曰︰君乘僅獰 王,其政訟平,芳桂常生。
《春秋運斗樞》曰︰椒桂,生合剛陽。(椒桂,陽星之精所生也。合猶連體而生也。)
《春秋潛潭巴》曰︰宮桂鳴下土,諸侯號有聲。(桂,好木,植於宮中,猶天子封有聲譽者為諸侯。今乃鳴,是乃成其聲名於下土之祥。)
《山海經》曰︰招搖之山,臨乎四海,其上多桂。(桂長丈餘,味辛。)皋途之山,上多桂木。桂林八樹,在賁隅東。(八樹成林,言其大也。)
《春秋後語》曰︰甦秦在楚三年,乃得見。談卒辭行,威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願聞其說。"甦秦對曰︰"襯搡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於鬼,王難得見於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何事不去?"威王曰︰"先生就舍,寡人聞命矣。"
《漢書•陸賈傳》曰︰尉佗獻桂、蠹二器。(桂,樹;蠹,蟲也。)
《晉書》曰︰郗詵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書》曰︰垂拱四年三月,有月桂子降於台州,經十餘日乃止。
又曰︰南中有泉,流出山洞,常帶桂葉,好事者因謂為流桂泉。後人乃立棟宇,為漢高之神。
《莊子》曰︰桂可食,故斧伐之。
《抱樸子》曰︰桂可以蔥涕合蒸作水,可以竹瀝合餌之,亦可以先知、龜腦或雲君腦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世。
《淮南子》曰︰月中有桂樹。
郭子橫《洞冥記》曰︰武帝使董謁乘瑯霞之輦以升壇,至三更,西王母駕玄鑾之輿,至壇之四面,列種軟條青桂。風至,枝自拂階上游塵。
《尋陽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梁,見一翁坐桂樹下,以玉杯盛甘露漿與猛。
《廣志》曰︰桂出合浦,而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類自為林,間無雜樹。交址置桂園。
《列仙傳》曰︰範蠡好食桂,賣藥,世人往往見之。
《神仙傳》曰︰離公婁服竹汁、餌桂,得仙。許由、巢父,箕山得石丹沙、石桂英,服之。
《闞文》曰︰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黃金為鉤。
《拾遺記》曰︰岱輿,一名浮折。北有玉梁千丈,駕玄流之上。岸旁有丹桂,黑、紫、白,可為舟。
《世說》曰︰客問陳季方曰︰"君家有何貢月,而荷天下重名?"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川泉所潤。當斯之時,樹焉知太山之高,川泉之深?不知有貢月歟?"
《金樓子》曰︰夫翠飾遇獰 體分,像美牙而身喪。蚌懷珠而致剖,蘭含香而遭焚。膏以明而遂煎,桂以蠹而成疾。
《羅浮山記》曰︰羅山頂有桂,《山海經》所謂"賁隅之桂"。(賁隅,番禺也。)
《臨海記》曰︰白石之山,望之如雪。山有湖,傳雲僅獰 之所集,八桂之所植。
《說文》曰︰桂,江南之木,百藥之長。
《地理記》曰︰桂陽郡有桂嶺,放花遍白,林嶺盡香。
又曰︰天台山有八桂嶺襟。
漢武帝《悼李夫人賦》曰︰氣沉潛以淒戾兮,桂枝落而銷亡。
《楚詞注》曰︰漢淮南王安,好道,感八公,共登山攀桂樹。安作詩曰︰攀桂樹兮聊淹留。
唐景《龍文館記》曰︰薰風殿,其材木皆用青桂、白檀,香菩拚氳,盈於四遠。
○杉
《爾雅》曰︰ 音彼。)。(,或作杉。似松,生江南。可以為舡及棺材,作柱,理之不腐也。)
《晉咸康起居注》曰︰侍御史秦武奏︰平陵前道東,杉樹一株萎死,以柏栽補之,請收陵令推劾。
《西京雜記》曰︰太液池中有小池,明迓樹池。池中有一洲,洲上有厥饕恢輳 盼⑶ 緋蹈牽 嗜: br />
鄧德明《南康記》曰︰t山有漢袒緣陳蕃墓,遙望兩杉樹聳柯出嶺,垂陰復谷。
劉欣期《交州記》曰︰合浦東二百里,有一杉樹,葉落,隨風飄入洛陽城內。漢時,善相者雲︰"桿休徵,當出王者。"故遣千人伐樹,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斷株上食, 足相容。
《名山志》曰︰華子崗上,杉千仞,被在崖側。
○楓
《爾雅》曰︰楓, 蕁 之葉反。天風則鳴,故曰 蕁J魎瓢籽睿 對捕 紜S兄 悖 裰 閬閌恰
《後周書》曰︰武帝天和玄年,秋七月辛丑,梁州上言︰鳳皇集於楓樹,群鳥列侍以萬數。
《山海經》曰︰黃帝殺蚩尤,棄其械,化為楓樹。
《金樓子》曰︰楓脂,千歲為虎魄。
《名山記》曰︰天姥山上,長楓千餘丈,蕭蕭臨澗水。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楓香三株。
《南方草木狀》曰︰楓香樹,子大如鳥卵,二月花,色白,乃獵菖子,八九月熟。曝乾,可燒。惟九真郡有之。
《異苑》曰︰烏陽陳氏,有女未醮,著屐,徑上大楓樹顛,更無危閡,顧曰︰"我應為神,今便長去,惟左蒼右黃,當暫歸耳。"家人悉出見之,舉手辭訣,於是飄聳輕越,極睇乃沒。既不了蒼、黃之意,每春輒以蒼狗、秋以黃犬,設祠於樹下。
任P《述異記》曰︰南中有楓子鬼,楓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靈楓。
《嶺表錄異記》曰︰楓人嶺,多楓樹,樹老則有瘤 。忽一夜遇暴雷驟雨,其樹贅則暗長三數尺。南中謂之楓人。越巫雲︰"取之雕刻神鬼,易致靈驗。"
《離騷•招魂》曰︰湛湛江水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
○豫章
《左傳•昭公》曰︰白公作亂,殺鐘西、子期。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不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
《陳書》曰︰侯景之平也,太家 被焚。承聖中,議欲營之,猶闕一柱。七月,有樟木大十八圍,長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後渚。監軍鄒子慶以聞,詔書令沉眾兼起部尚書構太家 。
《莊子》曰︰騰猿得豫章,攬蔓而生長於其間,便也。
《淮南子》曰︰藜藿之生蠕蠕然,日加數寸,不可以為櫨棟。(加猶益也。櫨,屋也。)F、楠、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後知,故可以為棺、舟。
《高士傳》曰︰堯聘許由為九州長,由惡聞,洗耳於河。巢父見,謂之曰︰"豫章之木,生於高山,工雖巧而不能得。子避世,何不藏身?"
《地理志》曰︰豫章郡城南,有樟樹,長數十丈,立郡因以為名。至晉永嘉年間,尚茂。
《廣志》曰︰豫章生七年,外始辨。(凡木似豫章,故待七年當分別。)
《神異經》曰︰東方有豫章樹,高千丈。有士操斧,行斫行合。
《新語》曰︰賢者之處世,猶金石生於沙中,豫章產於幽谷。
《水經》曰︰豫章城之南西門,曰噬楊門。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
應劭《漢官儀》曰︰豫章郡樹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樹常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蔚如初。咸以為中宗之徵祥也。
《豫章記》曰︰新途縣封溪,有聶友所用樟木戕柯者,遂生為樹。今猶存其木,合抱。始倒植之,今枝條皆垂下。
任P《述異記》曰︰豫章之為木也,生七年而後可知。漢窩唉鼎二年,立豫樟宮於昆明池中,作豫樟木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