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爾雅》曰︰菊,治 。今之秋華菊也。
又《圖贊》曰︰菊名曰精,布華玄月,仙客是尋,薄彩薄捋。
《禮記•月令》曰︰季秋之月,菊有黃華。
《周書》曰︰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菊有黃華。伍陋,土不稼穡。
《晉書》曰︰羅含致仕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人以為德行之感。
《續晉陽秋》曰︰陶淵明,常九月九日無酒,出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久之,望見一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即便就酌。
《山海經》曰︰九九之山,其草多菊。
《廣志》曰︰菊有白菊。
《風俗通》曰︰南陽酈縣有甘谷,谷中水甘美。雲其山上有大菊菜,水從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餘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其中百餘,七十、八十名之為夭。司空王暢、太尉劉寬,袒緣袁隗為南陽太守,聞有此事,令酈月送水三十斛,用飲食澡浴,終然尾薄 br />
《抱樸子》曰︰劉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蓮花汁、地血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得五百歲,仙方所謂日精。
又曰︰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也,而根睫花實異名。或無效者,以由不得真菊。菊花與薏苡相似,直以甘苦別之耳,菊甘而薏苦。今所有真菊,但為少耳。
《神仙傳》曰︰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得仙。
《博物志》曰︰菊有二種,苗花如一,惟味小異,苦者不宜服。
崔實《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彩菊華。
王韶之《神境記》曰︰苜眶郡西有靈源山,其澗生靈芝、石茵,岩有紫菊。
《風土記》曰︰日精者, (音苔。) ,皆菊華睫植叼名。九月,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九日而用候時之草也。
盛弘之《荊州記》曰︰酈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悉芳。菊被崖,水甚甘馨。太尉胡廣久患風羸,恆汲飲水,後疾遂瘳,年及百歲。非惟天壽,亦菊所延也。
《名山記》曰︰道士朱孺子,吳末入王笥山,服菊花,乘雲升天。
《本草經》曰︰菊有筋菊,有白菊、黃菊。花一名節花,一名傅公,一名延年,一名白華,一名日精,一名更生,一名陰威,一名朱羸,一名女菊。其菊有兩種,一種紫睫,氣香而味甘美,葉可作羹,為真菊。一種青睫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名薏,非真菊也。
《吳氏本草經》曰︰菊華,一名女華,一名女室。
《淮南萬畢術》曰︰以壯菊灰散池中,蛙盡死。
《楚辭》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又曰︰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鍾會《菊賦》曰︰縹致桃叮 囁潞 倒嬖玻 加彼惱擰9史蚓沼形迕姥桑涸不 繼旒 玻淮炕撇輝櫻 笸遼 玻輝韁懲淼牽 擁亂玻幻八 掠保 窬 幣玻渙髦星崽澹 襝墑騁病 br />
潘尼《秋菊賦》曰︰泛流英於青醴,似浮萍之隨波。
嵇康《菊花銘》曰︰煌煌丹菊,暮秋彌榮。親尊是御,永祚億齡。
○若
《毛詩疏》曰︰若,饒也,幽州謂之翹饒。蔓生,睫如勞豆而細,葉似蒺藜而青。其華細綠色,可生食,味如小豆藿。
《本草經》曰︰陵若生下濕死晷,七八月華。華紫,似今紫草,可以染帛。煮沐頭,發即黑。
○萱
《毛詩•伯兮》曰︰焉得諼草,言樹植黨。(背,北堂也。)願言思伯,使我心 。
《說文》曰︰苕,忘憂草也。
崔豹《古今注》曰︰欲忘人之憂,則贈以丹棘,一名忘憂草也。
《博物志》曰︰《神農經》曰︰"上藥養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風土記》曰︰花曰宜男,妊婦佩之,必生男。又名萱草。
《本草經》曰︰苕,一名忘憂,一名宜男,一名歧女。
《錄異記》曰︰婦人帶宜男草,生兒。
束《發蒙記》曰︰甘棗令人不惑,萱草可以忘憂。
任P《述異記》曰︰苕草,一名紫萱,又名忘憂草,吳中書生謂之療愁。
嵇康《養生論》雲︰苕草忘憂。
○苜蓿
《史記》曰︰大宛有苜蓿草,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
《漢書•西域傳》曰︰ 蚌國有苜蓿,大宛馬嗜苜蓿。武帝得其馬,漢使彩蒲桃、苜蓿種歸,天子益種離宮別館旁。
《晉書》曰︰華廣免官為庶人。晉武帝登陵雲台,檻邈苜蓿園,阡陌甚整,依然感舊。太康初大赦,乃得襲爵。
《西京雜記》曰︰樂游苑中,自生玫瑰樹,下多苜蓿,一名懷風。時或謂光風在其間,常肅肅然照其光彩,故曰苜蓿懷風。茂陵人謂為連枝草。
《博物志》曰︰張騫使西域,所得蒲桃、胡蔥、苜蓿,
《述異記》曰︰張騫苜蓿園,在今洛中,苜蓿,本胡中菜,騫始於西國得之。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宣武場在大夏門東北,今為光風園,苜蓿出焉。
○菅
《爾雅》曰︰白華,野菅。(菅,茅屬也。)
《毛詩•宿丘•東門之池》曰︰東門之池,可以漚菅。
又《白華》曰︰周人刺幽後也。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又《題綱》曰︰白華,野菅,草也,其性柔仞堪用。取此白華,而將白茅束之,喻申後被褒姒所代,惡人蒙善,好人見棄也。
《左傳•成公九年》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輸有姬姜,無棄憔悴。
《周書》曰︰成王時,會稽人獻以菅。("會",或作"禽"。亦東南蠻。菅草堅忍。)
《山海經》曰︰天帝之山,其下多菅。
《異物志》曰︰香菅似茅,而葉長大於茅。不生污下之地,生丘陵山崗。凡所蒸享,必得此菅苞裹,助調五味,益其芬菲。
○茅
《爾雅》曰︰ ,(音速。)壯茅也。(白茅屬。)
《易•泰卦》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王弼注曰︰茅之為物,被其根而相牽引也。茹,相牽引之貌也。匯,類也。陽以其類引而升,故為茹而征吉。)像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又《大故翟》曰︰藉用白茅,慎擲炅也。
《尚書•禹貢》曰︰荊州,厥貢苞匭菁茅。(孔安國曰︰茅以縮酒也。)
《毛詩•鵲巢•野有死麇》曰︰野有死麇,白茅苞之。
陸機《毛詩疏義》曰︰"白茅苞之",茅之白者,古用包裹禮物,充祭祠,縮酒用之。
《毛詩•豳•七月》曰︰晝爾于茅,宵爾索 。
《周禮•天官上•甸師》曰︰祭祠供蕭茅。
《左傳•僖上》曰︰齊侯伐楚,謂楚曰︰"恩灞苞茅不入,王祭不供,尾 縮酒,寡人是徵!"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齊桓公︰"古之封禪,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孟康曰︰所謂零 也。
《典略》曰︰武王伐殷,微子啟肉袒面縛,牽羊把茅,膝行而前。
《吳志》曰︰徐盛與曹休戰,賊積茅草欲焚盛。盛燒船而去,賊一無所得。
《吳錄•地理志》曰︰桂陽郴縣有青茅,可染青。零陵香陵有香茅,古貢之縮酒。
《吳志》曰︰劉備連營挑戰,陸遜曰︰"吾已曉破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遜率諸軍,同時俱攻,破其四十餘營。
《晉書•地理志》曰︰零陵縣有香茅,氣甚芬香,古貢之以縮酒。
沉約《宋書》曰︰江夏王義恭,大明玄年,有三脊茅生石頭西岸。又累表勸上封禪,上甚悅之。
《唐書》曰︰開玄十三年,撫州三脊茅生石頭。
《六韜》曰︰文王畋于渭陽,見呂尚坐茅以漁,文王勞而問焉。
《莊子》曰︰小巫見大巫,枝茅而棄,此其所以終身弗如。
《尹文子》曰︰堯為天子,衣不重帛,食不兼味,土階三尺,茅茨不剪。
《尹子》曰︰湯救旱,素車白馬,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
《說文》曰︰茅,菅也。
陸賈《新語》曰︰伊意L負薪之野,修道德於茅呂戤下。
《風俗通》曰︰謹案,《詩》曰︰"手如柔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
《漢武故事》曰︰帝拜欒大為天道將軍,使著羽衣,立白茅,上授玉印。大亦羽衣,立白茅。上授印,示不臣也。
《神仙傳》曰︰介像受氣禁術,能茅屋上燃火煮雞,使茅不焦。
又曰︰曹公捕左慈,數日不得。便斷頭,曹公大喜,定視之,是一束茅耳。
盛弘之《荊州記》曰︰零陵郡有香茅,桓公所以責楚。
《廣州記》曰︰董奉與士燮同處數載,積思欲還豫章。燮情拘留不能免,後乃托以病死。燮開棺看,乃是茅人。
《楚辭》曰︰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揚雄《反騷》曰︰費椒楫以要神兮,又勤索彼瓊茅。(一睫三脊茅。)
○紫草
《爾雅》曰︰藐,茈草也。(郭璞曰︰可以染紫也。一名茈{膌恚,《廣雅》雲。)
《廣雅》曰︰紫艿,紫草也。(艿音仍。)
《說文》曰︰茈藐,紫草。
《山海經》曰︰勞山多茈草,一名紫英。
《尋陽記》曰︰石井山,曾有行人見山上有彩紫草者。此人謂村人,揭鍤而往見,山上人便去。聞有呼"昌容"者,曰︰"人來取爾草!"既至山頂,寂莫無所見。
《列仙傳》曰︰昌容,常山之道士也。自稱殷王女,二百餘年而顏色如少。能致紫草,與染家,得錢以遺孤老。
《淮南子》曰︰紫草生於山,不能生盤石之上。
《抱樸子》曰︰黃金成以為丸,以紫草煮一丸,咽其汁,可百日不饑。
《博物志》曰︰平氏陽山,紫草特好,其他者色淺。
《吳氏本草》曰︰紫草節赤,二月花。
《本草》曰︰紫草,一名地血。
○藍
《毛詩•魚藻•彩綠》曰︰終朝彩藍,不盈一 。( ,衣蔽膝也。)
《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令民刈藍以染。為陽長也,此月藍始可刈。
謝承《後漢書》曰︰弘農楊震,字伯起,常種藍自業。諸生恐震年大,助其功佣,震喻而罷之。
《孫卿子》曰︰青生於藍,而青於藍。
《秦子》曰︰常聞仁人當如園圃之藍,不異眾草,染而後彰。
趙歧《藍賦序》曰︰余就醫偃時岳,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殖。慨其遺本,遂作賦一章。
○
《爾雅》曰︰茹 ,茅 。(郭璞癥曰︰今之 也,可以染絳。)
《毛詩》曰︰《東門之》,刺亂也,男女不待禮而相奔者也。東門之,茹 在阪。(《箋》雲︰城東門之外有,邊有阪,茅 生焉。易越而出。此女欲奔男之辭。)
《說文》曰︰茅 ,茹 也。人血所生,可以染絳。
《漢書》曰︰若千畝卮茜( 草根子可用染也,)千畦姜韭,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山海經》曰︰厘山之陰,多 。(郭璞曰︰ ,茅 也。)
《範子計然》曰︰ 根,出北地,赤色者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