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 日 月 星 雲 風
◎ 天
《周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又曰︰天行健。
《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又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
《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地陰陽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 《太平御覽》一喜上有有字。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爾雅》曰︰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F天,冬為上天。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陽極於九,故天周九九八十一萬里。
渾天儀曰︰天如雞子,天大地小,天表里有水,地○ 《開元佔經》一,《太平御覽》二,地上有天字。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
《黃帝素問》曰︰積陽為天,故天者清陽也。
《莊子》曰︰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太玄》曰︰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 天,六為廓天,七為咸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
又曰︰天以不見為玄。
《皇覽記》○ 《太平御覽》二作皇覽冢墓記。曰︰好道者,言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經過天宮。
《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為天。
《呂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列子》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之憂者,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奈何而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也,曉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曜者,正復使墜,亦不能有中傷。
《說苑》曰︰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所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觀天,管仲曰︰所謂之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白虎通》曰︰天者身也,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男女濟 耍 斕廝 暈 濟 危 煸駁胤劍 幌 嘁玻 熳笮 賾抑埽 嘆 家躚糲嘍韻蛞病 br />
張衡《靈憲》曰︰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也,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示兆,斯謂龐洪,蓋道之忠玻 旨扔 蛭 商澹 妒歉杖 擠鄭 遄且 唬 斐伸鍛舛 逖簦 試慘遠 刮教煸 樂 狄玻 性 弧 br />
徐整《三五歷紀》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蜀志》曰︰吳使張溫來聘,溫問秦密曰︰天有頭乎,密曰︰有之,溫曰︰在何方,密曰︰詩雲,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天處高而听卑,詩雲,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听之,溫曰︰天有足乎,密曰︰詩雲,天步艱難,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何以然,曰︰其子姓劉,以此知之。
《楚辭•天問》曰︰圖○ 《天問》作圜,《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二作圓。則九重,孰營度之,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東南不足,誰虧缺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詩﹞ 晉傳言○ 《初學記》一作傅玄。兩儀詩曰︰兩儀始分,元氣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時成,日月西邁,流景東征,悠悠萬物,殊品齊名,聖人憂世,實念群生。
又天行篇曰︰天行一何健,日月無高蹤,百川赴陽谷,三辰因泰蒙。
又歌曰︰天時泰兮昭以陽,清風起兮景雲翔,仰觀兮辰象,日月兮運周,俯視兮河海,百川兮東流。
﹝賦﹞ 晉成公綏天地賦曰︰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若乃懸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燭 ,五緯重光,眾星回而環極,招搖運而指方,白虎時據於參代,○ 馮校本作井,初學記一作昴。青龍垂尾於氐房,玄龜匿首於女虛,朱鳥奮翼於星張,帝皇正坐於紫宮,輔臣列位於文昌,垣屏絡驛而珠連,三台差池而雁行,軒轅華布而曲列,攝提鼎峙而相望。
﹝贊﹞ 晉郭璞《釋天地圖贊》曰︰祭地肆瘞,郊天致煙,氣升太一,精淪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鮮。
﹝表﹞ 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曰︰張衡創物,蔡邕造論,戎夏相襲,世重其術。臣昔奉使入關,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肆觀奇秘,絕代異寶,旋及王府,考諸前志,誠應夙聞,尚書,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崔瑗所謂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經志所雲,圖憲所本,故體度不渝,精測尚矣,則七晷運變,無匪康時,九代貞觀,不絕司歷,臣夙懷末意,懼于非任,今忝惟職統,敢昧死以聞。
◎ 日
《易》曰︰日月麗乎天。
又曰︰離為日。
又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毛詩》曰︰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禮記》曰︰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
《左氏傳》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五經通義》曰︰日中有三足烏。
《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德之母。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疾者何,君舒臣勞也,日月所以懸著何,助天行化,昭明下地也,日月徑千里。
《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向,俗說文帝被徵,後期,不得立,日為再中。
《爾雅》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脛菀閱洗魅瘴 ダ 寥賬 鑫 劍 髦寥賬 胛 傘 br />
《廣雅》曰︰日名朱明,一名耀靈,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
《說文》曰︰日,實也,太陽之精,字從口一,象形也。
又曰︰初出為旭,○ 《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三作纂要曰︰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日溫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i,日晚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東,謂之反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煦,日溫也,皓,日晝貌也,暉,日光也,旰,日晚也,翌,日明也,曉,日白也。
《易坤靈圖》曰︰至德之明,日月若連璧。
《京房易傳》曰︰日月大光,天下和平,上下俱昌,延年益壽,長世無極。
《禮斗威儀》曰︰政理太平,則時日五色。
《漢書》曰︰文帝時,新垣平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復中,乃更以十七年為元年。
《列子》曰︰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為日初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中,才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賈誼書》曰︰湯曰︰學聖王之道,譬其如日,靜居而獨思,譬其若火,夫人舍學聖王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
應劭《漢官儀》曰︰太山東南,名曰日觀,日觀者,雞鳴時見日。
《論衡》曰︰儒者論日旦出扶桑,暮入細柳,扶桑,東方之地,細柳,西方之地。
《家語》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拳,赤如日,事具草部。
《帝王世紀》曰︰周文王夢日月著其身。
《瑞應圖》曰︰日月揚光者,人君之象也,君不假臣下之權,則日月揚光。
《山海經》曰︰猗天山,甦門山,日月所出。
又曰︰大荒之中,D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 原作上,據馮校本改。枝,一日居上○ 原作下,據馮校本改。枝,皆載烏。
又曰︰有女子,名曰羲和,浴日於甘泉,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淮南子》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 藎 嘌鏨涫 眨 釁渚牛 誚運潰 橛鷚懟 br />
又曰︰若木在建木西,有十日,華照下地。
又曰︰日出于D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之上,爰始將行,是謂F明,至于曲阿,是謂朝明,臨于曾泉,是謂蚤食,次于桑野,是謂晏食,臻于衡陽,是謂禺中,對于昆吾,是謂正中,靡于鳥次,西南曰大壑。是謂小遷,至于悲谷,是謂晡時,回于女紀,是謂大遷,經于泉隅,是謂高舂,頓于連石,是謂下舂,至于悲泉,爰息其烏,○ 《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三作六螭,淮南子天文篇作其馬。是謂懸車,薄于虞泉,是謂黃昏,淪于蒙谷,是謂定昏。
又曰︰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種 輾慈 帷 br />
又曰︰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
又曰︰日中有 烏, ,趾也,謂三足烏也。河圖葉光篇曰︰積精為日。
皇甫謐《年歷》曰︰日者眾陽之宗,陽精外發,故日以晝明,名曰曜靈。
《楚辭》曰︰萁 鮭舛 劍 瘴峒髻夥鏨# 鰨 J也。
又曰︰角宿未旦,曜靈安藏,角,東方星也,曜靈,日也,言東方未旦之時,藏其精光也。又天問曰︰羿焉畢日,烏焉解羽。
又招魂曰︰十日並出,流金鑠石。
﹝詩﹞ 魏劉楨詩曰︰仰視白日光,皎皎高且懸,兼燭八 內,物類無頗偏。
晉張載詩曰︰白日隨天回,暾暾圓如規,踴躍湯谷中,上登扶桑枝。
又詩曰︰十日出湯谷,弭節馳萬里,經天曜四海,倏忽潛縻帷 br />
晉傅玄詩曰︰湯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原得並天御,六龍齊玉羈。
梁李鏡遠詩曰︰始臨東岳觀,俄N若木枝,萍實詎儔彩,合扇且慚規,北林耿初曜,員窗鑒早曦,照庭餘雪盡,映檐溜滴垂,徘徊匝花樹,煜 滿春池,柳陰裁靡靡,簾影復離離,曾泉豈停舍,桑榆忽在斯,回戈安得中,長繩不可羈,沖情愛景落,清宴惜光馳,溫暉徒己荷,深心竊自知。
梁劉孝綽詠日應令詩曰︰弭節馳湯谷,照曜出扶桑,園葵一何幸,傾葉奉離光。
﹝歌﹞ 後漢李尤九曲歌曰︰年歲晚暮時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
晉傅玄日N歌詠曰︰東光N朝D,羲和初攬轡,六龍並騰驤,逸景何晃晃,旭日照萬方,皇德配天地,神明○ 原訛盟,據馮校本改。鑒幽荒。
又三光篇曰︰三光垂象表,天地有晷度,聲和音響應,形立影自附,素日抱玄烏,明月懷靈兔。
﹝贊﹞ 晉郭璞十日贊曰︰十日並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陽烏,可為洞感,天人懸符。
◎ 月
《釋名》曰︰月,闕也,滿則缺也,晦,灰也,月○ 《釋名》一作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朔,甦也,月死復甦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者也。
《廣雅》曰︰夜光謂之月。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出入也。
《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陽也。
《文選》︰月上軒而飛光。
《乾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明,穴,決也,決鼻,兔也。尸○ 原訛尹,據馮校本改。子曰︰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眺,眺,條也,條健,行疾F也。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猶縮懦也,行遲F也。
《禮記》曰︰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時。
《史記•天官書》曰︰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又曰︰太陰之精上為日,○ 據《開元佔經》十一作月。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
《禮含文嘉》曰︰君致尊而制命,則日月貞明。
《春秋孔演圖》曰︰仁義之道,日月循緯。
《漢書》曰︰元後母李氏,夢月入其懷而生後。
《禮斗威儀》曰︰政太平則月圓而多輝,政升平則月清而明。
張衡《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蜍兔。
又曰︰ 鴇莢攏 俏 蛤埽 痘茨獻印吩唬涸攏 掛玻 踔 笳呶 呶 隆 br />
又曰︰月者陰之宗,是以月毀而魚腦減。
又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 鵯災 莢鹿 穡 嗥摶玻 ┐孟傘1既胊輪形 戮 br />
又曰︰畫隨灰而月暈闕,以蘆灰隨暈環,闕其一面,則月暈亦闕於上也。
又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銅盤受之,下水數石也。
《呂氏春秋》曰︰月群陰之本,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夫月形于天,而群陰化為川。
又曰︰月纏二十八宿。
《文子》曰︰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京房《易飛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王。
皇甫謐《年歷》曰︰月群陰之宗,光內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
《物理論》曰︰京房說,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鏡照日,而有影見。
《舊歷說》曰︰日猶火也,月猶水也,火則施光,水則含影,故F生於向日,魄生於背日,當日則光盈,近日則明滅。
《楚辭》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顧兔在腹。
又曰︰何泛濫之浮雲,H擁蔽於明月,思耿耿而原見,然陰碩 淮鎩 br />
傅咸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詩﹞ 晉陸機詩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攬之不盈手。
宋孝武帝齋中望月詩曰︰褰幕蕩暄氣,入夜漸流清,微微風始發,曖曖月初明,思因往物深,悲以歸雲盈。
宋鮑照玩月詩曰︰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夜移衡漢落,徘徊帷幌中。
齊虞羲詠秋月詩曰︰影麗高台端,光入長門殿。初生似玉鉤,裁滿如團扇。泛濫浮陰來,金波時不見。儻遇賞心者,照之西園宴。
梁簡文帝望月詩曰︰流輝入畫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鏡,影類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團扇與誰裝,空聞北窗彈,未舉西園觴。
又望月詩曰︰今夜月光來,正上相思台,可憐無遠近,光照悉徘徊。
梁孝元帝望江中月影詩曰︰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風來如可泛,流急不成圓,秦鉤斷復接,和璧碎還聯,裂紈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春江上,無俟百枝然。
梁邵陵王蕭綸詠新月詩曰︰霜氛含月彩,靄靄下南樓,霧濃光若晝,雲駛影疑流,梁沈約詠月詩曰︰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游上才,網軒映珠綴,應門照綠苔,洞房殊未曉,清光信悠哉。
梁何遜望初月詩曰︰初宿長淮上,破鏡出雲明,今夕千餘里,雙蛾映水生,的的與沙淨,艷艷逐波輕。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詩曰︰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照雪光偏冷,臨花色轉春,星流時入暈,桂長欲侵輪,原以重光曲,承君歌扇塵。
又望月詩曰︰桂殿月偏來,留光引上才,園隨漢東蚌,暈逐淮南灰,渡河光不濕,移輪轍巨開,此夜臨清景,還承終宴杯。
梁蕭子範望秋月詩曰︰河漢東西陰,清光此夜出,入帳華珠被,斜筵照寶瑟,霜慘庭上蘭,風鳴檐下橘,獨見傷心者,孤燈坐幽室。
梁虞騫視月詩曰︰清夜未雲疲,珠簾聊可發,泠泠玉潭水,映見蛾眉月,靡靡露方垂,暉暉光稍沒,佳人復千里,餘影徒揮忽。
梁劉瑗在縣中庭看月詩曰︰移榻坐庭陰,初弦時復臨,侍兒能勸酒,貴客解彈琴,柏葉生鬟內,桃花出髻心,月光移數尺,方知夜已深。
梁劉孝綽望月有所思詩曰︰秋月始縴縴,微光垂步檐, o入床簟,仿佛鑒窗簾,簾螢隱光息,簾蟲映光織,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昃,長門隔清夜,高堂蒙容色,如何當此時,懷情滿胸臆。
又林下映月詩曰︰明明三五月,垂影當高樹,攢柯半玉蟾,總葉彰金兔,茲林有夜坐,嘯歌無與晤,側光聊可書,含毫且成賦。
又望月詩曰︰輪光缺不半,扇影出將圓,流光照漭Y,波動映淪漣。
梁鮑泉江上望月詩曰︰客行鉤始懸,此夜月將弦,川澄光尚動,流駛影難圓,蒼蒼隨遠色,Yぼ逐漪漣,無因轉還 厥拙燁跋汀 br />
周王 詠月贈人詩曰︰月色當秋夜,斜暉映薄帷,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渡雲光忽駛,中天影更遲,高陽懷許掾,對此益相思。
隋江總賦得三五明月滿詩曰︰三五兔輝成,浮雲冷復輕,只輪非戰反,團扇少歌聲,雲前來往色,水上動搖明,況復高樓照,何嗟攬不盈。
﹝賦﹞ 宋周祗月賦曰︰二氣理化,精者能鏡,陽得一以朗旦,月代終而夕映,其狀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
宋謝靈運怨曉月賦曰︰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曉月,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浮雲褰兮收泛灩,明舒照兮殊皎潔,墀除兮鏡鑒,房櫳兮澄澈。
宋謝莊月賦曰︰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悄焉疚懷,弗怡中夜,于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聞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溟,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升清質之悠悠,降澄暉之靄靄,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 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歌曰︰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梁沈約八詠,望秋月曰︰秋月明如練,照曜三爵台。徘徊九華殿,九華玳瑁梁。華榱與璧 ,以茲雕麗色。持照明月光,凝華入黼帳。清暉懸洞房,先過飛燕戶。卻映班姬床,湛秀質兮似規,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軒之蓬發,影金階之輕步,居人臨此笑以歌,別客對之傷旦暮,經衰圃,映寒叢,凝清夜,帶秋風,隨庭雪以偕素,與池荷而共紅,照玉墀之皎皎,含霜靄之 鰨 已露 簦 鯁』隙 磐 焱й 絨齲 肭嗨齠 徵紜
◎ 星
《說文》曰︰萬物之精,上為列星。
《尚書考靈曜》曰︰五星若編珠,旋璣中星星調,則風雨時。
《春秋說題辭》曰︰星之為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
《尚書•洪範》曰︰庶民為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月經于箕則多風,離于畢則多雨也。
《周禮》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左氏傳》曰︰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明也,夜中,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春秋運斗樞》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機,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浚 亢餃 罰 右醪佳簦 食票薄 br />
《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景星出翼。
《禮稽命徵》曰︰作樂制禮,得天心,則景星見。
《春秋元命苞》曰︰嘉置弧北指一大星為老人星,治平則見,見則王壽,常以秋分,候之南郊。
《論語讖》仲尼曰︰吾聞堯率舜等游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昴。
《莊子》曰︰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尸子》曰︰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自丘上以望,則見始出也,非明益也,勢使然也,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
《呂氏春秋》曰︰宋景公時,熒惑在心,公召子韋問焉,子韋曰︰禍當君,雖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家也,曰︰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君,曰︰可移於歲,公曰︰歲饑民餓必死,為人後而殺其民,誰以我為君乎,子韋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賞君,熒惑必徙三舍,行○ 呂氏春秋制樂行上有舍字。七星,星當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熒惑果徙三舍。
《列仙傳》曰︰東方朔,楚人也,後賣藥五湖,知其歲星焉。
《史記》曰︰天曜而景星見,景星,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有道之國。
《漢書》曰︰五星不失行,則年 豐昌。
又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災疾,五 蕃昌。
《魏志》曰︰桓帝時,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後五十年而公破袁紹之應,事具帝王部。
《會稽典錄》曰︰嚴遵字子陵,與世祖俱受業長安,建武五年,下詔徵遵,設樂陽明殿,命宴會,暮留宿,遵以足荷上,其夜客星犯天子宿,明旦,太史以聞,上曰︰此無異也,昨夜與嚴子陵俱臥耳。
孫氏《瑞應圖》曰︰景星者,大星也,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王者不敢私人則見。
又曰︰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
李 傳曰︰公好天文之術,和帝遣使者觀風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 露坐,問二人曰︰君發京師,寧知二使何時發,二人驚問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來向益部。
《續晉陽春秋》曰︰桓玄庶母馬氏,本袁真之妓也,與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銅盆,水在其側,見一流星墮盆中,驚喜共視,星如二寸火珠,於水底茲幻 唬 訟轡皆唬捍思 橐玻 彼 χ 妒茄 雲拌冀尤。 壞茫 磣鉞崛。 欽 肫爸校 鬩 榷 粲懈醒桑 磯 承 浯畚徊恢眨 曛 校 俟蠹 印 br />
《異苑》曰︰陳仲弓從諸子佷造荀季和父子,于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內有賢人聚。
﹝詩﹞ 晉傅玄眾星詩曰︰朗月並眾星,日出擅其明,冬寒地為裂,春和草木榮,陽德雖普濟,非陰亦不成。
又詩曰︰東方大明星,光景照千里,少年舍家游,思心晝夜起。
北齊邢子○ 原訛于,據馮校本改。才賀老人星詩曰︰瑞動星光照,化穆月輪重,庶徵符祉 ,將以贊時邕。
﹝贊﹞ 晉郭璞星圖贊曰︰茫茫地理,粲爛天文,四靈垂象,萬類群分,眇觀六l,咎徵惟君。
﹝表﹞ 晉傅玄賀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揮景光明,聖主壽延,享祚元吉,自天之 ,莫不\舞。
又賀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體色光明,嘉佔元吉,弘無量之 ,隆克昌之祚,普天同慶,率土含○ 原作會,據馮校本改。歡。
晉卞綴乩先誦潛碓唬罕菹率Д掠η 穩鷳耪椋 蟠掛 先似翎紓 蚴儻藿 br />
晉王述慶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光色明朗,玄象暉煥,表爾休祥,率土民庶,慶賴罔極,北齊邢子才賀老人星表曰︰冥貺未已,靈應猶臻,以某夜老人星見,達旦揚光,經旬未滅,雖三星共色,五老同游,擬之於此,故無與匹,自非玄風感極,聖敬回天,何能使休徵秘祉,相尋而至,故以朝夕相 ,史無停筆。
◎ 雲
《歸藏》曰︰有白雲出自蒼梧,入于大梁。
《周易》曰︰雲從龍。
又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又曰︰坎為雲,《毛詩》曰︰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又曰︰薈兮蔚兮,南山朝躋,薈蔚,雲興也。
《左氏傳》︰郯子曰︰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雲名。
又曰︰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易通卦驗》曰︰冬至初陽,雲出箕,如樹木之狀,立春青陽,雲出房,如積冰,春分正陽,雲出張,如白鵠, 雨太陽,雲出張,如車蓋,立夏初陰,雲出觜,赤如珠,夏至少陰,雲如水波,寒露正陰,雲如冠纓,霜降大陰,雲出,上如羊,下如 石。
《禮統》曰︰雲者,運氣,布恩普也。
《周禮》曰︰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 ,二至二分觀雲色,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
《禮記》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東方朔傳》曰︰凡佔長吏不○ 《太平御覽》八作東。耕,當視天,有黃雲來覆車,五 大熟。
《河圖》曰︰昆侖山五色雲氣。
京房《易飛候》曰︰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其下賢人隱,青雲潤澤蔽雲○ 《開元佔經》九十四,《太平御覽》八作日。在西北,為舉賢良。
《尚書大傳》曰︰於時俊V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舜乃唱之曰︰卿雲爛兮,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或旦兮。
又曰︰五岳皆觸石而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春秋孔演圖》曰︰黃帝之將興,黃雲升於堂,文命之候,玄龍御雲,天命於湯,白雲入房,事具祥瑞部。
《孝經援神契》曰︰天子孝,天龍負圖,地龜出土,天孽消滅,景雲出游,事具祥瑞部。
《史記》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錚 俏角湓疲 戮呦槿鴆俊 br />
《漢書》曰︰高祖在碭山,上常有雲氣。
又曰︰武帝封禪,晝有白雲入封中,事具祥瑞部。
《漢武帝故事》曰︰上禪肅然,白雲為蓋。
又曰︰宣帝祠甘泉,紫雲從西北來,散於殿前,事具祥瑞部。
《呂氏春秋》曰︰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氣,無不比類其所生以示人。
孫氏《瑞應圖》曰︰景雲者,太平之應也,一曰︰非氣非煙,五色紛 ,謂之慶雲,事具祥瑞部。
《魏志》曰︰文帝生於沛國譙郡,時有雲氣青色,而圓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莊子》曰︰廣成子謂黃帝曰︰汝治天下,雲氣不待簇○ 馮校本作族。而雨。
又曰︰華封人謂堯曰︰夫聖人鶉居而 食,天下有道,與物皆昌,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事具人部聖篇。
《孟子》曰︰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帝王世紀》曰︰堯母慶都,生而神異,常有黃雲覆其上,事具帝王部堯篇。
《搜神記》曰︰薊子訓到洛,見公卿數十處,後數十處皆有雲起,事具神仙部。
《兵書》曰︰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輪,秦雲如行人,魏雲如鼠,齊雲如絳衣,越雲如龍,蜀雲如鎩 br />
《楚辭》曰︰雲霏霏而承宇。
又曰︰青雲衣兮白霓裳。
又曰︰冠青雲之崔嵬。
﹝詩﹞ 魏文帝浮雲詩曰︰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忽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魏劉楨詩曰︰玄雲起高岳,終朝彌八方。
晉傅玄詩曰︰白雲翩翩翔天庭,流景仿佛非君形,白雲飄飄,舍我高翔,青雲徘徊,為我愁腸。
梁簡文帝詠雲詩曰︰浮雲舒五色,馬腦映霜天,玉葉散秋影,金風飄紫煙。
梁沈約和王中書白雲詩曰︰白雲自帝鄉,氛氳屢回沒,蔽虧昆山樹,含吐瑤台月,秋風西北起,飄我過城闕,城闕已參差,白雲復離離,皎潔在天漢,倒影入華池,將過丹丘野,時至碧林垂,九重迎飛燕,萬里送翔螭,梁吳均詠雲詩曰︰飄飄上碧虛,藹藹隱青林,氛氳如有意,縈郁詎無心。
又詠雲詩曰︰白雲蒼梧來,過拂章華台,逢河散復卷,經風合且開。
﹝賦﹞ 楚荀況雲賦曰︰有物於此,居則同靜,致下則動,其高以鉅,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大齊天地,德厚堯禹,精微於毫毛,充盈于天宇,冬日作寒,夏日作暑。
晉陸機浮雲賦曰︰有輕虛之艷象,無實體之真形,原厥本初,浮沉混並,六律 應,八風時邁,玄陰觸石,甘澤 霈,勢不崇朝,露彼無外,若層台高觀,重樓疊閣,或如鐘首之郁律,乍似寒門之寥廓,金柯分,玉葉散,綠翹明,岩英煥,鸞翔鳳翥,鴻驚鶴奮,鯨鯢溯波,鮫鱷沖遁,朱絲亂紀,羅■失領,飛仙凌虛,隨風游騁,有若芙蓉群披, 華薊幔 登 評恚 砟早任摹 br />
又白雲賦曰︰攄神景於八幽,合洪化乎煙保 漵鈧嬉圓г螅 胙 槭 院榱鰨 歲自 H誶穡 死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於遷晷,邁崇朝而倏忽,紅蕊發而菡萏,金翹援而含葩,神收鬼化,弼性違序,鳥殊類而比棲,獸異跡而同處,蛟引翳而並潛,龍攀鴻而雙舉,鸞舞角以軒罷,鷙企翮而延佇,長城曲蜿,采閣相扶,聳瑤台之截■,構瓊闥之離婁,雄虹矯而垂天,翠鳥軒而扶日。
晉成公綏雲賦曰︰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旋,冰消瓦離,弈弈翩翩,去則滅軌以無跡,來則幽 以杳冥,舒則彌綸覆四海,卷則消液入無形,或狎獵鱗次,參差交錯,上捷業以梁倚,下壘_而相薄,狀崴嵬其不安,吁可畏而欲落,或粲爛綺藻,若畫若規,繁縟成文,一績一離,○ 績,《初學記》一作續。或繡文錦章,依微要妙,綿邈凌虛,輕翔浮漂。
晉楊V○ 原訛入,據馮校本改。雲賦曰︰天地定位,淳和肇分,剛柔初降,陰陽煙保 妒巧皆笸ㄆ 沸嗽疲 蜱午眶婷啵 羧羯 蹋 縈以詰屈兮,若虯龍之蟠蜿,嶷岐岐以岳立兮,狀有似乎列仙,東西絡繹,南北油裔,隨風徘徊,流行 藹,豁兮仰披,杳兮四會,凝寒冰於朱夏,飛素雪於玄冥,灑膏液於天漢,騰鴻泉於泰清,乾坤以之交泰,品物以之流形,江海以之深滿,川谷以之豐盈,毛羽以之光澤,草木以之葩榮,萌芽以之挺殖,苗秀以之積成,始於觸石而出,膚寸而征,終於 濡六合,浸潤群生,蕩滌塵穢,含吐嘉祥,施暢凱風,惠加春陽,擬神化於後土,與三曜兮齊光。
﹝贊﹞ 魏陳王曹植吹雲贊曰︰天地變化,是生神物,吹雲吐潤,浮氣蓊郁。
◎ 風
《爾雅》曰︰四氣和為通正,謂之景風,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尚書》曰︰休徵,曰聖,時風若。若,順也,君能通理,則曰風順時也。
又曰︰周公居東二年,天大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啟金 之書,迎周公,天乃返風,禾盡起。
《左氏傳》曰︰六 退飛過宋都,風也。
《老子》曰︰飄風不終朝,《毛詩》曰︰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又曰︰終風且耍 杖斬 縹 輾紜 br />
又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南風謂之凱風。
又曰︰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禮記》曰︰立冬之日,東風解凍。
《禮稽命徵》曰︰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則祥風至。
《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八風 通。
又曰︰成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迅雨,意中國有聖人乎。
《莊子》曰︰列子御風而行,泠然,旬有五日而後反。
《國語》曰︰海鳥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三日,展禽曰︰今其有災乎,是歲也,海多大風。
荊州星佔曰︰箕星一名舌,動則大風至。
《風俗通》曰︰飛廉,風伯也,風師,箕星也。
《管公明傳》曰︰公明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其雨應至矣,事具雨部。
周生《列子》曰︰夫 葉之風,不應八節。
《風土記》曰︰六月則有東南長風,俗名黃雀,長風時,海魚變為黃雀,因為名也。
括地圖曰︰奇肱氏能為飛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吹奇肱車至於豫州,湯破其車,不以示民,十年,西風至,乃復使作車,遣歸,去玉門四萬里。
《論衡》曰︰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五日一風,風不鳴條。
述征記曰︰長安宮南有靈台,有相風銅烏,或雲,此烏遇千里風,乃動。
《神仙傳》曰︰葛玄行,遇神廟,乘車不下,須臾,有大風逐玄,埃塵漲天,玄大怒曰︰小邪敢爾,即舉手指風,風便止。
劉欣期交州記曰︰風母,出九德縣,似猿,見人若慚,屈頸,打殺,得風還活。
《風俗通》曰︰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搖樹本枝葉,離地二三丈者,此有龍德在其下,風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風。
《楚辭》曰︰光風轉蕙 繢跡 戮 薟俊 br />
又曰︰ 弱 弱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十洲記》曰︰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狀如狸,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張其口向風,須臾而起。
﹝詩﹞ 晉庾闡江都遇風詩曰︰天吳踴靈壑,將駕奔冥霄,飛廉振折木,流景登扶搖,洪川佇宿浪,躍水迎晨潮,仰眄蹙玄雲,俯听聒悲 。
梁簡文帝詠風詩曰︰飄 散芳勢, 屢罾常 谷靦渭鰨 え 討馨鈀齲 聲宋都回,亟搖故葉落,屢蕩新花開,暫舞驚鳧去,時送蕊香來,已拂巫山雨,何用卷寒灰。
梁孝元帝詠風詩曰︰樓上起朝妝,風花下砌傍,入鏡先飄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飛長袖,傳歌共繞梁,欲因吹少女,還捋拂大王。
梁劉孝綽詠風詩曰︰ 弱 弱秋聲,習習春吹,鳴茲玉樹,煥此銅池,羅帷自舉,袖衿乃披,慚非楚侍,濫賦雄雌。
梁王台卿詠風詩曰︰侵望不可識,去來非有情,乍見珠簾卷,時覺洞房清,暫拂蘭池上, 淡玉塵生,一辨雄雌異,還惡庶人輕。
梁何遜詠風詩曰︰可聞不可見,能重復能輕,鏡前飄落粉,琴上響餘聲。
梁庾肩吾詠風詩曰︰宋地 飛初,湘川燕起餘,掃壇聊動竹,吹薤欲成書,蒼梧洞猶在,合浦樹應疏,陽烏一轉翅,千里定非虛。
梁賀文坑醬悍縭 唬號帕倍 後# 鞔寡睿 境制 淙錚 臀枰孿恪 br />
陳祖孫登詠風詩曰︰ 楚王宮,徘徊繞竹叢,帶葉俱吟樹,將花共舞空,飄香雙袖里,亂曲五弦中,試上高台听,悲響定無窮。
﹝賦﹞ 楚宋玉風賦曰︰楚襄王游蘭台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青 之末,侵淫 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徘徊於桂椒之間,翱翔於激水之上,獵蕙草,離秦衡, 新夷,被 楊,北上玉堂,經于洞房,故其風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夫R然起於窮巷之間,動沙p,吹死灰,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後漢趙壹迅風賦曰︰惟巽卦之為體,吐坤○ 原作神,據馮校本改。氣而成風,縴微無所不入,廣大無所不充,經營八荒之外,宛轉毫毛之中,察本莫見其始,揆末莫睹其終,啾啾颼颼,吟嘯相求,阿那徘徊,聲若歌謳,摶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
晉李充風賦曰︰尋之不見其終,迎之莫知其來,四方為之易位,八維為之輪回,游聚則天地為一,消散則六合洞開。
晉陸沖風賦曰︰爰太玄之遐始,惟浮沉之剖分,詳乾坤之至德,莫風氣之獨尊。配無形於大象,化萬品于煙保 湍 簞痘迫潰 釣 簞恫栽 蕹S潁 蔽薅ㄆ埽 輛鄯 靶檣 椋 亮 弦猿衣 撩 腔玻 列造段疵齲 斕切戊兌丫停 杖嶂 骰 妓鈉 楹潁 裟俗H謁窘冢 拙 轍模 倉齏蕉 タュ 幸糲於 幢。 桁諞雜 椋 2 嘁越崮唬 龐虻匆。 罨踴簟 br />
晉湛方生風賦曰︰有氣曰風,出自幽冥,蕭然而起,寂爾而停,雖宇宙之宏遠,倏俄頃而屢經,同神功於不疾,等至道於無情,胡馬感而增思,風母殞而復生,啟慘冬之潛蟄,達青春之勾萌,因嚴霜以厲威,順和澤以開榮,故君德喻其靡草,風人假以為名,及其猛勢將奮,屯雲結陰,洪氣郁罰 罄追 簦 秒度還淖鰨 韝 晟睿 蕹尉埃 胛尥A鄭 為之退飛,萬竅為之哀吟,亦有飄泠之氣,不疾不徐, 微扇,清舒,王喬以之控鵠,列子以之乘虛,若乃春惠始和,重褐初釋,遨步蘭皋,游眄平陌,響詠空嶺,朗吟竹柏,穆開林以流惠。疏神襟以清滌,軒濠梁之逸興,暢方外之冥 。
晉江 風賦曰︰惟渾成之既載兮,統天地以資始,網宇宙以結羅兮,洞萬形而通紀,莫 柔健,靡測陰陽,於音罔徵,在體無方,假姿眾象,借韻宮商,若 厲狂震,觸物怒號,卷揚江海,回拔陵崤,巨 迸懾以退翼,爰居喪宿而遐逃。
晉王凝之風賦曰︰起玄朔之重雲,驅東極之洪濤,越四溟而蓬勃,經五嶺而蕭條,其鼓水也,無川不涉,靡流不往,溟海天回,江湖雲蕩。
齊王融擬風賦曰︰奄兮日采之既移,忽兮群景之將馳,靡輕筠之碧業,泛曾松之翠枝,總高羽而蕭瑟,韻珠露之參差,此烈士之英風,長寥亮其如斯。
齊謝I擬風賦曰︰開翠帷之影藹,響行 之輕鳴,揚淮南之妙舞,發齊後之妍聲,子雲寂寞,叔夜高張,煙霞洞色,苓荑結芳,斯則幽人之風也,梁沈約擬風賦曰︰若夫搖玉樹,響金扉,拂九層之羽蓋,轉八鳳之珠紓 本硌 湔剩 I 嵋攏 爍怯鸝橢 煞繅病 br />
又八詠曰︰臨春風,春風起春樹,游絲曖如網,落花 似霧,先 旖虺亍;構 噶 Γ 貑憿 嘀滌鴆尾睿 錒癆罰 Ж牽 囫眨 嫡源 源 剎尾睿 囫蘸細蠢耄 菀且顏兆疲 悍綹椿乇。 針堤依罨 圊坪 剌啵 任 縊 次 縊 洌 ÷痰 N紫睫,舞春雪,雜流鶯,迎行雨於高唐,送歸鴻於碣石,拂明鏡之冬塵,解羅衣之秋襞,既鏗鏘以動 。又氛氳而流射,始搖蕩以入閨,終徘徊而緣隙,明珠簾於繡戶,散芳塵於綺席,佳人不在茲,春風為誰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