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
《左傳》曰︰天子省風以作樂。(《世本》曰︰夔作樂。又,《禮記》曰︰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禮記》曰︰夫樂,青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白虎通》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聲者,鳴也。音者,飲也,剛柔清濁,和而相飲。《漢書》曰︰五聲者,宮商角徵羽。商,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角,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听;宮為土,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爾雅•釋樂》曰︰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郭璞注︰皆五音之別名,其義未詳。)《五經通義》曰︰八音者,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金為鐘,石為磬,絲為弦,竹為管,匏為笙,土為塤,皮為鼓,木為 《釋智匠樂錄》曰︰金為鐘 鐲鐃,石為磬,絲為琴瑟箜篌箏築琵琶,竹為篪笛龠簫管,匏為笙簧竽,土為塤缶,革為鼓,木為 病 《國語》曰︰金尚羽,石尚角,竹尚商,絲尚宮,匏土尚徵。呂以和樂,律以平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物得其常曰樂,樂之所集曰聲,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樂緯》曰︰六律,黃鐘、(十一月。)大簇、(正月。)姑洗、(三月。)蕤賓、(五月。)夷則、(七月。)無射、(九月。)六呂大呂、(十二月。)夾鐘、(二月。)仲呂、(四月。)林鐘、(六月。)南呂、(八月。)應鐘,(十一月。)陽為律,陰為呂,總謂之十二月律。黃帝之樂曰咸池,(池音施。道施于民,故曰咸池。)顓頊曰五睫,(道有根睫,故曰五睫。)帝嚳曰六英,(道有英華,故曰六英。)堯曰大章,(堯時仁義大行,法度章明,故曰大章。)舜曰簫韶,(韶,繼也。舜繼堯之後,循行其道,故曰簫韶。)禹曰大夏,(禹承二帝之後,道重太平,故曰大夏。)殷曰大C,(湯承衰而起,C先王之道,故曰大C。)周曰勺,又曰大武。(周承衰而起,斟酌文武之道,故曰勺。)《周禮》︰奏大樂皆以鐘鼓。奏九夏,(夏樂章名,若今之奏鼓吹。)一曰王夏,(天子出入奏之。)二曰肆夏,(祭祀尸出入奏之,亦王賓入門奏之,享四方奏之。)三曰昭夏,(牲出入奏之。)四曰納夏,(享四方奏之。)五曰章夏,(納有功奏之。)六曰齊夏,(大夫祭奏之。)七曰族夏,(族人侍奏之。)八曰 夏,(賓醉出奏之。)九曰驁夏。(公出入奏之。)天子祭祀用六代之樂。(一曰雲門,二曰咸池,三曰簫韶,四曰大夏,五曰大C,六曰大武。)沈約《宋書》曰︰秦樂曰五行,(始皇所改。)漢樂曰文始、(高祖改韶舞為之。)武德、(高祖造,舞人執干戚,以象天下樂已行武以除亂。)安世、(舊曰房中。秦改為壽人,孝惠改為安世。)昭容、(高祖造,生于武德。)禮容、(高祖造,生于文始五行。)嘉至、(叔孫通造,以迎神。)四時、(文帝所造。)昭德、(孝武帝造,薦之太宗廟。)盛德、(孝宣造,薦之太宗廟。)雲翹、育命、(並漢樂,以祀天地。)巴渝,(漢初巴渝助漢有功,作此舞。)魏樂曰昭武、(改漢巴渝。)正世、(改漢安世,又為享神歌。)迎靈、(改漢嘉至。)武頌、(改漢武德。)昭業、(改秦昭容。)鳳翔、(改漢雲翔。)靈應、(改漢育命。)大韶、(改漢文始。)大武。(改秦五行。)《周禮》曰︰天子宮懸,(四面如宮。)諸侯軒懸,(去南面,余三面,其形如軒。亦曰曲懸。)大夫判懸,(又去其北面。)士特懸。凡樂作謂之奏,九奏乃終,謂之九成。樂終謂之闋。凡懸鐘磬之半為堵,全為肆。(半謂鐘磬各八,共十六枚而在一 。)
§事對
【省風 考俗】《左傳》曰︰伶州鳩曰︰夫鼓音之輿也,鐘音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樂葉圖徵》曰︰樂听其聲,和以音,考以俗,驗以物類。
【滌邪 蕩穢】《五經通義》曰︰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所以禁奢侈,滌邪志,通中和也。《史記》曰︰凡作樂者,使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合愛 定和】《禮記》曰︰樂者,異文合愛者也。《孫卿子》曰︰夫樂者,審一以定和,率一以定理。
【昭德 表功】沈約《宋書》曰︰魏公卿奏曰︰烈祖未制樂舞,非所以昭德著功。夫歌以詠德,舞以象事,于文。文武為斌,兼秉文武,聖德所以彰明也。臣等謹制樂,名曰章斌文武之舞。《五經通義》曰︰樂者,所以象德表功,因事之宜。
【同和 交泰】《禮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阮籍論》曰︰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天地交泰,百物來集。
【五節 四會】許慎《五經異義》曰︰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漢書•禮樂志》曰︰有鄭四會、楚四會。宋玉《高唐賦》亦雲︰聲似竽籟,五變四會。
【升歌 列舞】《儀禮》曰︰主人升受爵,樂闋,升歌鹿鳴。張衡《東京賦》曰︰雷鼓aぼ,六變既畢;冠華秉翟,列舞八佾。
【崇德 導志】《周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五經析疑》曰︰先王之制禮樂也。制禮以節事,修樂以導志,故觀其禮樂,理亂自知也。
【通神 全性】《史記•太史公》曰︰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液精神,而和正心也。《漢書》曰︰聲樂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
【飾節 成文】《公孫尼子論》曰︰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禮記》曰︰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鄭舞 齊謳】張衡《南都賦》曰︰齊童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崔琦《七蠲》曰︰暫唱卻轉,時吟齊謳;窮樂極歡,濡首相煦。
【六成 五降】《史記》曰︰六成復綴,以崇天子。鄭玄注曰︰六奏象兵還振旅也;復綴,反位止也。王肅注曰︰以象尊崇天地也。許慎《五經異義》曰︰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
【燕竽 趙瑟】袁安《夜酣賦》曰︰拊燕竽,調齊笙;引宮徵,唱清平。《史記》曰︰秦王飲酣曰︰“寡人切聞趙王好音,請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某月秦王與趙王會于澠池,秦王令趙王鼓瑟。鮑昭《白 詞》曰︰秦箏趙瑟挾笙竽。
【羌笛 胡笳】許慎《說文》曰︰笛七孔龠也。羌笛三孔。沈約《宋書》曰︰應劭《漢鹵簿》雲︰騎執菰。晉《先蠶儀注》曰︰車駕住吹小菰,發改大菰。菰即葭也。又,胡笳,漢錄有其曲,不記所出本末。
【五睫 六瑩】《樂葉圖徵》曰︰帝顓頊樂曰五睫。宋均注曰︰能為五行之道立根睫也。《列子》曰︰周穆王時有化人來,穆王敬之若神,奏承雲、六瑩、九招、晨露,以樂之。張湛注曰︰承雲,黃帝樂;六瑩,帝嚳樂;九招,舜樂;晨露,湯樂。
【鈞天 調露】《史記》曰︰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鵲曰︰“昔繆公嘗如此,五日不知人,七日乃寤。”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于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樂葉圖征》曰︰時元日,受氣于天,布之于地,以時出萬物者也。四時之節,動及各有分次,不得相逾,常以度行也。謂調露之樂。宋均注曰︰以時出入,月令十二月政是也,從其入則無災 也。調露,調和致于甘露也。
【大夏 成周】《樂葉圖徵》曰︰禹樂曰大夏。宋均注曰︰其德能大諸夏也。《晏子春秋》曰︰齊太師曰︰“成周之樂,天子樂,臣不敢為之。”
【歌鐘 舞龠】《左傳》曰︰鄭賂魯侯歌鐘二肆。社預注︰肆,列也。《周禮》︰龠師掌教,國子舞羽吹龠。鄭玄注︰文舞有持羽吹龠者,所謂龠舞也。《左傳》曰︰吳季札見舞南龠者。
【感天地 通鬼神】《漢書》曰︰夫樂者,聖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安萬民;故听者無不虛己竦神,悅而承流。于是海內被服其風,光輝日新;而不知所以然。《禮記》曰︰夫禮樂之行乎陰陽,通乎鬼神。
【燭日月 風山川】《莊子》曰︰黃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奏以陰陽之和,燭以日月之明。《國語》曰︰晉平公既作新聲,師曠曰︰“夫樂,風德以廣之,山川以達之。”賈逵注曰︰樂所以通山川之風類,以達其德。
【節八風 成萬物】《國語》曰︰金摩之,石擊之,絲木越之,匏竹節之,鼓而行之,以節八風。賈逵注曰︰八風,八卦之風也。阮籍《樂論》曰︰聖人之作樂,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
【天地順 陰陽和】《漢書》曰︰至于萬物不夭,天地順而嘉應舉,故《詩》曰︰“鐘鼓 ,磬管鏘鏘,降福禳禳。”《禮記》曰︰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也。
【和邦國 化黎庶】《周禮》曰︰大合樂以和邦國。《史記》曰︰樂所以上事宗廟,下以變化黎民。
【暢于中 動于外】《漢書》曰︰樂者,四暢交于中而發作于外,此先王立樂之方也。《春秋元命苞》曰︰樂者,和盈于內,動發于外。應其發時,制禮作樂以成之。宋均注曰︰和盈于內,鄉人邦國咸歌之;動發于外,形四方之風也。
【本在心 象其性】《禮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五經通義》曰︰受命而王者有六樂焉。必象其性而為之制,以樂其見祖也。
【聞韶樂 奏新聲】《論語》曰︰子在齊聞韶,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韓子》曰︰衛靈公于濮水上聞新聲,召師涓撫瑟寫之。
【角惻隱 宮寬大】邯鄲綽《五經析疑》曰︰聞角聲無不惻隱而慈者。《韓詩外傳》曰︰湯作大C,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也。
【通八風 定萬物】《淮南子》曰︰夔作樂,合六律,調五音,所以通八風。《阮籍論》曰︰先王之為樂,將以定萬物之情也。
【道施民 德潤物】《五經通義》曰︰黃帝樂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也,施也。黃帝時道皆施于民。《樂葉圖徵》曰︰黃帝樂曰咸池。宋均注曰︰咸,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為樂名也。
【天地和 陰陽順】《呂氏春秋》曰︰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悅之。《詩記歷樞》曰︰樂者,非謂金石之聲,管弦之鳴,謂陰陽和順也。
【薦上帝 下太一】《周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樂葉圖徵》曰︰鼓和樂于東郊,致魂靈,下太一之神。
【致神祗 薦郊廟】《周禮》曰︰大合樂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以作動物。《漢書》曰︰樂者歌九德,誦六詩,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享之。
【商斷割 宮溫雅】邯鄲綽《五經析疑》曰︰聞商聲無不斷割而亡事也。《五經通義》曰︰聞宮聲無不溫雅而和之。
【致鱗羽 動風雲】《周禮》曰︰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三變而致鱗物。鄭玄注︰變,更也。樂成則更奏也。《夏仲御別傳》曰︰激南楚,吹胡笳。風雲為之搖動,星辰為之變度。
【徵善良 商好義】《五經通義》曰︰聞徵聲無不善養而好施者也。《韓詩外傳》曰︰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
【教冑子 掌成均】《尚書》曰︰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王肅注曰︰冑子,國子也。《周禮》曰︰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鄭玄注曰︰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謂之樂。
【事宗廟 安賓客】上見《史記》雲雲。下見《周禮》雲雲。
【通神明 和人理】《漢書》曰︰夫樂者,聖人所以感天地,通神明。《魏志》曰︰文帝行獵,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何如八音也?”侍中劉曄對曰︰“獵勝于樂。”兼侍中鮑勛抗辭曰︰“夫樂,上通神明,下和人理,崇政致化,萬邦咸V。”
【虛己竦神 洞心駭耳】《漢書》曰︰夫樂通神明,安民庶,故听者無不虛己竦神。司馬相如《上林賦》曰︰族君遞奏,金鼓迭起,鏗鏘間<革豈>,洞心駭耳。
【英英鼓腹 洋洋盈耳】《呂氏春秋》曰︰帝顓頊俞 先為樂倡。 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論語》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注曰︰魯大師摯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者,洋洋乎盈耳,听而美之。
【功成乃作 教尊後賞】《禮記》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也。《白虎通》曰︰太平乃作樂,所以防淫佚。《禮記》曰︰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熟,然後賞之以樂也。
【鄭聲亂雅 齊音害德】《論語》曰︰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包曰︰“鄭聲,淫聲之哀者。”《禮記》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傲僻驕志。此四者,淫于色而害于德。
【鐘鼓俱震 塤篪和鳴】曹植《七啟》曰︰鐘鼓俱震,簫管齊鳴。陸機《七徵》曰︰金石諧而齊響,塤篪合而和鳴。
【八音克諧 五色不亂】《尚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禮記》曰︰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
【移風易俗 播德通靈】《孝經》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魏名臣奏事》曰︰夫樂所以播德通靈。
【號鐘之琴 空桑之瑟】《楚辭》曰︰破伯牙之號鐘。王逸注曰︰號鐘,琴名。又《傅玄琴賦》曰︰齊桓公有鳴琴,曰號鐘。《周禮》曰︰空桑之琴瑟。
【鳳歌鸞舞 玉管朱弦】庾闡詩曰︰蕭史吹鳴管,王子吐鳳歌。《抱樸子》曰︰鸞鳥聞樂而舞,則主國安。應劭《風俗通》曰︰章帝時,零陵太守舜祠下得笙、白玉管。《尚書大傳》曰︰大琴朱弦而達越。
【寶瑟綺琴 赤簫紫笛】《漢書》曰︰莽何羅行觸寶瑟。張衡《擬四愁詩》曰︰佳人遺我綠綺琴。又傅玄《琴賦》曰︰蔡邕有琴曰綠綺。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涼州人發涼王張駿墓,得赤玉簫、紫玉笛。
【天籟地籟 南音北音】《莊子》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既聞地籟而未聞天籟。郭象注曰︰簫管參差,雖萬殊而不異也。《呂氏春秋》曰︰涂山女令其女往侯禹。女作歌,始作南音。有皇隙 虻郟 銪揭哦 眩 狽剎換埂6 韝瑁 甲鞅幣簟 br />
【雲和之琴 霜條之篪】《周禮》曰︰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冬曰至,于地上圜丘奏之。鄭玄注︰雲和,空桑、龍門,皆山也。郭子橫《洞冥記》曰︰建元二年,帝起騰光台以望四遠。于台上橫碧玉之鐘,掛懸黎之磬,吹霜條之篪唱來雲往日之曲。
§詩
【唐太宗皇帝《三層閣上置音聲詩》】綺筵移暮景,紫商引宵前;南陳歌塵合,分階舞影連。聲流三處管,響匝一重弦;不似秦樓上,吹簫空學仙。
【梁王 東《觀樂應詔詩》】趙瑟含清音,秦箏凝逸響,參差陳九夏,依遲紛四上。從風繞金梁,含雲映珠網;遞奏豈二八,繁弦非一兩。幸叨東郭吹,廁陪南風賞;忘味信鏗鏘,餐和終俯仰。輕塵已飛散,游魚亦翻蕩;恩光實難遇,詠言寧易放。
【隋何妥《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樂詩》】大樂遺鐘鼓,至樂貴忘情;俗久淳和變,年深禮教生。O谷調孤管,侖山學鳳鳴;浮雲成舞曲,白雪作歌名。聞詩六義辦,觀樂八風平;肅穆皇威暢,淪連河水清。鈞天動絲竹,括地響 鉦;盡美兼韶C,威德總咸英。寥亮鳧鐘徹。飄揚翟羽輕;小臣屬千載,時幸預簪纓。行欣負蒼璧,衢壇听九成。
【又樂部曹《觀樂詩》】東海余大風,陶唐遺思深;何如觀遍舞,奏鼓間金。清管調絲竹,朱弦韻雅琴;八行陳樹羽,六德審知音。至道兼韶C,充庭總 任;高天度流火,落日廣城陰。百神諧景福,萬國仰君臨;天樂非城鼓,且用戒民心。
【薛道衡《奉和月夜听軍樂應詔詩》】旋門臨古堞,徼道度深隍;月冷疑秋夜,山寒落夏霜。遙空澄暮色,清景散余光;笳聲喧隴水,鼓曲噪漁陽。沉郁興神思,眺听發天章;嵩岱終難學,邱陵徒自強。
【隋孔德紹《觀太常奏新樂詩》】大君膺寶歷,出豫表成功;鈞天金石響,洞庭弦管清。八音動繁會,九變葉希聲;和雲留睿賞,薰風悅聖情。盛烈光韶C,易俗邁咸英;切吹良無取,率舞\輕生。
【隋卞斌《觀太常奏》】昔人夢黃帝,尚喜頌鈞天;況茲開景業,作樂武功宣。大雅發還理,乘風毀更懸;中和誠易擬,韶夏詎相沿。犍為磬響徹,O谷管聲傳;小臣濫清耳,長奉南風弦。
【隋許善心《于太常寺听陳國蔡子元所校正聲樂詩》】維陽成禮樂,治定昔君臨;虞庭觀樹羽,漢帝仰金。既因鐘石變,將隨河海沉;湛露廢還序,承風絕復尋。袞章無舊跡,韶夏有余音;澤竭英睫散,人遺憂思深。悲來未減瑟,淚下正聞琴;詎似文侯睡,聊同微子吟。鐘奏殊南北,商聲異古今;獨有延州听,應知亡國音。
§詔
【梁武帝《問群臣音樂詔》】夫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所以移風易俗,明貴下賤,而韶C之稱空傳,咸英之實靡記。漢魏已來,陵替滋甚,遂使雅鄭混淆,鐘石斯謬。天人缺九變之節,朝宴失四懸之儀。歷年永久,將墮于地;朕昧爽坐朝,思求厥旨。而舊章匪存,未獲厘正,寤寐有懷,所為嘆息。卿學術通明,可陳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