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旦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梁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蔑纜,今民則以大麻糸亙,長四五十丈, 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于前。分二朋,兩朋齊挽。當大糸亙之中,立大旗為界, 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中宗時,曾以清明日御梨園球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時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 朋。東用貴人多,西朋奏勝不平,請重定,不為改,西朋竟輸。僕射韋巨源、少 師康休 年老,隨糸亙而踣,久不能興。上大笑,左右扶起。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為《拔 河賦》。其詞甚美,時人兢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