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篇第四之一
夫法者何耶。所謂憑準修行。清神洗惑而為趣也。義者何耶。所謂深有所以千聖不改其儀。萬邪莫回其致者也。俗法五常。仁義禮智信也。百王不易其典。眾賢贊翼而不墜者也。道法兩諦。謂真俗也。諸佛之所由生。群有因之而超悟者也。然則俗保五常。淪惑綿亙。道資兩諦。勝智增明。故真俗為出道之階基。正法為入空之軌躅者也。故論雲。非俗無以通真。非真無以遣俗。又雲。諸佛說法常依二諦。斯則大略之成教也。至于大小半滿之流。三篋八藏之典。明心塵之顯晦。嘵業報之殊途。通慧解以鏡象心。了世相以光神照也。若斯以敘謂之法義也。至于如說修行。思擇靈府者。則四依法正。創究識于倒情。八直明道。策淨心于妄境。三學開其玄府。一貫統其真源。漸染基構當自得其涯也。但以幽關難啟。匠石易迷。匪藉言方。莫由升附。所以自古道俗同而問津。疏瀹精靈。陶練心術。或著論而導其解。或談述而寫其懷。因言而顯聖心。寄跡而揚玄理者也。昔梁已敘其致。今唐更廣其塵。各有其志。明代代斯言之不絕也。
梁代集弘明法義總錄。
晉孫綽喻道論 羅君章更生論
鄭道子神不滅論 釋慧遠報應論
釋慧遠三報論 釋僧順折三破論
梁高祖神明成佛義 蕭琛難神滅論
曹思文難神滅論 梁高祖答臣神不滅敕
釋法雲與朝貴書 習鑿齒與釋公書
唐廣弘明集法義篇總錄
序歷代賢明釋諸疑惑義 晉戴安公釋疑論
晉戴安公與遠法師書(並答) 周道祖難釋疑論
戴重與遠法師書 戴答周居士難論(並答)
遠法師與戴書(並答) 何承天報應問(劉少府答)
宋謝靈運與諸道人辯宗論(並書) 後秦主姚興與安成侯書述佛義
通三世等論(並羅什法師答) 姚嵩表問諸義(並興答等)
唐沙門釋惠淨折疑論(並釋法琳述) 齊竟陵王與隱士劉虯書(三首)
齊沈約內典序 齊沈約為皇太子解講疏
齊沈約為竟陵王發講疏(並頌) 齊沈約為竟陵王解講疏(三首)
梁太子綱請帝講(並答往返六首) 梁陸雲述御講金字波若序
梁蕭子顯敘講波若義 皇太子謝講竟啟(並答)
梁太子網上大法頌(並表答) 晉安王上太子玄圃講頌(並啟答)
梁武帝涅經疏序 梁湘東王法寶聯壁序
梁簡文成實論序 梁元帝內典碑銘集林序
唐沙門釋玄則禪林妙記集序(二首) 唐司元大夫李儼法苑珠琳序
梁昭明太子答請講書(並啟答三首) 昭明謝敕賚木棲如意啟
昭明立二諦義(並道俗二十二人難及解) 昭明立法身義(並僧六人往反問答)
昭明謝敕看講解二啟 昭明謝敕賚涅經疏講啟
昭明謝敕賚大集經講疏啟 梁晉安王與廣信侯書(並答)
齊沈約立佛法義論(五首) 齊沈約難範縝神滅論
陳沙門真觀因緣無性論(並朱世卿自然論) 魏收北齊三部一切經願文
王褒周藏經願文 隋煬帝寶台經藏願文
唐太宗三藏聖教序(並表請謝答) 今上述三藏聖教序(並謝答)
唐褚亮述注般若經序 唐柳宣與翻經大德書(並答)
廣弘明集法義篇第四之初。
釋疑論 晉處士戴安公
與遠法師書 戴安
難釋疑論 周居士道祖(並答)
重與遠法師書 戴安(並答)
報應問 何承天(劉少府答)
辯宗論(並問答往返) 宋侍中謝靈運
述佛法諸深義 秦主姚興(並答)
折疑論唐沙門慧淨(並述)
釋疑論。晉戴安。
安處子問于玄明先生曰。蓋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斯乃聖達之格言。萬代之宏標也。此則行成于己身。福流于後世。惡顯于事業。獲罪乎幽冥。然聖人為善。理無不盡理盡善積。宜歷代皆不移。行無一善惡惡相承。亦當百世俱 。是善有常門。惡有定族。後世修行復可益哉。又有束修履道。言行無傷。而天罰人楚百羅備纓。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保榮貴子孫繁熾。推此而論。積善之報竟何在乎。夫五情六欲人心所常有。斧藻防閑外事之至苦。 人鬼無尤于趣舍。何不順其所甘而強其苦哉。請釋所疑以祛其惑。先生曰。善哉子之問也。史遷有言。天之報施善人何如哉。荀悅亦雲。飾變詐而為奸宄者。自足乎一世之間。守道順理者。不免饑寒之患。二生疑之于前而未能辨。吾子惑之于後。不亦宜乎。請試言之。夫人資二儀之性以生。稟五常之氣以育。性有修短之期。故有彭殤之殊。氣有精粗之異。亦有賢愚之別。此自然之定理不可移者也。是以堯舜大聖朱均是育。瞽叟下愚誕生有舜。顏回大賢早夭絕嗣。商臣極惡令胤克昌。夷叔至仁餓死窮山。盜跖肆虐富樂自終。比干忠正斃不旋踵。張湯酷吏七世珥貂。凡此比類不可稱言。驗之聖賢既如彼。求之常人又如此。故知賢愚善惡修短窮達。各有分命。非積行之所致也。夫以天地之玄遠。陰陽之廣大。人在其中豈惟^2□米之在太倉。毫末之于馬體哉。而匹夫之細行。人事之近習。一善一惡皆致冥應。欲移自然之彭殤易聖于朱舜。此之不然居可識矣。然則積善積惡之談。蓋施于勸教耳。何以言之。夫人生而靖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性欲既開流宕莫檢。聖人之救其弊。因神道以設教。故理妙而化敷。順推遷而抑引。故功玄而事適。是以六合之內論而不議。鑽之而不知所由。日用而不見所極。設禮學以開其大蒙。名法以束其形跡。賢者倚之以成其志。不肖企及以免其過。使孝友之恩深。君臣之義篤。長幼之禮序。朋執之好著。背之則為失道之人。譏議以之起。向之則為名教之士。聲譽以之彰。此則君子行已處心。豈可須臾而忘善哉。何必修教責實以期應報乎。 能體聖教之幽旨。審分命之所鐘。庶可豁滯于心府不祈驗于冥中矣。安處子乃避席曰。夫理蘊千載念纏一生。今聞吾子大通之論。足以釋滯疑祛幽結矣。僕雖不敏請佩斯言。
與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弟子常覽經典。皆以禍福之來由于積行。是以自少束修。至于白首行不負于所知。言不傷于物類。而一生艱楚荼毒備經顧景。塊然不盡。唯已夫冥理難推近情易纏。每中宵幽念。悲慨盈懷。始知修短窮達自有定分。積善積惡之談。蓋是勸教之言耳。近作此釋疑論。今以相呈想消息之余脫能尋省。戴安公和南。
遠法師答。
釋慧遠頓首。省君別示以為慨然。先雖未善想患。人物來往亦未始暫忘。分命窮達非常智所測。然依傍大宗似有定檢。去秋與諸人共讀君論。亦並有同異。觀周郎作答意。謂世典與佛教粗是。其中今封相呈。想暇日能力尋省。
難釋疑論。周道祖。
近見君釋疑論。蓋即情之作。料檢理要殆乎有。中但審分命之守似未照其本耳。福善莫驗僕所常惑。雖周覽六籍逾深其滯。及睹經教始昭然有歸。故請以先覺語當今之學者也。君以為審分命所鐘可無祈驗于冥中余慶之言在于勸教。請審分命之旨。為當宅情于理任而弗營邪。為忘懷 昧直置而已邪。若宅情于理則理未可喻。善惡紛互逆順莫檢。 非冥廢豈得弗營。若直置而已。則自非坐忘事至必感。感因于事則情亦升降。履信獲佑何能不慶。為惡弗罰焉得無怨。雖欲忘懷其可得乎。靖求諸己其效明矣。又勸教之設必傍實而動。直為訓之方不可一涂而盡。故或若反百後會。或嘵昧于為言。是以涂車芻靈堂室異詔。或顯其遠或徵其近。令循教之徒不 求于分表。飲和之士自足于仁義。故深淺並訓而民听不濫。而神明之頤蘊于妙物。豈得顯稱積善。正位履霜而事與教反理與言違。夷齊自得于安忍。顏冉長悲于履和。恐有為之言或異于此。若謂商臣之徒教所不及汲引之端蓋中智已還。而安于懷仁不沒其身。臧會以c有後魯國。則分命所鐘于何而審。玄明之唱更為疑府矣。是以古之君子知通圯之來其過非新。賢愚壽夭兆明自昔。楚穆以福濃獲沒。蔡靈以善薄受禍。郗宛以釁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唱。故洗心以懷宗。練形以聞道。拔無明之沈根。翳貪愛之滯網。不祈驗于冥中。影向自徵。不期存于應報。而慶罰以彰。故能反步八極水鏡萬有。但微明之道理隔常域。堯孔拯其粗宜有未盡。史遷造其門而未踐乎室。惜其在無聞之世。故永悲以窮年。君既涉其津。亦應不遠而得。此乃幽明之所寄。豈唯言論而已。乖敘多年聊以代勤。
來論又以為。天地曠遠人事細近。一善一惡無關冥應。然則天網恢恢疏而遂失耶。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但盈換藏于日用。交賒昧乎理緣。故或乖于視听耳。山崩鐘應。不以路遠喪感。炎澤革性不以同象成親。詳檢數端可以少悟矣。
重與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間作釋疑論以寄其懷。故呈之匠者思聞啟誨。既辱還告開示宗轍。並送周郎難甚有趣致。但理本不同。所見亦殊。今重申鄙意答周。復以相呈。旨誠可求而辭不自暢。想脫覽省。戴公和南。
釋疑論答周居士難。戴安公。
間以暇日因事致感。脫作釋疑以呈法師。既辱還告並來難。辭喻清贍致有旨歸。但自覺。雖先觀者莫悟。所見既殊孰是能正。 懷未悟請共盡之。僕所謂能審分命者。自呼識拔常均妙鑒理宗校練名實比驗古今者耳。不謂淪溺生死之域欣戚失得之徒也。 能悟彭殤之壽夭。則知修短之自然。察堯舜于朱均。以得愚聖之有分。推淵商之善惡。足明冥中之無罰。等比干盜跖。可識禍福之非行。既能體此數事。然後分命可審。不祈冥報耳。若如來難。宅情于理則理未可喻。靖求諸己其明效矣。此乃未喻由于求己。非為無理可喻也。若舍己而外鑒。必不遠而復矣。
難曰。勸教之設必傍實而動。直為訓之方不可以一涂而盡。僕豈謂聖人為教反真空設邪。夫善惡生于天理。是非由乎人心。因天理以施教。順人心以成務。故幽懷體仁者挹玄風而載悅。肆情出轍者顧名教而內掬。功玄物表。日用而忘其惠。理蘊冥寂。濤之不見其宗。非違虛教以眩于世也。是以前論雲。因神通以設。故理妙而化敷。順推遷而相引。故功玄而事適者也。
難曰。安于懷仁不沒其身。臧會以c有後魯國。則分命所鐘于何而審。玄明之唱更為疑府矣。答曰。斯乃所以明善惡之有定不由于積行也。若夫仁者為善之嘉行。安于懷之而受福。c者反理之邪事。臧會為之而獲後。良由分應沒身非履仁之所移命當為後非行c之能罰。豈異比干忠正而嬰剖心之戮。張湯酷吏而獲七世之祜哉。 斯理之不殊。則知分命之先定矣。乃同玄明之有分。非為成疑府也。
難曰。古之君子知通圯之來其過非新。賢愚壽夭兆明自昔。楚穆以福濃獲沒。蔡靈以善薄受禍。郗宛以釁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唱。答曰。夫通圯非新。壽夭自昔。信哉斯言。是僕所謂各有分命者也。若夫福濃獲沒釁深莫救。此則報應之來有若影向。蔡靈以善薄受禍。商臣宜以極逆羅殃。宋桓以愆微易唱。邾文應用行善延年。而罪同罰異福等報殊。何明鑒于蔡宋而獨昧于楚邾乎。君所謂不祈驗于冥中影向自微。不期在于應報而慶罰以彰。于斯躓矣。
難曰。然則天網恢恢疏而遂失耶。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但盈換藏于日用。交賒昧于理緣。答曰。夫天理冥昧變狀難明。且當推己兆之終古。考應報之成跡耳。至于善惡禍福。或有一見斯自遇與事會。非冥司之真驗也。何以明之。若其有司當如之治國長之一家。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縴而必罰。使修行者保其素履極逆者受其酷禍。然後積善之家被余慶于後世。積不善之家流殃咎乎來世耳。而今則不然。或惡深而莫誅。或積善而禍臻。或履仁義而亡身。或行肆虐而降福。豈非無司而自有分命乎。若以盈換藏于日用。交賒昧于理緣者。但當報對遲晚不切目前耳。非為善惡舛錯是非莫驗。推斯而言。人之生也。性分夙定。善者自善。非先有其生而後行善以致于善也。惡者自惡。非本分無惡長而行惡以得于惡也。故知窮達善惡愚智壽夭無非分命。分命玄定于冥初。行跡豈能易其自然哉。天網不失隱見微顯。故是勸教之言耳。非玄明所謂本定之極致也。既未悟妙推之有宗。亦何分命之可審乎。將恐向之先覺還為後悟矣。言面未日。聊以讜敘。
周居士書。
見重伸釋疑論。辭理切驗善乎校實也。但僕意猶有不同。乃即欲更言所懷。一日侍法師坐。粗共求君意雲。氣力小佳當自有酬。因君論旨兼有所見也。僕是以不復稍厝其爝火。須成旨因上。君雲。審分命者乃是體極之人既非所同。又僕所立不期存于應報。而慶罰已彰亦不如君所位也。書不盡言。于是信矣。其中小小亦多未喻。付之未遇。
遠法師書。
見君與周居士往復。足為賓主。然佛教精微難以事詰。至于理玄數表義隱于經者。不可勝言。但恨君作佛弟子。未能留心聖典耳頃得書論亦未始暫忘。年衰多疾不暇有答。脫因講集之余。粗綴所懷今寄往。試與同疑者共尋。若見其族則比干商臣之流可不思而得。釋慧遠頓首。
答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辱告並見三報論。旨喻弘遠妙暢理宗。覽省反復欣悟兼懷。弟子雖伏膺法訓誠信彌至。而少游人林遂不涉經學。往以艱毒交纏。聊寄之釋疑以自攄散。此蓋情發于中而形于言耳。推其俗見之懷。誠為未盡。然三報曠遠。難以辭究。弟子尋當索歸必覲展。冀親承音旨蓋祛其滯。諸懷寄之周居士。戴安公和南。
報應問。何承天。
西方說報應。其枝末雖明而根本常昧。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無徵。乖背五經。故見棄于先聖。誘掖近情。故得信于季俗。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于璇機。將伸幽冥之信。宜取符于見事。故鑒燧懸而水火降。雨宿離而風雲作。斯皆遠由近驗幽以顯著者也。夫鵝之為禽。浮清池咀春草眾生蠢動弗之犯也。而庖人執焉鮮有得免刀俎者。燕翻翔求食。唯飛蟲是甘。而人皆愛之。雖巢幕而不懼。非直鵝燕也。群生萬有往往如之。是知殺生者無惡報。為福者無善應。所以為訓者如彼。所以示世者如此。余甚惑之。若謂燕非蟲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芻豢爰獨嬰辜。若謂禽豕無知而人識經教。斯則未有經教之時。畋漁網罟亦無罪也。無故以科法入中國。乃所以為民陷□也。彼仁人者豈其然哉。故余謂。佛經但是假設權教。勸人為善耳。無關實敘。是以聖人作制推德翳物。我將我享膺天祜。田獲三品賓庖豫焉。若乃見生不忍死。聞聲不食肉。固君子之所務也。竊願高明更加三思。
答何承天。劉少府。
敬覽高話。辭切證明。所謂彼上人者難為酬對者也。然如來窮理盡性因感成教。故五善思啟。戒品為之設。六蔽待祛。般若為之照。薰以十善淨以無漏。畢竟解脫至菩提而已矣。斯末之所以明而本之不昧者耶。孔以致孝為務。則仁被四海。釋以大慈為首。則化周五道。導物之跡非乃冥耶。但應有粗精終然自殊耳。凡覽般若諸經。不以無孔為疑。何獨誦丘之書而有見棄之言乎。以龍鬼之陋尚感聖而至誘掖得信。豈季俗而已哉。足下據見在之教。以詰三世之辯。奢迂之怪固不待言。若許因果不謬猶形之與影。徵要之效如合符也。若日月之行。幽明之信。水火之降。風雲之作。皆先因而後果。不出感召之道。故緣起鑒能致水。緣滅燧不招火。一切諸法從緣起滅耳。若鵝之就斃味登俎鼎燕之獲免無取鹽梅。故鵝殺于人猶蟲死于燕。鵝蟲見世受。人燕未來報。報由三業。業有遲疾。若人入孝出悌揚于王庭君親。無將將(音埒)而必誅。此見報之疾著乎視听者也。若忠為令德剖心沉淵劫掠肆殺有幸而免。此後報之遲疏而不失者也。善惡之業。業無不報。但過去未來非耳目所得。故信之者寡。而非之者眾耳。科法清淨滌塵開慧。中國弗思謂為陷□。非我無謀秦弗用也。勸人為善。誠哉斯言。然權者謂實非假設也。故文王廢伯邑考而立武王權也。周適非王發有天命。禮是疏制理固從實。伯廢發立實也。各從其實德用交歸。自非大智孰能預之。經雲。善權方便亦復如是耳。夫民生而殺性之欲也。飲血席毛在上皇之世矣。聖人去殺非教殺也。但民殺未盡而化宜漸損。雖將享三品尊薦厚賓。然湯開其網。孔釣不綱。詩翼五 。禮弗身踐。據茲而觀。作者之心見矣。今忍不食成己慈之心。若推不忍于視听之表。均不食于見聞之內。其至矣哉。其至矣哉。只藉嘉評伸以管窺。實相無言言成戲論。既不自是想亦同非。若高明之譬。請俟諸君子。
辯宗論諸道人王衛軍問答。謝靈運。
同游諸道人。並業心神道求解言外。余枕疾務寡頗多暇日。聯伸由來之意。庶定求宗之悟。
釋氏之論。聖道雖遠積學能至。累盡鑒生萬應漸悟。孔氏之論。聖道既妙。雖顏殆庶體無鑒周。理歸一極。
有新論道士以為。寂鑒微妙不容階級。積學無限何為自絕。今去釋氏之漸悟而取其能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極。一極異漸悟能至非殆庶。故理之所去雖合各取。然其離孔釋矣。余謂二談物之言。道家之唱得意之說。敢以折中。自許竊謂新論為然。聊答下意。遲有所悟。
法勖問。敬覽清論。明宗極雖微而一悟頓了。雖欣新剖竊有所疑。夫明達者以體理絕欲。悠悠者以迷惑嬰累。絕欲本乎見理。嬰累由于乖宗。何以言之。經雲。新學者離般若便如失明者。無導是為懷理。蕩患于茲顯矣。若涉求未漸于大宗希仰。猶累于塵垢則永劫劬勞。期果緬邈既懷猶豫。伏遲嘉訓。初答。道與俗反理不相關。故因權以道之。權雖是假旨在非假。智雖是真能為非真。非真不傷真。本在于濟物。非假不遂假。濟則反本。如此永劫無為空。勤期果有如皎日。
勖再問。案論。孔釋其道既同。救物之假亦不容異。而神道之域。雖顏也孔子所不誨。實相之妙。雖愚也釋氏所必教。然則二聖建言何乖背之甚哉。再答。二教不同者。隨方應物所化地異也。大而較之。監在于民。華人易于見理。難于受教。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夷人易于受教難于見理。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漸悟雖可至昧頓了之實。一極雖知寄絕累學之冀。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夷人悟理有學而誣道有漸。是故權實雖同其用各異。昔向子期以儒道為一。應吉甫謂孔老可齊。皆欲窺宗。而況真實者乎。勖三問。重尋答。以華夷有險易之性。故二聖敷異同之教。重方附俗。可謂美矣。然淵極朗鑒作則于上。愚民蒙昧伏從于下。故作則宜審其政。伏從必是其宗。今孔廢聖學之路。而釋開漸悟之逕。筌蹄既已紛錯。群黎何由歸真。三答。冬夏異性。資春秋為始末。晝夜殊用。緣晨暮以往復。況至精之理豈可逕接至粗之人。是故傍漸悟者。所以密造頓解。倚禮教者。所以潛成學聖。學聖不出六經。而六經得頓解。不見三藏。而以三藏果筌蹄歷然。何疑紛錯。魚兔既獲群黎以濟。
僧維問。承新論法師。以宗極微妙不容階級。使夫學者窮有之極。自然之無有苦符契。何須言無也。若資無以盡有者。焉得不謂之漸悟耶。初答。夫累既未盡。無不可得。盡累之弊。始可得無耳。累盡則無。誠如符契將除其累。要須傍教。在有之時學而非悟。悟在有表托學以至。但階級教愚之談。一悟得意之論矣。維再問。論雲。悟在有表得不以漸。使夫涉學希宗當日進其明。不若使明不日進與不言同。若日進其明者得非漸悟乎。
再答。夫明非漸至信由教發。何以言之。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非漸所明則無入照之分。然向道善心起。損累生垢伏。伏似無同善似惡乖。此所務不俱非心本無累。至夫一悟萬滯同盡耳。
維三問。答雲。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非漸所明。則無入照之分。夫尊教而推宗者。雖不永用。當推之時。豈可不暫合無耶。若許其暫合。猶自賢于不合非漸如何。
三答。暫者假也。真者常也。假知無常。常知無假。今豈可以假知之暫而侵常知之真哉。今暫合賢于不合。誠如來言竊有微證。巫臣諫莊王之日。物賒于己。故理為情先。及納夏姬之時。已交于物。故情居理上。情理雲互物已相傾。亦中知之率任也。若以諫自為悟。豈容納時之惑耶。且南為聖也。北為愚也。背北向南。非停北之謂。向南背北。非至南之稱。然向南可以向南背北。非是停北。非是停北。故愚可去矣。可以至南。故悟可得矣。
慧 演僧維問。
當假知之一合與真知同異。
初答。
與真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