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受觸者,怒不顧人;不受抑者,忿不顧身。一毫之挫,若撻于市;發上沖冠,豈非壯士。
不以害人則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觀勝敗。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黥布負氣,擬為漢將,待以踞洗則幾欲自殺,優以供帳則大喜過望。功名末見其終,當日已窺其量。噫,可不忍歟!
<解說>
不能接受別人的冒犯和壓抑的人,發起怒來哪里會顧及別人和自身呢?北宮默一點屈辱都不能接受,如果受了一點打擊,就好像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鞭打了一頓,他一定要報復;藺相如看到秦國不願拿十五座城池換和氏壁,氣得怒發沖冠。難道他們不是壯士嗎?
自己受了挫折就發怒,往往害不到別人,受害的常常是自己,遇到挫折不如忍耐一下心中的怒氣慢慢觀察事情的變化發展。名譽可以從屈辱中獲得,德量可以從隱忍中培養光大。
西漢張良為黃石公拾鞋而得《太公兵法》,輔助漢室平定天下;漢高祖效法湯王、周武的忍耐品質,取得天下,建立四百多年的漢家王朝,他們是能屈能伸能勇能怯的典型。在忍耐中求取功名,如果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誰能做到這樣呢?
西漢人黥布,投降漢王後,漢王召見,黥布進去時漢王正在洗腳,黥布非常生氣,後悔到漢這兒來,想自殺。出來後到住地住下,飲食、隨從、居住的地方都和漢王差不多,黥布又大喜過望,因為超過了他擬想的待遇。盡管人們還沒有看到黥布將來建立的功名如何,但已先知道了他器量的大小,知道他不是能在挫折面前忍耐的人。
許公感嘆,噫,在受到冒犯或挫折時,千萬要忍耐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