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注釋】
此是《六祖壇經》所載慧能的“得法偈”。此偈針對神秀的偈頌。神秀
的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把身比
做菩提樹,把心比做一面立著的明鏡,要人勤奮修行,不使心性讓煩惱染污。
慧能偈中的“菩提明鏡”皆反其意而用之。
【提要】
慧能發揮《般若經》中的一切皆空的思想,說身、心本屬虛幻,空無一
物,何有塵埃可染。反映他反對漸修漸悟,而主張直探心源,以空掃相,而
達到頓悟。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
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注釋】
這是慧能對前來投奔的法達所說的一段話。法達曾讀《法華經》七年,
但仍迷而不悟,不知何為正法。“《法華》轉”,是被動地在迷惑中被《法
華》束縛(為讀而讀,不知要義)。“轉《法華》”,是主動地在覺悟的情
況下實踐《法華》的要義——從自心“開佛知見”(《壇經》)。“白牛車”
是《法華經》上對佛乘(引人成佛的教法)的比喻。
【提要】
要人不要拘泥經典,不要認為讀經就可達到覺悟。要人按《法華經》上
“開佛知見”的要義,認識自己的本有佛性。應清除頭腦中一切計較、區辨
是非有無的觀念,達到佛的境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不殊。
【注釋】
這是《六祖壇經》上所載慧能論定、慧關系的一段話。傳統佛教主張先
定後慧(先坐禪,通過坐禪觀想引發智慧),以定發慧。慧能反對這種看法,
認為定慧不二,定慧等同。
【提要】
慧能站在中道的立場,認為定是慧之體,慧為定之用,二者不一不二,
好像燈與光的關系。這是說法的意義在于否定禪定有固定形式、程序的理論,
而認為,凡可給人智慧的一切皆屬于定。如此,行住坐臥、生活日用皆是禪,
也皆可以給人智慧。
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
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險邪,佛是眾生。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注釋】
這是《六祖壇經》的一段慧能論佛與眾生無根本差別的話。
【提要】
佛與眾生無根本差別。所謂差別,只在迷悟上。若迷自性,若有貴賤優
劣的觀念,佛即眾生。若悟自性,心中懷諸法平等一如的見解,眾生即佛。
佛不在眾生外,每人自心即是佛,是真佛。
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注釋】
這是《六祖壇經》上的一段話,原出自《大乘起信論》。“法”指事物。
【提要】
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皆由心所生。如果心死,萬有也滅。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
【注釋】
這是慧能論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覺悟)的話,也出自《六祖壇經》。
【提要】
前兩句是按“不二”的觀點講的,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是相即不二的。
後面幾句是講在一定條件下或為凡夫,或為佛;或為煩惱,或為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