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停止捐納,外官府以下皆正途,督撫司道則重用旗人,而吏治蒸蒸日上。旗人外放者大都世家子弟,正途入官者不過書生耳,而何以如此見效?則以有三老在焉。一老吏,二老幕,三老胥。一省必有一省之老吏,皆曾為府、州、縣同通而解組者,熟悉一省之情形,剛方端直,雖督撫到任,亦必修式廬之敬,後輩更爭禮之,諸事求教。自有入德之門。老幕則皆通才夙學,不利場屋,改而就幕,品學俱優,崖岸尤峻,主者尊之如師,不敢以非禮非義相加。禮貌偶疏,即拂衣而去,通省公論,便嘩然矣。至于吏胥亦皆老成謹篤,辦事不苟,義所不可,本官不能奪其志︰故有此三老朝夕相處,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光以後,此風漸微,三老者變而為老貪、老滑、老奸,無人敬禮,高才之士率唾棄之,而國家二百年紀綱法度皆失傳矣。
余少時見老輩徐仰亭之待沈觀察,有所不合,觀察年逾六十,尚長跪謝過始已。後來我師陳稻莊先生,即近乎圓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