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中,義州李文石葆恂,嘗以百錢于祥符書攤上,得雎州湯文正公筆記一冊,白紙行楷書凡十二條。首為甦州府沿革之異,及官田稅重征之所由。次為夏水平王、周太伯、吳伍大夫、宋韓忠武王廟祀。次辨稻粳異名,有箭子,紅蓮、 罷 亞、早白、烏口、師姑、稻航七種,及一熟再熟之別。次為吳中隱君子韓浹、處士顧有孝、朱鶴齡軼事。次為張文貞、汪堯峰,陳藹公、滿洲勒公、明公、邵戒、三儼老魏、蔚州李子靜、胡又弓翁、謂公、張運青,張曼園諸老,議論行事得失。次為興化知縣張可立治績,而吳縣知縣劉滋,宜興縣知縣蔡司沾軼事附焉。其考水利,南則記白茆、劉、孟三河,北則備載高堰、六減水壩、徐州南堤、王家山北堤、大谷山下河、射陽、平望、德勝、平喜、鵲仇、淤溪、淥洋、廣洋諸湖。其入領詹事,則詳記主敬殿講書儀注,靈台郎董漢臣言事始末,翰林院學士庫勒納劾少詹事耿逸庵溺職,而以己四次諷逸庵避位書稿附之,終閣臣徐國柱乞退事,末寫《近思錄》第一卷。蓋隨筆遣興,未成之作,子孫重其手澤而附存之也。書凡四十八葉,雖無多,而所載皆康熙中中外大事,于史事極有關系。惜其本未刊,附識于此,冀留心掌故者訪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