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國之末,太尉張士誠據有吳浙,僭王自立,頗以仁厚有稱于其下,開賓賢館,以禮羈寓。一時士人被難,擇地視東南若歸。自是捎能羅致名客,如張思廉、陳羅完、周□琦輩皆在焉。
及大朝行吊伐之,誅群雄稽顙,而士誠獨後。至勤王師鐘鼓聲伐,螳臂自衛,天下笑之。
當是時,太傅中山武寧王實為元帥,以長圍圍城。城中被困者九月,資糧盡罄,一鼠至費百錢。鼠盡,至煮履下之枯革以食。于時城中士卒登垣以守,多至亡沒。士誠聚尸焚于城內,煙焰不絕,哀號動地。
武寧圍久不克,或有獻計者曰︰“甦城蓋龜形也。六處同攻,則愈堅耳。不若擇其一處而急攻之,乃可破也。”會士誠之親信李司徒者,亦密遣入至軍前納款。武寧王乃引兵從閶門入。士誠募勇士十人,號曰“十條龍”者,皆執大杖出戰死焉。武寧乃入,不戮一人。時信國公以城久不破怒,若城下之後,一歲小兒亦當斫為三段。時信國引兵從葑門入,遇城中士女必處以軍法。武寧聞之,急使人捧令牌迎信國軍,曰︰“殺降者斬。”信國軍乃止。
士誠聞城破,其母作淮音語士誠曰︰“我兒敗矣。我往日道如何?”士誠乃悉驅其骨肉登齊雲樓,縱火焚之,而已獨不死,曰︰“吾救一城人命。”乃就縛,俘至都下。
李司徒者得以鼓樂迎導,游城三日,意謂必得重賞,乃竟正丁公之戮焉。李司徒故宅,今吳縣學宮是也。其墓在九龍塢,亦被發掘久矣。
初葑門以信國之入,至今百載,人猶蕭然。武寧入閶門,故今民物繁庶,余門皆不及也。
跡士誠之所以起,蓋亦乘時喪亂,保結義社,泛海得杭,遂止于甦。觀其在故元時貢運不絕,亦固知有大義者,獨恨不能如吳越錢做王之獻土,以取覆滅。哀哉!然甦人至今猶呼為張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