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 長攻

類別︰子部 作者︰呂不韋 書名︰呂氏春秋

    【原文】

    五曰︰凡治亂存亡,安危強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各一則不設。故桀紂雖不肖,其亡,遇湯武也。遇湯武,天也,非桀紂之不肖也。湯武雖賢,其王,遇桀紂也。遇桀紂,天也,非湯武之賢也。若桀紂不遇湯武,未必亡也。桀紂不亡,雖不肖,辱未至於此。若使湯武不遇桀紂,未必王也。湯武不王,雖賢,顯未至於此。故人主有大功,不聞不肖;亡國之主,不聞賢。譬之若良農,辯土地之宜,謹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時雨。遇時雨,天地也,非良農所能為也。越國大饑,王恐,召範蠡而謀。範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饑,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夫吳國甚富,而財有餘,其王年少,智寡才輕,好須臾之名,不思後患。王若重幣卑辭以請糴於吳,則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吳,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請食於吳。吳王將與之,伍子胥進諫曰︰“不可與也!夫吳之與越,接土鄰境,道易人通,仇讎敵戰之國也,非吳喪越,越必喪吳。若燕秦齊晉,山處陸居,豈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吳哉?故曰非吳喪越,越必喪吳。今將輸之粟,與之食,是長吾讎而養吾仇也。財匱而民恐,悔無及也。不若勿與而攻之,固其數也。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且夫饑,代事也,猶淵之與阪,誰國無有?”吳王曰︰“不然。吾聞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饑餓。今服而攻之,非義兵也;饑而不食,非仁體也。不仁不義,雖得十越,吾不為也。”遂與之食。不出三年,而吳亦饑。使人請食於越,越王弗與,乃攻之,夫差為禽。楚王欲取息與蔡,乃先佯善蔡侯,而與之謀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請為饗息侯與其妻者,而與王俱,因而襲之。”楚王曰︰“諾。”於是與蔡侯以饗禮入於息,因與俱,遂取息。旋舍於蔡,又取蔡。趙簡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諾。簡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願登夏屋以望。” 大臣皆諫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廢。”群臣敬諾。襄子上於夏屋,以望代俗,其樂甚美。於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歸,慮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請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許諾。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萬故。馬郡宜馬,代君以善馬奉襄子。襄子謁於代君而請觴之。馬郡盡。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數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擊之,一成,腦涂地。舞者操兵以斗,盡殺其從者。因以代君之車迎其妻,其妻遙聞之狀,磨笄以自刺。故趙氏至今有刺笄之證,與反斗之號。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備遵理,然而後世稱之,有功故也。有功於此,而無其失,雖王可也。

    【譯文】

    幾治和亂,存和亡,安和危,強和弱,一定要彼此相遇,然後才能實現。如果彼此相同,就不可能實現。所吼,桀、紂雖然不賢,但他們之所以被滅亡,是因為遇上了商湯,武王。遇上商湯、武王,這是天意,不是因為桀、紂不賢。商湯,武王雖然賢德,但他們之所以能成就王業,是因為遇上了桀、紂。遇上桀、紂,這是天意,不是因為商湯、武王賢德。如果桀、紂不遇上商湯、武王,未必會滅亡。桀、紂如果不滅亡,他們即使不賢,恥辱也不至于到亡國的地步。假使商湯、武王不遇上桀、紂,未必會成就王業。商湯、武壬如果不成就王業,他們即使賢德,榮耀也不至于到稱王天下的地步。所以,君主有大功,就听不到他有什麼不好,亡國的君主,就听不到他有什麼好。這就好比優秀的農民,他們善于區分土地適宜種植什麼,勤勤懇懇地耕種鋤草,但未必能有收獲。然而有收獲的,一定首先是這些人。收獲的關鍵在于遇上及時雨。遇上及時雨,這是靠了上天,不是優秀農民所能做到的。

    越國遇上大災年,越王很害怕,召範蠡來商量。範蠡說︰“您對此何必憂慮呢?如今的荒年,這是越國的福氣,卻是吳國的災禍。吳國很富足,錢財有余,它的君主年少,缺少智謀和才能,喜歡一時的虛名,不思慮後患。您如果用貴重的禮物、卑謙的言辭去向吳國請求借糧,那麼糧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糧食,最終越國必定會佔有吳國,您對此何必憂慮呢?”越王說︰“好!”于是就派人向吳國請求借糧。吳王將要給越國糧食,伍手胥勸阻說︰“不可給越國糧食。吳國與越國,土地相接,邊境相鄰,道路平坦通暢,人民往來頻繁,是勢均力敵的仇國。不是吳國滅掉越國,就必定是越國滅掉吳國。象燕國、秦國、齊國、晉國,它們處于高山陸地,怎能跨越五湖九江穿過十七處險阻來佔有吳國呢?所以說,不是吳國滅掉越國,就必定是越國滅掉吳國。現在要送給它糧食,給它吃的,這是長我們對手的銳氣、養活我們的仇人啊。國家錢財缺乏,人民怨恨,後悔就來不及了。不如不給它糧食而去攻打它,這本來是普通的道理。這就是從前我們的先王所以成就霸業的原因啊。再說鬧饑荒,這是交替出現的事,就如同深淵和山坡一樣,哪個國家沒有?”吳王說。“不對。我听說過,正義的軍隊不攻打已經歸服了的國家,仁德的人給饑餓的人糧食吃。現在越國歸服了卻去攻打它,這不是正義的軍隊!越國鬧饑荒卻不給它糧食屹,這不是仁德的事情。不仁不義,即使得到十個越國,我也不去做。”于是就給了越國糧食。沒有過三年,吳國也遇到災年,吳人向越國請求借糧,越王不給,卻來攻打吳國,吳王夫差被擒。

    楚王想奪取息國和蔡國,于是就假裝跟蔡侯友好,並且與他商量說︰“我想得到息國,該怎麼辦?”蔡侯說;“息侯的夫人是我妻子的妹妹,請讓我替您宴饗息侯和他的妻子,跟您一起去,乘機偷襲息國。”楚王說;“好吧。”于是楚王與蔡侯帶著宴饗用的食品進入息國,軍隊與他們同行,乘機奪取丁息國。楚軍回師駐扎在蔡國,又奪取了蔡國。

    趙簡子病重,召見太子告訴他說;“等我死了,安葬完畢,你穿著孝服登上夏屋山去觀望”太子恭恭敬敬地答應了。簡子死了,安葬完畢以後,太子穿著孝服,召見大臣們並且告訴他們說︰“我想登上夏屋山去觀望。”大臣們都勸阻說;“登上夏屋山去觀望,這就是出游啊。穿著孝服去出游,不可以。”襄子說︰“這是先君的命令,我不敢廢除。”大臣們都恭恭敬教地答應了。襄子登上夏屋山觀看代國的風土人情,看到代國一派歡樂景象,于是襄子說;“先君必定是用這種辦法來教誨我啊!”等到回來以後,思考奪取代國的方法,于是就先友好地對待代國。代國君主愛好女色,襄子就請求把姐姐嫁給代國君主為妻,代國君主答應了。襄子的姐姐嫁給代國君主以後,襄子事事都討好代國,代地適宜養馬,代國君主把好馬奉獻給襄子,代地的馬都送光了。襄子告訴代國君主,請求宴饗他.事先命令幾百個跳舞的人把兵器減茌舞具之中,事先準備好大的金斗。代國君主來了,喝酒喝到正暢快的時候,把酒器翻過來擊在代國君主頭上,只一下,代君腦漿就流了一地。跳舞的人拿著兵器搏斗,把代君的隨從全都殺死了。于是就用代君的車子去迎接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在遠處听說代君死亡的情形,就唐尖簪子自刺而死。所以趙國至今有“利笄山”和“反斗”的名號。

    這三位君主,他們都有辦法得到自己昕需要的東西,並不完全按照常理行事,然而後世都稱贊他們,這是因為他們有成就的緣故。如果有這種大功而又不失禮,他們即使稱王天下,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對呂氏春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呂氏春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