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開春論第一 愛類

類別︰子部 作者︰呂不韋 書名︰呂氏春秋

    【原文】

    五曰︰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為仁。不仁於他物,獨仁於人,猶若為仁。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故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神農之教曰︰ “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而時往來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則天下歸之矣。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殺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眾矣,而事皆不同,其當世之急,憂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 “必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義,則曷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輸般,天下之巧工也。已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請令公輸般試攻之,臣請試守之。”於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公輸般九攻之,墨子九卻之,不能入。故荊輟不攻宋。墨子能以術御荊免宋之難者,此之謂也。聖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無有。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於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干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勤勞為民,無苦乎禹者矣。匡章謂惠子曰︰“公之學去尊,今又王齊王,何其到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欲必擊其愛子之頭,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與?”“施取代之。子頭,所重也;石,所輕也。擊其所輕以免其所重,豈不可哉!”匡章曰︰“齊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擊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齊王而壽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愛子頭也,何為不為?” 民,寒則欲火,暑則欲冰,燥則欲濕,濕則欲燥。寒暑燥濕相反,其於利民一也。利民豈一道哉!當其時而已矣。

    【譯文】

    對其他物類仁愛,對人卻不仁愛,不能算是仁,對其他物類不仁愛,只是對人仁愛,仍然算是仁。所謂仁,就是對自己的同類仁愛。所以仁德的人對于百姓,只要可以使他們得利,就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去做的。

    神農的教令說︰“男子如果有人正當成年卻不種田,那麼天下就會有人因此而挨餓,女子如果有人正當成年卻不緝麻,那麼天下就會有人因此而受凍。”所以神農自己親自種田,妻子親自緝麻,以此表示要為百姓謀利。賢人不嫌海內路途遙遠,時來時往于君主的朝廷,並不是以此謀求私利,而是要努力為百姓謀利的緣故。國君如有能努力為百姓謀利益,那麼天下就會歸附他了。統一天下,並不一定要靠堅利的武器鎧甲和經過挑選的精兵猛士,不一定非要毀壞人家的城郭殺戮人家的臣民。上古統一天下的人很多,他們的情形都不相同,但他們承擔社會的急難,關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禍害,這是相同的。

    公輸般制作高大的雲梯,想用來進攻宋國。墨子听說這件事,從魯國出發步行到楚國去。他撕了衣裳裹腳,日夜不停地走,一直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郢都。墨子拜見楚王,說︰“我是北方的鄙野之人,听說大王想進攻宋國,確實有這回事嗎?”楚王說;“有,”墨子說︰“您是認為一定能得到宋國才進攻它呢,還是即使得不到宋國並且要落下不義的名聲仍要進攻它呢?”楚王說︰“如果一定不能得到宋國而且有不義的名聲,那麼為什麼還進攻它?”墨子說︰“您說得很好。我認為您一定不能得到宋國。”楚王說,“公輸般是天下最有名的巧匠,已經制作出進攻宋國的器械了。”墨子說︰“請您讓公輸般試著攻一攻,我來試著守一守。”于是公輸般設置攻宋的器械,墨子設置守宋的設備。公輸般多次進攻,墨于多次把他打遇,公輸般不能攻人城中,所以楚國不再進攻宋國。所謂墨子能夠設法抵御楚國而解救宋國的危難,說的就是這件事。

    聖明的君主和通達的士人,言行不出自為民謀利的人是沒有的。上古時代,龍門山尚未開鑿,呂粱山尚來打通,黃河從孟門山漫過,大水泛濫橫流,不管丘陵、沃野、平原、高山,全都淹沒,人們把它叫做“鴻水”。于是禹疏通黃河,導引長江,築起彭蠡澤的堤防,使東方洪水消退,拯救的國家有一千八百多個。這是禹的功績啊!為百姓辛苦操勞,沒有比得上禹的了。

    匡章對意子說;“您的學說主張廢棄尊位,現在卻尊齊王為王,為什麼言行如此矛盾昵?”惠子說︰“假如有這樣一個人,迫不得已,一定得擊打自己的愛子之頭,而愛子之頭又可以用石頭代替——”匡章接過來說︰“您是拿石頭代替呢,還是不這樣做呢?”惠子說︰“我是要拿石頭來代替愛子之頭的。愛子之頭是重要的,石頭是輕賤的,擊打輕賤之物使重要之物避免受害,為什麼不可以呢?”匡章又問︰“齊王用兵不休,攻戰不止,是什麼緣故呢?”惠子說︰“因為這樣做功效大的話可以稱王天下,次一等也可以稱霸諸侯。現在可以用尊齊王為王的方法使齊王罷兵,使百姓得以壽終,免于死亡,這正是用石頭代替受子之頭啊!為什麼不去做呢?”百姓寒冷了就希望得到火,炎熱了就希望得到冰,干燥了就希望潮濕些,潮濕了就希望干燥些。寒冷與炎熱、干燥與潮濕互相對立,但它們在利于百姓方面是一樣的。為民謀利豈止一種辦法呢?只不過要適合時宜罷了。


如果你對呂氏春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呂氏春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