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嘉靖來南場剩事

類別︰子部 作者︰明•周暉 書名︰金陵瑣事

    南場事,《m州別集》載之甚詳。但有一二剩事聊紀之。

    嘉靖元年,壬午科主試董公■〈王巳〉、翟公鑾。論語程文出于董筆。作至三十次,每覺發揮題旨不透,便將筆頭咬斷,後得監生。一破甚佳,遂用之。

    嘉靖七年,戊子科主試張公潮、彭公澤,六十一名張誥武學生。

    嘉靖十年,辛卯科主試席公春、張公承恩、府尹扈公。扈愛葛清文,極力薦之,甚至泣下,遂中七十七名。葛文怪僻,多用佛經語。扈公有兄,文筆大類于葛,久困科場,郁結而死。不覺傷感,殊無他意。

    嘉靖十三年,甲午科主試倫公以訓、張公治。中庸程文出于張筆。張公見解元鄭維誠中庸墨卷,破題用兩句成語冠場,乃批雲︰“我以半月精神思之,不得此子于風檐寸晷中得之,殆神助哉。”

    嘉靖十六年,丁酉科主試汪公汝璧、歐陽公衢王。諷一論,冠場取為第一人。甘節中三十四名,乃武學生。從此場中不中武學生。

    上之謫兩主試,提調監場房考,皆提問不許中式舉人。會試者雖謂不宜問祀典大事,不當淺征安南之謀,乃聖意之未發者,只怪易經題“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一句,以為譏訕也。場中題目尚忌諱,自此科始三場一生,策題紙被風卷入半空,落于國子監內。及一榜舉人不許會試,送國子監肄業,此其驗雲。

    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主試張公治、龔公用卿。初取一卷定為解元,見卷上皿字號,恐為他省監生,不可冠南畿,遂置之第二名。拆號,乃是名士歸有光。

    張公見萬士和卷七篇中,多有見道語及揭曉,知士和為翰林唐荊川門人,則曰此家常飯耳。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科主試華公察、閔公如霖。論語題“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尤英在場中大言曰︰“過文中若用‘先其所難則易者,可知後其所獲,則失亦勿恤’四句語,未有不中者。”開榜尤為解元。程文墨卷皆有此語。

    府尹王公學益,薦名士黃甲、馬汝僑二人中式。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主試敖公銑、黃公廷。用所取解元無錫唐一主試,不識字,謂其字隱僻,欲以他卷易之。又愛其文,恐他卷不足以冠多士。方遲疑間,應天府禮房吏稟識字,遂定為解元。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主試尹公台、郭公盤。士子未入場時,預知論語題定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場中果是此題,蓋因一大臣而發。

    解元孫溥,年已七十歲。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科主試嚴公訥、潘公晟。易經房考教官閱卷更深,似夢非夢,見亡兒哀求雲︰“望父中我。”開眼,見案上一卷,乃初學之士,未可中。少刻,又夢如前,遂加圈點,勉強中之。揭曉,知是應天姚汝。循詢其年庚,姚所生之年月日時,即亡兒死之年月日時也。其異如此。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科主試瞿公景淳、陳公升。論語題“君子貞而不諒。”嚴公宜曾對諸翰林雲︰論語中如君子貞而不諒一題,既不犯忌諱,又難發揮。是年兩京皆此題。解元佘毅中尚未冠。

    詩經房考已取李逢D卷。主試批“清而弱。”置之備卷中,府尹喻公時,極力薦之。又復批雲“清而弱,終非俗筆”也。遂中之。

    嘉靖四十年,辛酉科主試吳公情、胡公杰。未入場時,有人持字眼求售,且雲“相公如不信,開榜中了周天經,方自悔也。”是場論語題“周有大賚,善人是富”。中庸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孟子題“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每題取首一字,恰是周天經。

    吳公,無錫人。無錫預薦者十三人,士子為之語曰︰“胡杰元非杰,吳情卻有情。”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主試汪公鏜、孫公世芳。孫公方泊舟龍江關,忽一鬼入其鼻孔中說長說短,不數日竟死場中。

    隆慶元年,丁卯科主試王公希烈、孫公鋌,南京督學耿公定向,條陳七事。上用其言。場中監生卷革去皿字號,僅中八人。揭曉後,主試與房考等至國學謁文廟。監生下第者數百人喧噪,語甚不遜。巡城御史操江都御史各使人呵止之。事聞詔南京,法司逮問其為首者沈應文數人,如法發遣。祭酒呂調陽蒞任。未久,姑勿論守備魏國公徐鵬舉以聞變坐視奪祿米,司業金達以鈐束不嚴,奪俸各二月。

    監生之圍主考辱罵,實賴巡邏。都督徐玨家兵精壯,監生不敢動手。且巡城御史與操江都御史,官衙去國學密邇,聞變易于遣人。乃守備魏國公,大功坊去國學頗遠,責以聞變坐視奪祿米。武臣之易于得罪也如此。

    隆慶四年,庚午科主試馬公自強、陶公大臨。詩經房考將吳汝倫卷涂抹不堪,棄之地上。他經房考拾起,閱之加以圈點,遂中解元。本房因無批語,不得認為門生。

    禮記經房全椒縣尹洪令,針工周萬里持一字眼,售與麻城監生曾嘉秩。閱其卷,每到文理不通處,便批雲“此必謄寫所誤。”中一百二十名,曾後竟不找銀。洪全椒不得厚利,何苦壞朝廷之大典?

    萬歷元年,癸酉科主試範公應期、何公洛文。是科搜出士子,有用蠟燭中懷挾者,後遂用商人官賣燭票場中,給燭遂為定例。

    萬歷四年丙子科主試戴公洵、陳公思育。戴入場便病,病中見鬼雲,是嘉靖甲子科中允孫世芳,死于場中,為厲令,其不得閱卷。

    萬歷七年,巳卯科主試高公啟愚、羅公萬化,命經房取平正文章。士子清空好奇者,皆不中式。用心、斗、奎、張四字為印。心字列前,斗字列後,奎為備卷,張字則落卷也。

    上元陳舜仁,中八十八名。未入場時,夢廩米被人奪去七斗。及中後三場卷,每卷有一斗字,適符奪去七斗之夢。主試用心、斗、奎、張四字,乃亦前定功名,可妄得乎?

    張江陵堂中懸舜禹授受圖一軸。主試出舜,亦以命禹,正是迎合其意。御史丁此呂之追論,誠意伯劉世延之波及,又何怪乎?

    萬歷十年,壬午科主試沈公鯉、沈公懋孝。主試取沈天啟為解元。臨填榜時,副考沈公竟中王士騏為解元,正考不得已,乃置沈天啟第六名。

    御史張一鯤考滿北上,面受權臣王篆之托,遂與篆子之鼎同舟而南。之鼎號房中,皆是禮記名士。三場惟束手高坐,他人代筆。飯食、床褥無異私家,且卷子比合場人獨高三分,易于尋識。一鯤又擇善書者另謄三卷,悉加圈點置之袖中,恐內簾萬一不中,便出其卷,好舉薦也。及揭曉,之鼎怪其名僅在十五,憤憤不悅。不領公據,遂游滁州瑯琊山去。

    林應訓為徽州監生,懷挾受銀千兩。監生不自懷挾,御史代之,大都主試房考提調監場,通同作弊,不止科臣所論五人而已。

    萬歷十三年,乙酉科主試于公慎行、李公長春。

    言官以主司作程文有礙看卷,是科程文點定士子之文為之。

    萬歷十六年,戊子科主試劉公元震、劉公楚先。

    南京兵科給事中杜糜參中式應天一百三名,王國昌系徽州監生,乃前科余姚縣生員。胡正隨冒籍通州,中順天鄉試,已經黜革。奉旨著巡按衙門查明問革。

    十月應天府尹張等題,萬歷十六年九月初三日揭曉,將中式舉人周應秋等一百三十五名姓名榜示外。隨將中式舉人文卷依式刊刻,試錄進呈。隨準考試官當涂知縣章嘉禎呈,稱查得四十九名朱卷,原系詩經荒字十號,職尋墨卷誤將春秋荒字十號,折名曹祖正填榜。緣對卷之時,燈下忙迫,止見號數相同,失于查對經書,以致錯誤。本職罪不容辭,合應呈請等。因照得榜出四十九名,系填寫姓名錯誤,未經題請,奉旨改正。不敢擅刊成錄,恭候命下之日,方敢刊刻。進呈誠恐,時日稽延。臣等不勝罪懼等。因又該左庶子劉元震等檢舉事,又該南京四川道等御史孫鳴治等題為科舉失錯事,又該南京科臣朱維藩奏為科場鉅典將成經房,對號差誤,乞聖明俯賜查處,以全盛舉事。因俱奉聖旨,禮部知道該部看得科場鉅典法至嚴密,所取朱卷必查墨卷。比對相同,方可拆名填榜,此定例也。今當涂知縣始不辨經書,謾查字號,已失之周。章既而不加磨勘,輒行拆卷,又失之怠忽,雖心本無他,而責實難諉考試。劉元震提調官張等,惟據本房之呈送,不問經義之異同,固屬倉忙,亦欠精密。合候命下,將章嘉禎重加罰治,以為科場不謹之戒。其考試提調等官,劉元震職在統理,似與專司其事者不同。既行檢舉,相應量加罰治,惟復別賜定奪,再查照填榜,刊錄原屬一事,今榜出已久,而錄尚遷延,未呈御覽,甚非慎重。大典之意合無行,令各該府官將原刊試錄,星夜進呈。其誤中四十九名曹祖正相應查革,復學肄業。仍將本生並原取詩經荒字十號,朱墨二卷解部復閱,以憑上裁。奉聖旨是章嘉禎罰俸五個月,劉元震等二個月。

    萬歷十九年辛卯科主試陸公可教、余公繼登。

    監試御史林公方點名時,執筆而死,輿出場中。

    中六十名何天申、湖廣黃岡監生,習詩經初場文,少兩篇經文。謄錄者乃蕪湖人,謄完五篇,方知為不全之卷。因空費工夫,遂伏幾而睡。忽見金甲神呼曰︰“用心謄此卷。”連雲︰自天申之,自天申之。乃驚醒,又復睡,又夢如前。遂將他卷文謄足其數,及中。後以五十金酬其人。

    萬歷二十五年丁酉科主試朱公國祚、葉公向高。

    解元呂克孝,乃葉中允所定。御倭一策,與河南試錄雷同。言官劾之,二公上疏認罪,俱罰俸。

    萬歷二十八年庚子科主試黃公汝良、莊公天合。

    易經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程文乃上海縣知縣徐可求筆。

    提調官府丞徐公申,長洲縣人。將甦松常三府卷雜于盧鳳淮揚卷中,先入內簾俟取士。幾半方將應天鎮江徽寧池太卷送入。

    應天陳一治二場已交卷,將出貢院,因思表中誤處,懇求掌卷官治中夏公尚金。夏命書手從二千卷中撿出,陳一治得以改正,中五十七名。

    萬歷三十四年丙午科主試馮公有經、傅公新德。

    兩主試泊舟江于弘濟寺觀音閣旁,候期入城。有秀才據閣對舟大聲連呼,曰︰“今科我中在一百三十五名。”主試已聞此語,及填榜寫至一百三十五名,主試述其事于提調監試諸公,遂另取一卷,乃甦州府學生朱貞一。中後,朱來謁主試,又述其事,朱貞一曰︰“觀音閣上大呼者就是門生耳。”

    書手作弊,與江西一監生、無錫一監生多印出三場卷子。六個場外,浼名士代作文字。三場傳遞,進場又換出原卷。此通天大弊,提調徐公最號精明,亦不能覺察。

    萬歷三十七年,巳酉科主試何公宗彥、南公師仲。

    秀才方逢明,三場已選中,將填榜,見卷面是皿字號,遂以他卷易之。

    監生孫起都,主試批筆有奇鋒,談多勝理。因紛飛與去住字不典,遂爾不中。


如果你對金陵瑣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金陵瑣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