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精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已明,耳以聰矣。
岐伯曰︰此所謂精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精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脕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髒俞五十穴。
腑俞七十二穴
熱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兩傍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兩髀厭分中二穴。
犢鼻二穴。
耳中多所聞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頂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關二穴。
大迎二穴。
下關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虛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窗二穴。
肩解二穴。
關元一穴。
委陽二穴。
肩貞二穴。
喑門一穴。
齊一穴。
胸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橫二穴。
陰陽 四穴。
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游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盛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 。留于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于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于中者十脈。
譯文︰
黃帝問道︰我听說人體上的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以應一年之日數,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詳盡的講講。岐伯再次鞠躬回答說︰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若不是聖帝,誰能窮究這些深奧的道理,因此請允許我將氣穴的部位都一一講出來。黃帝拱手謙遜退讓地說︰先生對我講的道理,使我很受啟發,雖然我尚未看到其具體部位,未听到其具體的數字,然而已經使我耳聰目明的領會了。岐伯說︰你領會的如此深刻,這真是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啊!黃帝說道︰我並不是易語的聖人,世人說氣穴之數理可以開闊人的意識,現在我向你所詢問的是氣穴的數理,主要是開發蒙昧和解除疑惑,,還談不到什麼深奧的理論。然而我希望听先生將氣穴的部位盡情地全都講出來,使我能了解他的意義,並藏于金匱之中,不敢輕易傳授于人。岐伯再拜而起說︰我現在就談吧!背部與心胸互相牽引而痛,其治療方法應取任脈的天突穴和督脈的中樞穴,以及上紀下紀。上紀就是胃脕部的中脕穴,下紀就是關元穴。蓋背在後為陽,胸在前為陰,經脈斜系于陰陽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背相引而痹澀,胸脅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臥,上氣喘息,呼吸短促,或一側偏痛,若經脈的邪氣盛買則溢于絡,此絡從尻脈開始斜出,絡胸脅部,支心貫穿橫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于背部第十椎節之下,所以取此處穴位治療。
五髒各有井滎俞經和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六腑各有井滎俞原經合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熱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在頭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五髒在背部脊椎兩旁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環跳二穴,犢鼻二穴,听宮二穴,攢竹二穴,完骨二穴,風府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虛,下巨虛左右共四穴,頰車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窨門一穴,神闕一穴,胸腧左右共十二穴,大杼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信、跗陽左右共四穴,照海,申脈左右共四穴。治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諸經的分肉之間;治熱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精氣聚會之處;治寒熱之俞穴,在兩膝關節的外側,為足少陽膽經的陽關左右共二穴。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處的五里穴。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針刺的部位。
黃帝說道︰我已經知道氣穴的部位,即是行針刺的處所,還想听听孫絡與溪谷是否也與一歲相應呢?岐伯說︰孫絡與三百六十五穴相會以應一歲,若邪氣客于孫絡,溢注于絡脈而不入于經就會產生奇病,孫絡是外通于皮毛,內通于經脈以通行營危,若邪客之則營衛稽留,衛氣外散,營血滿溢,若衛氣散盡,營鞋留滯,外則發熱,內則少氣,因此治療時應迅速針刺用瀉法,以通暢營衛,凡是見到有營衛稽留之處,即瀉之,不必文其是否是穴會之處。黃帝說︰好。好象听听溪骨之會合是怎樣的。岐伯說︰較大的肌肉與肌肉會合的部位叫谷,嬌小的肌肉與肌肉會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間,溪谷會合的部位,能通行營衛,會合宗氣。若邪氣溢滿,正氣壅滯,則脈發熱,肌肉敗壞,營衛不能暢行,必將郁熱腐肉成膿,內則消爍骨髓,外則可潰大肉,若邪六連于關節肌腠,必使髓液皆潰為膿,而使筋骨敗壞。若寒邪所客,積留而不去,則營衛不能正常運行,以致筋脈肌肉卷縮,肋肘不得伸展,內則發生骨痹,外則肌膚麻木不仁這是不足的癥候,乃由寒邪留連溪骨所致。溪谷與三百六十五穴相會合,以應于一歲。若是邪在皮毛孫絡的小痹,則邪氣隨脈往來無定,用微針即可治療,方法與刺孫絡是一樣的。黃帝乃避退左右起身再拜說道︰今天承你啟發,以解除了我的疑惑,應把它藏于金匱之中,不敢輕易拿出傳人。于是將它藏于金蘭之室,提名叫做“氣削所在”。岐伯說︰孫絡之脈是屬于經脈支別的,其血盛而當瀉的,也是與三百六十五脈相同,若邪氣侵入孫絡,同樣是傳注于絡脈,復注于十二脈絡,那就不是單獨十四絡脈的範圍了。若骨解之中經絡受邪,亦隨時能夠向內注瀉于五髒之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