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骨空論篇第六十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大風汗出,灸●嘻,●嘻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壓之令病人呼●嘻,●嘻應手。

    從風憎風,刺眉頭。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

    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嘻。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與痛上,八在腰尻分間。

    鼠?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沖脈者,起于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沖脈為病,逆氣里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其男子循睫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溢干;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沖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姆指,治其;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連●若折,活陽明中俞。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肩空,在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門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

    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

    凡當灸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于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譯文︰

    黃帝問道︰我听說風邪是許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樣用針法來治療?岐伯回答說︰風邪從外侵入,使人寒戰、出汗、頭痛、身體發重、怕冷。治療用府穴,以調和其陰陽。正氣不足就用補法,邪氣有余就用瀉法。

    若感受風邪較重而頸項疼痛,刺風府穴。風府穴在椎骨第一節的上面。若感受風邪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兩旁距脊各三寸之處,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覺疼痛而呼出“噫嘻”之聲,噫嘻穴應在手指下疼處。

    見風就怕的病人,刺眉頭攢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橫骨之間的肌肉強痛,應當使病人曲臂,取兩肘間相合在一處的姿勢,然後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線,正當脊部中央的部位,給以灸治。從絡季脅牽引到少腹而痛脹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轉側動搖,痛而筋脈攣急,下引睪丸,刺八穴與疼痛的地方。八穴在腰尻骨間空隙中。噫嘻發寒熱,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側骨與骨之間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側的孔穴,使患者彎腰,成一種拜的體位;取足心涌泉穴時,使患者坐跪的體位。

    任脈經起源于中極穴的下面,上行經過毛際再到腹部,再上行通過關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頤,循行于面部而入于目中。沖脈經起源于氣街穴,與足少陰經相並,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脈經發生病變,在男子則腹內結為七疝,在女子則有帶下和瘕聚之類疾病。沖脈經發生病變,則氣逆上沖,腹中拘急疼痛。

    督脈發生病變,會引起脊柱強硬反折的癥狀。督脈起于小腹之下的橫骨中央,在女子則入內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從這里分出的絡脈,循著陰戶會合于陰部,再分繞于肛門的後面,再分歧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中的絡脈,與足少陰經相結合上行經骨內後面,,貫穿脊柱,連屬于腎髒;與足太陽經共起于目內眥,上行至額部,左右交會于巔頂,內入聯絡與腦,復返還出腦,分別左右頸項下行,循行與脊膊內,俠脊抵達腰中,入內循膂絡于腎。其在男子則循陰睫,下至會陰,與女子相同。其從少腹直上的,穿過臍中央,再上貫心髒,入于喉,上行到頤並環繞口唇,再上行系于兩目中央之下。督脈發生病變,癥狀是氣從少腹上沖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稱為沖疝,其在女子則不能懷孕,或為小便不利、痔疾、遺尿、咽喉干燥等癥。總之,督脈生病治督脈,輕者至橫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則至在臍下的陰交穴。

    病人氣逆上而呼吸有聲的,治療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兩缺盆的中間。病人氣逆上充于咽喉的,治療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兩旁夾頤之處。膝關節能伸不能屈,治療取其股部的經穴。坐下而膝痛,治療取其環跳穴。站立時膝關節熱痛,治療取其膝關節處經穴。膝痛,疼痛牽引到拇指,治療取其膝彎處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東西隱伏其中的,治療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動,治療取其背部足太陽經的俞穴。如疼痛連及尻骨象折斷似的,治療取其陽明經中的俞三里穴;或者別取太陽經的滎穴通谷、少陰經的滎穴然谷。濕漬水濕之邪日久而脛骨酸痛無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陽經的別絡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輔骨之上,腰橫骨之下叫“楗”。髖骨兩側環跳穴處叫“機”。膝部的骨縫叫“骸關”。俠膝兩旁的高骨叫“連骸”。連骸下面叫“輔骨”。輔骨上面的膝彎叫“”。之上就是“骸關”。頭後項部的橫骨叫“枕骨”。

    治療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個︰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兩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內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穴在腦後分為三處,都在顱骨邊際銳骨的下面,一處在齦基的下面,一處在項後正中的復骨下面,一處在脊骨上空的風府穴的上面,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中。又有幾個髓空在面部俠鼻兩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與兩肩相平的部位。兩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側。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側,離開手腕四寸,在尺、橈兩骨的空隙之間。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側膝上四寸的地方。尻骨的骨空在輔骨的上端。骨際的骨空在陰毛中的動脈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後面距離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脈尻灌的紋理聚合,沒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過灌的紋理內外交流,所以沒有骨空。

    灸寒熱癥的方法,先針灸項後的大椎穴,根據病人年齡決定艾灸的壯數;其次灸尾骨的尾閭穴,也是以年齡為艾灸的壯數。觀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舉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用灸法,兩側的季脅之間(京門)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絕骨穴處用灸法,足小趾與次趾之間(肩)用灸法,凹陷處的經脈(承山)用灸法,外踝後方(昆侖)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堅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間凹陷處(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橫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用灸法,陰毛邊緣的動脈跳處(氣沖)用灸法,膝下三寸的兩筋間(三里)用灸法,足陽明經所行足跗上的動脈(沖陽)處用灸法,頭巔頂上(百會)亦用灸法。被犬咬傷的,先在被咬處灸三壯,再按常規的治傷病法灸治。以上針灸治寒熱癥的部位共二十九處。因于傷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須仔細觀察其由于陽邪過盛,經脈移行到絡脈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時再用藥物調治。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