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

    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情承之。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曰天符。

    天符歲會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會也。

    帝曰︰其貴賤何如?岐伯曰︰天符為執法,歲位為行令,太一天符為貴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曰也。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于水下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五之氣,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三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五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三之氣,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刻于下水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于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

    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已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手?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遠。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譯文︰

    黃帝問道︰天的規律非常遠大呀!如象仰望空中的浮雲,又象看望深淵一樣,淵雖深還可以被測知,仰望浮雲則不知它的終極之處。先生多次談到,要小心謹慎地尊奉氣象變化的自然規律,我听到以後,都懷記不下來,但是心理獨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說的是什麼意思。請先生熱情而詳盡地講講其中的道理,使它永遠地流傳下去,久而不致滅絕。你可以把它的規律講給我听嗎?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說︰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這是由于運氣秩序的變更,表現為自然氣象盛衰變化的時位。

    黃帝說︰我想听听關于天道六六之節的盛衰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六氣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間氣,是太陽主治;太陽的右間,是厥陰主治;厥陰的右間,是少陰主治;少陰的右間,是太陰主治;太陰的右間,是少陽主治。這就是所說的六氣之標,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所以說,要根據自然氣象變化的順序和盛衰的時間,即日影移動的刻度,確定位置,南面正立以進行觀察。這就是這個意思。少陰司天,火氣主治,少陽與厥陰相表里,故厥陰為中見之氣;陽明司天,燥氣主治,陽明與太陰相表里,故太陰為中見之氣;太陽司天,寒氣主治,太陽與少陰相表里,故少陰為中見之氣;厥陰司天,風氣主治,厥陰與少陽相表里,故少陽為中見之氣;少陰司天,熱氣主治,少陰與太陽相表里,故太陽為中見之氣;太陰司天,濕氣主治,太陰陽明相表里,故陽明為為中見之氣。這就是所謂本元之氣,本氣之下,是中見之氣,中見之下,是氣之標,由于和標不同,應之于脈則有差異,而病形也就不一樣。

    黃帝說︰六氣有時至而氣亦至的,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有先時而氣至太過的,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時至而氣亦至的,為和平之年;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是應至之氣有所不及;時未至而氣已至,是應至之氣有余。黃帝說︰時至而氣不至,時未至而氣已至的會怎樣呢?岐伯說︰時與氣相映的是順,時與氣不相應的是逆,逆就要發生反常的變化,反常的變化就是要生病。黃帝說︰好,請你再講講其相應的情況。岐伯說︰萬物對六氣的感應,表現其生長的情況。六氣對于人體的影響,從脈象上可以反映出來。

    黃帝說︰好。我想听你講講六氣之應于地理位置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顯明正當春分之時,它的右邊,為君火主治之位;君火的右邊,再退行一步,為相火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土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金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水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木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君火主治之位。六氣各有相克之氣,承于其下,以制約之。水能制火,相火的下面,水氣承之;土氣承之;木能制土,,土位的下面,風氣承之;陰能制陽,君火的下面,陰精承之。黃帝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六氣亢盛時就要為害,相承之氣,可以制約它,遞相制約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時之氣中表現為氣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為害則生化之機毀敗紊亂,必然發生大病。

    黃帝說︰氣的盛衰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不當其位的是邪氣,恰當其位的是正氣,邪氣則變化很嚴重,正氣則變化很輕微。黃帝說︰怎樣叫作恰當其位呢?岐伯說︰例如木運遇到卯年,火運遇到午年,土運遇到辰、戌、丑、末年,金運遇到酉年,水運遇到子年,乃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同。所說的“歲會”,為運氣和平之年。黃帝說︰不當其位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就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會。黃帝說︰土運之年,遇到太陰司天;火運之年,遇到少陽、少陽司天;金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木運之年,遇到厥陰司天;水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中運與司天相會。所以《天元冊》中叫做“天符”。黃帝說︰既是“天符”,又是“歲會”的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叫做“太一天符”。黃帝說︰它們有什麼貴賤的不同嗎?岐伯說︰天符好比執法,歲會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貴人。黃帝說︰邪氣中人發病時,三者有什麼區別呢?岐伯說︰中于執法之邪,發病快速而危重;中于行令之邪,發病緩慢而持久;中于貴人之邪,發病急劇而多死。黃帝說︰主氣客氣位置互易時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君位客氣居于臣位主氣之上的為順,臣位客氣,居于君位主氣之上的為逆。逆者發病快而急,順者發病慢而輕。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說的。

    黃帝說︰好。我想听听關于六部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所謂“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時間,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內,積每年刻度的余數共為一百刻,就成為一日。

    黃帝說︰六氣應與五行的變化是怎樣的呢?岐伯說︰每一氣所佔的位置,是有始有終的,一氣中又分為初氣和中氣,由于天氣和地氣的不同,所以推求起來,也就有了差異。黃帝說︰怎樣推求呢?岐伯說︰天氣始于天干之甲,地氣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來,就叫“歲立”,緊密地注意交氣的時間,六氣變化的情況,就可以推求出來。黃帝說︰我想听听關于每年六氣的始終早晚是怎樣的?岐伯說︰你提的這個問題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漏水下一刻,終于八十七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七十五刻;三之氣,開始于七十六刻,終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止于五十刻;五之氣,開始于五十一刻,終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二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一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已丑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于二十六刻,終止于十二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十二刻六分,終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氣,開始于一刻,終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七十五刻;五之氣,開始于七十六刻,終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止于五十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二個六步,天時始終的刻數。丙寅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于五十一刻,終止于三十七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二十五刻;三之氣,開始于二十六刻,終止于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十二刻六分,終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五之氣,開始于一刻,終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七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三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丁卯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于七十六刻,終止于六十二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止于五十刻;三之氣,開始于五十一刻,終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二十五刻;五之氣,開始于二十六刻,終止于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十二刻六分,終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這就是所說的第四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氣又開始于一刻,經常如此,沒有終時,一周之後又重新開始。

    黃帝說︰我想听听每年的計算方法?岐伯說︰你問的很詳盡啊!太陽運行第一周時,天時開始于一刻;太陽運行于第二周時,天時開始于二十六刻;太陽運行于第三周時,天時開始于五十一刻;太陽運行于第四周時,天時開始于七十六刻;太陽運行于第五周時,天時又開始于一刻。天氣四周大循環,就叫做“一紀”。所以寅、午、戌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卯、未、亥、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辰、申、子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巳、酉、丑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周流不息,終而復始。

    黃帝說︰我想听听六步的運用。岐伯說︰談論天氣的變化,當推求于六氣的本元;談論地氣的變化,當推求于六氣應五行之位;談論人體的變化,當推求于氣交。黃帝說︰什麼是氣交呢?。岐伯說︰天氣居于上位,低氣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氣交之中,為人類所居之處。所以說︰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在氣交之處,人氣順從天地之氣的變化,萬物由此而生。就是這個意思。黃帝說︰什麼是初氣中氣呢?岐伯說︰初氣佔一氣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氣也是這樣。黃帝說︰為什麼要分初期和中氣呢?岐伯說是為了區別天氣與地氣用事的時間。黃帝說︰我想听你詳盡的講講。岐伯說︰初氣為他氣用事,中氣為天氣用事。黃帝說︰它們的升降是怎樣的呢?岐伯說︰氣的升降,是天氣和地氣互相作用的結果。黃帝說︰我想听听它們的互相作用是怎樣的?岐伯說︰地氣可以上升,但升到極點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氣的作用;天氣可以下降,但降到極點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氣的作用。天氣下降,其氣乃流蕩于地;地氣上升,其氣乃蒸騰于天。由于天氣和地氣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為因,天氣和地氣才能不斷地發生變化。

    黃帝說︰好。寒氣與濕氣相遇,燥氣與熱氣相接,風氣與火氣相逢,會有一定的時間嗎?岐伯說︰六氣都有太過的勝氣和勝極而復的復氣,勝氣和復氣的不斷發作,使氣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異常的變化,異常變化就要產生邪氣。黃帝說︰什麼是邪氣?岐伯說︰物體的新生,是從化而來,物體到極點,是由變而成,變和花的互相斗爭與轉化,乃是成敗的根本原因。由于氣有往來進退,作用有緩慢與迅速,有進退遲速,就產生了化和變,並發生了六氣的變化。黃帝說︰氣有遲速進退,所以發生六氣變化,有化有變,是由于氣的盛衰變化所致。成和敗相互為因,潛處于事物之中,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成敗互因的關鍵在于運動,不斷的運動,就會發生不斷的變化。黃帝說︰運動有一定的時間嗎?岐伯說︰不生不化,乃是相對穩定的時期。黃帝說︰物有不生不化嗎?岐伯說︰物體的內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機,名曰“神機”,物體的外形依賴于氣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氣立”。若出入的功能廢止了,則“神機”毀滅,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氣立“危亡。因此,沒有出入,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壯實、衰老與滅亡;沒有升降,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沒有一種物體不具備的。因而物體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體不存在了,則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機也就停止了。因此說,任何物體,無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機。不過化有大小的不同,時間有遠近的區別,不管大小遠近,貴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發生災害。所以說離開了物體的形態,也就無所謂災害。就是這個意思。黃帝說︰好。有沒有不生不化的呢?岐伯說︰你問的很詳盡啊!能夠結合自然規律而適應其變化的,只有“真人”。黃帝說︰好。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素問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素問》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